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眉
一個普通的周末下午,聽到書房電腦前的家人不知被什么逗笑了,好奇地過去看了一眼,是部新上線的電影,已經播放了十來分鐘,好像挺不錯的樣子。我到客廳打開電視,在視頻點播客戶端里搜索片名,找到這部電影,沏杯茶捧在手里從頭看起來。兩小時后,兩個人以十來分鐘的時間差分頭看完電影,晚飯桌上還討論了一番劇情。
在2018年,這是無比平常的一件事,但這一次,我忽然想起當年,一家人擠在沙發(fā)上,面前只有一個電視機屏幕的日子。
在那個年代,“搶遙控器”是家庭的主要矛盾之一,甚至有過“電視遙控器是一個家庭的權杖”這樣戲謔的說法。在我家,這權杖掌控在球迷父親手里,足球賽直播面前,一切節(jié)目都要毋庸置疑地讓路——熱門劇集的大結局在內。隔了這許多年我還記得,小時候哪些電視劇是在鄰居家的電視機前看的。當然,那個年代的鄰里關系,敲開鄰居家的門提出這種要求還不是一件會把對方嚇一跳的事。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往往是由技術改變的,就像奧斯汀時代盛行的讀書會,就隨著印刷術的進步和平裝本的普及而迅速消失。一卷輕薄廉價的書籍在手,再也無須十幾位同好聚在一起,捧著那本昂貴的小羊皮封面精裝本輪流朗讀。
謝天謝地我們總算來到了多屏時代,至少,是多屏時代的開端。無論電腦、PAD、手機,無論在電梯、地鐵、購物中心、餐廳……城市里隨處一抬眼,總不難找到一塊屏幕,播放著試圖傳達給你的信息。當然大部分人視而不見,只埋頭于自己手中的手機,這塊屏幕上的信息,至少是自己選擇的。
服務商也善解人意地配合多屏時代推出了“云端同步”功能,用不同的終端看同一部電影同一本書,云端都自動記錄進度,譬如用閱讀器讀某本書讀到一半,某天身邊只有手機時用相應客戶端登錄打開那本書,也會正好停留在你上次看到的地方。這樣的細節(jié),我小時候在科幻小說里可從沒讀到過。
幻想終究需要現實作為地基,在科幻小說《三體》中,羅輯在冬眠了185年后醒來看到的未來世界,就建立在作者所處21世紀初的現實上——“到處都是動態(tài)的信息窗口,墻壁上、桌面上、椅子上,地板和天花板上,甚至一些小的物品,如餐桌上的水杯和餐巾紙盒上,都有操作界面、滾動文字或動態(tài)圖像,仿佛整個餐廳就是一個大的電腦顯示屏,顯現出一種紛繁閃耀的華麗。這個世界,好像就是用顯示屏當磚頭建起來的?!?/p>
也許,有生之年,我們這一代人還來得及親眼見到這一幕。
(吳浩韓薦自《西安晚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