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利琴+楊麗蔚
摘 要:絲綢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之一,現(xiàn)存的古代絲織品對于研究古代文明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實物載體,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學術(shù)研究價值。筆者保護修復的這件明封光祿大夫左府督緞幡為出土文物,現(xiàn)藏于寧夏博物館,我們對該件文物的保存狀態(tài)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檢測,發(fā)現(xiàn)、歸納其 病害多達46處,并對文物進行了清潔、整形、針線加固修復等保護工作,經(jīng)修復后,文物病害得以去除、抑制,延長了文物的壽命,可為今后的紡織品保護工作提供一定的經(jīng)驗和實驗數(shù)據(jù)。
關(guān)鍵詞:絲織品;清潔;整形;針線法
中圖分類號:K89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7)10-0029-03
一、概述
絲綢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之一,現(xiàn)存的古代絲織品是對于研究古代文明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實物載體,具有十分重大的歷史、學術(shù)研究價值。
古代絲織品因長期埋藏于地下或年代久遠,而受各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通常會殘留諸如尸斑、霉斑、金屬銹斑、地下水形成的無機污染物等各種污跡。這些污染物不但影響了古代絲織品本體的清潔程度,還會掩蓋織物上的色彩、圖案,給觀賞和研究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污跡極易引起蟲蛀霉爛,使絲織品進一步老化,最終導致其千瘡百孔,極大地降低了其文物、藝術(shù)、歷史價值。
明封光祿大夫左府督緞幡為出土文物,其病害主要為:殘缺、破裂、皺褶、暈色、褪色、印繪脫落等多種,在織物表面觀測多達46處,致使該件織物非常脆弱,如不及時采取一系列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不但難以保證日后的保存與研究,更會嚴重的影響到文物較完整的展示效果。通過我們對該件文物的保存狀態(tài)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檢測后,采取了相對應(yīng)的保護、修復、加固處理,最大限度的恢復和保留了文物原有的歷史風貌,并為今后的紡織文物保護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
二、文物基本信息及病害描述
(一)基本信息
明封光祿大夫左府督緞幡現(xiàn)藏于寧夏博物館,質(zhì)地為緞,長:378cm;寬:66cm。四周有描金紋飾:蓮花鷺鳥、富貴、花鳥圖案,中間有文字:“明封光祿大夫左府督緞幡”。
紋樣如圖:
此幡破損嚴重,病害多達46處。描金與文字有明顯脫落現(xiàn)象,整體殘缺嚴重。其病害主要為:殘缺、破裂、皺褶、暈色、褪色、印繪脫落等多種。
(二)價值評估
明封光祿大夫左府督緞幡為明代紡織品,由于有描金紋樣:祥云、富貴、花鳥圖案和重要、完整的文字信息,所以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及明代喪葬習俗、紋飾工藝研究與展示價值。同時,它的紡織工藝能體現(xiàn)當時的織造水平,布料的染色也能體現(xiàn)當時的染色技術(shù)。
三、保護修復檢測分析
(一)顯微觀察組織結(jié)構(gòu)分析
利用手持式電子顯微鏡做織物結(jié)構(gòu)分析,結(jié)果顯示,此番為五枚兩飛緞紋組織,織物的密度、捻向、捻度詳見表1。
(二)纖維鑒別
為更好的對文物進行修復保護,需要對文物的纖維進行檢測鑒定,以便選取修復材料,制定修復方案。此次樣品提取是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選取已經(jīng)脫落的纖維或在織物背面選取線頭等進行纖維鑒定。對選取的樣品,用顯微鏡對其橫截面、縱截面進行觀察,縱截面可確定為桑蠶絲。
四、保護修復過程
根據(jù)文物的保存狀況,制定如下的修復路線:
消毒→檢測→清潔→確定修復材料和修復工藝→修復加固→建議最佳保存環(huán)境
1.消毒
根據(jù)紡織品的保存狀況,寧夏博物館采用環(huán)氧乙烷消毒法對文物進行消毒滅菌處理。環(huán)氧乙烷是一種廣譜、高效的氣體殺菌消毒劑,對消毒物品的穿透力強,可達到物品深部,可以殺滅大多數(shù)病原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芽孢、病毒和真菌。殺滅或清除文物上的病原體,殺滅各種對操作人員和紡織品有害的微生物。
2.清潔
對文物進行真空清潔除塵,主要去除紡織品表面或內(nèi)部的松散污跡(如灰塵、沙土等)。使用功率最低的紡織品文物專用吸塵器,必要時還需在吸塵器口包紗布以防止輕薄脆弱的織物被吸入。
3.回潮平整
使用純凈水及冷蒸汽回潮機對文物進行回潮平整處理。
4.加固材料的染色
染色要求效果與原件整體一致,但又要有所區(qū)別。在經(jīng)過多次試驗后,獲得與原件基本一致的顏色,再對染色后的織物進行做舊處理,避免底襯顏色過于鮮明帶來的突兀感。背襯的襯布選擇了與原件本身顏色、紋路相近的面料,可直接做舊使用。
5.針線法加固
在針線法修復前,先使用意大利進口紡織品專用加濕器對文物進行回潮,然后用磁塊或玻璃片按壓。用針線法修復時,針法要與織物的紋路相符。
傳統(tǒng)的針線修復是運用縫制服飾的針線技術(shù)來修復紡織品文物的一種方法。此方法是在紡織品文物背后加襯一層現(xiàn)代織物,通過針線縫合技術(shù)將織物縫合,以起到加固文物破損部分的作用。針線修復法是一種純粹的物理修復方法,具有可再處理性,即修復部位的材料在將來必要時可拆除,從而恢復文物的原狀。這種方法適用于具有一定強度能夠承受縫紉力度的紡織品。下面是運用到此件文物上的4種針法。
鎖邊針針法:正反面線跡相同,主要用于衩口的固定;經(jīng)線的固定;邊緣的加固等。此針法主要用在背襯的修復上。
回針針法:此針法的針角互相連接,正面類似縫紉機機縫的針跡,反面針跡相互重疊,其線跡總長度為正面的兩倍?;蒯樶樂ǖ姆€(wěn)定較好被縫的織物很難產(chǎn)生滑動現(xiàn)象。主要用途:兩層織物的縫合;織物拼接;加固;破洞和裂縫的修復;固定縫口等。
帶針針法:正反兩面針跡相同,類似于機縫的平縫針,可將兩塊織物在同一平面對接。主要用于裂縫縫合;拼接織物等。
鋪針針法:該針法是修復紡織品破損和脆弱部位的較好的一種針法,廣泛應(yīng)用于紡織品文物的針線法修復當中。鋪針中縫線對于織物經(jīng)緯線的作用力較為均勻,多排鋪針的運用可較柔和穩(wěn)定地保護所修復部位,與其余較完好的部位相溶于一體。主要用途:裂縫的縫合;破洞和裂縫的修復;破損部位與背襯材料的縫合;將松散的紗線固定于背襯織物等。endprint
織物修復圖示:
6.包裝
平面類紡織品的保存一般包括平攤式保存、卷軸式保存、懸掛式保存。由于此件文物較長,平攤式存放較困難,所以選擇卷軸式保存。選擇合適寬度的紙筒然后用無酸紙紙筒包裹,最后將平整好的文物卷好,用宣紙包裹存放。
五、修復效果評估
通過針線法保護處理后的文物,紋樣清晰可見,色澤質(zhì)感顯現(xiàn),污染痕跡有了一定程度的去除,織物組織、形制得以平整、歸位。文物觀賞性、安全性有了明顯提高。較好的保護處理效果為后期對織物文字、紋樣等具有歷史性、藝術(shù)性的信息進行研究提供了前期支持。本次保護處理遵循保護修復理念和原則,更好地體現(xiàn)了文物的歷史原貌,修復效果良好。
由于文物質(zhì)感已非常脆弱,建議后期保存過程中須采取預防性保護措施,控制保存環(huán)境中的溫濕度、光照、有害氣體濃度等指標,盡可能維持文物現(xiàn)狀,延長文物壽命。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博物館紡織品文物保護手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賽漢其其格)
Abstract: Silk cultu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s of Huaxia Civilization. Extant ancient silk fabrics have been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esearching ancient civilization history. It is provided with the significant value of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research. This relics of the Ming's silk Hatabu that has been protected by the author, which is stored in the Ningxia Museum. We have totally analyzed, tested, found and concluded more than 46 problems of it. It has given to clean, reshape, and repair with the needlework this time. After restoration, it will get rid of the problems of the relics and the relics will be entirely completed. In this way, it can get more experiences and experimental data for protecting the silk fabrics.
Keywords: Silk; Clean; Reshape; Needlework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