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小 華 劉 威
(重慶圖書館 特藏文獻中心,重慶 400037)
劉贊廷(1888—1958),名永夑,字燮丞,筆名懶兵,河間府東光縣(今屬河北省滄州市)人。北洋憲兵學校畢業(yè)。清末擔任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屬員,隨其赴康藏地區(qū)經(jīng)營邊務。曾任西藏軍營哨官、管帶、標統(tǒng)、分統(tǒng)、代理西藏鎮(zhèn)守使等職。清宣統(tǒng)三年(1911),適逢西康籌備建省,移防貢縣,擔任川邊第一鎮(zhèn)協(xié)統(tǒng)。民國初年改任川邊軍分統(tǒng),1915年調(diào)駐巴安。是年,國民政府授予劉贊廷中將軍銜,并加授二等文虎勛章。1921年,劉贊廷解甲歸田,后入清史館。1929年,入選蒙藏委員會。1931年,隨唐柯三進藏調(diào)息“大白事件”,前后歷時數(shù)載,方告平息。后任蒙藏委員會調(diào)查室主任、重慶銀行西康分行經(jīng)理、中國毛紡織廠(重慶)經(jīng)理等職。
共和國初期,劉贊廷曾在西南圖書館(即今重慶圖書館)工作。1954年,劉贊廷被聘為重慶文史館館員。[1]179在此時期,劉贊廷對其數(shù)十年來收集、編纂的手稿、檔案、日記等康藏資料進行整理、匯編和增補,形成了一套皇皇巨著《劉贊廷藏稿》(以下簡稱《藏稿》),成為研究康藏地區(qū)政治、歷史、地理、宗教和民俗等內(nèi)容的重要參考文獻。
1931年2月,蒙藏委員會委任劉贊廷以專門委員的身份,隨唐柯三委員一起入藏,協(xié)調(diào)處理甘孜縣大金寺、白利寺爭產(chǎn)械斗一案,史稱“大白事件”[2]50。劉贊廷先赴甘孜攔阻藏軍,藏方則派昌都噶不倫(藏區(qū)高級行政官員)阿丕前來交涉,雙方定于德格會晤商談。隨后,“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唐柯三先行回京復命,劉贊廷留在甘孜處理善后事宜。劉贊廷與瓊讓談判,雙方擬定《暫時停戰(zhàn)八條》,臨時解決川藏雙方的軍事沖突。[3]
在此期間,劉贊廷有機會翻閱并抄錄了清末川滇邊務大臣、駐藏大臣趙爾豐留下的大量奏議公牘、日記、條約等原始檔案,加以分類編輯、詳細詮釋,并自著筆記、征引史料、附以照片,形成了一套內(nèi)容全面、門類豐富、體裁多樣的《藏稿》文獻,共計80余卷、200余萬字。劉贊廷晚年對該《藏稿》進行反復批閱、刪改、完善,數(shù)易其稿,最終留下了大量珍貴手稿。該《藏稿》共分為方志、奏議、載記、宗教、職官、輿地、紀事、物產(chǎn)、史評、史鈔、條約等11大門類。其中,康藏地方志規(guī)模最大,共計36種(四川甘孜縣志19種,西藏縣志17種);奏議公牘、條約屬于檔案文獻,史料價值最高;宗教、載記、物產(chǎn)等內(nèi)容,最具康藏地方特色。
1953年,劉贊廷曾在西南圖書館擔任研究員(一說因其成分問題,只是臨時工)。我館為了充實館藏,征集少數(shù)民族文獻,以“半買半送”的形式購得該套《藏稿》全部稿本,并派人進行了初步整理。幾十年來,該《藏稿》妥善典藏于重慶圖書館,目前存放在恒溫、恒濕的古籍書庫之中,內(nèi)容保存比較完好。
經(jīng)過整理后的《藏稿》,主要書目包括:康藏地方志36種、《趙爾豐奏議公牘》十八卷、《三十年游藏記》十二卷、《西藏宗教喇嘛考》一卷、《駐藏大臣沿革考》二卷、《駐藏大臣評述》二卷、《康藏縱橫程站寰宇記》一卷、《西南野人山歸流記》二卷、《西藏林礦藥石異產(chǎn)記略》一卷、《西藏歷史擇要》四卷、《西康建省記要》八卷、《藏印條約大全》一卷,合計47種、134冊。另有少數(shù)殘頁碎片,未能單獨成冊。
《藏稿》產(chǎn)生以后,學術界對其評價甚高,并產(chǎn)生了為數(shù)不少的整理研究成果。尤其是劉贊廷編纂的36種康藏地方志,成為近代研究康藏史地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多次得以整理出版。
1960年至1962年,民族文化宮圖書館(今中國民族圖書館)通過相關渠道,向我館借去此套《藏稿》進行復制和油印,共整理出油印本《藏稿》共計49種、89冊。除我館已經(jīng)整理的47種書目外,該單位還從殘頁、碎片中整理出《康藏交通擇要》《康藏資料》兩種。我館也有一套完整的油印復本。因此到目前為止,我館是收藏《藏稿》原本和油印本最完整、最全面的典藏單位。
1984年,中央民族大學吳豐培教授以劉贊廷編纂的《趙爾豐奏議公牘》為藍本,整理出版了《趙爾豐川邊奏牘》。1992年至1995年,巴蜀書社先后出版了《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67》《中國地方志集成·西藏府縣志輯》兩輯,前者影印收錄《藏稿》中的《民國康定縣圖志》《民國爐霍縣圖志》等19種西康地區(qū)方志,后者收錄《藏稿》中的《太昭縣志》《嘉黎縣志》等17種藏區(qū)地方志,為鉛字排版。由此可見,劉贊廷《藏稿》中的康藏地方志價值獨特,是不可多得的珍稀文獻。
2012年,重慶圖書館與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合作,對館藏全套《藏稿》稿本進行精心掃描,在2014年影印出版了《重慶圖書館藏劉贊廷藏稿》叢書,共計16冊。這是塵封數(shù)十年的手稿本《藏稿》首次得以公開出版,且為完整影印,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文獻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備性。
2015年,四川省地方志辦公室以該影印本《藏稿》為底本,對其中的36種康藏地方志進行點校,在2017年出版了《劉贊廷編康區(qū)圖志36種點校》一書。這是《藏稿》問世以后的首部點校本,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近年來,學術界的幾位專家圍繞《藏稿》這一重要文獻,撰寫了多篇學術論文。如楊長虹教授的《<劉贊廷藏稿>研究》[4]、王開隊的《劉贊廷與近代康區(qū)方志編修》[5]、衛(wèi)凱的《劉贊廷的康藏人生》[6]、袁佳紅的《<劉贊廷藏稿>述略——兼論劉贊廷<藏稿>的整理研究》[7]等。其中,楊教授撰寫的長篇論文,對《藏稿》的編纂緣由、成書經(jīng)過、主要內(nèi)容和文獻價值等進行了詳細論述,是目前對《藏稿》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最重要成果。
在整套《藏稿》的49種書目中,除了備受重視的36種康藏方志之外,還有13種書目,文字規(guī)模占《藏稿》的2/3,內(nèi)容涵蓋康藏地區(qū)的宗教、職官、輿地、物產(chǎn)等諸多方面,然而尚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尤其是《趙爾豐奏議公牘》《藏印條約大全》等檔案文獻,價值彌足珍貴。茲按《藏稿》原有體例,將此13種書分為史鈔、奏議、載記、宗教等十大類,分別撰寫內(nèi)容提要如下。
1.《西康建省記要》八卷
是書主要講述趙爾豐平定叛亂、經(jīng)營邊務、治理康藏的主要舉措,以及籌建西康省的大略經(jīng)過。其一,平定土司叛亂,剿滅“三巖”野匪。如“巴塘之亂”“臘翁寺之亂”“德格叛亂”。其二,改土歸流,制定管理章程,在康藏地區(qū)實施府、州、縣、志建制。其三,治理康藏具體舉措,既包括訓練軍事、架設橋梁、勘定邊界等邊防大計,也包括處理糾紛、增設郵局等日常管理等。其中,趙爾豐專門派人勘測、繪制藏西南、滇西北與緬甸邊界地圖,同時加強練兵,鞏固邊防,以防英國覬覦之心。其四,籌備建立西康省,初定巴安(今巴塘縣)為省會,下轄兩道、四府、一州、二十九縣、一縣丞。趙爾豐在川邊經(jīng)營七年(1905—1911),收復邊地“東西三千余里,南北四千余里,設治者三十余區(qū)”,奠定了民國年間西康正式建省的基礎規(guī)模。
2.《西藏歷史擇要》四卷
是書主要追溯西藏漫長而神秘的歷史,以《法王明鏡》《佛教源流》為參考文獻,擇要編輯而成。全書共分五節(jié),內(nèi)容廣博翔實,條理清晰明朗。第一節(jié),溯源藏史,并敘天文、釋迦王系、釋迦牟尼等事。第二節(jié),探源西藏人種,有互人、黃帝考、野人等內(nèi)容。第三節(jié),梳理吐蕃贊普,考釋藏王世系表,此亦為本書之重點。第四節(jié),梳理藏王世系(包括薩迦王系、帕摩主巴王系),簡述藏史年表,考證主要地望(巴塘、打箭爐)。第五節(jié),介紹西藏兵制、地方官制,梳理達賴喇嘛世系表、班禪世系表、駐藏大臣沿革考等。本書內(nèi)容雖顯粗略,但對于溯源藏史、厘清世系卻意義非凡。
3.《康藏資料》一卷
是書為民族文化宮整理、輯錄的康藏參考資料,乃將劉贊廷所遺留的草稿、附件、零散片頁整理匯集而得。第一部分為趙爾豐、聯(lián)豫所呈奏折及與軍機處、度支部往返電文,內(nèi)容包括勘定邊界、平定叛亂、開埠通商等治理康藏的具體舉措。第二部分是劉贊廷為《趙爾豐奏議公牘全集》《西康各縣概況》《西康分縣圖志》三書所撰序文、凡例,以及編纂的《康藏史地引》、西藏歷史簡述等。卷末簡述西藏四大王系的歷史沿革。
是書共十八卷,主要為趙爾豐經(jīng)營康藏邊務時期留下的奏稿、公牘、布告、電報、手札等,劉贊廷加以編輯、謄錄和補充,成為重要的檔案文獻。在《底稿》中,不僅有趙爾豐上奏朝廷的奏折,也有與四川總督趙爾巽、駐藏大臣聯(lián)豫、西藏達賴喇嘛等人的往返電文、信札。通過閱讀此奏議公牘,我們不僅可以梳理趙爾豐治理康藏期間的若干重大事件,如平定巴塘叛亂,廢除土司制度等;亦可以知曉其具體治理舉措,如屯墾、練兵、通電,勘定滇緬、藏印邊界,鞏固邊防等。該底稿體量較大,內(nèi)容龐雜。吳豐培教授曾對其進行整理,形成《趙爾豐川邊奏牘》一書,結(jié)構合理、條理明晰,可資參閱。
是書為劉贊廷游歷康藏三十載的游記,主要依據(jù)其所撰日記,并參閱《趙爾豐奏議公牘》《西藏史鑒》等諸多檔案、史料編纂而成。是書內(nèi)容豐富、門類繁多,主要包括康藏山川地理、物產(chǎn)名勝、風土人情、宗教寺院、政教組織、開埠通商等內(nèi)容,可謂一部“簡明康藏百科全書”。卷一:主要介紹西藏的疆域、山脈、人種起源等。卷二:主要論述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以及中央政府對西藏的治理政策。卷三:主要介紹康藏宗教、風俗、教育、婚姻等狀況。卷四:主要記載清光緒三十年(1904),英國出兵西藏、侵占拉薩之事。卷五、卷六、卷七:主要是抄錄趙爾豐所呈奏折及相關電文。卷八:主要記載清末民初藏兵叛亂,中央政府對其進行治理的經(jīng)過。卷九:主要記載康藏交通情況。卷十:主要為康藏史料匯編,內(nèi)容頗為雜亂。卷十一、十二:主要介紹藏地風俗習慣、藏民日常生活、康藏藥材物產(chǎn)等。
(四)宗教類:《西藏宗教喇嘛考》一卷
本書主要探析西藏的宗教制度,包括佛教淵源、政教合一、教派組織和民眾信仰等。第一部分概述西藏佛教歷史。第二部分輯錄任乃強先生“吐蕃叢考”中的八篇考證文章,皆與西藏歷史及藏傳佛教密切相關。第三部分介紹《西藏政教史鑒》這部重要藏史文獻。卷末為作者所輯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世系沿革表,其中達賴共十四世,班禪共十世。
是書主要論述清朝設立駐藏大臣的歷史沿革,以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首先記述康熙大帝平定三藩之亂、準噶爾叛亂,雍正皇帝收復喀木各部落、平定阿爾布巴叛亂之事。然后追溯駐藏大臣歷史沿革,起于雍正五年(1727),終于宣統(tǒng)末年(1912),前后駐藏正副大臣計有112人。劉贊廷通過梳理史料、分類匯編,對每位駐藏大臣的姓名、籍貫、主要事跡等做簡要闡述。首任駐藏大臣為瑪拉與僧格,末任駐藏大臣為聯(lián)豫。其間亦有對拉達克、克什米爾等相關地域的簡介。
1.《康藏縱橫路道程站寰宇記》一卷
本書主要闡述康藏地區(qū)的交通線路、驛站里程等信息。劉氏在書中主要記載從康定至西藏日喀則、西藏拉薩至噶大克的兩條線路,另有論及從云南德欽經(jīng)鹽井入藏,從康定縣北經(jīng)甘孜入藏兩條路線,此亦為現(xiàn)今滇藏公路、青藏公路之基礎。卷末記載拉薩至江孜、日喀則等地的道路站程,間有介紹各地歷史傳說,旁征博引,細致翔實。
2.《康藏交通擇要》二卷
是書主要記載康藏地區(qū)的交通情況。卷一詳細記載沿途各地的距離程站,并有考釋地名源流,展現(xiàn)風土人情,描述地理物產(chǎn)等。此沿途里程數(shù)據(jù)皆為實地測量,準確度高,最遠處達到西藏聶拉木縣,距離成都九千八百一十里。卷二前半部分為趙爾豐治理康藏地區(qū)的奏折、手札、案由等檔案資料,后半部分為劉贊廷沿途考察所作邊塞詩,多題名曰《懶兵詩》,并有王我?guī)煛⒋靼睬俚热讼喑?。書末附有表格,分別羅列松筠《西招圖略》、山縣初男《西藏通覽》、黃沛翹《西藏圖考》三書所載青海至拉薩的沿途站程。
是書主要包括《趙爾豐奏議》《程鳳翔公牘》《夏瑚日記》《懶兵(劉贊廷)日記》《波密日記》五種,分述編輯,內(nèi)容翔實。其中日記部分最為獨特,不僅記載沿途見聞及藏地寺廟、神話、風俗等,還有作者所寫“懶兵詩”,或?qū)懢笆闱椋驙钗镅灾?,文學價值突出,可讀性強。是書所涉山川、程站,皆以《程鳳翔部落境界圖》《鳳山收復波密行軍圖》等實際考察圖為依據(jù)。作者編撰此書,旨在證明野人山區(qū)域并非化外之地,實為中國固有領土,其拳拳愛國之心,由此可見。
是書主要介紹西藏的天然物產(chǎn),如森林、礦石、藥材、奇珍異獸等。書中首先介紹西藏七大橫斷山脈及五大江河流域,然后以東起康定縣、西至靖西縣為地域范圍,分別敘述各縣的地理、礦藏和物產(chǎn)等情況。如康定縣東坡河、玉龍河流沙含金,魚通縣產(chǎn)鐵、金,羌河魚可入藥;九龍縣產(chǎn)銅、鐵,伍胥山、大雪山產(chǎn)金絲猴、白熊和五色灰石等。卷末有劉氏分類羅列的數(shù)百種藏地產(chǎn)物,包括藥材類、鳥獸類、鱗蚧類、蟲類、森林類、花果類、五谷類等,可謂包羅萬象,誠為西藏物產(chǎn)“百科全書”。
是書作者丁實存,為我國近代著名藏學家,民國年間曾任國史館纂修。是書篇幅不大,計有八十二頁,兩萬余字,可視為《駐藏大臣考》一書之縮寫本。卷上首先宏觀論述元、明、清三朝對西藏的治理舉措,然后探討清朝設立駐藏大臣的歷史背景、緣由和經(jīng)過,以及駐藏大臣的職權范圍,包括國防、宗教、人事和財政等。卷下分駐藏大臣事略和評論兩部分。前者以時間為序,依次著錄歷屆駐藏大臣之姓名、籍貫、任職期間及主要事跡,跨時185年,計110人。后面為評價主要駐藏大臣的功過得失。作者認為近二百年來西藏能夠相對安寧,駐藏大臣所作所為功不可沒。
是書主要收錄清末光緒至民國初年,中英雙方簽訂的“涉藏”雙邊條約及相關檔案文獻。具體包括《中英緬甸條款》(1886年)、《中英會議藏印條約》(1890年)、《中英會議藏印續(xù)約》(1893年)、《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1906年)、《中英修訂藏印通商章程總綱》(1908年)和《英藏新約》(1912年)六份涉藏條約,以及《康藏停戰(zhàn)草約》(1918年)一份。其中,《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劃定了中國西藏與英屬哲孟雄(今印度錫金)的邊界,為解決中印雙方的邊界沖突提供了可靠依據(jù)?!队⒉匦录s》為英方與達賴私自擬訂,欲求西藏獨立,中國政府從來不予承認。
劉贊廷歷經(jīng)邊務三十余年,足跡遍布康藏全境,對康藏歷史地理進行了深入考察,整理完成了《藏稿》巨著,因此該手稿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文獻價值。具體而言,該《藏稿》的文獻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它不僅是珍貴難得的檔案史料,更是獨具特色的地方文獻,其中還包含了清新自然的文學作品,總體上也屬于不可再生的可移動文物。
劉贊廷在《藏稿》的編纂過程中,不僅旁征博引文獻資料,翔實記載康藏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地理等狀況,而且保留了大量珍貴難得的檔案史料,這集中體現(xiàn)在趙爾豐的奏議公牘之中。趙爾豐作為晚清政府在川邊改革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他采取的一系列治理舉措,有效地改變了康藏地區(qū)千百年來封閉、落后的局面,發(fā)展了漢藏民族關系,鞏固了邊防疆域,對國家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產(chǎn)生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另外,劉贊廷在《藏稿》中還抄錄了六份涉及西藏的中英雙邊條約,其中包括勘定藏印邊界、開放通商互市等內(nèi)容,這為探討中英關系、解決中印邊界爭端提供了可靠依據(jù)。2017年6月26日,中印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發(fā)生“洞朗對峙事件”。中國政府以1890年簽訂的《中英會議藏印條約》為歷史依據(jù),對印方非法越界表示強烈抗議,并盡最大善意保持克制。根據(jù)此條約,中英雙方已經(jīng)劃定西藏和錫金(今屬印度)之間的邊界,洞朗地區(qū)屬于中國固有領土。[8]8月28日,印度撤回非法越界的邊防人員,對峙事件得以和平解決。
劉贊廷《藏稿》是以康藏為地理范圍,條分縷析地記載了該地區(qū)的歷史、地理、宗教、物產(chǎn)、風俗等狀況,以歷史的筆墨揭開了藏文化圈的神秘面紗,可謂獨具特色的地方文獻。這對于了解西藏漫長的歷史文化,研究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考察清代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的博弈關系等,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尤其難得的是,劉贊廷以一己之力、數(shù)十年之功,編纂完成36種康藏縣志,填補了該領域的研究空白,價值彌足珍貴。在每部方志中,劉贊廷對該縣的地域沿革、山川形勢、經(jīng)濟物產(chǎn)、風俗民情、宗教寺廟、歷史遺跡等皆有詳細記載,資料翔實,編排合理,注重考證,可信度高。因此,劉贊廷被譽為“清末民初康藏邊地的一支史筆”。
劉贊廷在《藏稿》的編纂過程中,不僅注重對西康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教育、交通等內(nèi)容的記載,同時對各地的宗教習俗、風土民情、歷史遺跡、特殊物產(chǎn)等皆有介紹。如在《白玉縣志》中,他對“三巖鄉(xiāng)”的獨特地理風貌進行了精美描述;在《西藏林礦藥石異產(chǎn)記略》中,詳細羅列西藏各地的礦藏、物產(chǎn)和奇珍異獸;在《三十年游藏記》中,記載有西藏人民慶祝元旦時,在布達拉宮表演“雜技百戲”的歷史場景;在《康藏資料》中,記載有藏民觀看跳大神的風俗等。
在當今時代,文化旅游蓬勃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生機??挡匚幕哂忻褡逍?、藝術性、神秘性、多樣性等特征,文化內(nèi)涵豐富,民族特色明顯,因此在文化旅游中備受關注。劉贊廷在《藏稿》中關于康藏文化的記載,具有包羅萬象的文化旅游價值,有利于促進康藏地區(qū)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性開發(fā),從而促進現(xiàn)代文化旅游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四)清新自然的文學價值
劉贊廷在對康藏地區(qū)作田野考察時,不僅注重對各地的神話傳說、民歌民謠和俗曲小調(diào)等民間文學作品的收集與匯編,而且還以親歷者、見證人的身份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記錄了翔實的旅行日記等,因此為《藏稿》增添了清新自然的文學價值。
劉贊廷在編纂康藏縣志時,都創(chuàng)作有“懶兵詩”來吟詠當?shù)氐娘L俗民情。如在《康定縣圖志》中,劉贊廷創(chuàng)作有《爐城八景》組詩,來描寫康定古城“溫塘沐浴”“碧海倒影”“榆林賞花”等優(yōu)美景觀,讀之令人神往。在《察雅縣志》中,劉贊廷記載藏區(qū)的跳舞戲“跳弦子”,“以小女子三五人,一男子為小丑,訓練成劇”,然后寫詩“綠裙旋舞飄羅帶,翠袖翻飛雁羽翔”來描述其表演場景。在《三十年游藏記》卷八中,收錄有劉贊廷詩歌上百首,內(nèi)容豐富,主題多樣,既有描寫自然風景的綺麗,又有記載軍旅生活的艱苦,還有抒發(fā)征途思鄉(xiāng)、壯志未酬的感慨。他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以紀實見長,語言清新,音韻流暢,描寫生動,形象真實,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該《藏稿》為手稿本,系劉贊廷畢生心血的結(jié)晶,包含有清末大臣趙爾豐等人的奏議電文、手札公函等珍貴檔案史料,屬于不可再生、必須妥善保管的可移動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幾十年來,我館對此《藏稿》倍加珍惜,存放于恒溫、恒濕的標準庫房之中。然而,由于當時的紙張酸化嚴重,加之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蟲蛀、斷線、絮化等自然殘損現(xiàn)象,亟待我們進行搶救性整理和保護。一方面,我們應當加強重視,改善保存條件,除蟲防潮,注重原生性保護。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整理編目、精心掃描,建立電子數(shù)據(jù)庫,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進行再生性保護,讓珍貴文獻能夠長久地保存下去。
《劉贊廷藏稿》是近代有關康藏地區(qū)的百科全書,資料翔實、內(nèi)容豐富、體例恰當、原創(chuàng)性高,具有珍貴的文獻史料價值。它對于我們研究清末民初西康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等發(fā)展狀況,以及考察中央政府與西藏地方政府關系、中英關系、中印邊界劃定等重要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由于其門類繁多、內(nèi)容龐雜、容量較大,加之手稿不易識讀,所以很少有人對其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整理,更缺乏深入、細致的研究。我們應當站在尊重歷史、面向未來的高度,進一步加強對其保護、發(fā)掘、整理和研究,以期取得更豐碩的學術成果。
[參 考 文 獻]
[1] 王群生主編. 重慶文史館[M]. 重慶: 重慶出版社, 2002.
[2] 蒙藏委員會選派專門委員劉贊廷隨同赴西康調(diào)處大金、白利兩寺案委任令(民國二十年二月十二日)[Z]. 蒙藏委員會委任令(藏字第2號). 蒙藏委員會檔案.//轉(zhuǎn)引自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編. 康藏糾紛檔案選編[M]. 北京: 中國藏學出版社, 2000.
[3] 劉贊廷. 康藏資料[Z]. 北京: 民族文化宮圖書館(油印本), 1962. 重慶圖書館藏.
[4] 楊長虹.《劉贊廷藏稿》研究[J]. 中國藏學, 2006,(4).
[5] 王開隊. 劉贊廷與近代康區(qū)方志編修[J]. 中國地方志, 2010,(3).
[6] 衛(wèi)凱. 劉贊廷的康藏人生[J]. 文史雜志, 2014, (5).
[7] 袁佳紅, 張海艷.《劉贊廷藏稿》述略——兼論劉贊廷《藏稿》的整理研究[J]. 重慶圖情研究, 2011, (2).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印度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界進入中國領土的事實和中國的立場[Z]. http://www.fmprc.gov.cn/.2017-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