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學
【摘要】高中語文教學的課堂應真正踐行新課標的理念,讓課堂教學基于學生的實際和問題,重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梳理文脈、追根溯源、理解文意、探明思路、領悟主旨,讓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學習方式真正發(fā)生,從而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主體;核心素養(yǎng)
以生為本,把課堂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是新課標理念下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探究,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品質,是新課標理念下新的教學追求?;趯W生的認知,基于學生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標理念下新的教學要求。亦如《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言:“為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特別要重視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币虼耍咧姓Z文的課堂教學應積極彰顯學生主體的思想,不僅要基于學生的實際和問題展開,更要將問題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勸學》教學為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實施教學。
當下的語文教學質量低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生缺少有質量的預習。語文學習不同于理科學習,理科文字內容少,數字符號直觀,在數分鐘內就可以明白要領,建立思維,獲得收益;但語文學習的文本內容復雜,字數繁多,具有獨特的主觀人文思想,如果不預習或敷衍預習,很難在課堂的瞬間對學習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也難以建立清晰的思考方向,更別談收獲了。特別是對文言文的學習,學生更要經歷一個從古文向現(xiàn)代文的二度加工,如果缺少有質量的預習,無遺是腦袋空空,不知所云,毫無課堂存在感。課堂成為他的傀儡,他成為課堂的傀儡。久而久之,教學質量將會大打折扣。因此,要確保語文教學的正常進行,讓語文的學習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學生在文本的閱讀中找尋自我,語文教師必須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有質量的預習習慣。以《勸學》教學為例,筆者采用四遍閱讀法要求學生做好真正的課前預習準備。
閱讀預習是語文教學中常見的也是最基本的預習形式,但囿于其是一個自覺性的行為,很多學生不會像書面作業(yè)一樣,將其落到實處。而四遍閱讀法是培養(yǎng)學生自覺習慣又帶有被動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項作業(yè),所以它為學生做到有質量的預習提供了可檢查的依據。第一遍,無參照裸讀文本,重點是劃分句子停頓,圈點不能理解的字詞。這一遍的閱讀主要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感知文言文的句讀節(jié)奏,檢查自己的真實基礎。第二遍,參照文下注釋再讀文本,這一遍重點解決第一遍閱讀中圈點的難以理解的部分字詞句,讓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有一個新的認識,并結合語境嘗試推測其他詞句。第三遍,借助工具書再讀文本,重點解決第二遍遺留下來的字詞句,同時要求學生梳理文本中自己新接受的重點字詞句和整理借助工具書還不能解決的字詞句。在以往的預習中,絕大部分學生做到第二遍就停止了,他們缺乏借助工具書解決問題的習慣,這是以往教學中學生惰性形成的結果。而翻檢工具書,不僅可以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部分問題,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和辨析思考能力。這一遍的閱讀會在第二遍的基礎上又有一個質的變化,他們在翻閱工具書、辨析詞義選項時,對文本的理解又會有一個新的提升,而整理的重點、難點和疑難問題,是對自己實力的重新審視和評判。第四遍是基于第二、三遍的基礎,是對第一遍句讀停頓的再檢驗,比較理解前后的閱讀差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做到閱讀時文從句順,意思明了。這一遍的閱讀看似簡單,但極為重要,如果學生能夠把握文言文的句讀節(jié)奏,那么他對句意的理解就相差無幾了,并且為下一步理解文本的內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有了四遍閱讀的基礎進入課堂后,學生通過交流,互通有無,整合知識;通過師生問答,已知推測未知,解決自身疑惑,從而讓學生智慧明達。
四遍閱讀是一個從不會預習到學習預習的過程,是一個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從混沌迷茫到清晰明朗的過程,是一個從可做可不做到不得不做的過程,是一個由教師主體到學生主體的變化過程。如果語文教學能夠做到這樣有質量的預習,學生在課堂上也就有了真實的自我,有了課堂的存在感以及收益的自豪感。
文從句順、讀通文本不僅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基礎,也是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深入研究的根本。讀通文本不一定能理解文本的內涵,也不一定能理解作者寫作的思路。很多的時候,困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陌生感,教師在展開教學時主要以教師的問題為主導,學生只能跟隨著老師的方向踽踽而行。而問題的極具強制性,只能加重學生對內容的陌生程度,較好的辦法是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或了解學生想要解決的問題,從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激發(fā)他們求學的欲望、探索的樂趣。如何基于學生的問題展開?以《勸學》為例,在學生四遍閱讀、梳通文意的基礎上,筆者要求學生圍繞《勸學》的內容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閱讀啟示。讓他們表達自己的真實體會,這些文字如實地反映了他們對文本內容理解的程度,是教師展開教學的最佳切口。
通過批閱,筆者發(fā)現(xiàn)對于文本的理解,學生在四個方面呈現(xiàn)出同質化的理解:一是認為第一段的中心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二是認為文章的第二段主要在談學習的方法;三是認為文章的第三段主要在談學習的心態(tài);四是認為“勸學”的“勸”是“規(guī)勸、告誡”之意。基于此,筆者將其整合為四個問題:第一段文字的中心是不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第二段是不是在談學習的方法?第三段文字是不是在談學習的心態(tài)?“勸學”的“勸”是不是“規(guī)勸、告誡”之意?并以此展開課堂的教學。面對這四個被懷疑的問題,學生暢所欲言,積極闡明自己的理論依據,課堂熱鬧,學生興奮。有的堅持立場,有的開始懷疑,但誰也說服不了誰。筆者隨即要求學生針對問題再讀文本,同時以議論文應著重體現(xiàn)論據、論證、論點的要求,指導學生分析文本的內部邏輯關系,用結構圖例的形式對文本內容進行抽絲剝繭,探尋荀子說理的終點。學生安靜地剖析,激烈地交流,在幾次的觀點表達、反思質疑、修改論證之后,終于對前面的四種理解、四個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以第三個問題為例,學生最后呈現(xiàn)出的結構示意圖如下:
通過該圖,他們達成一致的理解,認為第三段文字的核心應該落在“積”上,強調只有通過不斷的積累,才能擁有道德,也就可以達到“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的圣人之境?!胺e土成山、積水成淵”采用比興的手法引出真正的觀點“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也是正面比喻論證?!安环e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比喻論證,不僅與前面的正面論證形成對比,也更加有力地突出了本節(jié)的分論點。“騏驥一躍、駑馬十駕,朽木不折、金石可鏤”表面上看是在談論“舍與不舍”的話題,但通過對比,作者要強調的是“不舍”,其實就是做事、學習要不斷積累,堅持不懈,落腳點也是在“積”。而“蚓之用心一”與“蟹之用心躁”看似在談心態(tài)的問題,其實不然,“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是說蚯蚓雖然沒有螃蟹的“六跪而二鰲”的“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但它通過日積月累,最終擁有自己的居所,而蟹的急躁,不知積累,只能寄托于“蛇鱔之穴”。通過對比,再次強調了“積”的重要性。因此,這一段文字中的四組對比、十個比喻的目的是指向“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個分論點,即要想達到圣人的境界,就必須不斷地“積善成德”,那么,也就自然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言:“論如析薪,貴能破理。”通過結構示意圖的方法對作者的論述思路進行抽絲剝繭,層層剖析,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將逐漸明朗,對寫作的技巧也會逐漸熟練。如果教學中,教師能常引導學生探索作者的寫作思路,學生的興趣定會提升,學生的能力也定會提高。
主旨,是文字表達的歸宿,是文章內涵的核心,是作者情思的終極。因此,理解或探究文章的主旨常常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然而,在教學中,大部分教師對于文本主旨的理解是較為淺表的。他們認為文章的內容概括、作者的情感表達、文章對現(xiàn)實的揭示等就是作者的寫作目的。如果主旨的探究到此就戛然而止,很明顯是不夠完整的。因為,這只是對于文字內容的理解,缺少追根溯源的深入追問。關于文章的主旨,文字表現(xiàn)出來的內容、情感和思考是其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有進一步的追問,作者為什么要表達這些內容、情感和思考?是基于怎樣的情境、怎樣的動機寫下了此文?從而進入更深層次的思考。比如荀子的《勸學》,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很多老師依照配套的教學參考書認為是在表達荀子有關學習的主要觀點及學習的基本道理,落腳點應該在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如果此時,教師能夠追思一句“作者為什么要表達‘學不可以已的觀點呢?”恐怕很多教師就不再認為這篇文章只是在簡單表明個體的學習主張了。
那么,《勸學》的主旨應該是什么?又該如何去追根溯源呢?在梳理完文本內容,理解了標題“勸學”的“勸”之后,筆者對學生的理解展開追問:荀子勸勉人要學到怎樣的程度?荀子為什么要勉勵人進入“君子”“圣人”的境界?并要求學生帶著這些易解或不易解的問題在課后借助書籍及多媒體尋找答案。通過交流匯總,關于《勸學》的寫作主旨,學生認為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職責之所在,對學生求學的勸勉。荀子五十歲游齊,曾三為稷下學宮祭酒。稷下學宮是齊國專設的求學講學機構,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身為學宮最高長官的荀子,踐行儒家思想,宣揚儒家思想,勸勉學生受業(yè)求學,是其職責所在。二是繼承并宣揚儒家的“君子觀”。儒家思想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yǎng)。荀子繼承并弘揚這一主張。《勸學》節(jié)選中三次提及“君子”,分別是“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薄熬由钱愐玻萍儆谖镆??!避髯右浴熬印睘榈赖轮?,學習之榜樣,引領眾人效仿君子,通過學習達到君子之境。在《勸學》原文中,荀子說:“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薄胺狡淙酥暰又f,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在《儒效》篇里又言:“君子言有壇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務修其內而讓之于外,務積德于身而處之以遵道;如是則貴名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宣揚君子講話必依循一定的原則,行為有一定的標準,這樣才能道德高尚,達到最高的境界——“圣人”,而“圣人”也正是荀子所追求的人生至境。三是強化自己的“性惡論”,弘揚儒家“義、禮”的核心思想。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其言:“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币虼?,荀子提出“明禮義而化之”的觀念,他認為人的自然性如不加以節(jié)制,不僅會影響個人的健康發(fā)展,還會擾亂社會秩序,造成社會危害。只有通過后天的不斷學習,才能逐漸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完善自己的人格,縮短與君子的距離。其在《儒效》篇里說:“人無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而師法者,所得乎積,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本褪菑娬{師法是摒除惡念、積累善行的重要途徑。而他提倡的“學至于行之而止”,也是要求讓主觀的道德行為符合現(xiàn)實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最終達到“德之極”的地步。所謂“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所以,荀子之《勸學》歸根結底是在宣揚自己的儒家之道,即通過學習進入“君子”之行列,成為“君子”擺脫“人性惡”的生命起源,進而踐行儒家“義、禮”之核心思想,最終到達“圣人”之高地。
主旨,需要師生通過文字讀出內容、情感、思考,這是基本要求;更需要師生追根溯源,不斷追問,力透紙背,發(fā)現(xiàn)深層的內涵和價值。如此的教學,才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本色,也才能觸動靈魂,直抵人性。
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思想轉變和方式變革。在以學生主體為教學理念的當下,教師應積極轉變觀念,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讓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課堂教學真實發(fā)生,從而實現(xiàn)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的最終目標。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北京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方勇,李波.荀子[M]. 北京:中華書局,2011.
[3]張曉芳. 從《勸學》看荀子的君子觀[J]. 中學語文,2013(30).
[4]王均江,賀朝梅.《勸學》勸的是什么[J]. 文學教育(下),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