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jié)的濱州,陽光燦爛,碩果飄香。建設小區(qū)籃球場上正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比賽。雙方隊服紅白分明,號碼清晰。已是大學校隊主力的兒子 ,時而飛身搶斷,時而魔術妙傳,時而魚躍救球,時而突破上籃,真讓人眼花繚亂。比分交替上升,觀眾們的吶喊聲、助威聲此起彼伏,令人激動不已。
這塊精心建設的籃球場,傾注了我的心血,凝聚著我的熱情。先是按照規(guī)范進行了規(guī)劃、設計,選擇了上好的施工隊伍,進行了清基、平面,上面覆以四十公分的灰土壓實,后用二十公分的商品混凝土澆筑罩平,到省城選購了荷蘭進口賽爾隆草絲鋪面,細末型的石英砂滲進青綠的人工草絲中,增強了草地的彈性,給人以非常舒適的感覺。使用了CBA指定的球架,四周用鋼絲圍網(wǎng)和花崗巖包邊。球場一側還特意建設了廁所,安裝了水管,人性化十足。
球場四周那起伏的地形、彎曲的甬路、整齊的綠籬、挺拔的白楊、平展的坐凳,增添了許多幽靜,頗有“曲徑通幽”的妙處和意境。而每到夜晚,這里則燈火通明,哨聲連連,燈光下閃爍著流線般跳動的身影和籃球劃過夜空的美麗,充滿了無限生機和活力。
看著兒子矯健的身影和嫻熟的球技,羨慕之情油然而生。當年我的籃球經(jīng)歷也歷歷在目……
1976年前,我在老家的小學讀書。當時,課余大多時間是幫家里干農(nóng)活。學校里只有一個橡膠籃球,沒有球場,更談不上球架。課間,學生們只能把僅有的籃球傳來傳去,腳下是塵土飛揚 ,拿不到球的小學生急的嗷嗷亂叫,并夾雜著哭喊聲。后來,老師發(fā)明了一個辦法,院子兩端豎起兩個碌碡,挑選兩名高個子女生站在上面,雙方隊員朝她們分別“投籃”,接到了視為投中,計一分,以此判別雙方勝負。在這樣的比賽規(guī)則中度過了小學時期。
上初中時,學校條件好轉,有了一塊三合土碾壓成的球場,球架是用木頭做的,上面的板子已斑駁陸離,局部出現(xiàn)腐爛,投籃時,球架發(fā)出吱吱吱吱吜吜的響聲,一副搖搖欲倒的樣子。同學們光著腳在坑洼不平的球場上跑來跑去,一場球下來滿身泥土。然而,因為有籃球作伴,那條件簡陋的年代卻留下來至今令我記憶猶新的幸福時光。
撫今追昔,心潮澎湃。思緒萬千之際,已是大汗淋漓的兒子,跑到我的面前,打斷了我的回憶,把我這個已是任職八年的籃協(xié)副主席的爸爸推到場上,我接過籃球,來了個“百步穿楊”,“三分”中了!
(濱州市農(nóng)業(yè)局 張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