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在山清水秀、遠離都市喧囂的浦城徐墩村,還保存著那樣一個原生態(tài)的村莊——井后。井后自然村背枕青山,環(huán)境清幽,全村綠植覆蓋率極高,是個質(zhì)樸的天然氧吧。
在浦城石陂鎮(zhèn)徐墩村,保存了一處相對完整的原生態(tài)古建筑群。這個古村落名叫“井后”,是石陂鎮(zhèn)徐墩村的一個自然村。村里人口不多,只有70多戶人家。村前是大片水田,村后是茂密山林。那些青磚黛瓦、馬頭墻林立的古民居就坐落在這青山綠水之間。古民居有20余棟,建筑風格和水北街鎮(zhèn)的觀前古民居相似,院落大多為一進兩重,外面是磚砌大門,風火墻;里頭木屋,雕龍畫鳳,匠工精細;兩廂之間,設(shè)有采光通風的石砌天井;巷間小路,全用河卵石鋪成。
井后村舊時曾是一個非常繁華的驛站村,與水北街鎮(zhèn)陳源村毗鄰。從村后一條古道入水北街境,到觀前碼頭只有10公里。除了古民居外,村里還保留七座石拱橋和一座始建于乾隆五十年的廟堂及多口古井。
浦城縣成片保存的古民居除忠信上同、富嶺圳邊及水北觀前外,其它村落已不多見。井后村的這片古民居群,具有較高的文化保護價值。
在古時的省會福州,糧行是以賣浦城米為榮的,浦城米粒滿細潤帶有糯性,深受市民的青睞,并甴此覆蓋到廈門、石獅等地,一時洛陽紙貴。由此催生了當?shù)丶Z農(nóng)的種糧積極性和糧食販賣隊伍,據(jù)說當時浦城有糧商數(shù)千人,在糧食收獲季節(jié),肩挑馬駝的販糧隊伍,綿延數(shù)里極為壯觀。
從浦城到觀前有20多華里山路,中間有個叫北巖井后的村莊,坐落在一個半山腰上,翻過山就一直下坡到觀前碼頭,大家就選擇北巖井后作為落腳點,在這里休息吃飯,也把這里作為一個中轉(zhuǎn)站,北巖井后也就成為當時浦城到福州的主要驛站。
當時的北巖井后村是輝煌的,整個村莊是清一色的清磚大瓦房,家家有天井,戶戶有糧倉,不要說門窗的石雕,就是里面的壁板裝飾,都是雕刻精細的花鳥人(動)物,每條小巷也都是整體的石頭路,排水排污設(shè)施完善,就是現(xiàn)在看起來也是整潔大方的。當時為了防土匪,有幾戶還利用幾何和視覺原理修建了暗倉,在外面你看不出房子有暗倉,在房子里面,你同樣看不到暗倉。
現(xiàn)在的北巖井后村和其他古村一樣,因地處偏僻,生活條件落后,留下的只是一些老人和小孩,曾經(jīng)的輝煌只能從斑駁的墻壁上去感知,只能從老人的口中去領(lǐng)悟,只能從被腳板磨圓的石板上去想象。北巖井后村的人就和北巖井后村一樣,純樸,熱情好客。
好想陪著知己,擇一老屋,在北巖井后村數(shù)幾晚星星,看幾天日出日落,吃幾餐原生態(tài)飯菜,過幾天與世隔絕的生活;也想在雨天牽手行走于那泛著亮光的石板路,觸摸那段歷史;也想在暖暖的陽光里躺在那柔軟如毯的茅草上,讓思維飛揚;也想在那高高的山峰上,迎著朝霞看那遠山如黛;也想在那靜如處子的石潭,共浴楊貴妃的美麗傳說,也想……也就僅僅也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