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應高 昝福云 周麗萍/云南省羅平縣農業(yè)局
1.仔豬黃痢主要感染出生后幾小時至1周內仔豬,以1~3日齡最為常見;同窩仔豬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很高,可達90%以上,不同窩之間仔豬發(fā)病差異較大;頭胎母豬所產仔豬發(fā)病嚴重,以后隨胎次的增加,發(fā)病情況有所減少;該病常年均可發(fā)生,但在寒冷季節(jié)或臨產母豬飼養(yǎng)管理衛(wèi)生環(huán)境狀況較差的情況下發(fā)病率明顯增高;傳染源主要是帶菌母豬,由糞便排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母豬乳頭、皮膚和周圍環(huán)境、用具,造成仔豬吮乳或舐食時感染。
2.仔豬白痢主要發(fā)生于10~30日齡仔豬,以10~20日齡較多見,1月齡以上仔豬很少發(fā)生;同窩仔豬發(fā)病輕重程度不同,一般發(fā)病率為50%左右,死亡率較低;發(fā)病與飼養(yǎng)管理及豬舍衛(wèi)生狀況關系很大,在冬、春季節(jié)氣溫劇變,陰雨、潮濕、保暖不良,母乳不足或過多,母豬飼料突然變換及其它應激因素都會誘發(fā)此病。
1.仔豬黃痢。仔豬出生時體況正常,多在6~12 h左右突然一窩仔豬中有1~2頭發(fā)病死亡,隨后其它仔豬亦相繼發(fā)病,排黃色糊狀稀便,常含有小氣泡或凝乳塊,有腥臭味,肛門冒出稀糞,次數(shù)頻繁,肛門松馳,不由自主流出稀糞,病豬迅速消瘦、衰竭昏迷而死亡。
2.仔豬白痢。一窩仔豬常有1~2頭首先拉稀,開始為漿糊樣糞便,隨后出現(xiàn)乳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下痢,氣味腥臭,體溫和食欲無明顯變化;但精神不振,怕冷,逐漸消瘦,拱背,毛皮粗糙無光,發(fā)育遲緩;病程3~7 d,個別嚴重的多在1周左右脫水而死亡。
1.仔豬黃痢。一般1~3日齡新生仔豬突然發(fā)病,排黃色稀便,同窩仔豬相繼發(fā)病,死亡率達50%以上,而母豬健康無異常,可做出初步診斷。
2.仔豬白痢。一般10~30日齡同窩哺乳仔豬在2~3 d相繼發(fā)病,排白色漿糊樣稀糞,病豬體溫不高,精神、食欲無明顯改變等特點,即可做出初步診斷。臨床上診斷仔豬黃、白痢時,應注意與仔豬紅痢、豬痢疾及病毒性腹瀉等病的鑒別。
1.堅持自繁自養(yǎng)。嚴防引種帶入致病性大腸桿菌而引起該病的暴發(fā)。
2.抓好母豬產前及產后的管理。產房在使用前2~3 d要用0.1%高錳酸鉀或高效無毒無刺激性的消毒藥徹底進行沖洗和消毒;并做好母豬產仔前乳房皮膚的清洗和體表的消毒;母豬哺乳期間禁止突然更換飼料。
3.做好仔豬的保暖、防寒。產房應保持干燥,溫度應保持在20℃~25℃,保育箱中溫度保持在28℃~30℃,注意通風換氣,保持產仔舍空氣新鮮。
4.加強仔豬飼養(yǎng)管理。讓初生仔豬盡早吃上初乳,并盡量保持乳汁充足;仔豬7日齡開始用優(yōu)質乳豬顆粒料進行誘食開料。
5.免疫預防。目前已有多種預防仔豬黃、白痢的疫苗可供選用,初產母豬場及發(fā)病較嚴重的豬場應在母豬產前40 d和產前15 d用K88、K99雙價或K88、K99、987P三價滅活基因工程苗各接種1次。
6.藥物預防。母豬產前3 d開始用白頭翁散或蒼術香連散,每天30~50 g連喂5~6 d。初生仔豬食乳前或誘食同時加喂益生菌類(如乳酶生)或微生態(tài)制劑,但此類藥物不能與抗菌藥物同時使用。在仔豬出生后3~5 d每頭仔豬注射牲血素1~2 ml,增強仔豬抵抗力。
7.藥物治療。對仔豬黃、白痢病的治療,經口服給藥的治療效果,較注射的治療效果好。因仔豬患黃、白痢病時嚴重脫水和腸毒素作用是造成仔豬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治療上應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
(1)灌服或讓仔豬充分飲用口服補液鹽(配方是氯化鈉3.5 g+碳酸氫鈉2.5 g+氯化鉀1.5 g+葡萄糖20 g+溫開水1000 ml)溶液,應1天多次,藥液要現(xiàn)配現(xiàn)用,保持新鮮無污染;
(2) 每頭仔豬口服或灌服阿托品或654-2(山莨菪堿)1 ml+抗菌素(痢特靈0.5 g或氟哌酸2 g);
(3)肌注抗生素復合制劑(2.5%恩若沙星1 ml+VC 1 ml+阿托品0.5 ml+VB10.5 ml),一日兩次,連用2 d。
對仔豬黃、白痢病的治療往往是被動性的,尤其是仔豬黃痢病,由于大腸桿菌的毒素強烈等原因,發(fā)病急,病勢重,病程短,治療效果大多不好,或來不及治療就死亡,所以仍應采取“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