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寧
2017年是千尋山房入藏何國門作品最多的一年,2018迎新書畫印展是集中入藏最多的一次。90件作品,幸得9件。
作為最先下手的人,過后才知道頭籌拔得本場的代表佳作——《一半勾留是此湖》。
2017年12月13日晚在書房里,見何國門老師微信發(fā)布展覽倒計時13天,當(dāng)下截圖問詢,稍片刻,得復(fù)——“上面這個《西湖圖》是我5年前《城市山林》這本大集子的作品展覽原作,詩堂是請鮑老師新題的。其實這個題與我的畫,我自己都很滿意,這次也是畫不夠,拿些舊作增加分量?!毖哉Z聽來不緊不慢,如清風(fēng)徐來——“西湖很美,還美在人文,這張畫城市山林集里面有,題的是白居易的詩‘一半勾留是此湖,前面是‘未能拋得杭州去,所以他也是念念不忘這個好地方。這張畫算是比較大的,有4個平尺吧”。我也談了自己對西湖的向往,一番交流后,遂表明心跡——“請予我訂西湖圖吧!”其時老師并未定下價格,精品合上鮑老師新題,價自然不低。老師囑我“請再考慮吧!”因此前從榮寶齋已訂下《筆陣圖》,后續(xù)必定佳作迭出——擔(dān)心顧此失彼的想法一時左右著我,內(nèi)心略有猶豫。
發(fā)了之前入藏的冊頁及印章請老師過目,聽到他對自己作品的一些想法 ,讓我理解更深一層。我還提到此次是否有荷花圖展出——一時未得復(fù)——小心翼翼提出可否預(yù)留西湖圖,等看到荷花作品,最終二者選一——未得復(fù)——覺得有點唐突,撤回信息已不能。惴惴不安等了十幾分鐘,終于等來消息,一看,卻是“好——好的,剛才一走開,好多人都在問我這個《西湖圖》。既然如此,我先把預(yù)留權(quán)給你,我先保留——然后——荷花圖是有的,有好幾張,哎,就是我現(xiàn)在一時有很多事來不及整理——我記著啊——可以先發(fā)給您看。呃——好,這個可以換,到時候你選荷花,把《西湖圖》放棄也可以——好——”老師沒有不悅我的唐突,反而一口答應(yīng)這個請求,言語不急不躁,春風(fēng)如許。心想自己不能空口無憑,讓老師為難(因為另有其他人詢問作品),即微信訂金轉(zhuǎn)款——“首要訂《西湖圖》”,約定等老師發(fā)荷花圖,再作最終決定。
想起《城市山林》大集子 ,徑從書架上取出,循目錄翻開170頁,注視著眼前一紙湖山,朦朦朧朧。念頭卻清晰起來:在兩個大展均亮相的稀缺之作,機會如此難得,只怕不再遇上,遂篤定訂下,付款一并請訂齋號“千尋山房”一幅,老師應(yīng)允。我大喜過望,凌晨近一點鐘,竟不覺寒意,睡意全無。
繼續(xù)翻看集子,著意再讀西湖系列,越讀越喜歡,越發(fā)有味道——此系列前后4張,名字皆詩意,與湖上風(fēng)情人物融為一體,古意盎然:
《暖風(fēng)圖》摘取南宋林升的《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fēng)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半勾留是此湖》徑取唐朝白居易的《春題湖上》——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瀲滟圖》意取宋代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孤山玩月圖》抄取明代徐渭的同名五言長詩整篇。
西湖的美麗與人文,她的極度奢靡、極度繁華、極度秀麗、極度文雅,被歷代文人墨客傾注了大量的描寫詞匯。在老師筆下,內(nèi)心詩意又幻化出另一番景象。是圖畫面如電影取景,視野遼闊,于湖畔峰巒俯瞰湖上,鏡頭逐漸推移,逐漸切換到《瀲滟圖》的中近景和《暖風(fēng)圖》、《孤山玩月圖》的近景,仿佛跟隨鏡頭逐漸進入西湖懷抱,感受她的四時更迭:蘇堤春曉——曲院風(fēng)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感受她的流光飛舞: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無盡風(fēng)流,盡寄毫端。難怪老師印刻——久住西湖夢亦佳。
似乎讀到這個系列別樣韻味,也讀出老師對這張畫的珍愛。
過了一個禮拜,老師個展劇透——《為此勾留》。我借機表達了自己的心聲 “一定好好珍藏!寶之寶之!”老師回話“這確實是我最愛的西湖圖,稱‘代表作應(yīng)可。2012年北京個展時有人買這,后來又有人指定買這,我都沒舍得。鮑老師題了,更自愛了。但為了榮寶齋展的亮相亮出最好水平,展了又賣了是最好的(注:此次展覽作品盡售)。這畫其實在很多報刊雜志發(fā)表過,只是我沒意留存。”原來背后也有故事。畫意詩情,感情的種子逐漸萌芽——我對這張畫更加珍愛了!細細品味,一時思緒萬千。
歷史往前追溯,不知何時緣起——王羲之晚年隱居金庭,王徽之雪夜訪戴,李白寫《夢游天姥吟留別》、“自愛名山入剡中”,“三朝老畫師”李嵩,西泠創(chuàng)社,《宋畫全集》編纂出版,新昌出了個何國門,敦煌墻書等等,一種文化基因,千百年來攜帶于這片山水草木以及熱愛這片山水草木的人們——源源不絕,生生不息;這種文化基因,千百年來攜帶于文人筆下的山山水水以及背后的創(chuàng)作者——源源不絕,生生不息。
宋畫山水源于畫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著重描繪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自然意境,關(guān)照置身其中的人文生活狀態(tài)。杭州古稱臨安,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正式定都于此,距今八百多年。西湖入畫,印象最深的是南宋夏圭的《西湖柳艇圖》,多年前書上所見。夏圭,錢塘(今杭州)人,南宋四大家之一,后世論畫者以為其山水畫造詣,自李唐以后無出其右。《西湖柳艇圖》為其傳世作品之一,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畫面截取了一個生活場景,一個活動片段,置于湖山之間,使自然山水與人文情感更加親近。從《西湖柳艇圖》至《一半勾留是此湖》,我似乎看到了一種文化傳承的基因。這張畫,何老師稱“代表作”應(yīng)可——只因薄薄的紙上承載著一種厚重的基因,流淌著宋畫的血脈。
如此想來,對西湖更加向往了。
——“未能拋得西湖去,一半勾留是此圖”!
去年12月19日一清早收到何老師發(fā)圖,滿懷驚喜!一一點開,有簡筆,有繁筆,有上底色簡筆,有上底色繁筆。大小尺幅合計7件。尺幅最大者,畫面正下方一青銅尊全形拓,紋飾清晰,金石味十足。尊里植蓮葉蓮蓬各3支,題款“《蓮蓮高升》,敦煌歸來后作”。幾葉翡翠綠,數(shù)抹朱砂紅,仿佛壁畫里千年不褪的色彩,自敦煌而來。對于只畫蓮蓬,絕少畫花,我曾心存疑問,一時無解。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因我手上留有一張《心如蓮花》。老師寫荷自有秘笈:習(xí)用一管翡翠綠色,再抹一點點朱砂色,朱砂色是干粒狀的,用濕筆頭醮一點,擦到紙上去,筆痕獨特。筆筆寫來 ,獨具一格。取名皆吉祥如意,令人心生歡喜!畫一支蓮蓬,題“一蓮高升”,畫數(shù)支蓮蓬,題“蓮蓮高升”,蓮蓬又像如意,又題“一蓮如意”“如意蓮蓮”。另有《一蓮高升圖》、《一團和氣》、《好風(fēng)相從》、《清秋高逸》幾圖。荷塘入畫因少有,愈見難得,便選了《滿堂瑞氣》。截圖轉(zhuǎn)發(fā)老師,注明“請訂此件!”得復(fù)——“好!記下了。謝謝大力支持!”
早上冬陽照人。我將圖轉(zhuǎn)發(fā)妻看,也喜歡,倒問“怎么蓋這么多章?”我答“得意之作,就啪啪啪多蓋幾個,而且印章是自己刻的?!闭f來輕松,見老師自述:“蓋印,不是輕松的事,從收藏角度看,印越多越好,但易花哨惡俗,好在我的印都是自家刻的,與畫風(fēng)格統(tǒng)一,又有很多形式、內(nèi)容、大小可選擇。用印數(shù)量能多則多,若不能多,絕不多加一印。選什么印,蓋什么地方,很費斟酌。鈐蓋印章還是力氣活,幾幅作品下來,冬天也會熱出一身汗。”是作共鈐蓋11印,或朱或白,或圓或方,或大或小,或楷或行草,另有一花押印似一小舟劃向荷葉深處,妙不可言!印文見一團何氣、上上大吉、寓目寫心、皆大歡喜、書不盡言、癸丑生、山朋水友草木知己……鈐蓋縱橫皆不處一直線上,費心經(jīng)營,可見一斑。上有尊師詩堂,更添厚重。濂師題蓮,又一妙。畫面蓮葉田田,一支荷桿高舉出畫心,是花是葉,引人遐想。數(shù)支蓮蓬,狀若如意,真真“瑞氣滿塘”,名《滿堂瑞氣》,真稱意!
旁人解畫意,何如畫者真切——老師說“城市山水為我贏得莫大榮譽,但我平時還是畫竹子、梅花等多一點,沒想到這次展覽作品一數(shù),還是畫荷多幾幅。我畫荷很少畫花,因為它太美,以致于不真實。我愛畫蓮蓬,更愛其古樸。題名往往《一蓮高升》《蓮蓮高升》等,都是吉祥!這畫也算是大件,若是書畫大市場遇冷前,這種3平尺都算是小畫罷。畫小,但費心不少,從此中看去,似乎可見綿延幾十畝荷塘吧。徐正濂老師用高古大氣的“徐篆”題楊萬里七字“恰如漢殿三千女”于詩堂,精彩!又意頗能引人入畫中,作濃濃淡淡之思,意與古會”。
古來畫荷,佳作無數(shù),大家輩出。尤愛陳老蓮、石濤、八大山人、張大千、謝稚柳、唐云之畫風(fēng)。何老師畫荷,獨辟蹊徑,立意、用色有別前人,自出機杼。常常一葉一蓮蓬,一前一后,甚至一蓮蓬成畫,富有裝飾意趣??此茖こ?,了解老師背后所作為數(shù)不少的草圖 ,方才體會到“成如容易卻艱辛”。如白石翁畫蝦數(shù)變,蝦腿從10只減到僅6只,絕不僅表面單純的或增或減。這張《瑞氣滿堂》令我聯(lián)想到清代石濤的《浦上生綠煙》圖,仿佛置身于池塘邊,荷風(fēng)香氣,拂面而來。借用筆墨描繪,傳遞美好,令人領(lǐng)略自然之美。真正的藝術(shù)魅力,應(yīng)如是吧!
見老師展前劇透,一前一后發(fā)圖《為此勾留》和《滿堂瑞氣》,我附言“恰如漢殿三千女,濃妝淡抹總相宜!一下子把西湖與蓮花又連接一體”——班門弄斧,還對調(diào)了兩個詞,錯就錯罷!老師一笑而過!
嘗見何老師墻書“心經(jīng)”二字,心如蓮花,莊嚴華麗。當(dāng)時便萌生請一本《心經(jīng)》的念頭。一直未得!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12月18日向老師請求一幅展覽的心經(jīng)供奉(事先并未知有否)。隔一刻,老師回話——“你好!現(xiàn)在正在忙著弄作品集的事情——校稿,蓮花——也還沒有時間先發(fā)給你。這次心經(jīng)只有一幅小楷,而且是早幾年寫的。到時候,到晚上這個時候,我估計啊——我先發(fā)給你看。”語音低沉,略有疲意。其時老師忙于作品集的校稿,已36小時連軸不休,為了大展圓滿成功,竭盡全力。到了第二天凌晨6點多,我收到5張心經(jīng)圖片,包括作品局部圖(不知是睡醒還是未睡,直覺不可思議),老師還心細如發(fā)的指出——“此圖版效果比實際的色彩、墨氣顯厚重一點了”。我看到信息,即回復(fù)“就請這件”。請到這本心經(jīng),了了一個心念!
此件平尺,紙用敦煌土紙,字如老僧禪定。覺得心經(jīng)于小楷書寫最適意?;叵肭安痪脴s寶齋書法館展出某先生的心經(jīng)作品,草書手卷,洋洋灑灑,數(shù)十平尺,反不如小楷散發(fā)一份安祥的靜氣!開展后,伍燈法師佛眼相中這本心經(jīng),想來也被這份氣息所打動!
《筆陣圖》取毛筆入畫,前見老師有之,少則一管,題“功成在一毫”,多則數(shù)管,置于筆筒,如同案頭模樣。如此成陣,是老師為此次個展精心創(chuàng)作,首見,榮寶齋發(fā)布展訊有此圖,即訂下!
趁個展入藏之機,我熱情高漲,查閱了網(wǎng)上幾乎所有關(guān)于何國門老師的訊息,向柳青凱兄拿了《鳳凰畫館》全集,盡量不遺漏有價值的資料?;诖耍驹谝粋€資淺“何粉”的角度,試著淺析幾點個人理解。
何老師很喜歡寫“曲高和眾”,并題“此四字吾一生所求也”。從來曲高和寡,此番說法非標(biāo)新立異,而是和言行一以貫之的——他為琴行老師也題這4個字。
對于藝術(shù)的繼承發(fā)展,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是富有使命感的。何國門希望更多人可以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希望傳統(tǒng)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對于古人留下的遺跡,古村、古民居、古樹林、古驛道,常常駐足良久。當(dāng)拆遷的鐵爪伸向身邊的古村舊院,他奔走呼吁,奮筆痛書,積極喚醒旁人對文化的重視和保護意識。
對于傳統(tǒng)的題材,何老師常常參入自己獨特感悟,寫出時代氣息。寫竹題“非龍即鳳,一見大吉”;寫蓮題“蓮蓮如意,蓮蓮高升”等等,我覺得這是他在畫面留一個關(guān)注點,讓人親近作品,繼而更進一步感受畫意,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由此不斷拉近現(xiàn)代人與傳統(tǒng)文化的距離。題材亦如是,從他贏得大名的城市山林,到上陽臺系列、西湖系列、思泓居漫記等等,他描繪城市山水、現(xiàn)實風(fēng)光,描繪一棟棟普普通通的水泥房子;描繪陽臺上的石凳石桌盆栽,花花草草;描繪現(xiàn)代人生活中觸手可及的慣見物件: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吊燈、現(xiàn)代沙發(fā)、酸枝家具等等。正因為平常物什,感情沒有隔閡,讀來一擊即中——我們習(xí)以為常忽略的,不正是身邊最美好的東西嗎!老師說“別人做人做事,都想做大做復(fù)雜。我追求的是做小做簡單做深入?!边@個追求實為曲高的別解,生活化又絕不降低藝術(shù)性,“和眾”仍是“和寡”。由此看回“曲高和眾”4個字,意味更深。
《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古人認為天地間陰氣與陽氣交合而成之氣,萬物由此“和氣”而生。一團何氣,與此有關(guān),也可謂無關(guān)。和音同合、荷、何,植入化生為一團何氣,渾然天成。何老師在作品上常常鈐蓋“一團何氣”印,除荷花題材之外,亦多見,形成一個獨特的何氏標(biāo)志。
作為從事專業(yè)設(shè)計15年的設(shè)計師,這是他了無痕跡的高級設(shè)計,因為沒有設(shè)計感。一個“何”字,既是個人姓氏,又成了個人標(biāo)志,彰顯獨特的“何氏風(fēng)格”。由此看回老師的部分印章,如“一團何氣”、“君子和而不同”、“何必見戴”、“何必在山林”、“何處不相宜”,就另有一番蘊意!此外,如“癸丑生”、“與蘭亭序同生于癸丑”、“山陰道上人家”、“放浪山水”、“寄情于此”、“古面”、“山水郎”、“大好山水中人”、“城市山林”;“明月梅花與我”、“幾生修到梅花”、“我與梅花伴月生”、“我從梅花海里來”、“踏雪尋梅”、“問梅”、“邀月伴梅花”、“攜鶴且抱梅花睡”、“梅妻鶴子”、“梅花手段”等等,均有同工之妙,沒有人能夠選擇安排自己的出生年、月、時節(jié),如此種種,仿佛為他而寫就的,不得不感嘆造物者天造地設(shè)的“設(shè)計”!這份“偏心”的垂青,能有幾人可得!
我覺得著眼還在“氣”字。氣韻、氣質(zhì)、氣息、氣度、氣量可也。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文人畫家重視落筆或抒情寄興,或狀物言志,皆以寫胸臆之氣。氣又具有哲學(xué)含義,氣分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古人形象以太極圖詮釋 ,黃賓虹《畫法簡言》中也提到——“太極圖是書畫之秘訣”。
何老師主張“即古且新”,追求的古意,不是暮氣沉沉的老態(tài)龍鐘,而是借古開今、汲古出新,到達意與古會之境!
繪畫除了上面提及的題材、入畫對象之外,還在于高超的“梅花手段”。一種是作品印章題款的古意再現(xiàn)。畫面上常常數(shù)題,多題,再題;上下左右,高低錯落,大小不一;或行、或楷、或隸、或草、或篆;題款布局,形式多樣。所鈐印章大小、形狀、形制、字數(shù)甚至風(fēng)格,多有相異;或散或聚,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輕或重。貌似隨意,實費思量,一個人分飾多角,安能輕易為之!作品恍若數(shù)百年傳承之所成 ,別存古意!一種是如宋畫般意境,少題少印,或僅落窮款,鈐印一二。畫面涂抹作舊,墨漬、筆污、點痕散見。畫面多有留白,似乎留待后來人題跋、鈐印。
書法結(jié)體重視字勢,出新在于結(jié)體取勢。徐用錫說:“結(jié)字要得勢,斷不能筆筆正直,所謂算子,便不是書”。千百年來,傳統(tǒng)書法字勢多見左低右昂,取逆勢。何書左昂右低,連橫畫也多見往右下方明顯傾斜。以此打破字形平衡對稱,陰陽變化,增強字體的動感、韻律感,形成一種動態(tài)美。表現(xiàn)在楷書尤為明顯,楷為靜態(tài),但體勢充滿動感,在多字章法中,有些字甚至欹側(cè)欲傾,然整行整篇卻爭讓得體,點畫伸縮部分體積,形成“違而不犯,和而不同”,渾然天成的局面。體勢對應(yīng)太極陰陽二魚圖,左升右降,順勢而動,則氣自得——在老師的作品中,陰陽的哲學(xué)思維常常體現(xiàn)。
徐用錫說:“讓左側(cè)右,不徒說手臂,每字體勢皆如此,雖字體不同,亦有左昂右低者,而勢多取趨右。古人字右肩多聳,可想其故,蓋執(zhí)筆者右手不如此不合局,不得力矣,理勢然也”。所以,右下取勢對于右手執(zhí)筆而言,是對抗人之生“理”而成書法另一種體“勢”??梢姾卫蠋熤饾u形成自己的審美體系,并嘗試走一條其他的審美途徑。
此外,楷書入印,方寸之間,強調(diào)印面變化,避免呆板,多見字形外拓,弱化主筆,使字體形成修短適度的美感。以印入書,點畫行筆少作明顯提按,用筆少出鋒,有明顯的“篆意”,亦何楷鮮明之新處。
以上幾點能做到且高度統(tǒng)一,可謂 “皆大歡喜 ”。不止于此,市場經(jīng)濟,作品進入市場,也有商品的屬性,這點何老師看得通透磊落,毫不忌諱作品與金錢掛鉤,因為他理解金錢的真正意義——在于為我所用,而不受其困。明碼實價,潤例比齊白石還細致兩分。
曾見網(wǎng)上有人質(zhì)疑甚至不屑于此。恰恰相反,何作在大市場遇冷蕭條中,屢屢創(chuàng)造“何國門現(xiàn)象”,與這套對應(yīng)量化的定價系統(tǒng)支撐密不可分。同樣一件平尺作品,寫70個字和寫30個字,小楷或行書,對應(yīng)的價格是可與之量化的,所以透明度更高,流通更迅速、更廣泛。從這點簡單來講 ,何作具有某種貨幣的屬性,持有它類似持有某種貨幣,保值增值之外,關(guān)鍵還能陶冶性情,豈不“皆大歡喜”。難怪展出之前,就已有作品像“期貨”一樣,被加價轉(zhuǎn)讓。而且,整個系統(tǒng),老師集CEO、CFO、COO于一身,極大限度掌控市場的良性循環(huán),不得不感嘆一個人何以如此精力充沛,如此最強大腦!談到買賣,有討價還價,價格量化,雙方心中有數(shù)。談笑間,惠風(fēng)和暢,天朗氣清,一場風(fēng)雅買賣,可謂“皆大歡喜”。石開老師都曾托人與之交換作品,傳為佳話。所以,一切根源,源自藝術(shù)家何國門本身和他“筆寫我心”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以及作品所體現(xiàn)的人文情懷和藝術(shù)造詣,打動人心,使讀者感受到真切的文化魅力,陶冶身心,這才是真正的皆大歡喜!
對于作品,國門老師心中是有標(biāo)準的。且用榮寶齋展覽作品集封底印文概括——“不負如來不負卿”!
最低標(biāo)準,按老師所說——不好的作品都交給思泓居墻角的大碎紙機了。至高標(biāo)準,應(yīng)是1000年后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
“不負如來”應(yīng)屬胸懷“千秋之想”及兩位老師的師道厚望。顏柳歐趙是有著神圣光環(huán)的稱號,“何楷”的提法,很多人覺得狂妄,似有欲與古人比肩之意。平生心事許誰知——老師自述“近年來沉迷于楷書楷印,似乎一日有一日之境界,野心滋漲”。何楷更多是自我加壓,不斷自勵。何老師的非凡創(chuàng)造力及過人之處,可見于此。如果不是經(jīng)過“享受批評”,提法可能會延續(xù)下去。沃興華主評雖然不認可提法,卻高度認可這份千秋之想。何楷的精進是基于平素大量書寫,大量訂單客觀促使更大量的書寫,這個大量可能達到忘我之境地,進入單純的書寫狀態(tài)。曾見一張楷書王摩詰詩,開頭即是“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不知這張錯版作品最終在哪!游歷壯胸懷,何老師中原訪古,千唐志齋觀古人楷書,千人千面;拜訪王鐸故居;萬里赴敦煌朝圣,敦煌古城廢墟題壁。也將激發(fā)內(nèi)心更厚重的敬畏,敬畏眼前的湖山花草,敬畏筆下的一筆一畫。多一份敬畏,胸中自多一份從容寬博,也更加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千載一慮,靜水流深。
至于“不負卿”,可指“何粉”及所有喜歡何作的欣賞者、收藏者;而老師心中最重要的“卿”,應(yīng)屬口中常說到“最喜歡或者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是——斯鴻”,居住的房子顏其名曰——“思泓居”,愛慕之情溢于言表。這份情愫,時時傾注于筆端,流露于畫面,令人感受一種生活及藝術(shù)的美好!也許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湖山最勝,枯枝殘荷也別有韻味,陳震生先生才說“太幸福,應(yīng)該再粗糙點”吧!
老師連續(xù)二十多年每天睡眠時間約四五個小時,勤奮程度,異于常人。個展里有一方“一月得四十五日居”印,正是個人寫照,讀來感觸尤深——年紀不長,卻早已摘下書畫印領(lǐng)域最高榮譽的桂冠,成功的光環(huán)背后往往有非凡的付出。智能化時代,傳播一日千里,“何粉”與日俱增,作品遠無法滿足市場。但老師依然保持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和悠然的生活態(tài)度,不為市場左右。天時地利人和俱備,加上自惜羽翼,勤勉心耕,廣種福田,“何國門現(xiàn)象”還將不斷刷新市場!
何老師曾感嘆作品出門“即如飛絮散天涯,恐難重見”,這篇習(xí)作旨在穿針引線,把幾顆珍珠連接,不致散落。最重要的是保留與老師交流的點滴,感受這份熱誠的溫度及謙謙的風(fēng)度,感受到一位藝術(shù)家成功的不易和為人為藝的魅力——既是此刻內(nèi)心最大的收獲,更是老師所講收藏最大的得利吧。除此之外,借用一句話——“歷史會有答案的”!
在書房里敲打完這幾個字,感覺這次入藏終歸圓滿!
忽然想起,老師題寫的“千尋山房”齋號,不知寫好了么?
2018年1月3日凌晨于千尋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