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曾經(jīng)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符號性憤怒”,即是說一個人經(jīng)常會沒什么理由就憤怒,拿憤怒當名片、當符號,說明自己很重要。
這種“符號性憤怒”在有權(quán)有勢者那里,最常見到。因為得到的東西越多,他的自我邊界就越大,也越容易被激怒。但不少普通人,自我邊界并不大,也容易一觸即怒,這是因為他的邊界過于剛硬,繃得太緊。
心繃得太緊,就容易憤怒。如果給自己一份松弛的柔軟,對看不順眼的事,予以理解與包容,做到“內(nèi)敬”,那么你自然就能“外恭”,跟他人之間也就寬和了。
人的內(nèi)心要有兩種東西:堅強的意志和柔軟的心靈,分別來自大腦和心靈。大腦層面是意志、理性和分析,是現(xiàn)實主義的認同;心靈層面則是柔軟、美和愛,是理想主義的悲憫。如果光用腦子不用心靈,生命會由于過分務(wù)實而很可悲;只有心靈而沒有腦子,生活會因為過于浪漫而很可笑。好的生活是大腦跟心靈并重、剛?cè)岵?,形神兼?zhèn)洹?/p>
孔子又說:“恭則不侮?!北3秩彳浀膹椥裕瑢λ撕褪澜?,抱有一份悲憫,抱有一份深刻的理解和認同。修得一顆柔軟心,憤怒也就不戰(zhàn)而退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