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娟 王琳
摘要:本文介紹了新安縣文物資源現(xiàn)狀;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安縣文物局在國家、河南省、洛陽市文物局和新安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在函谷關遺址遺產(chǎn)保護規(guī)劃、古建維修保護、博物館建設等文物保護事業(yè)發(fā)展中取得的成績;黨的“十九大”以后的文物工作的謀劃。
關鍵詞:新安縣;文物保護;文化自信
新安縣位于洛陽市西部,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路,東接洛陽,西鄰澠池,南交宜陽,北臨黃河小浪底水庫??偯娣e1160平方公里。新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史文化遺存豐富。目前,全縣有世界文化遺產(chǎn)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8處,不可移動文物點785處,縣博物館館藏文物4595件(套),其中三級以上文物731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安縣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認真宣傳和貫徹實施《文物保護法》,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抓住重點、打造亮點,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后被評為“洛陽市文物工作先進單位”“洛陽市申遺工作先進單位”“河南省文物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先進單位”。
一、從“絲路”踏上“思路”
2014年6月22日,15時52分,對于新安縣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性時刻。在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文化遺產(chǎn)申請報告,獲得通過。新安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第一關”,成功入選此次絲綢之路文化遺產(chǎn)!
千年雄關,一朝“涅槃”。歷時8年,新安上下不懈努力,函谷關遺址以全新高度和嶄新面貌,融入50萬新安人的精神家園,成為新安全新的文化表征。
申遺成功后,新安縣搶抓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機遇,提前做好文保項目策劃儲備,爭取到國家專項資金1000余萬元。通過兩年的努力,完善了函谷關遺址區(qū)內服務基礎設施建設,于2017年2月份成功創(chuàng)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實現(xiàn)了遺產(chǎn)對外開放,保護成果人人共享的良好。為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更好的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zhàn)略,新安縣委、縣政府提出了規(guī)劃建設“漢關遺產(chǎn)城”的保護開發(fā)理念,目前,《漢關遺產(chǎn)城概念規(guī)劃》已編制完成,《漢關遺產(chǎn)城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正在論證。
二、文物保護 永遠在路上
新安縣境內古建筑眾多,近年來,新安縣不斷加大古建筑修繕工作,先后投入400余萬元,對文物本體實施了有效保護。2013年,投資90余萬元對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大成殿實施了維修保護;2016年到2017年先后投入130余萬元,對省保單位洞真觀主體建筑三清殿、二進院官廳、三進院玉皇殿實施維修保護;投資20余萬元對市文物保護單位韓鈞故居進行了維修;
同時,按照國家文物局要求,歷時4年完成了全縣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采集、審核登錄4595件(套)可移動文物信息,館藏文物信息化管理工作邁出了堅實步伐;完善了文物保護單位“四有”工作,投資10余萬元對全縣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樹立了文物保護標志碑、懸掛了文物保護標志牌,文物保護工作邁入了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三、博物館 添彩公共文化服務
近年來,新安縣除了縣博物館和千唐志齋博物館外,有3家民營博物館獲得河南省文物局批復,分別是河洛碑林博物館、志成酒器博物館和河洛酒文化博物館。其中,千唐志齋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穩(wěn)步推進,項目的設計方案、文物勘探工作已完成,并獲得國家文物局立項批復。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發(fā)改委批復,項目PPP“兩報告一方案”已報至國家財政部;項目用地拆遷工作正在有序進行,2017年底完成全部拆遷征地工作。
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關注新安文物,新安不斷提升博物館服務和教育功能水平。近年來,累計投入200余萬元對縣博物館文物庫房、消防管道、樓體色彩、樓體亮化進行改造提升,為觀眾提供了良好的參觀和服務環(huán)境。新安縣博物館全年免費開放310天,年均接待觀眾8萬余人次。編輯出版了《新安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一書;開展了博物館“進校園”、“進軍營”、“進社區(qū)”三進活動13場。目前,千唐志齋博物館年接待游客約30萬人次,安排免費講解300余場,為提升整體對外形象,千唐志齋博物館景區(qū)綠化及景觀提升項目已經(jīng)啟動。
四、對外宣傳,提高全民文物保護意識。
近年來,新安縣分利用電視、廣播、網(wǎng)絡等媒體,多形式、多途徑、全方位開展文物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全縣人民的文物保護意識。一是在國際古跡遺址日、國際博物館日和中國文化遺產(chǎn)日等重大節(jié)日采取印發(fā)宣傳資料、播放法律條文、制作宣傳版面等寓教于樂、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宣傳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進一步增強全民保護文物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二是積極推進文物工作信息化、網(wǎng)絡化建設。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考古中華》《中國影像方志》欄目攝影組到新安縣函谷關采風報道,并在央視國際頻道、科教頻道進行多次播出;《河南日報》、《洛陽日報》等多次關注并報道新安縣文物保護工作,文物保護工作狀況傳至社會的各個角落。
黨的“十九大”剛剛閉幕,新的號角已經(jīng)吹響。今后,新安縣文物局將以習近平總書記文物保護重要論述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在新安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組織實施好全縣文物事業(yè)“十三五”發(fā)展規(guī)劃,切實把祖宗留下的珍貴遺產(chǎn)管理好、守護好。深入挖掘、闡釋新安文化遺產(chǎn)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構建新安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推動新安文物事業(yè)發(fā)展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