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興華電池廠誕生于廣州,生產“五羊牌”電池。1937年,該廠在梧州及香港開設分廠,梧州分廠也成為廣西梧州新華電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從“五羊牌”電池到“新華牌”電池的變遷,見證了桂商崛起的輝煌歷史
“五羊牌”電池
檔案是一扇再現(xiàn)歷史的窗口。
最近,筆者在梧州市檔案局發(fā)現(xiàn)了幾份珍貴的歷史資料,其中包括:《1945年至1954年梧州市工商業(yè)聯(lián)合會工商登記目錄》、《梧州市1950年工商企業(yè)股東名冊》和《1948年2月至1949年11月工業(yè)登記書》等,里面記載有許多關于梧州老字號企業(yè)的信息,而“梧州新華電池廠”正是其中之一。
這些史料再現(xiàn)了八十多年前,發(fā)生在梧州騎樓城里的商海風云,再現(xiàn)了桂商崛起的輝煌歷史,更為廣西近代工業(yè)發(fā)展史留下精彩的一頁。
廣西梧州新華電池廠是廣西最早的工業(yè)企業(yè)之一,如今主打品牌一直是“新華牌”電池。而說起這家企業(yè),不能不提及“五羊牌”電池。而“新華牌”電池從“五羊牌”電池蛻變而成,它的創(chuàng)始人潘壯修在中國干電池發(fā)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28年,歸國華僑潘壯修、潘永剛成立廣州興華電池廠,之后又相繼在香港和梧州設立分廠,梧州分廠由潘鶴鳴任經理,以生產“五羊牌”電池為主。
梧州檔案局的資料記錄了這一段歷史。
據廣西梧州市檔案局收藏的《1948年2月至1949年11月工業(yè)登記書》記載:“梧州電池廠出資人為潘壯修,廣東順德人”。股東有潘壯修、潘芝田、潘永剛、潘永定、潘永楷共五人,其中潘壯修、潘永剛兩人出資額占七成。
股東投資額(1948年)
1951年,梧州市對本市所有的工商企業(yè)進行了一次更細致的調查。據查,當年梧州興華電池廠出資人為:潘壯修、潘永剛、潘誠心、潘永忠、潘永楷、潘福、潘建、潘皓、潘誠、潘年、潘九真,共11個股東,固定資產為:1.175億元,流動資產為6.5億元,合計7.775億元(舊幣)。
據梧州市檔案局資料記載,潘氏家族祖籍廣東順德,但居住地分散在粵港澳地區(qū),其中潘壯修、潘永楷在1949年之前已經遷至香港,居住在香港九龍旺角111號;潘永剛、潘永忠、潘誠心則留守廣州,居住在廣州濠畔街166號;潘福、潘建、潘皓、潘誠、潘年、潘九真居住在澳門,三房兄弟,各居一地。
在八十多年前,電池在中國還是一種奢侈品,大多數老百姓晚上照明只能用火把,能夠用上煤油燈的人已算是“中產階級”了,能使用電池的多是有錢人家。當時中國的電池市場基本被外國企業(yè)控制,懂得生產電池技術的中國人極少,只有華僑才有技術、資金和原材料的進口途徑,回國辦實業(yè)。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實業(yè)救國”的口號引領下,一批華僑回國開辦實業(yè),血氣方剛的潘壯修、潘永剛兄弟,從香港回到廣州,滿懷實業(yè)救國熱情的他們通過海外關系,從美國、歐洲進口生產電池所需要的炭棒、氯化銨、氯化鋅、鋅片等原料,又從廣西購進錳粉,在廣州建廠生產電池。
1928年1月,潘壯修、潘永剛在廣州市德星路小圃園發(fā)福巷5號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第一步。當初所謂的“電池廠”,無非是家庭式的作坊。潘壯修按配方調好原材料后,與家人及幾個工人一起,用手工包紙、裝炭棒、壓粉、貼殼……
潘壯修、潘永剛以“興華”命名自己的電池廠,又借鑒廣州的城市別名“五羊城”,將自己生產的電池命名為“五羊牌”。雖然只是家庭作坊式的電池廠,但對于當時的廣州來說,“五羊牌”電池的生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南方電池生產基地的興起,廣州由此也成為中國“較早的電池工業(yè)生產地之一”。
據《1862~1949年廣東籍華僑投資行業(yè)結構情況統(tǒng)計表》記載,新創(chuàng)建的廣州興華電池廠雇傭工人十多名,以手工操作為主,生產大號電池,自立“獅牌”、“金魚牌”、“五羊牌”商標,日產量數十打,在本地銷售。
潘壯修,作為中國電池制造業(yè)的先驅,因此而載入史冊。
廣州興華電池廠的成長,以及香港、梧州分廠的開設,得到整個潘氏家族的鼎力支持。據梧州檔案局收藏的《廣州興華電池廠的股東登記表格》顯示,廣州興華電池廠先后有13名股東參與投資。
“五羊牌”電池不僅暢銷廣東,在港澳地區(qū)和廣西、云南、貴州也很有市場。為了擴大生產,潘氏兄弟繼續(xù)引進家族資本,并且從美國購進馬達,從英國購進打粉機等設備,提高電池生產效率。興華電池廠的生產開始過渡到半手工、半機械生產階段,月產電池2000多打。
1934年,為了擴大生產,潘壯修、潘永剛將興華電池廠搬遷至廣州濠畔街166號。經過精心經營,“五羊牌”電池生產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水平,甚至可以與美國“永備”牌等國外品牌電池媲美,但價格卻僅是進口電池的一半。由于物美價廉,其產品暢銷國內市場,潘氏家族更紛紛斥資投入廣州興華電池廠的生產,股東也越來越多。
據《廣州市志》記載,在抗日戰(zhàn)爭前夕,廣州已成為全國的干電池供應中心,其中“五羊牌”電池占據了半壁江山。南方電池工業(yè)的發(fā)展,興華電池廠功不可沒。
潘壯修、潘永剛兩兄弟為何在1937年到梧州考察并辦廠呢?
潘壯修到梧州開設分廠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廣州濠畔街廠區(qū)太狹窄,當時已經擠了200多名工人,電池廠要擴大生產必須尋找新的生產場地;其次,梧州是粵語文化地區(qū),且有西江黃金水道貫通粵港澳三地,潘家子弟多居住在這三地,交通方便,易于管理;再次是在梧州開廠成本低、銷路廣、運輸更方便。
當年,中國經濟落后,生產電池所需要的大部分原料都需要從國外進口,炭棒從法國進口,氯化銨、氯化鋅從英國進口,鋅片從比利時進口,馬達則從美國進口。
不過,生產電池使用得最多的錳粉卻不用進口,在廣西就有錳礦,而這些錳粉大多數是經過西江,從梧州轉運至廣州及香港,在梧州生產電池可就地取材,降低成本。而銷往廣西各地的電池,也可通過在梧州做生意的廣東商人批發(fā)到廣西桂林、柳州、貴縣(今貴港市)等地。
在潘壯修看來,梧州具有承東啟西的作用,還可以依托西江黃金水道,把產品銷往西南各地;在香港和廣州市場,“五羊牌”電池會受進口電池擠壓,而在包括云貴川在內的西南地區(qū),則可以擁有更廣闊的市場。因此,在梧州開辦電池分廠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1937年9月1日,潘壯修率族兄潘鶴鳴來到廣西梧州,在富民坊興建了一所分廠,梧州興華電池廠正式成立。潘鶴鳴在廠里沒有股份,但他是襄理兼技師,懂得配制錳粉和生產電池的技術。初創(chuàng)期的梧州興華電池廠,與當年廣州發(fā)福巷的電池廠規(guī)模相似,只有約二十名工人,手工生產“五羊牌”圓筒形大號電池。
梧州分廠生產的“五羊牌”電池,原材料全部由廣州總廠提供,由水路運到梧州。由于富民坊離城區(qū)太遠,交通不便,1938年1月初,潘壯修和潘鶴鳴將工廠搬至梧州市大中上路西二巷3號——梧州當年最繁華的市中心。
梧州市大中上路西二巷3號為梧州興華電池廠舊址。
梧州市大中上路西二巷3號正門。
對于“五羊牌”電池的歷史,筆者從一張年份不詳的電池廣告貼畫上,找到了更多的信息。
這張“五羊牌”電池的早期廣告,是由興華電池廠制作的,該廣告以明星肖像為背景,上面有“五羊牌電池”五個大字,還配有一張大號電池的照片,廣告詞是“光芒萬丈,電力特強”,還有“興華電池廠出品”的字樣。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幅廣告上,“興華電池廠出品”上方還有三個小字 ——“粵港梧”,這就是說,“五羊牌”電池分別由廣州、香港、梧州三地的生產廠家出品。
“五羊牌”電池廣告
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實力運用廣告做宣傳的廠家,其規(guī)模不會太小,由此可見,興華電池廠的實力雄厚。
據梧州市檔案局保存的當年由潘鶴鳴登記的資料可知,1947年之后,興華電池廠分設三地,香港興華電池廠由大股東潘壯修主理,廠址位于香港九龍旺角111號;廣州興華電池廠依然在廣州海珠區(qū)濠畔街166號,由二股東潘永剛主理;梧州興華電池廠位于梧州大中上路西二巷3號,由襄理兼經理潘鶴鳴(非股東)全權代理。
通過梧州市檔案局的資料及三地分廠聯(lián)合做廣告的特點,可知當時興華電池廠的管理模式以股份制為主,潘壯修是董事長兼總經理,潘永剛是總廠襄理兼廣州分廠經理,潘鶴鳴則是總廠襄理兼梧州分廠經理。三家電池廠所生產的電池全部使用“五羊牌”商標,需進口的原材料由潘壯修統(tǒng)一購進,錳粉在廣州及梧州都有各自的加工場,這三家工廠的經營獨立核算,效益歸全體股東所有。
1937年,廣州興華電池廠已有員工206名,產品由只生產圓筒形大號電池,發(fā)展到生產適用于手電筒、電話機等的電池,該廠在當年已經是一個大型企業(yè)了。
據史料記載,在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廣州興華電池廠已經成為廣東省最具規(guī)模的電池生產企業(yè),其以廣州總廠為主陣地,梧州分廠的產、供、銷等一切業(yè)務全部交由潘鶴鳴全權負責。
抗日戰(zhàn)爭改寫了廣州興華電池廠的格局。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此時,地處桂東的梧州仍然是抗日的大后方,在祖國半壁河山相繼淪陷的情況下,梧州仍然客商云集、貿易興旺。于是,潘壯修陸續(xù)將廣州總廠的設備及技術人員,分批轉移到位于梧州市大中上路西二巷3號的梧州分廠,梧州分廠成為廣州興華電池廠的“總部”。而廣州總廠則處于半停產或停產狀態(tài),僅剩下一個空殼。
梧州分廠成為興華電池廠的新總部之后,電池生產技術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推動了梧州興華電池廠的發(fā)展壯大,因此,“五羊牌”電池占據了梧州乃至整個廣西的電池市場。由于戰(zhàn)事趨緊,“五羊牌”電池在西南市場銷路甚廣,梧州興華電池廠總經理由潘壯修兼任,潘鶴鳴為襄理,全面負責工廠的日常工作,此種狀況一直延續(xù)到1945年。
抗戰(zhàn)勝利后,梧州興華電池廠的規(guī)模變得更大,發(fā)展成為擁有106名工人的半機械化電池生產企業(yè),當時在梧州工商業(yè)界是頗有影響力的大企業(yè)。
梧州興華電池廠的興旺時期一直維持到1953年,尤其在抗美援朝時期,廣州、香港、梧州三地的興華電池廠職工,都參與了捐獻飛機、大炮的運動,共捐獻了人民幣16.5億元(舊幣),購買了一架“興華號”戰(zhàn)斗機,投入到抗美援朝戰(zhàn)斗中,此舉在全國電池行業(yè)中引起轟動。至今,廣州虎頭電池集團有限公司的老職工及梧州新華電池集團的老職工還依稀記得這件往事,都感到十分自豪。
1950年《工業(yè)登記書》的公章上,標有梧州興華電池廠地址“大中上路西二巷三號”。
雖然,有遠見的潘壯修為梧州電池工業(yè)發(fā)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對于梧州興華電池廠的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最大的功臣卻是沒有任何股份的襄理——潘鶴鳴。
在梧州市《1951年工業(yè)登記目錄》中,經理潘鶴鳴加蓋了“梧州興華電池廠”的公章,公章中還刻錄有廠址——“大中上路西二巷三號”,另外還有潘鶴鳴本人的私章。
正是這個公章留下的地址,讓筆者能夠在梧州騎樓城中,尋找到那一段曾經輝煌的歷史。
梧州市大中上路西二巷3號與梧州三中相隔不遠,其巷口很小、很窄,巷口正對的是大中路騎樓街。這段老街、這間老屋,如今鮮有人來往,附近的老街坊,也對六十多年前的昔日輝煌沒有印象。
梧州市大中上路西二巷3號始建于何年已無從考究,但它是大中上路西二巷里最大的房屋,建筑設計比較獨特,與周邊的住宅結構完全不同,其大門向南,又高又寬,正門的門框邊有兩條石柱,中間的大門旁邊有兩個1米多高的石框窗戶,建筑質量很好,即使荒廢已久,外觀仍然堅固。
據檔案記述,大中上路西二巷3號是梧州興華電池廠廠區(qū),而潘鶴鳴本人則租住在大中上路西二巷4號,3號和4號僅一墻之隔。西二巷3號是敞開式的工場結構,而西二巷4號則完全是住宅風格,是一所兩層高的老式洋房,現(xiàn)在還有人居住。
如今,潘鶴鳴和他的兒子潘厚文都已經去世,潘鶴鳴的孫子和孫媳婦及曾孫、玄孫都在梧州生活,但他們對潘鶴鳴的歷史卻知之不多。
所幸,梧州市檔案局留下了四份當年由潘鶴鳴填寫的資料,能夠還原潘鶴鳴在梧州生活二十多年的經歷,以及梧州興華電池廠的經營狀況、發(fā)展軌跡。這四份資料是《1948年2月至1949年11月工業(yè)登記書》、《1950年工業(yè)登記書》、《1951年工業(yè)登記申請書》、《1957年工業(yè)同業(yè)公會(定息戶)登記》。
潘鶴鳴在梧州騎樓城開始創(chuàng)業(yè),并在這一間租用的大屋苦心經營了二十多年,把一個手工家庭小作坊,發(fā)展成為有106名員工的企業(yè)。
潘鶴鳴,出生于1894年,廣東順德人,廣東省國民黨陸軍測量學校畢業(yè),曾在廣東省財政廳測量隊擔任隊長,1937年任梧州興華電池廠技師兼襄理(副經理)。
二十多年來,潘鶴鳴為他人作嫁衣裳,想不到,最后自己卻成了資方代表。1957年,梧州興華電池廠所有股東都放棄了股份,潘鶴鳴作為資方代表、副廠長,領取梧州電池廠公私合營的120元股息(定息)。此時,63歲的潘鶴鳴將工廠交給兒子潘厚文打理,自己則回廣州養(yǎng)老,直到去世。
潘鶴鳴沒有想到的是,他的子孫從此落籍廣西梧州,再也沒有回廣東。
據潘鶴鳴當初填寫的資料顯示,梧州興華電池廠當年生產的品種有大號電池,全年產量約2000打;3號電池200打;4號電池50打,還有甲池、乙池等品種,均使用“五羊牌”商標。工廠設備有兩部美國生產的馬達,有一臺是英國生產的油渣機,還有手搖壓藥機、攪藥機、機械壓藥機等設備。
今年已經85歲的陸秀蓮,是1948年就到梧州興華電池廠工作的老工人。
據陸秀蓮回憶,1948年,才15歲的她帶著13歲的妹妹,一起應聘到梧州興華電池廠做童工。
那時候,抗戰(zhàn)剛剛結束,內戰(zhàn)又開始,人們生活非常困難,很多人都處于饑寒交迫之中,還要面對物價飛漲、生活必需品日日不同價的困境,所以那時候的工人工資基本上都用大米來折算。工人們每天的工錢是0.6公斤大米,一天分三個時段工作,分別為上午7點至11點半、下午1點至5點、晚上7點至9點。每次下班,廠里都要搜身,然后在工卡上蓋章,上三個班,就蓋三個章,上一個班就只有一個章,憑章到工頭處領大米,每日結清工錢,憑一個章領0.2公斤大米。所有的童工都是散工,早上7點一到,廠門就關起來,工人遲到就進不了廠干活,也就領不到當天的大米,所以沒有人敢遲到。
對于小時候做工的經歷,陸秀蓮記憶深刻。她說,工作的時候,大家不能聊天和開小差,有監(jiān)工坐在高腳凳子上監(jiān)督。工人沒有勞保措施,下班后只能在一條小水槽里洗手,為了節(jié)約用水,水槽的水通常是普通工洗完之后,才輪到童工洗。
電影《絕密1950》在梧州騎樓城布置的拍攝場景掛有“五羊牌”電池巨幅廣告。
1949年解放前夕,潘壯修想把資產轉移到香港,甚至打算把貨尾和機器都賣掉,梧州興華電池廠一下子解雇了56名工人,陸秀蓮與妹妹都同時被解雇了。由于梧州的地下黨已經到廠里開展護廠活動,防止資本家變賣機器,因此電池廠的資產沒有轉移成功。
1953年,新中國急需發(fā)展自己的工業(yè),陸秀蓮又回到了梧州興華電池廠工作。此后,她在共產黨的培養(yǎng)下,自學文化,成長為車間主任、工會主席,直到1988年退休,她見證了電池廠從“興華電池”到“新華電池”的變遷和發(fā)展。
“五羊牌”電池歷經近半個世紀的風云歲月,直至1955年,廣州興華電池廠使用“555牌”和“虎頭牌”電池商標,而廣州興華電池廠梧州分廠則更名為梧州電池廠,1957年起使用“新華牌”商標,“五羊牌”電池商標在1957年之后退出歷史舞臺。
如今,“五羊牌”電池雖然成為歷史,但由它延續(xù)而來的“555牌電池”和“新華牌電池”依然在國內外享有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