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有這樣的時刻:明知成績重要,卻又對書山題海感到茫然無力,“因為我對這些學科都不感興趣啊!”看到別人活躍于各個社團,艷羨卻困惑,“我對什么感興趣呢?”聊起未來,自己完全感受不到目標在哪里……
感興趣的事情,當然更愿意去做,也做得更好,因為興趣來源于內心的需要,需要產生做事的動機,而動機是驅動我們去行動的動力源泉。不過,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興趣——雖然它來自先天的傾向,即“我也不知道為什么,就是喜歡”,但和后天培養(yǎng)和塑造也有關系。如果沒有機會去發(fā)現(xiàn),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去培養(yǎng)和塑造興趣,恐怕最終也只得到一時的感官快樂體驗,不會幫助自身獲得長遠的發(fā)展。那么我們怎樣找到自己的興趣呢?
一種方法是通過心理測驗來了解興趣傾向。你可以在網上搜索到《霍蘭德職業(yè)興趣測試》問卷,試著做一做。不過該問卷是40多年前制作的,與現(xiàn)實情況有諸多不符之處,結果只能作為參考。而且,我們的未來擁有無限的可能——另一種更重要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時時觀察自己,問自己做什么感到有趣,懷著好奇,多嘗試、探索、體驗。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苯裉祗w驗的一切,都是在為無限可能的未來做準備。
另外,興趣要分清主次。如玩游戲,只是讓你得到樂趣,是用來豐富生活的,不能占據(jù)時間精力的主要部分,有空閑才可以做。有興趣的,如繪畫、音樂、制作等,可利用假期等較長的時間,拿出一部分精力發(fā)展,因為它可能成為人生志趣。而人生志趣,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還要克服很多困難,經歷挫折……這才應當是占據(jù)大部分時間精力的重要內容。對大部分人來說,對未來最重要的準備就是學業(yè),因為它將奠定未來發(fā)展的基礎。即使是學霸,也可能并非一開始就對學習感興趣,而是在與學習的“切磋”中一點點培養(yǎng)出了興趣。如果將興趣發(fā)展成人生志趣,就能在屬于自己的領域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感和成就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