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大發(fā)展的背景下,隨著互聯(lián)網用戶遷移和敘事變化,傳統(tǒng)紙媒的工作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的需求。文摘類期刊處于紙媒下游,質量受上游稿源影響,想要生存和發(fā)展,必須做出適應時代的創(chuàng)新。
在娛樂匱乏的年代,雜志提供的更多是消遣功能,在網絡視頻和直播盛行的時代,雜志應該在獲取資訊和提升理解力上有所作為,這對文摘期刊編輯和媒介素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結合《青年文摘》雜志的編輯工作,本文提出新時代文摘期刊編輯需要具備四種能力。
文案創(chuàng)意的思維邏輯和文本能力是編輯最核心的能力,《青年文摘》雜志作為提供給中學生的語文讀本,其對語言文字規(guī)范性的需求,決定了對編輯語言文字修養(yǎng)的要求。無論是詞語的正確使用,還是文章的謀篇布局,都能看出編輯的功力。
《青年文摘》這樣一本雜志在信息爆炸網絡時代的價值是:精選、獨特,為中學生定制的信息采集助理。
文摘編輯最主要的工作是從報紙、雜志、圖書、網絡中篩選出適合目標讀者的稿件,如果只是簡單“剪切”文章,就會跟其他文摘雜志“同質化”,在競爭激烈、內容為王的當下,必須要提供新的源頭活水。開拓稿源要重視小眾化的雜志,網絡文章也是《青年文摘》日益重要的稿件來源。2015年至2017年,《青年文摘》刊用網絡稿件的數(shù)量增長了數(shù)倍,而定位更時尚有趣的《青年文摘·彩版》近兩年單期的網絡稿件用量更是一直保持在30%以上。
隨著網絡的影響力的擴大,紙媒的語言范式也逐漸被輕松、有趣、萌化的網絡語言滲透和改造,作為一本青少年為目標讀者的雜志,要想得到認可,必須熟悉他們的文化符號和話語方式,但也不能媚俗,編輯需要掌握平衡。
網絡文章表達更鮮活有趣,但由于發(fā)表自媒體上的文章并未經過編輯加工和內容審查。有些作品篇幅較長,或者觀點新穎卻行文粗糙,需要縮編和提煉??s編后依然銜接順暢并保留精氣神,很考驗編輯功力。
做編輯要把雜志當成產品來做,有產品經理意識,給讀者最渴求的信息。學者陳力丹在《輿論學》一書提到了我國公眾傳統(tǒng)的文藝接受特征:倫理化、實用化、故事化、正劇化、從眾化。多數(shù)人在接受文藝作品時習慣于追隨社會上的閱讀或觀賞時尚,形成某種小說熱、某部電影和電視劇熱。
雜志需要順著潮流,又要引領潮流,幫助讀者認識世界、了解社會。《青年文摘·彩版》的“彩版關注”欄目關注社會熱點話題,如共享單車、王者榮耀、寒門能否出貴子,提供不同作者的視角和觀點,有利于提升讀者的思辨能力。
編輯不僅與文字打交道,還要看到文字背后的人——作者和讀者,需要專業(yè)、耐心,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態(tài)鏈。要充分發(fā)揮人類人情味的優(yōu)勢,同時要學會運用數(shù)據(jù)手段。優(yōu)秀的編輯要能夠把數(shù)據(jù)、人、事物這三個要素完美整合在一起。
要重視作者權益,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務”。比如雜志出刊后,可以拍下雜志封面和該作者的文章,發(fā)給作者。編輯代表雜志社形象,專業(yè)、熱情、禮貌,會讓合作更加愉快,從而構建良好的編輯作者生態(tài)。另外,重視編讀互動,加強與讀者交流?;ヂ?lián)網新媒體的優(yōu)勢之一就是可以和用戶頻繁地快速互動。紙媒可以開辟互動欄目,利用旗下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更有效地發(fā)起話題、征集意見。
雞蛋從外向內打破是毀滅,從內向外打破是成長。雜志要想發(fā)展,就要隨時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自己。2017年高考結束時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發(fā)了一篇《高考作文:意林體已死》的文章,近幾年高考作文題目要求“考生既要有國際視野,又必須要有家國情懷;既要懂得對外如何說理,又要懂得如何堅持立場。”傳統(tǒng)的感悟式寫作已顯得老舊,對學生應試寫作的意義也在減少。文摘雜志編輯需要開拓視野,不斷發(fā)現(xiàn)新作者、新表達方式,確保雜志風格青春時尚。好的選題應該新鮮、接近、真實、普遍。
編輯要對流行趨勢保持著敏銳的觸覺,吸收有新形態(tài)的表達,《青年文摘·彩版》雜志開設了“我是二次元”欄目,深受青少年讀者喜愛。
作為國內發(fā)行量最大的青年期刊,三十多年來《青年文摘》一直堅守“弘揚先進文化,服務引導青年”的辦刊宗旨,而文章的“經典性”正是《青年文摘》的重要特色和品牌優(yōu)勢。在信息碎片化、閱讀快餐化的互聯(lián)網新媒體時代,作為紙媒編輯更需要堅守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去除浮躁心態(tài),要做一塊磁鐵,將信息碎片凝聚到一起,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內容。
在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背景下,《青年文摘》雜志推出“經典回顧”欄目,從不同角度解讀《紅樓夢》《西游記》等名著里的人物、事件,經典文學每一代人都會去讀,但同時也需要一些當下的視角,去撬動那些人們心里永恒的美好。
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速,傳統(tǒng)媒體業(yè)務滲透了新媒體及融合媒體的工作內容,文摘期刊編輯也要將編輯意識融入生活,努力探索和適應新的技術和世界,不害怕碰撞和改變。
另外,編輯也要有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從現(xiàn)實出發(fā),尋找雅俗契合之點,通過提高大眾的審美趣味和能力,達到正確引導輿論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釗平.初探《讀者》《青年文摘》領軍人的編輯思[J].中國編輯,2017(5).
[2]胡泳.哪一類新聞人的飯碗沒有危險[J].編輯之友,2017(10).
[3]喻國明.喻國明自選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4]廖夢君.現(xiàn)代傳媒的價值取向[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62.
[5]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