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29)
一種沉靜、深刻而微妙的快適,是言語不能說明的。對于美的存在,每個人的都會感受到這是“美”。美不能用具體的語言來說明,它只能被感受。當我們在賞花時無論梅、蘭或者是竹,在這些物象面前我們能實際的感受到了這種深刻沉靜而又微妙的美,但卻又不推究和說明,想來也是不甘心的。
美的本身的韻味雖然難以用準確的語言來表達,但是美的外部的情狀,比如一些原因或某種存在的條件等等,這些是可以通過推究來探討或討論的,就比如現(xiàn)在的我正在欣賞冬日里的梅,看見那綻放的梅花而感受到賞心悅目的美,感到了美因而想談談美了。
其實一直以來學者和藝術家們對于“美是什么”的問題,都沒有確定的學說。雖然俄羅斯的托爾斯泰曾在他的《藝術論》中羅列了近代約四十位美學研究學者的學說,但是每個人闡述的觀點都有所不同。所以要深入研究關于“美”這一課題,我們應當多參閱關于美學的書籍。不過在有限資料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對古往今來最為著名的幾家學說簡略的談論一下。
哲學家蘇格拉底是這樣看待美的。他說:“美的東西,就是最適合于其用途及目的的東西。”他拿房屋舉例,最美麗的房子就是最適合于用途,最適合于居住的房屋。這樣了看來的確是有理由的。無論房子的外觀是有多么的美麗,如果內(nèi)部不適合人類居住,那么這棟房子絕不能說是美的建筑。不僅僅房屋是這樣,其它生活用具和衣服首飾也是如此?;ㄆ康耐庥^無論何等巧妙(它誕生的運用就是用于置放物品),倘若它的內(nèi)部不能插花蓄水,器物底部不能平穩(wěn)的放置在平臺上,終究是不能將它看作是美的裝束?!懊谰褪沁m于用途與目的?!碧K格拉底的這一觀點,在其它領域上也講的通的,例如建筑和工藝上,但若是安到梅花上,就令人費解了。我們站在梅花的面前,可以切實的感受到梅花的美,嗅到梅花的芳香。但這與梅花的用途并沒有很大的關聯(lián),梅花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受大自然的呵護關照,它不是人造的,它的用途至少現(xiàn)在我們是不知道的。人們只能站在它的面前感受它的美,其它的風景也是一樣的。
這樣想來,蘇格拉底關于美的學說該是指人造的實用物而言的。自然物和藝術品的美都不能用它的學說來說明。梅花確實很美,但是沒有太大的用途,那古往而來的關于“詠梅”的詩詞歌賦又有什么用途和目的呢?所以蘇格拉底的這個觀點并不全面。
講到古希臘的先賢除了蘇格拉底大家都會想到柏拉圖,柏拉圖想補足他老師的缺陷,因而提出“美是帶給我們快感的”。這句話的確不錯,我們站在梅花面前看到關于梅的名畫,的確會產(chǎn)生一種快感。但仔細一想,這一觀點也不全面,因為有快感的東西不一定是美的。一陣冷風、一口熱茶都會帶給我們快感。
到了近代,德國出現(xiàn)了“真”、“善”、“美”合一說及美的獨立說,兩者似乎是相對立的。德國著名的美學家鮑姆加敦曾說過“圓滿之物訴于我們的感覺的時候,我們感到美”,似乎這句話更難解釋了。所謂的圓滿,必定是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的。例如臘梅,從外觀來看是由五個似圓的形狀組成,但這樣是不能夠稱之為圓滿。梅花之美必須要有花,有蕊,有干,有枝等??傊?,不是單純的存在。但是一味的復雜卻又沒有內(nèi)在的秩序和定律,又如涂鴉似的,這樣也不能被稱為圓滿,。我們說的圓滿首先要講求合理或者是協(xié)調(diào)的布局,在協(xié)調(diào)中又與各方相呼應。
因此我們常討論到的真、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物。是訴于意志,是訴于真知,是訴于感情的。但是這樣的學說卻遭到了溫科爾曼和萊辛的強烈質(zhì)疑,他們認為美是獨立存在的,它與真和善不同,美就是美,除了美之外并沒有其它。
在近代美學史上最為重要的學說,是“美的客觀說”與“美的主觀說”的反對學說,堅持“美的客觀說”的人們認為美在于客觀的外物上,而堅持“美的主觀說”的人們則認為美是在于看萬事萬物人的內(nèi)心中。對于這種問題的論證與探究,我認為是很有趣味的。關于美的客觀學說,最早始于英國。英國的畫家賀加斯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提出“物的形狀,是由各種各樣的線造成的,有曲線和直線,曲線比直線則更加的優(yōu)美。”現(xiàn)在研究人體畫,(尤其強調(diào)是女性特征的)大都提倡一種“曲線美”。因此他們認為曲線所組成的物,一定是美觀的。
關于美的客觀學說提倡者有很多,經(jīng)過對于他們學說加以了解分析,大致可分為五個類別。第一,認為美的事物,外在和形狀是小的。在中國的文學長河中描寫美人多用小字,比如“嬌小”、“生小”等。實際上在生活中我們同樣認為小的東西是“美”的是“可愛”的,襁褓中的小嬰孩是小的,但也是美的,因為他們象征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血脈的傳承;動物的幼崽是小的,它們能夠激起人們心中的愛憐之情。第二,美的事物,大都表面是光滑的。這一點可以用美人來證明的。古代的詩詞中常用“玉肌”、“玉女”來形容女子肌膚的光滑。我想人們喜愛珠玉也是因為它光滑無暇吧!第三,美的事物輪廓多為曲線。這與我前面提到賀加斯的學說是相同的。第四,便是纖弱,纖弱在一定程度上同小相類似,可愛的東西大概都會給人一種柔弱的感覺吧。第五,色彩柔和,淡淡的調(diào)子讓人感到異常的柔美。
再談美的主觀說,始于德國,康德便是這一學說的領軍人??档抡J為美不在于物體的本質(zhì),而是在于欣賞者內(nèi)心的感受。用中國的俗話來說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話蘊含著很深的真理。他的這一學說,被稱為“無關心說”。無關心,就是說在美的創(chuàng)作或者美的鑒賞的中不要想起物的實用面,而要用欣賞的態(tài)度和心境將自己的思維融入到藝術作品中。
關于美的客觀說與美的主觀說,兩者各有其存在的依據(jù)。用哲學上聯(lián)系的觀點來看,兩者不可分割,不能偏向一邊,我們應該結合二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便是席勒的“美的主觀融合說”。
融合說強調(diào)美不能單用主觀或客觀而感得的,二者應同時共動,美感方能呈現(xiàn)。這是關于美的一種較為全面的客觀的學說,之后的黑格爾,叔本華等人對這一學說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fā)展。
關于美的學說有很多,但是對于美是什么,美給人的真實感受,體味美的滋味,是難以用明確的語言和文字去界定的,而是需要人們?nèi)ビ眯撵`來感受的,我想這應該就是美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