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茹,佟 星,孔 玲
(1.沈陽農業(yè)大學土地與環(huán)境學院,遼寧沈陽 110866; 2.鞍山市城市建設改造項目辦,遼寧鞍山 114000)
農用地分等是由國土部門依據2003年頒布的《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所開展的對農用地質量優(yōu)劣進行綜合、定量評定的一項工作,并已建立了全國統(tǒng)一可比的耕地質量等別數據庫[1]。耕地地力評價是由農業(yè)部門依據2008年頒布的《耕地地力評價技術規(guī)程》所開展的旨在掌握由土壤本身特性、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水平等要素綜合構成的土壤環(huán)境及耕地生產能力的狀況,并已形成縣域可比的耕地質量等級成果[2]。這兩項耕地質量評價工作分別由國土部和農業(yè)部組織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都促進了國家規(guī)范管理土地和指導農業(yè)科學生產,但兩種成果在學術研究和實際工作中并不能實現數據共享和平衡轉化,例如在耕地質量標準認定、農用地產能核算和基本農田調整劃定等相關土地管理工作中都帶來諸多不便。近些年也有學者針對農用地分等同耕地地力評價結果的一致性及鏈接進行了研究分析[3-5],但關于兩者差異性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較少,只有向武[6]、吳曉光[7]將兩者評價體系的差異性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指出兩者評價對象、指標、目標和方法理論上的差異是造成兩者評價結果差異的主要原因。因此,文章以法庫縣的農用地分等和耕地地力評價成果為研究對象,運用對比統(tǒng)計和ArcGIS疊加分析,旨在探尋兩者的“等”“級”在數量關系和空間分布上差異性及其原因,為兩種評價成果的相互轉化和建立統(tǒng)一的耕地質量評價標準提供參考。
遼寧省法庫縣位于沈陽市北部,地勢北高南低,屬遼北剝蝕丘陵波狀平原,是沈陽重要糧食生產大縣,全縣地貌特征可概括為“三山一水六分田”的天然格局。研究所用數據為:法庫縣國土部門依據2003年《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形成的農用地分等定級成果和農業(yè)部門依據2008年《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guī)程》形成的耕地地力評價成果,其中,國土部門統(tǒng)計的法庫縣農用地總面積為15.568 1萬hm2,農業(yè)部門統(tǒng)計的法庫縣耕地總面積為13.752 3萬hm2,該文為統(tǒng)一研究對象,采用相交分析確定兩者重合10.268 9萬hm2的耕地面積作為研究對象[8-10]。因已有研究中表明,農用地分等中自然質量等評價指標與耕地地力評價指標最為接近,故研究所說的農用地等別均指農用地國家自然質量等[11]。
表1 法庫縣農用地分等成果面積
9等10等11等面積(hm2)11675 7086566 564446 42占比(%)11 3784 304 33
表2 法庫縣耕地地力評價成果面積
從兩種耕地質量評價的數量成果上看,農用地分等結果顯示,法庫縣農用地分等結果為9~11等,以10等地為主,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達84.30%,其次為9等地,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為11.37%, 11等地最少,僅占耕地總面積的4.33%(表1)[8]。
耕地地力評價結果顯示,法庫縣耕地地力評價結果分為1~5級,以3級地為主,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為36.67%,其次是2級地,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為21.32%,再次是4級地和5級地,兩者占耕地總面積的比例分別為19.92%和16.43%,而1級地僅占總耕地面積的5.66%(表2)[9]。
從兩種耕地質量評價的空間分布上看,法庫縣農用地分等結果中, 10等地的分布范圍較為廣泛連片,基本覆蓋全縣的中部平原區(qū)和低山丘陵區(qū),其土壤養(yǎng)分含量及灌排條件均屬一般; 9等地的分布范圍較為分散,只有少部分集中在南部平原區(qū),土壤具備較為良好保肥能力,耕作物的產出比也相對較高; 而11等地由于其主要分布在西部沖積平原,土質基本以砂土為主,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較差(圖1)[8-9]。
法庫縣耕地地力評價結果中, 1級地呈零星分布,少部分集中在南部平原區(qū),該等級區(qū)域主要種植水稻,為該縣主要高產耕地; 2級地在1級地周圍呈平均分布,該級地有輕度漏水漏肥現象,屬較為不錯的土壤類型; 3級地呈現南北、西北線的人字形分布,土壤中的各種障礙因素對農業(yè)生產影響較大; 4級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平原區(qū)的道路、村莊周圍,其立地條件較差,土壤的鹽漬化較重; 而5級地較為集中的分布在西部沖積平原,土壤質地是以粘土或砂土為主,嚴重降低了其作物產量(圖2)。
圖1 法庫縣農用地分等成果分布圖 圖2 法庫縣耕地地力評價等級分布圖
《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中定義的農用地等別側重于反映因農用地潛在的(或理論的)區(qū)域自然質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的農用地生產力水平差異,其中具體的農用地分等指標可以經由各地方分析論證后自主選擇[1]。法庫縣在標準耕作制度的基礎上確定了坡耕地和平耕地兩種分等指標區(qū),遵循分等指標對指定作物生長發(fā)育具有顯著影響、性質相對比較穩(wěn)定、在指標區(qū)空間分異明顯、指標值易于獲取和量化的原則,結合兩種指標區(qū)的實際特征分別選擇了7個和9個具體分等指標,并運用特爾斐法確定其權重,以構成法庫縣農用地分等的評價指標體系[9](表3~4)。
《耕地地力評價》中定義的耕地質量是滿足作物生長和清潔生產的程度,重點強調的是耕地地力和耕地環(huán)境質量兩方面,其實質是評價地形地貌、土壤理化性狀等自然要素對農作物生長限制程度的強弱。法庫縣依照耕地地力評價因子總集(農業(yè)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guī)范(試行)修訂稿》),遵循對耕地地力有較大影響、因子在評價區(qū)域內的變異較大、在時間序列上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和評價區(qū)域的大小有密切關系的原則,經由專家技術組運用指數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法選取了適宜法庫縣耕地條件的12個指標,并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其權重,以形成法庫縣的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2, 8](表5)。
表3 法庫縣農用地分等指標和權重(坡耕地)
指標有效土層厚度表層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土壤酸堿度地形坡度灌溉保證率地表巖石露頭度權重0 300 100 080 050 230 120 12
表4 法庫縣農用地分等指標和權重(平原耕地)
表5 法庫縣耕地地力評價指標和權重
圖3 法庫縣農用地10等與耕地地評價1~5級疊加分析圖
(1)同宗耕地質量評價結果不一致,呈一“等”對多“級”
運用ArcGIS將農用地分等和耕地地力評價單元的數據資料進行疊加分析發(fā)現,法庫縣農用地分等的9~11各等別均與其耕地地力1~5級地發(fā)生重合(表6)。從法庫縣主要農用地等別的10等地可見,該等地的84.30%均與耕地地力1~5級地重合,其中, 10等地與耕地地力評價耕地地力評價成果中2~5級地均達10%以上,與耕地地力評價成果3級地重合程度更是高達31.27%。同時,法庫縣農用地分等優(yōu)劣“兩極”的9、11等地面積雖然在土地面積和疊加分析中占比較少[12],但與耕地地力評價成果的各等級也均有重合,從分布趨勢上看, 9等地在耕地地力等級1~4級地分布比例較大,而11等地在耕地地力等級4~5級分布比例較大。由此可見,國土部門的農用地分等成果與農業(yè)部門的耕地地力評價成果在認定優(yōu)劣耕地的數量關系上并不一致,兩種耕地質量評價結果在數據的疊加分析中呈現出“一等對多級”的分布規(guī)律。
(2)優(yōu)劣質量耕地位置分布重合度低,呈“優(yōu)”“劣”評價不一致
出于圖像顯示和對比清晰的需要,空間分析主要以法庫縣耕地10等地為例[8],運用ArcGIS將法庫縣農用地10等地同耕地地力1~5級地進行疊加分析。從分析結果可見,農用地10等地與耕地地力2~5級地在空間位置上重合度較高,其重合地塊的位置分布和占比面積均較為集中,在空間分布上再次反映出農用地分等與耕地地力評價在同一地塊的質量評定上呈現“一等對多級”的分布狀況(圖3); 同時,農用地分等中等別較高的9等地與耕地地力評價的較劣等地4、5級地重合度較高,與1、2級地重合度較低。我們在農用地分等結果中也發(fā)現,耕地質量較好的9等地集中分布在道路建設和灌排條件完備的村莊周圍,而耕地地力評價結果中耕地質量較好的1、2級地在城市周邊分布較少,其中天然立地條件較好的1級地基本遠離村莊, 11等地與耕地地力評價的對應規(guī)律也與其基本一致,就此說明兩者的高質量耕地地塊重合度較小、優(yōu)劣耕地評價在位置分布上不一致。
表6 農用地分等與耕地地力評價各等級面積占比對應情況分析
9等(萬hm2)比例(%)10等(萬hm2)比例(%)11等(hm2)比例(%)總計(萬hm2)比例(%)一級0 1417201 380 4395384 28000 5812585 66二級0 2885552 811 87920318 30215 650 212 18932321 32三級0 5267925 133 21107631 27277 250 273 76559336 67四級0 1427281 391 79398117 471088 501 062 04555919 92五級0 0677750 661 33289812 982865 022 791 68717516 43總計1 16757011 378 65669684 304446 424 3310 268908100
就該文研究的法庫縣來說,兩種耕地質量評價工作的出發(fā)點不同,國土部門確定的農用地分等出于對土地管理及土地流轉的工作要求,綜合考慮的是土地的立地條件及人類改造的基礎建設,評價結果側重的是耕地的資產屬性。農業(yè)部門確定的耕地地力評價主要考慮土壤本身對耕地質量的影響,更著重于土地的生產能力,評價結果側重的是耕地的自然屬性。兩種耕地質量評價體系在評價方法及評價流程均有相似之處,但因兩種耕地質量評價工作目標和評價層次的不同,在評價成果的“等”“級”表達上不盡統(tǒng)一[13-14]。
法庫縣農用地分等與耕地地力評價都選取了適宜法庫縣耕地質量條件的評價指標,但各自選取的具體評價指標和指標權重并不相同。農用地分等指標體系中權重較高的是地形坡度和灌溉保證率,強調對作物有間接影響的耕地整體配套建設的綜合表現能力; 而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中權重最高的依次是土壤質地、鹽漬化程度和各類有機質含量,強調的是對作物有直接影響的土壤本身質量條件。同時,法庫縣在構建兩種耕地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過程中雖均運用相似方法平衡專家意見,但在具體指標選取和賦重中也不乏帶有主觀因素和邏輯缺失。因此,構建兩種耕地質量評價體系的技術流程雖有相似之處,但兩者基本評價內容中確定的評價指標、具體方法、評價指標層次和評價指標權重的不同均導致其在評價結果表達上的差異[15-16]。
在農用地分等評價中,土壤肥力指標的基礎數據(如pH、有機質、耕層質地等)沿用的是1985年《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數據成果; 在耕地地力評價中,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依照2002 年農業(yè)部《全國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以2006 年《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數據成果作為耕地地力評的數據基礎(如種植面積、糧食單產、土壤肥力等)[1-2]。陳舊的屬性數據和空間數據不能充分體現土壤在時間尺度上的變化規(guī)律,兩者數據來源的差異就形成了對耕地質量的錯時錯位評價,進而同一塊土地在兩個不同的評價系統(tǒng)中就呈現出不同的質量“等”“級”[1-2]。
該文對法庫縣的農用地分等和耕地地力評價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以農用地分等的“等”與耕地地力評價的“級”的數據資料和圖件資料為基礎,研究兩者在成果表達、數量關系和空間位置上的差異性及其原因。經研究發(fā)現,在數量關系上,農用地分等與耕地地力評價分別確定的優(yōu)等地與劣等地評價標準不一致; 在空間位置上,農用地分等與耕地地力評價呈現出一“等”對多“級”和錯位重疊的分布規(guī)律,究其原因,一是國土部門與農業(yè)部門對耕地質量評價工作開展的側重點不同,二是農用地分等與耕地地力評價的指標體系和具體評價方法的不同,三是兩種耕地質量評價的基礎數據來源時點不同。通過該研究,可以更清楚認識到農用地分等與耕地地力評價在理論應用、數據來源、評價層次以及工作重點上產生差異的根本原因,對兩者在等級差異和空間數據的分析有助于實現兩種評價體系的鏈接轉化,為提高土地效能,公平流轉土地和科學保護耕地提供了理論支撐。但該文只對研究區(qū)域耕地地力評價與農用地自然質量等成果進行了數據和空間的對比分析,兩者評價成果的具體公式化及參照性轉化研究有待進一步探討。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TD/T1004-200.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 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技術規(guī)程NY/T1643-2008.中國標準出版社, 2008
[3] 李文璐, 趙庚星.農用地自然質量分等與耕地地力評級結果的對比銜接.中國土地科學, 2011, 25(2): 4~10
[4] 房阿曼, 陳偉強,程道全,等.農用地自然質量等與耕地地力評價結果一致性分析及銜接.江西農業(yè)學報, 2015, 27(7): 87~90
[5] 何有富, 李淑杰,姬冬梅,等.耕地地力評價與農用地分等的比較研究——以吉林省九臺市為例.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4, 42(33): 11921~11924
[6] 向武, 周衛(wèi)軍.衡東縣耕地地力與農用地分等對比銜接的研究.長沙:湖南農業(yè)大學, 2014
[7] 吳曉光. 耕地地力評價與農用地分等比較研究——以和林格爾縣為例.內蒙古師范大學, 2014
[8] 法庫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法庫縣耕地地力評價報告.2009
[9] 法庫縣規(guī)劃和國土資源局. 法庫縣耕地分等成果完善工作報告.2012
[10]廖麗君, 魏巍,鄭宏剛,等.縣級農用地質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方法研究.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5, 36(1): 56~62
[11]李珊珊. 耕地地力評價和農用地分等理論,方法比較研究.鄭州:河南農業(yè)大學, 2012
[12]張立江, 汪景寬,裴久渤,等.東北典型黑土區(qū)耕地地力評價與障礙因素診斷.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7, 38(1): 110~117
[13]高向軍, 馬仁會.中國農用土地等級評價研究進展.農業(yè)工程學報, 2002, 18(1): 165~168
[14]張鳳榮, 鄖文聚,胡存智.《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的幾個理論問題及應用方向.資源科學, 2005, 17(2): 33~38
[15]胡存智. 中國農用土地分等定級理論與方法研究——兼論《農用地分等規(guī)程》總體思路及技術方案設計.中國土地科學, 2012, 26(3): 4~13
[16]趙彥鋒, 程道全,陳杰,等.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中的問題與分析邏輯.土壤學報, 2015, 52(6): 1198~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