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初友西(瀘定縣甘孜州高級中學)
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人宗喀巴,公元1357年誕生在青海湟中,藏語稱此地為“宗喀”,故尊稱為宗喀巴。父親叫魯布木格,母親叫啊卻,兩位皆是虔誠的佛教弟子。三歲時,從噶瑪巴第四世授了在家五戒,并賜法號貢嘎寧布。后隨敦珠仁欽學習經(jīng)論,并受密教灌頂,賜法號不空金剛。7 歲正式出家受沙彌戒,法號叫“賢慧名稱吉祥”。16 歲前往西藏深造,開始獨立進行宗教活動。公元1373年,到達止公寺,拜見了噶舉派的法王卻吉杰布,修學了大乘發(fā)心儀軌、大印五法、那若五法,以及止公派大喇嘛的著述。后來繼續(xù)西行,途徑貢塘,從一位醫(yī)術(shù)精通的大師學了醫(yī)學。為了修學龍樹、彌勒、無著、提婆等各大高深大德的著作,逐前往第瓦僅寺、夏魯寺、覺摩囊似進行學習。在第瓦寺聽聞經(jīng)論,學習《現(xiàn)觀莊嚴論》的文本及注釋。 不久,大師為學習密法特地到卻宗地方拜訪了薩迦教主索南堅贊尊者,向尊者求得文殊五字名明灌頂、鈴師派的勝身曼陀羅灌頂?shù)葞追N重要灌頂。十九歲時,從夏魯寺住持仁欽南結(jié)大師學習彌勒巴派之十三勝樂法和大威德金剛五尊等灌頂。 公元1367年夏,大師到孜欽寺,拜杰尊仁達瓦為師,是宗喀巴一生中影響最大的老師。從仁達瓦陸續(xù)聽完了《如中論》、《集論》、《釋量論》、《戒律》、《現(xiàn)觀莊嚴論》、《俱舍論》等經(jīng)論,每一步學得非常的精進,深得杰尊仁達瓦的贊許。此后大師不斷在各寺進行學習,又跟隨杰尊仁達瓦溫習了此前學習過的《如中論》、《集論》、《釋量論》、《俱舍論》、《戒律》、《現(xiàn)觀莊嚴論》。宗喀巴以前賢天主慧和釋迦慧的釋文基礎(chǔ),總覽前人研習量論所提出的各種見解,融會貫通,吸取各家之長,著了《量學七輪入門》。宗喀巴對量學雖無鴻篇巨制,但其《量學七論入門》,提綱挈領(lǐng),言簡意明,完全代表了宗喀巴的量理思想。
宗喀巴是藏區(qū)中觀應(yīng)成派代表人物,在《量學七論入門》顯示了他的中觀見地,《量學七論入門》的理論體系相似與薩班的《量理寶藏論》,但內(nèi)容上增添了陳那的有關(guān)量理思想,使藏傳因明能比較全面地研究印度因明的整體內(nèi)涵。
因明七論入門,藏文全稱sde-bdun-la-vjug-pavi-sgo-don-gnyeryid-kyi-mun-ses,收入《宗喀巴師徒文集》第十八中,共23 頁。按藏文書名全稱,應(yīng)譯為《因明七論入門除譯暗論》為了便于了解書中所敘述的內(nèi)容,首先對書名做個簡單的解釋。“因明”一詞,藏文原為“量”為了遵從舊譯,所以也把它譯為“因明”;“七論”是法稱所著“七部量論的統(tǒng)稱”,具體說來即:釋量論、定量論、正理滴論、因滴論、觀相屬論,成他相續(xù)論、凈理論?!叭腴T”是法稱所做七部量論中所闡述的邏輯理論法則十分廣泛,內(nèi)容即深奧,并且所牽涉古印度哲學流派的主張又復雜,宗喀巴為了引導初學者漸入堂奧,所以寫了這部進入七部量論之門的概論。“除意暗”這兒所說的“意”,即主要的思想認識,由于學人不明了七部量論中所論述的內(nèi)容,等于認識上黑暗,實際上即無知。為了消除人們在思想認識上的無知,就是宗喀巴寫這部書的目的。
全書內(nèi)容共分為四大部分:
一、講境,主要論述客觀事物的范疇及其屬性。境,其主要是指客觀事物,即我們認識的對象,從其自性分為物與非物,有為無為,常與無常。
從物自性上可以分為物質(zhì)和心識兩類,即為物質(zhì)實體與心物二種
二、講具境,主要論述認識方面的思維活動范疇及其差別。
三、對境之分析法,主要論述認識對客觀事物的分析規(guī)律。
四、主要論述推理的法則,這部分正是因明的核心,邏輯方面的推理原則及論證規(guī)律等問題。
三、宗喀巴對因明的新見解
宗喀巴大師是聞思修全面結(jié)合的典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宗喀巴大師的量論因明思想直承于印度陳那論師的《集量論》和法稱論師的《釋量論》,但宗喀巴大師對這些經(jīng)典的理解卻不同于之前的論師的認識。在宗喀巴大師之前的論師大都只是認為《集量論》和法稱的包括《釋量論》在內(nèi)的《七部量論》都僅是闡述辯論技巧的著作,而大師卻領(lǐng)悟獨到,認識到以《集量論》和《釋量論》為主要著作的佛教量論因明學并不僅僅是關(guān)于辯論技巧的著作,其中還涉及如來教法的修行次第,正如他在《密宗到次第廣論》中所說“以是應(yīng)知,《七部量論》等諸正理論,是于自宗大師佛陀,及佛教、證二種正法,并與如理修正法者,引發(fā)真誠廣大恭謹,最勝方便。
宗喀巴大師主張量學是因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證的無上遍知的必由途徑。他認為實有法只含實物(一切無生物)與心法(精神)兩種,不講“不相應(yīng)行法”,實際上他以應(yīng)成派觀點將“不相應(yīng)行法”歸入分別假立的假有法中。認為一切量識都是新生的“了定實”,從而否定了已決智、伺察識、現(xiàn)而不定等量識觀點。主張陳那的五項標準要求論式宗支,對相違法范圍擴展到認識的矛盾性和事物間相互克制現(xiàn)象等,使量學理論向更深層次發(fā)展。宗喀巴的整個量論因明學的展開中,處處不離邏輯,又處處不離解脫,將邏輯與解脫有機的結(jié)合成一個完整體系可以說是宗喀巴大師量論因明的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