•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傷寒直格》版本述考*

      2018-03-08 05:33:23
      圖書館研究與工作 2018年2期
      關鍵詞:卷上河間刊本

      (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 山東濟南 250014)

      《傷寒直格》,又名《傷寒直格方》《習醫(yī)要用直格》,是金元時期著名醫(yī)家劉完素有關傷寒的論著。劉完素將《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中的病機十九條加以發(fā)揮,闡明了六氣過甚皆能化火的理論。在治法上,他多用寒涼藥,并創(chuàng)制了不少治療傷寒病的方劑,對后世的溫病學說多有啟發(fā)?!秱备瘛芬粫褪羌姓撌鰟⑼晁貍碚摰闹?。此書流傳較廣,版本較多,但一直未見學者對其版本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通過訪求各館藏書,本文對《傷寒直格》的版本進行了重新考察,針對前人的論斷提出了新的看法,厘清了各主要版本間的關系,以期對這部傷寒著作的版本與流傳能有更深的了解。

      1 元刊本

      1.1 元天歷元年(1328年)建安翠巖精舍刊本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著錄為元刊本的《傷寒直格》一部。目錄前有牌記五行,云:“傷寒方論自漢長沙張仲景之后惟前金河/間劉守真深究厥旨著為傷寒直格一書誠/有益于世今求到江北善本迺臨川葛仲穆/編校敬刻梓行嘉與天下衛(wèi)生君子共之/歲次戊辰仲冬建安翠巖精舍刊行”。

      北京大學藏本著錄為天歷元年刊本依據(jù)的是卷前牌記中“戊辰”的年號以及翠巖精舍這一堂號的時代[1]。此書無序言,但上海圖書館所藏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書林張斐刊本卷前有《傷寒直格序》一篇,序末有年款及撰人:“洪武戊辰冬至翠巖老人謹題”。這里的“戊辰冬至”與牌記中的“歲次戊辰仲冬”可相印證。洪武戊辰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翠巖老人今難詳考,或為翠巖精舍某一時期的主人。翠巖精舍雖始創(chuàng)于元代,但刻書活動自元代延祐年間一直持續(xù)到明代萬歷年間,其入明之后所刻圖書存世有多部。因此,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本也有可能是洪武年間的刻本。但謹慎起見,暫依館藏地著錄。

      從目錄來看,是書包括《習醫(yī)要用直格》三卷、《后集》一卷、《續(xù)集》一卷、《別集》一卷?!读曖t(yī)要用直格》即《傷寒直格》,《后集》為鎦洪《傷寒心要》,《續(xù)集》為馬宗素《傷寒醫(yī)鑒》,《別集》為張子和《心鏡》,但正文僅余《傷寒直格》三卷,分上、中、下三卷。卷端題“新刊河間劉守真?zhèn)备穹骄砩?臨川葛雝仲穆編校”。正文半葉十六行,行二十九字,細黑口,四周雙邊。書中部分文字處有墨丁,如卷中第8頁“亦有按法下四五次利一二■行”,卷下第10頁“發(fā)熱之熱■為熱也”。

      2 明代諸版本

      2.1 明洪武六年(1373年)陳氏書堂刊本

      國家圖書館藏有陳氏書堂刻本《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三卷,著錄為明洪武六年(1373年)刻本。瞿鏞、陸心源等藏書家嘗寓目陳氏書堂刊本《傷寒直格》,皆定為元刻。

      《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四謂:“《劉河間傷寒直格》三卷《后集》一卷《續(xù)集》一卷《別集》一卷。元刊本。題金劉完素撰,臨川葛雍輯。其論傷寒一門為此書,所以鎦洪《傷寒心要》為后集,馬宗素《傷寒醫(yī)鑒》為續(xù)集,張子和《心鏡》第三卷為別集。是本與錢遵王《讀書敏求記》所載合。卷首有無名氏序,序后有墨圖記一行云‘臨川葛雍校正,建安虞氏刊行’,而目錄前又有木記五行云‘傷寒方論自漢長沙張仲景之后惟前金河/間劉守真深究厥旨著為傷寒直格一書誠/有益于世今求到江北善本迺臨川葛仲穆/編校敬刻梓行嘉與天下衛(wèi)生君子共之/歲次癸丑仲冬妃仙陳氏書堂刊?!瘬?jù)此,則是本當從建安本出,而‘歲次癸丑’乃元仁宗皇慶二年也?!盵2]

      《皕宋樓藏書志》卷四十七謂:“《新刊河間劉守真?zhèn)备瘛啡怼逗蠹芬痪怼独m(xù)集》一卷《張子和心鏡》一卷。元刊本。金劉守真撰,臨川葛雍仲穆編校?!逗蠹?,瑞泉野叟鎦洪輯編,臨川華蓋山樵葛雍校正?!独m(xù)集》,平陽馬宗素撰述,臨川葛雍校正?!缎木场?,門人饒陽常惪仲明編。按《續(xù)集》后有‘癸丑載仲冬陳氏刊’八字,《心鏡》后有‘心鏡全集,隨此印行’八字,無名氏序曰”云云[3]。

      諸家著錄蓋據(jù)目錄前牌記中“歲次癸丑”紀年而定為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刻本。國家圖書館藏本則定為明洪武六年(1373年)刻本,二者前后相差一甲子。從版式來看,尚無確鑿證據(jù)證明其刊刻年代,姑從館藏地著錄。

      正文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黑口,雙黑魚尾,四周單邊。此書與元翠巖精舍刊本關系較為密切,書前牌記中“歲次戊辰仲冬建安翠巖精舍刊行”此本改作“歲次癸丑仲冬妃仙陳氏書堂刊”。書中部分墨丁位置與元翠巖精舍刊本一致,如卷中《主療》“亦有按法下四五次利一二■行”,卷下《戰(zhàn)汗》“發(fā)熱之熱■為熱也”。也有一部分墨丁或為刊刻時辨認不清所預留,如卷上《死生脈候》“乍靜乍■命絕也”,卷中首頁“臨川葛■仲穆編校”。

      與元刊本相對照,陳氏書堂刊本在文字上要優(yōu)于元刊本。如元刊本卷上《藏府配合》“凡先言者為剛為腸為凡為府”,陳氏書堂刊本“腸”作“陽”,“凡”作“兄”,皆是。元刊本卷中《傷寒表證》“大傷寒之候,頭項痛”,陳氏書堂刊本“大”作“夫”,是也。《大承氣湯》“或諸腹?jié)M實痛,煩渴譫妄,脈實數(shù)而沉者,無問日數(shù),并宣大承氣下之?!标愂蠒每尽靶弊肿鳌耙恕薄T揪硐隆兑嬖ⅰ贰懊糠槐K蔥白五月”,陳氏書堂刊本“月”作“寸”?!昂文軇e此,可遠妄梅,可顯玄功”,陳氏書堂刊本“梅”作“侮”。

      2.2 永樂大典本

      《永樂大典》中收錄了《傷寒直格》一書的內(nèi)容,現(xiàn)存殘卷中尚可輯錄數(shù)則,如表1所示。

      將《永樂大典》所收錄的內(nèi)容與之前的各版本相對照發(fā)現(xiàn),《永樂大典》本的??辟|(zhì)量要高于其他版本。比如卷三千六百十四引《傷風表證》,其他版本作“或陽明病脈浮遲,汗出微怒寒,或太陰病腹?jié)M而脈浮,或宜汗入下之”,《永樂大典》本“怒”改作“惡”,“陰”改作“陽”,“入”改作“反”。卷三千六百十五引“益元散”條,其他版本作“久服強志輕身,注顏益壽”,《永樂大典》本“注”改作“駐”?!盎蛞延X吹乳乳癰,頻服即愈”,《永樂大典》本“頻”改作“頓”。僅從現(xiàn)存《永樂大典》的這些佚文來看,尚不能判斷其抄錄所依據(jù)的版本。

      表1 《永樂大典》所收《傷寒直格》引文出處對照表

      2.3 明天順七年(1463年)建安熊氏種德堂刊本

      日本《圖書竂漢籍善本書目》著錄明代種德堂刊本《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三卷,《后集》《續(xù)集》《別集》各一卷。二冊。其云:“明天順刊本。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序后有‘臨川葛雍校正,建安熊氏刊行’木記。又目錄前有木記五行云‘傷寒方論自漢長沙張仲景之后惟前金河/間劉守真深究厥旨著為傷寒直格一書誠/有益于世今求到江北善本迺臨川葛仲穆/編校敬刻梓行嘉與天下衛(wèi)生君子共之/歲次癸未仲冬建安熊氏種德堂刊?!瘍蓛允子小Q壽殿書籍記’、‘多紀氏藏書印’、‘醫(yī)學圖書’、‘大學東校典籍局之印’印,又尾有‘丹波元胤讀書記’印記?!盵4]此書今藏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

      宮內(nèi)廳本被著錄為明天順刊本,當根據(jù)“癸未仲冬”這一紀年而來,即天順七年(1463年)。從現(xiàn)存的古籍來看,明確標有“種德堂”名號的刻本中,年代最早的是刻于天順五年(1461年)的《類編活人指掌方》。建安熊氏種德堂在成化弘治間所刻醫(yī)書較多。嘉靖萬歷間則多刊刻民間生活用書與童蒙讀物[5]。因此,宮內(nèi)廳本定為天順刊本可從。

      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亦藏有種德堂刊本一部,與宮內(nèi)廳藏本應為同版。是書卷前有《傷寒直格序》,次目錄,次正文。序文后有“臨川葛雍校正,建安熊氏刊行”墨蓋木記一行。目錄首有牌記五行,文字同上。卷端題“新刊河間劉守真?zhèn)备穹骄砩?臨川葛雝仲穆編?!?。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黑口,雙黑魚尾,四周單邊。卷中鈐“獨山莫氏銅井文房藏書印”“莫棠楚生父印”“言言齋善本圖書”“曾留吳興周氏言言齋”“周越然”諸印記。故知此書經(jīng)莫棠(1865—1929年)與周越然(1885—1962年)遞藏。周氏《言言齋藏書目》卷三著錄此書,誤定為“元刊本”。

      此書版式與陳氏書堂刊本完全相同,或據(jù)其翻刻。與其相對照,這一版本有以下幾個特征。首先,補足了陳氏書堂刊本中部分文字處的墨丁,如卷中第8頁“亦有按法下四五次利一二■行”,補“十”字。卷下第10頁“發(fā)熱之熱■為熱也”,補“則”字。其次,在字體上與陳氏書堂刊本有正俗之異。一些文字陳氏書堂本多作正字,而種德堂刊本作俗字。如“氣”字,陳氏書堂刊本卷中《主療》“以至陽氣怫鬰”、《懊憹》“夫燥熱病于內(nèi)者氣血澀滯則懊憹”,種德堂刊本皆俗寫作“氣”字?!芭c”字,陳氏書堂刊本卷下《泛論》“設若不與飲之,則燥熱轉甚,危而死矣”“皆不可過與不及”,種德堂刊本皆俗寫作“與”字。“劑”字,陳氏書堂刊本卷下《茵陳湯》“右剉如麻豆大,此劑則作二服”,種德堂刊本俗寫作“劑”。

      2.4 《醫(yī)方類聚》本

      《醫(yī)方類聚》是朝鮮金禮蒙等搜輯中國明代以前醫(yī)籍150余種加以分類匯編而成的一部大型醫(yī)書。1443年開始編纂,成書于1447年?!夺t(yī)方類聚》并沒有像一般類書那樣將整部書拆為條目重新編纂,而是基本依照原書面貌匯入各卷的“主題”中。各卷不同的“主題”下往往收錄的是整卷原書的內(nèi)容。在文字系統(tǒng)上,由于《醫(yī)方類聚》成書較早,所用底本多保留了早期刊本的面貌,在某種意義上,《醫(yī)方類聚》中所保存的醫(yī)書,亦可視之為一個獨立的版本。

      《醫(yī)方類聚》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五十六收錄《傷寒直格》一書。此三卷與《傷寒直格》卷上、卷中、卷下的內(nèi)容并不一一對應,而是根據(jù)《醫(yī)方類聚》的體例作了調(diào)整。其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為醫(yī)論,卷五十六為藥方,因此《傷寒直格》卷下《泛論》《戰(zhàn)汗》《受汗》《傷寒傳染論》4部分內(nèi)容被編排于《醫(yī)方類聚》卷三十八中(見表2)。從文字上看來,《醫(yī)方類聚》本與元刊本最為接近,很可能是從元刊本而來。

      表2 《醫(yī)方類聚》所引《傷寒直格》出處對照表

      2.5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書林張斐刊本

      上海圖書館藏有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書林張斐刊本一部。內(nèi)封面上欄鐫“敦睦堂”,左欄為“傷寒直格”,右欄為“傷寒方論自漢長沙張仲景之后”云云4行,末題“張懷白識”。

      卷前為“鐫傷寒直格序”,此序與諸本前序相同,唯序末有年款及撰人,“洪武戊辰冬至翠巖老人謹題”。洪武戊辰即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次為“傷寒心要序”,序末有題識云“歲次戊寅都梁瑞泉野叟鎦洪序”。次目錄,題“新刊劉河間傷寒直格目錄”,目錄前有牌記五行,與諸本皆同,最末一行改作“萬歷歲次已酉孟夏月張斐重刊行”。卷端題“新刊河間劉守真?zhèn)摲骄砩?臨川仲穆葛雝編校/閩建清虛子張道輔重正/書林懷白張斐梓行”。正文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邊。與其他版本不同,張斐刊本卷末附有張道輔撰《醫(yī)學本源辨》一卷作為第七卷,卷端題“傷寒直格附集卷七閩建清虛子張道輔撰/三峰張應善校/安舒子翁舒道正/書林懷白張斐梓”。

      張斐刊本與其他版本在形式上有較大不同,這些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低一格的形式區(qū)分出更多的正文與注釋。《傷寒直格》一書,倘若對其內(nèi)容了解不多,在閱讀之前的版本時會更加迷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形式上的混亂。其注釋有兩種形式:一是低一格刊刻;二是作雙行小字。張斐刊本在刻印時對一部分內(nèi)容重新調(diào)整了文字的形式,用低一格的形式將其分作正文與注釋,有助于讀者理解文義。比如卷上“合主表里”一節(jié),諸本作“太陽少陰合 陽明太陰合 少陽厥陰合足與足合 手與手合 如足太陽膀胱水合足少陰腎水也陽為府屬表 陰為藏屬里”,每句以空格隔開。張斐刊本首先將這些文字自“如足太陽膀胱”一句起分為兩段,前面的文字頂格刊刻,中間仍舊以空格隔開,后面的文字則低一格刊刻。又如卷中“淤血下證”“桃仁承氣湯”條,諸本作一段,張斐刊本自“或言少腹者誤也”低一格刊刻。

      其次,重新修訂了部分大字正文與小字注文,使之更有條理。張斐刊本按照整理者自己的理解,以調(diào)整大字與小字的方式重新理順了原文的邏輯關系。比如卷上“內(nèi)外病生四類”,諸本“僻邪也霍亂上吐而下泄也”,此本“僻”與“霍亂”作大字,其余作小字,這就將被注釋的文字與注釋區(qū)分開來。張斐刊本中更多的是將部分小字注文改為大字正文。如卷上“陰陽藏府”條“肝與膽厥陰風木也”,諸本“厥陰”作小字,張斐刊本改作大字。卷中“痞”條“傷寒表里俱熱,下證未全”,諸本下有小注“法當和解”,張斐刊本改作大字。卷上“六氣為病”條“乃厥陰風木肝膽之氣也”“少陰君火乃真心小腸之氣也”,諸本作小字,張斐刊本改作大字。此外,張斐刊本還將一部分大字與小字混雜的內(nèi)容重新改寫,統(tǒng)一作大字正文刊刻。比如卷上“八里為陰”一節(jié),諸本作“八里為陰(大字),象易少陰之數(shù)八(小字),微沈緩瀒伏濡弱也(大字)”。張斐刊本改為大字正文“脈之微沈緩瀒伏濡弱,此名八里,為陰,像易少陰之數(shù)八”。又如卷上“四時平脈”“終之氣(大字),一曰六之氣(小字),小雪日以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云云,張斐刊本改為大字正文“終之氣,自小雪日以至大寒,太陽寒水之位”。這樣更改原文的??桃彩轻t(yī)書刊行中較有特色的一部。

      此外,張斐刊本還作了一些刪改。比如刪除了一些注音,像卷上“內(nèi)外病生四類”條,諸本“蜚”字下有小字注云“去聲”,張斐刊本刪去。卷上“六氣為病”條,諸本有小字注云“痙,其并切”“痓,尺至切”,張斐刊本刪去。張斐刊本還在刻印時刪去了部分文字的墨蓋,如卷上“陰陽藏府”,“此為陽之藏府”“此為陰之藏府”等,諸本皆有墨蓋,獨張斐刊本無。其他版本中的一些俗字,在張斐刊本中也改作正字,如“萬”改作“萬”,“斈”改作“學”,“實”改作“實”等。

      2.6 明吳勉學《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本

      岡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著錄《傷寒直格》的版本,有“河間六書本”與“醫(yī)統(tǒng)正脈本”二目,皆吳勉學校刻。此后諸家書目著錄此書,皆將“河間六書本”與“醫(yī)統(tǒng)正脈本”視之為兩種版本。岡西為人認為,所謂的“河間六書本”與“醫(yī)統(tǒng)正脈本”事實上是同一版本。其云:“明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即是一種叢書之叢書,而《河間六書》亦居其一。所謂《河間六書》本,乃與《醫(yī)統(tǒng)》本實系一版矣。今考《醫(yī)統(tǒng)》本《河間六書》,以《原病式》、《宣明論》、《心法類萃》、《保命集》、《直格論方》之六書為正,附以《張之和心鏡別集》、《傷寒心要》二書,即知《河間六書》似以葛雍所編本,與所謂劉河間三書合而編成之,附以《心法類萃》一書者。而核與舊本,唯其諸書先后次序為異而已?!盵6]

      岡西氏所言是也。經(jīng)過對照發(fā)現(xiàn),所謂“河間六書本”與“醫(yī)統(tǒng)正脈本”在版式、字體細節(jié)與裂版位置這些方面皆相一致,二者應當是同一版本的前后印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步月樓印本《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中收錄有“河間六書”。卷前有內(nèi)封面中間大字題“劉河間醫(yī)學六書”,左欄小字題“劉守真先生輯訂 映旭齋藏板”,右欄上方為全書子目,計有“素問玄機原病式、宣明方論、素問病機保命集、傷寒醫(yī)鑒、傷寒直格、傷寒標本、張子和心要、傷寒心鏡”共8部,右欄下方題“步月樓梓行”。著錄為“河間六書本”的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本,內(nèi)封面上欄題“新安吳勉學校”,右欄大字題“劉河間傷寒六書”,左欄為子目:“初集素問元機、二集宣明論方、三集素問病機、四集傷寒醫(yī)鑒、五集傷寒直格、六集傷寒標本、七集傷寒心要、八集傷寒心鏡”。二者的區(qū)別僅僅是內(nèi)封面的不同,內(nèi)容則完全一致。事實上,吳勉學所輯《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中包含了許多小叢書,所謂“劉河間傷寒六書”只是其中一部。此外還有“傷寒全書”“東垣十書”與陶華的“傷寒六書”。這些皆為醫(yī)統(tǒng)本所包含的小叢書。

      現(xiàn)存《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的印本較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有五車樓印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蘊古堂、百城樓印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地藏有映旭齋(或題步月樓)印本,這些版本應是前后印本的關系。

      醫(yī)統(tǒng)本卷前有《傷寒直格序》,次目錄,次正文。卷端題“劉河間傷寒直格論方卷上 臨川葛雍編 新安吳勉學?!?。正文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

      與之前的版本相對照,醫(yī)統(tǒng)本在許多方面尤其是小字注文上都作了增改。在形式上,注釋文字由小字單行改為小字雙行,在內(nèi)容上主要有以下幾點。

      (1)增加注釋。醫(yī)統(tǒng)本對一些較難的文字增加了注音與釋義。比如卷上《死生脈候》“唇吻反青”,醫(yī)統(tǒng)本“吻”下有小字注文“音穩(wěn)”。卷中《傷寒六經(jīng)傳受》“病則瘳矣”,醫(yī)統(tǒng)本“瘳”下有小字注文“音抽,愈也”。

      (2)刪除注釋。相比元刊本,醫(yī)統(tǒng)本也刪除了一些注釋文字。比如卷上“手少陽三焦病則耳聾”一段后面,元刊本有“面塵,面如浮塵;馬刀,瘡名;俠,音脅”一行注文,此段注文衍出,醫(yī)統(tǒng)本皆刪去。卷中《懊憹》下有小注“懊,烏刀切;憹,奴刀切?!贬t(yī)統(tǒng)本亦刪去。

      (3)重新調(diào)整注釋。醫(yī)統(tǒng)本在注釋的形式上也進行了一些改動,使得注釋更加清晰有條理。比如卷上《經(jīng)絡病證》“衄,音濃,入,鼻血也?!贬t(yī)統(tǒng)本改為“衄,音濃,入聲,鼻出血也?!痹谡Z言上解釋得更加明白。又如卷上《內(nèi)外病生四類》“一者因氣變動”一段后,元刊本注釋云:“癥,音貞;瘕,音假;癥,聚積也;瘕,血氣聚也?!贬t(yī)統(tǒng)本改為“癥,音貞,聚積也;瘕,音假,血氣聚也?!睂⒎謩e注音與注義調(diào)整為先注音后注義。

      (4)調(diào)整正文與注釋大字小字。有元刊本作小字,醫(yī)統(tǒng)本作大字者,如卷上“一者因氣變動”一段后,元刊本小字注文“多喜曰癲,多怒曰狂?!贬t(yī)統(tǒng)本作大字。卷下《桂枝湯》“與蒼術二倍”“此方唯正可汗者即用,誤服之則轉加熱也”等文字,元刊本作小字,醫(yī)統(tǒng)本皆改為大字。又有元刊本作大字,醫(yī)統(tǒng)本作小字者,如卷上“三者不因氣之變動”一段后,元刊本“僻,邪也?;魜y,上吐而下瀉也”作大字,醫(yī)統(tǒng)本“邪也”“上吐而下瀉也”皆作雙行小字。卷上最末一句“死證多矣,以至危極則無越此矣”,元刊本作大字,醫(yī)統(tǒng)本作雙行小字。

      3 清代諸版本

      3.1 《四庫全書》本

      《四庫全書》收錄《傷寒直格方》三卷?!端膸烊珪份^為常見的有文淵閣本與文津閣本。這兩個版本在抄錄時間上一前一后,在文字上也稍有不同。文淵閣本提要的落款時間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文津閣本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八月。二書的抄錄、??比藛T也不同,文淵閣本的詳校官為太醫(yī)院吏目周世泰,文津閣本的詳校官為助教李巖。詳校官是一部圖書抄校工作的總負責人,二者詳校官一為醫(yī)官,一為文官,這也造成了二書在??鄙嫌懈髯缘奶攸c。

      文淵閣本卷前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提要,次《傷寒直格序》。正文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單魚尾,四周雙邊,卷端題“欽定四庫全書/傷寒直格方卷一/宋劉守真撰”。我們注意到,作者劉完素被改作劉守真,作者時代由“金”改作“宋”。

      經(jīng)過文字上的比對可以確證,文淵閣四庫本的底本是吳勉學《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本。上文所臚列的醫(yī)統(tǒng)本的幾個獨有的特征,文淵閣本皆一一符合,如卷上《經(jīng)絡病證》諸本作“衄,音濃,入,鼻血也?!贬t(yī)統(tǒng)本改為“衄,音濃,入聲,鼻出血也。”《內(nèi)外病生四類》“一者因氣變動”一段后,諸本注釋云:“癥,音貞;瘕,音假;癥,聚積也;瘕,血氣聚也?!贬t(yī)統(tǒng)本改為“癥,音貞,聚積也;瘕,音假,血氣聚也?!?。

      與底本相對照,文淵閣本的改動較大??偨Y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文淵閣本在文字上對全書作過校證,改正了一些明顯的錯誤。比如卷上《經(jīng)絡病證》“手厥陽心胞絡病則手心熱”,“陽”字改為“陰”字。卷上《論脈》“三部長三寸,以應三寸”,“寸”字改為“焦”字。以上這些改動雖無版本上的依據(jù),但皆有其他醫(yī)書相參證,可以算做他校。文淵閣本更多的是根據(jù)上下文義直接進行的改字。比如上《六所不余不足》“子午卯酉四仲為一陰一陽也”,文淵閣本“一陰一陽”改為“二陰二陽”。卷中“不知此以陽主虛無,而言神為陽正形體”,“正”改為“主”?!昂笙潞笪岵唤猓瑳鲭跎⒄{(diào)之”,第一個“后”字改為“若”字。“兼愚吹乳乳發(fā),或已覺吹乳、乳癰,叔服即愈”,“愚”改為“治”?!岸?、悶結、譫妄、昏胃,關脈覺數(shù)而緊者,尤宜此法急下之”,“胃”改為“冒”。“時發(fā)微熱,喘胃不能臥者,有燥糞也”,“胃”改為“急”。“或斑疹后熱毒不遐,久不作痂者”,“遐”改為“退”。卷下《益元散》“可遠妄梅,可顯玄功”,“梅”字改為“誕”字?!兑痍悳贰胺仓伟l(fā)黃,亢越此法也”,“亢”改為“不”。以上這些例子的改字,既無版本依據(jù),又無其他醫(yī)書的參證,皆以通順與否隨文校改,可謂之理校。

      (2)對于文中的雙行小字注文,文淵閣本也作了一些校改。補充者如卷上《四時平脈》“春弦”下補充小字注文“一曰遲”。調(diào)整者如卷上《經(jīng)絡病證》“足厥陰肝經(jīng)病”,諸本“遺尿”下有小字注文云:“癃閑小便癃閉而病疲憊也”,文淵閣本改作“遺尿”下注云“小便不閉也”,“癃”下注云“病疲憊也”。刪除者如卷上《死生脈侯》最末一句,諸本皆有雙行小注“死證多矣,以至危極則元越此矣”,文淵閣本刪去。此外,在文淵閣本中,注文與正文的文字大小也有與別本皆不一致之處,如卷中《主療》“凡此諸可下之”下“言大柴胡三承氣諸下證”10字,諸本為單行小注,文淵閣本作正文大字?!鞍朐诒戆朐诶铩毕隆懊}在肌肉而半入于里”九字,諸本皆為單行小注,文淵閣本作正文大字。

      (3)在卷下的藥物炮制劑量上,文淵閣本也作了許多改動。比如涼膈散中“薄荷葉”一味的炮制方法,諸本皆作“去毛”,文淵閣本改為“凈,去毛”?!包S芩”一味的劑量諸本皆作“各半兩”,文淵閣本作“以上各半兩”。白術散中“藿香葉”下,諸本皆作“凈,各半兩”,文淵閣本作“凈,俱各半兩”?!案什荨敝T本作“炙,一兩半”,文淵閣本作“炙,一兩”。半夏橘皮湯,“黃芩”下諸本皆作“去腐心,各一分”,文淵閣本作“去其腐心,上俱各一分”。雙解散“荊芥葉”下,諸本無劑量,文淵閣本則注明“各二錢半”。

      相對文淵閣本的較大改動,文津閣本的特征則是更加忠實于底本。文津閣本卷前有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提要,次《傷寒直格序》。正文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單魚尾,四周雙邊,卷端題“欽定四庫全書/傷寒直格論方卷一/金劉完素撰”。上文臚列的文淵閣本的改動,文津閣本皆照原文抄錄。由于文津閣本的校錄人員皆非醫(yī)者出身,因而一方面對于一些非常明顯的舛錯未加改正,另一方面抄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手民之誤,比如卷上《經(jīng)絡病證》“手太陽小腸經(jīng)病……卵廉痛?!蔽慕蜷w本“廉”作“兼”?!白闵訇幠I經(jīng)病……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蔽慕蜷w本衍一“喝”字?!鄂藐柮}》“濇則氣不下實脈不出則身冷膚鞕”,文津閣本“鞕”作“鞭”。

      3.2 清末江陰朱氏刊本

      清末江陰朱文震??獭豆沤襻t(yī)統(tǒng)正脈全書》,其中包括《傷寒直格》一書。卷前有《傷寒直格序》,次目錄,次正文。卷端題“傷寒直格論方卷上 江陰朱氏???金河間劉完素著”。正文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

      朱文震本雖據(jù)《醫(yī)統(tǒng)正脈》刊刻,但也有一些不同之處。朱氏刊本所據(jù)的底本應該不是一個印刷清晰的版本,刊本中有一些墨丁與留白,當是底本不清晰所致,如卷下“益元散”條“加涼膈散和解尤佳”后有墨丁一處。卷下“桂枝加葛枝湯”,甘草下作“各 錢三分”,“各”字下有空白?!靶∏帻垳薄拔逦蹲印毕箩t(yī)統(tǒng)本有“二錢”,朱氏刊本無。

      朱氏刊本在文字上也進行過一些校改,改正了底本一些明顯的錯誤。比如醫(yī)統(tǒng)本卷上《經(jīng)絡病證》“足陽明胃經(jīng)病……欲高高而歌”,朱氏刊本改作“欲登高而歌”。醫(yī)統(tǒng)本“手厥陽心胞絡病”,朱氏刊本“陽”改作“陰”。卷下“益元散”醫(yī)統(tǒng)本“可遠妄梅,可顯玄功”,朱氏刊本“梅”改作“晦”。

      此外,朱氏刊本在大小字注文的形式上也與底本有少許差異。比如卷下“小柴胡湯”服法一段末尾“諸藥法同”4字,醫(yī)統(tǒng)本原作小字雙行,朱氏刊本改作大字單行同正文?!皼鲭跎ⅰ狈ú糠帧盎驘o蜜亦可舊用竹葉或亦不須”12字,醫(yī)統(tǒng)本原作小字雙行,朱氏刊本改作大字單行同正文。

      4 結語

      《傷寒直格》作為一部系統(tǒng)闡釋劉完素傷寒理論的著作,在后世不斷地被刊刻印行,現(xiàn)存的版本亦不在少數(shù)。在《傷寒直格》這些版本中,我們注意到,幾乎每次刊刻都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動。只有建安熊氏種德堂刊本之于陳氏書堂刊本是行款版式完全相同的翻刻,其他版本雖據(jù)前代版本刊刻,但無論是行款版式還是文字內(nèi)容上都作了一些調(diào)整與刪改,這些改動包括注文形式、論述方式、藥物炮制方法與劑量等各個方面。與其他經(jīng)、史、集類圖書大多重視依照原本刊刻不同,作為技術類的醫(yī)學古籍在刻印時自由度相對較大。醫(yī)學理論的更新、藥物劑量的多少、讀者利用的方便等都是導致醫(yī)籍刊刻時前后版本差異出現(xiàn)的原因,這是考察醫(yī)書版本時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

      [1] 張玉范.新刊河間劉守真?zhèn)备裉嵋猍M]//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編纂出版委員會.中華再造善本總目提要.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1074.

      [2]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69-370.

      [3]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7:525.

      [4] 宮內(nèi)省圖書寮.圖書寮漢籍善本書目[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2:412.

      [5] 謝水順,李珽.福建古代刻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284-292.

      [6] 岡西為人.宋以前醫(yī)籍考[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432.

      猜你喜歡
      卷上河間刊本
      分道揚鑣
      從刊本到手稿——王建中鋼琴作品《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研究(上篇)
      明代戲曲刊本插圖的非敘事與圖像重構
      戲曲研究(2019年2期)2019-11-25 07:38:30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十二緣生祥瑞經(jīng)(卷上)》考釋
      西夏研究(2016年1期)2016-07-19 10:09:11
      西夏文刊本《三才雜字》殘頁考
      西夏學(2016年1期)2016-02-12 02:23:10
      中華戲曲(2016年2期)2016-01-22 08:19:23
      河間東營油田高溫油藏聚合物凝膠調(diào)驅(qū)體系室內(nèi)優(yōu)化
      卷上珠簾 不如你
      火花(2015年5期)2015-02-27 07:41:45
      河間銅鎏金佛造像的保護修復
      文物春秋(2014年4期)2014-12-20 20:59:25
      電能替代在河北河間的實踐
      日照市| 宽甸| 襄汾县| 泽库县| 南岸区| 永清县| 陕西省| 内乡县| 成安县| 韶山市| 兴和县| 剑川县| 巴彦淖尔市| 庄浪县| 莱芜市| 淅川县| 渭源县| 厦门市| 定陶县| 荣昌县| 依安县| 金坛市| 青龙| 建平县| 昌乐县| 阳西县| 射洪县| 洛浦县| 虹口区| 德清县| 乐平市| 漳州市| 内黄县| 沾化县| 浦北县| 潮州市| 黄梅县| 竹山县| 宁陵县| 嘉峪关市| 博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