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鄭 雕
90歲的老攏匠駱弟彥
“一束白花千墳秀,十里鄉(xiāng)土盡思親”。
清明時節(jié),遍野的墳頭上掛著隨風(fēng)搖曳的紙花,點綴逐漸變得翠綠的山野。入春的陽氣,尚不夠旺,涼風(fēng)陣陣,紙花簌簌作響,似在傾述逝者的遠(yuǎn)去的情懷,也似在嘆惜親人離別鄉(xiāng)土的傷感?!叭吕铮乔迕?,手提白紙去掛清。白紙掛在生基上,眼淚汪汪轉(zhuǎn)回城。”世人對逝世先祖和親人的眷戀情感,是清明節(jié)在華夏大地傳承上千年而不衰的動力源泉。
清明節(jié),與寒食節(jié)相伴而生,前后一天,自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割股奉君,國君重耳下令實行禁火寒食的寒食節(jié),已有2000多年歷史。攏匠的產(chǎn)生,與祭典相伴,與清明相隨,作為一種折紙技藝與老舊行當(dāng),把清明作為一席舞臺,展示其具有濃烈忠孝色彩的民間工藝!
清明前后,在親人的墳頭掛起的一束束的紙花,叫“清”。專門制作清,糊制各種冥品的為職的人,叫攏匠。
為什么稱“攏”匠?
攏匠制清時,把一張白紙裁著條狀,短則尺余,長則數(shù)尺,用圓弧開口的錢鉆將紙條打斷,數(shù)張紙條一頭,用棕葉絲穿著一束,將打斷的紙條往反方向撕拉下來,就是一片一條向上、二條下垂的紙片,將5—8片不等的紙片匯串成束,就是一束散亂的清。把一束清的腰間,用紙條“收攏”捆成一束,“攏”匠,大底由此而來。有了腰間的“帶子”,一束清就散而不亂,像一束纖細(xì)漂亮的紙裙。
清的形樣很多。一張長條形的白紙,用錢鉆鑿順著長的方向打兩條對稱的波紋,就形成了三條未斷的紙條,把兩邊紙條的一端撕斷,往反方向垂下來,就得一束。一束清,中間的紙條像若干個“8”緊串起來,稱“長錢”,這種清最簡單又最常見。也有的紙條要用圓環(huán)狀的竹圈橫向串起來,形著燈籠樣的;有的串起來,中部大,兩端小的,呈腰鼓形。燈籠、腰鼓樣的清,有時就需要用竹篾圈將每張穿過,串拱起來,就像紙球或圓盤,這種清更加好看。
清是由白紙用錢鉆打斷而成,所以叫打清。打清和打錢一樣,不能打“半錢”。將紙條用錢鉆打斷,一般像打錢紙一樣,一整疊地打,打完后再將數(shù)張串成一束,這樣效率較高??墒牵绻澬?,紙疊太厚,把下面的紙打斷,上面的就會被打爛、打過了頭。相反,用力過少,就打不穿,給撕的時候帶來麻煩。用力過小,下面沒有打穿打斷,就稱為“打半錢”。打半錢,在撕、分的時候,返起工來,影響速度。
攏匠手藝,需懂紙剪,又要會花竹篾,懂點篾匠活兒。
竹條彎折成圓環(huán),接口需要相扣固定,可用春天樹的小枝來作連接。春天樹的小枝,是中空的,將竹條弄彎相對,兩端插入一小段枝條中,就自然形成了一個圓環(huán)。想想匠師們把一根小小枝條的都用到極致,是因為在實踐中凝結(jié)出來的智慧!
現(xiàn)在的白紙,有一定標(biāo)準(zhǔn)尺寸,折法不同,樣式上也有差異。過去的白紙則尺寸不太統(tǒng)一,如果不注意打折的方法,就打得不統(tǒng)一,不美觀。一張白紙對折,稱對開;再對折,稱四開;以此類推,稱八開、十六開……無論紙的寬窄,要讓清打裁得好看,攏匠有一句順口溜:“寬留邊,緊打圓”。如果紙比較寬,可以把兩邊留寬些,只要中間的紙條兩邊的鉆印形成一個滿滿的圓形就行。有了“滿圓”為標(biāo)準(zhǔn),寬窄約有不同的紙,都可以讓上端保持寬度一致,即使束成一束,也顯得協(xié)調(diào)好看。
用紙片給清束腰,少不了要用漿糊。過去用的漿糊,除了面粉、糯米面,最經(jīng)濟(jì)實惠的就是采集苦楝子樹成熟的果子煮爛搗碎,它的果肉就有很好的粘性??嚅拥墓夂芸?,也不易變腐,放在銻瓢里,可以隨時加水、加果重熬,不用擔(dān)心生霉變壞。
舊時打清,用的是皮紙,皮紙并不很白,而是灰色,稱白紙;用來打紙錢的紙,稱草紙或燒紙。實際上是,白紙還有“空白”的意思,寫過字的紙是不能打清的。比起燒紙,皮紙算是比較“金貴”,是用“貢(中藥:了哥王)”皮舀制,韌性極佳,是舊時抄書的好紙?,F(xiàn)在的清,用各種白紙、彩紙、塑紙制成,色彩絢麗,款式多樣,如今祭典親人,似乎更加隆重。但說實在的,人情比以前淡了。
現(xiàn)在,專門以攏匠為職的人甚少,但鄉(xiāng)村民房、集鎮(zhèn)巷內(nèi),還有那么一些業(yè)余時間從事攏匠職業(yè)的人,在清明時節(jié),他們制作成出堆的清,以及各種各樣的紙質(zhì)祭品。一些小店的主人利用空閑時間,自己動手,把白紙打制最簡單樣式的清,在別人祭奠親人中,分得一羹生意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傳承著中華民族這一古老的習(xí)俗。
打清,要講方法。掛清,也有規(guī)矩。掛清,選在清明節(jié)前后十天左右,不固定,哪天都可以。但上了年紀(jì)的人,都希望家人能盡快到墳頭,為親人掛上一束白紙,表達(dá)一種祭典、表達(dá)一種孝道?!扒宥疾粧欤心臉有⒌??前十天掛清的是勤快人,后十天掛清的是懶人?!崩夏耆丝倫圻@樣嘮叨,動員家人早早掛清去。如果借口事多,東推西推,清明節(jié)都快完了,才去掛了上幾束,敷衍了事,老年人是很不高興的。
據(jù)說,節(jié)前掛清,即使風(fēng)吹雨打,清被吹斷吹掉,仍會留著最后一小節(jié),掛在枝頭。節(jié)后掛清,往往是風(fēng)大季節(jié),清被大風(fēng)卷走,一絲不留,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不過,老人們這樣說,目的是督促年輕的子女,在清明節(jié)即臨之前,早點為死去的親人掛上一束白花花的清。
春節(jié)外出燒香,除了親人的墳頭,別的墳前也可以插幾支,但清就不行了,不是親人、祖宗,是不能亂掛的。燒香就像裝煙,裝的是禮節(jié);掛親,就是思念、懷念,不是自己的親人,哪能隨意懷念? “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一座墳頭清明是否掛清,似乎成了一個家族是否后繼有人、興旺發(fā)達(dá)、父慈子孝的標(biāo)志。一個墳頭上“掛清”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
如果有兒有女,也不掛清,等同沒有,就會讓人閑話?!坝袃簤炆蠏彀准垼瑹o兒墳上屙狗屎”。清明節(jié)到了,如果家人仍然沒有掛清的行動,老年人就如此嘮叨,作出最后的“通牒!”
在一堆堆,一束束清的紙堆中,我想起了我的幺公。幺公是老家出了名的攏匠。我記得幺公時,他已經(jīng)七八十歲了,雖然身材有魁梧,留著山羊胡子,但背有些駝,由于長期糊制靈屋(給死人燒的紙房子)、打清、打錢紙,他的四個指頭總是拼在一起,與大拇指形成單一的鉗狀,顯得有些僵硬。糊起紙來,十分遲緩。
幺公對人非常友好,一年都在糊制他的人人馬馬、靈屋、金山銀山等冥品,在厚厚的木墩上用錢鉆打袱子(成疊的紙錢),也用老式的印板印是陰票子(冥幣)。幺公印板圖案是反的,非常精致,他印的時候,我總喜愛在旁邊看稀奇。
幺公的清打得非常的好,每條鉆打成的斷線,連貫而規(guī)范,撕開后的清,就顯得整齊、整潔。所以,到幺公那里買清的人特別多。“雖說‘燒錢化紙,以免陽人’,但孝敬祖宗,要真心誠意,給老祖宗掛的清,不能隨意?!辩酃偸沁@么說。
幺公的靈屋扎得非常的好看。他先將竹子花成細(xì)細(xì)的篾條,扎靈屋等冥品的篾條,不像打席子的篾條那樣薄,只要去掉易折斷的黃篾就可以。然后用花成的篾條,搭成屋子的骨架。骨架的篾條,有時要轉(zhuǎn)過彎,那是不能直接折彎的,因為那樣不直,如果強(qiáng)折成直角,就形容弄斷。幺公用手將篾條扭轉(zhuǎn)一下,把拐彎處弄破,篾條轉(zhuǎn)角處就順著竹絲變?nèi)犴?,不會折斷?/p>
骨架搭成,幺公拿出印好各種代表瓦、欄、窗等圖案的紙,由內(nèi)到外,糊在骨架上,一幢紙糊的房子就擺在眼前,有涼廳、回廊、天井、花窗、欄桿、青瓦、梁柱,宛如一座漂亮的別墅。靈屋的門上,還歪歪斜斜寫著對聯(lián),什么“山清水秀非凡地,窗明幾凈是仙居”,什么“樂國于斯多至寶,冥居從此不憂貧”,還有“洞天福地,瑤島瓊樓”“拔云尋古道,玩景異凡塵”“自在不聞黃鳥喚,清閑哪管白云忙”等聯(lián)句,兒時的我似懂非懂,覺得幺公抄上去的聯(lián)句里,有一個與陽世不一樣的幸福世界。
每年春節(jié),大人安排我打袱子,少不了要去麻煩幺公,向幺公討借他的工具——木墩和錢鉆。我在幺公那里打袱子,幺公老是夸我是讀書人,將來一定是一條“龍”,并樂哈哈地教我打袱子。袱子上面,用錢鉆打的弧形,過去人說是銅錢。我的腦殼老是轉(zhuǎn)不過彎來,稱它為“括號”——因為那個圖形,真就是“()”樣。我一說括符,幺公老是笑,說,讀書人就是讀書人。
幺公用蒼老的手指在旁邊指點:“金、銀、銅、鐵、錫,打一路錢,就是金,最管錢,打二路,是銀,可以。不要打成銅錢和鐵錢就一般了,打成錫錢,就不起作用了……打第六路又是金,要記到起……”
幺公逝去多年,我因為多年離開老家,繁忙的工作,老是忘卻了清明掛清的傳統(tǒng),沒有為祖宗掛上一束清,以至后來,干脆不再提掛清的事了,想起來有些愧疚。
我想去幺公墳頭,掛上一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