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鷗
………… “越國以鄙遠”的“鄙”是什么用法 …………
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一)中,《燭之武退秦師》一文講述了鄭國的燭之武為挽救國家危亡而進行的一場外交斗爭。
文章的第3段,燭之武先是告訴秦穆公:“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說明亡鄭只對晉有利,秦國將無利可圖。但是,“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然后引史為例:“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強調晉國忘恩負義、貪得無厭,一旦滅掉鄭國,終將危及秦國。
燭之武的論述非常精彩。其中,“越國以鄙遠”和“既東封鄭”兩句話的意思,課本中是這樣注釋的:
越國以鄙遠: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作邊邑。鄙,邊邑,這里用作動詞。
東封鄭: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
“鄙”和“封”都是名詞活用作了動詞。很明顯,“封”是使動用法,因為“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即“使鄭國成為晉國的邊境”。但是“鄙”是什么用法呢?
………… 意動用法與使動用法辨析 …………
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是文言文中兩種典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同學們往往覺得難以區(qū)分。我們先來看二者的定義。
(1)意動用法
指謂語動詞含有“認為”“以為”的意思,表示“主語認為賓語怎么樣”或者“主語把賓語當作什么”,屬于主觀上的感覺、看待或評價。
比如《阿房宮賦》中“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矣”的“鑒”就是意動用法,表示“后人以之為鑒”。
(2)使動用法
指謂語動詞含有“使”“令”的意思,表示“主語使/令賓語怎么樣”。比如《鴻門宴》中“項伯殺人,臣活之”的“活”就是使動用法,表示“臣使之活”。
可見,使動用法是做出了某種動作、行為,并在客觀上產(chǎn)生結果,而意動用法是存于主觀意念里的想法、看法。比如,“糞土當年萬戶侯”,只是在心中將“當年萬戶侯”視作了糞土,并沒有真的在行動上使之成為糞土——否則也太沒有人性了吧。
………… “鄙”應該是使動用法 …………
那么“越國以鄙遠”呢?秦與晉共同攻打鄭國后,秦國若把鄭國作為邊邑管理,中間會隔著晉國。秦穆公如果只是心里這般想想,“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有何“難”呢?
“鄙遠”唯有成為攻打鄭國以后的結果,“使遠地(鄭國)成為邊邑”,才可能對秦穆公產(chǎn)生足夠的吸引力,和晉國一起圍鄭。也唯有如此,“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才有其“難”——畢竟從地理上看,跨過另一個國家(晉)來管理自己的邊邑(鄭),是有點麻煩。
因此,“鄙遠”應該和“封鄭”一樣,都屬于使動用法,“越國以鄙遠”最好是翻譯為“使遠地(鄭國)成為邊邑”。
或者,將“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當作邊邑”里的“當作”改為“作為”,“越過別國而把遠地(鄭國)作為邊邑”,這樣就不容易讓人誤以為“鄙遠”只是秦穆公的想法,以此判斷“鄙”是意動用法。
由上可見,當需要判斷一個詞是意動用法還是使動用法時,我們一定要在落實其詞義的基礎上,根據(jù)文意分析判斷這個動作究竟是存于意念中的想法、看法,還是具體的行為、動作產(chǎn)生的客觀結果,切莫隨意下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