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昊
(湖北省氣象學會,湖北 武漢 430079)
氣候變暖造成全球大氣環(huán)流發(fā)生改變,區(qū)域降水量也會發(fā)生變化,這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重要因素之一。降水量過少會導致干旱,持續(xù)干旱致使糧食減產(chǎn)甚至絕收、人畜飲水困難等,強降水量還會引起暴雨洪澇,引發(fā)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嚴重威脅人們生命財產(chǎn)安全。熟練掌握降水變化規(guī)律,對于科學評估氣候變化和預測未來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文章通過對湖北省降水氣候變化特征分析,為合理利用水資源、趨利避害、減少災害損失、促進當?shù)剞r(nóng)業(yè)經(jīng)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指導依據(jù)。
文章選取湖北省氣象信息和技術保障中心整編的1963~2012年逐日降水觀測資料,以鄖西、老河口、恩施、宜昌、武漢、麻城等六個氣象臺站作為鄂西北、鄂西南、江漢平原地區(qū)、鄂東地區(qū)代表站點。運用線性回歸、滑動平均和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分析湖北省近50a降水量變化特征。季節(jié)劃分采用常規(guī)劃分標準,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
(1)降水量年際變化分析。1963~2012年湖北省逐年降水量變化平穩(wěn)(如圖1所示)。近50年武漢、麻城、鄖西和宜昌年降水量呈逐年略增加趨勢 ,老河口和恩施年降水量逐年略有減少。湖北省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90年代中期到末期降水量相對較少,氣候較干燥,其中1966年、1976年、1997年降水量最少,屬相對干旱年;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湖北省降水量較多,氣候較濕潤,其中1983年和1989年降水量最多,屬相對濕年。
(2)降水量季節(jié)變化特征。1963~2012年湖北省春季降水量呈逐年減少,其中武漢、麻城、鄖西、老河口、恩施、宜昌六站降水量呈波動減少趨勢,其中20世紀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呈逐漸增加,降水總量相對較大;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逐年減少;90年代后先增加后減少,春季總體降水量趨于減少。近50年湖北省春季降水量以鄖西、老河口、麻城春季降水量減幅較大,宜昌春季降水量減幅相對較小,恩施、武漢春季降水量略增加。
1963~2012年湖北省夏季降水量逐年增加,以麻城、鄖西、武漢及老河口表現(xiàn)明顯;恩施、宜昌降水量略減少。其中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末期及90年代相對較少,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及21世紀相對較多。其中,麻城、恩施、武漢三站夏季降水量為 200~1500mm,宜昌 100~1000mm,老河口、鄖西為100~600mm。湖北省西北部夏季降水量增加有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1963~2012年湖北省秋季降水量呈逐年減少趨勢,其中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逐年增加;70年代中后期逐漸減少;80年代初期到中期呈增加趨勢,隨后各地降水量波動減少,恩施、老河口減少幅度最顯著,武漢、麻城次之,鄖西和宜昌下降不顯著。
1963~2012年湖北省冬季降水量呈逐年增加,其中1988年前六站降水量基本無太大變化,1988年后呈波動增加,1989年和2002年達最高峰和次高峰。湖北省冬季降水量東多西少、南多北少,其中麻城、武漢降水量為50~200mm,宜昌、恩施降水量30~150mm,老河口、鄖西降水量在0~100mm,尤其鄖西1963和1999年冬季基本無降水。武漢降水變幅最大,其次是麻城、恩施、宜昌,鄖西、老河口最小。
近50年武漢、麻城、鄖西和宜昌4個臺站年降水量呈逐年增加趨勢,老河口和恩施年降水量趨于逐年減少。湖北省春季降水量從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恩施、宜昌、武漢降水量多于鄖西、老河口、麻城;夏季降水量呈逐年增加,以麻城、鄖西、武漢及老河口表現(xiàn)明顯;恩施、宜昌降水量略減少;秋季降水量呈逐年減少,恩施、老河口秋季降水量減幅最顯著,武漢、麻城次之,鄖西和宜昌降水量下降不顯著;冬季降水量逐年增加,武漢降水變幅最大,其次是麻城、恩施、宜昌,鄖西、老河口最小。
參考文獻
[1]嚴彩虹,周龍,唐震,等.1964-2016年石河子地區(qū)降水特征分析[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