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恬 楊江
把“老虎”“蒼蠅”關進籠子,往往被理解為反腐敗的“最后一公里”。其實不然,這“最后一公里”可能恰恰是在貪官出獄后。如果出獄后的貪官還能找到貪腐的“組織”,繼續(xù)享用此前貪腐的“福利”,就會弱化反腐敗的成效,強化腐敗利益集團對反腐敗的抵抗,更會影響到人們對反腐敗、對司法的信心。因此,反腐敗必須延續(xù)到貪官出獄后,徹底斬斷腐敗官員的退路。
縣委書記入獄假釋后重新參與工作,一路在國企或下屬企業(yè)步步高升,官至副總經(jīng)理,16年后再次犯罪被檢察機關批準逮捕。這事兒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卻實實在在發(fā)生了。2001年5月,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委書記殷光立因在干部調配工作中收受下屬現(xiàn)金、存折共計13萬余元,被阜陽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
因為是2000年前后發(fā)生的事兒,估計很多人記憶已經(jīng)模糊,當年殷光立被查還是一起震動全國的腐敗窩案。在這前后,阜陽先后兩任市長落馬,皖北地區(qū)有包括殷光立在內的18名縣(市、區(qū))委書記被查,阜陽全市800余名干部涉案。
新華出版社2006年6月還出版了《一手遮天:18名縣委書記垮掉的警示》一書,書中詳細記錄了殷光立從一名干部墮落到腐敗分子的歷程。就在這一年,殷光立辦理了假釋,之后他深耕安徽省農墾集團下屬企業(yè)系統(tǒng),先后擔任安徽龍亢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監(jiān)理會主席、安徽省龍亢農場常務副廠長、安徽農服副總經(jīng)理等職務。
2017年7月,殷光立因涉嫌受賄、私分國有資產等犯罪,被安徽檢察機關批準逮捕,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殷光立這是要“二進宮”了,不過,殷光立在2006年假釋后進入國企系統(tǒng),還能步步高升,這合法合規(guī)嗎?
法律專業(yè)人士認為,假釋期間找工作是可以的,因為犯罪分子也需要重回社會、家庭,因此是需要一份工作的,“但是工作也限于民營企業(yè)或者自己創(chuàng)業(yè),在假釋期間他還是犯罪分子,重新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并且擔任一定職務是不可以的,假釋期間負責監(jiān)督的機關、國企本身的組織或人力部門都有監(jiān)督考察的責任。”殷光立進入國企系統(tǒng)工作的時間節(jié)點網(wǎng)上并沒有公開,但在2010年5月的報道中,殷光立的身份就是“安徽龍亢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監(jiān)理會主席”?!安徽撌遣皇窃诩籴屍陂g開始重回國企工作,殷光立進入國企并擔任一定領導職務都是違規(guī)的?!?h3>有些貪官被捧為“恩公”
相比較貪官落馬、受審時較高的曝光度而言,入獄后貪官們的服刑情況則鮮有披露,出獄后的狀況則更為神秘,這是因為貪官出獄后大多數(shù)都比較低調,加之出獄后鮮有追蹤,往往消失在公眾視線中。
要說貪官出獄后的眾生相,前幾年有一個影響力甚廣的謬傳,這個傳聞說的是山西省委原副書記侯伍杰,他2006年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結果服刑僅僅5年,在2011年10月就被假釋出獄,出獄后當?shù)氐墓賳T、知名人士和煤老板爭相迎接,門庭若市,其禮遇猶如英雄凱旋。貪官出獄有如“王者歸來”,是對反腐敗莫大的諷刺。一時間社會嘩然,譴聲如沸。山西省迅速回應,侯伍杰假釋出獄是真,受歡迎是假,并沒有山西的領導干部和煤老板去看望。
既然是謬傳,公眾為何篤信?實則因為出獄的貪官有如“恩公歸來”,從而受到過去曾得到其幫助的老板甚至下屬的禮待,這是有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
2015年4月21日,佛山中院公開開庭審理揭陽市委原書記陳弘平涉嫌受賄、貪污和行賄一案,陳弘平當庭否認了其貪污和行賄行為,并表示在指控的受賄中,9500萬元系借款,另有部分是禮金。
此時,令人“觸動”的一幕發(fā)生了——
陳弘平在庭審結束前再三請求法院放過那些給他行賄的企業(yè)。他在庭審中說,揭陽地區(qū)經(jīng)濟不發(fā)達,這些企業(yè)為揭陽的發(fā)展作出過貢獻,揭陽的經(jīng)濟也離不開這些企業(yè)。對于陳弘平當庭的表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解讀是,即使要淪為階下囚還不忘“送人情”,為自己鋪后路。而這里的后路,恐怕就是“坐牢補償費”了。
一些人給被抓的貪官準備了一些錢,待其出獄后,作為一種補償送給他,其目的就是要堵貪官的嘴,使其在庭審時“不亂說”。所謂的“坐牢補償費”,從根本上說仍是此前貪腐的滯后“返利”,是在位權力的延伸。
還有的貪官出獄后得到商界“朋友”的“幫助”,在企業(yè)擔任顧問,或者一起做生意。珠海市工商局原局長鐘維順就是這樣一個典型。2000年,鐘維順因受賄罪被判刑15年,2009年提前出獄后沒多久,就給“旅游黑店”當起了“顧問”,利用自己任局長時的關系,幫人牽線結識工商局工作人員,并將執(zhí)法部門的動向第一時間通報給違法者。
因此,貪官服刑犯并不意味著真正的垮臺,腐敗可能還會延續(xù)。要徹底鏟除腐敗利益鏈,把權力真正關進籠子,必須讓官員出獄后也無法享用腐敗的福利。
貪官出獄后為什么還有“能量”?究其原因:
其一,官員的權力余威仍在。商人們考慮到官員通常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和豐厚的人脈資源,對社會仍有一定影響力,為了獲得重新的認同和信任,些許“瑕疵”絲毫不影響他們巴結逢迎,“一本萬利”的誘惑讓商人們趨之若鶩。
其二,權力期權化。一些官員在落馬之前早早為自己留下后路,積攢人脈,心懷“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心態(tài),利用手中權力為他人“多辦事”,大搞“長線投資”。
其三,“兔死狐悲,唇亡齒寒。”2012年,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被舉報對61名緩刑期滿人員重新安置工作,而這61人中多是擔任領導職務的受賄獲刑人員。經(jīng)調查,還存在一些人員安置后不到單位上班吃空餉的情況。國內一些地區(qū)也零星出現(xiàn)過出獄后的貪腐分子或換個“馬甲”或換個崗位繼續(xù)回到體制內的事件,但像阜寧縣這樣以政府名義大張旗鼓的實屬罕見。這其實是官場同僚對腐敗官員的“同情”和“理解”在作祟,用公款在為自己的私情買單,讓人感覺出一絲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
可見,落馬官員出獄“受優(yōu)待”,再現(xiàn)了一幅官場生態(tài)圖景,官員、富商糾纏,權力、利益交織。對于商人來說,若無利益,怎會對一個“階下囚”低三下四?由此可見,如何營造出權力良性運行的環(huán)境,是治理權力不可回避的長期工程。
(摘自《華聲觀察》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