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娛樂性的演藝節(jié)目,目的當然不能僅僅是娛樂,多一些知識方面的普及,恰恰是節(jié)目含金量的所在。
湖南衛(wèi)視《聲臨其境》2018年開播,配音的內(nèi)容終于在萬眾矚目之下進入綜藝,且形成了自己原創(chuàng)的錄、播模式,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畢竟,內(nèi)地有著幾十年的配音積淀,以及由此在大眾中膨化的配音情結(jié)。
演員配音,又與職業(yè)配音工作者不同。把前者推到臺前,除了能喚起觀眾對配音的好奇,還能讓大家體會演員用聲音塑造角色的能力——在影視時代,這是很容易被鏡頭畫面的絢爛多彩遮蔽的。
在配音譯制片的鼎盛時代,世界名片與角色背后的聲音是如何嫁接的,始終是觀眾覺得神秘的所在。雖然配音迷們也知道,不少配音名家像尚華、程之、求岳峰、孫敖、魯非、陳汝斌、喬榛、譚天謙等,有的本來就是演員轉(zhuǎn)行或跨行,有的兼具在銀幕上塑造角色的能力,但配音演員和演員,“幕后”與“臺前”的工作性質(zhì)差異,依然令絕大多數(shù)人很難將“聲音塑形能力”與“表演天分”聯(lián)系到一起。
《聲臨其境》這類配音節(jié)目的出現(xiàn),多少能讓人看到“表演”這個行業(yè)平時易被忽略的難度,加深對演員工作的了解,也可以讓一些電視前的藝考生——那些未來的演員,對理想中的職業(yè)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渠道。
形體和聲音,早在“戲劇為王”的年代,就是演員們塑造人物最為重要的武器。電影、電視誕生后,鏡頭特寫和剪輯的風行,錄音技術(shù)的演變,一度讓觀眾忽視了對演員聲線和臺詞功底的欣賞(當然,話劇迷們不在此列)。不過對表演行業(yè)本身而言,聲音的重要性一直都存在。各個年代的藝術(shù)家、大明星,也都留下了各自的華彩。從趙丹(《林則徐》《武訓(xùn)傳》)、孫道臨(《王子復(fù)仇記》《基督山伯爵》)、高博(《警察與小偷》)、李默然(《甲午風云》),到當代的李雪健(《少帥》《歷史的天空》)、楊立新(《父母愛情》,以及為電影《霸王別姬》中程碟衣配音)、王志文(《過把癮》《無悔追蹤》《荊軻刺秦王》《墨攻》)、姜武(《隋唐演義》《捉妖記》《虎口拔牙》)、王雷(《平凡的世界》)……
好聲音一定會給表演添彩。有的影視形象一開口,有經(jīng)驗的觀眾就知道這位演員一定是話劇舞臺上的實力派。比如《偽裝者》里飾演梁仲春的岳旸,比如在《三國》里飾演張昭、在《懸崖》里飾演白廳長的申杰……,通常來講,話劇或舞臺劇出身的演員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比一般的影視演員更多一些底蘊。像大家熟悉的梁冠華、馮遠征、秦海璐、李依曉、趙立新、谷智鑫,都是很鮮明的例子。這些表演上的道理,普通觀眾平時不一定關(guān)注,可是通過觀看演員們在電視里表演配音,多多少少會有所領(lǐng)略。娛樂性的演藝節(jié)目,目的當然不能僅僅是娛樂,多一些知識方面的普及,恰恰是節(jié)目含金量的所在。
演技類綜藝(聲音塑形能力本來也是演技的一部分)的崛起是意料之中的事,但崛起后的節(jié)目如何掌控,如何把握縱深的走勢,顯然考量的就是編導(dǎo)和整個團隊的功夫了?!芭湟簟边@一領(lǐng)域的素材開掘,目前還只集中于演員的跨界,對于職業(yè)配音工作,尤其是對進入傳媒時代更趨神秘的當下一線配音演員們生活與工作的展示,還未來得及涉及,挖掘的空間是巨大的。一切還都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