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20世紀80年代東北大學生詩歌運動的發(fā)展

      2018-04-01 00:00:00董志晨陳佳利
      參花(上) 2016年11期

      董志晨 陳佳利

      摘要:東北高校是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詩歌的北方重鎮(zhèn),其詩歌運動發(fā)展經歷了發(fā)端、輝煌和衰落三個階段,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全國大學生詩歌運動的重要縮影,其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評論、詩社建設和刊物創(chuàng)辦都體現出了時代特色和個人特色的統一。

      關鍵詞:群體研究 校園詩歌 歷時性

      大學生詩歌運動,也有人稱大學生詩潮,在界定上是具有一定難度的,但如果要搞清楚其發(fā)展,就必須要對其進行界定。大學生詩歌運動廣義上是指生發(fā)于1978年至1991年間,在全國各地以各高校大學生詩人為主體,以大學生自發(fā)成立的詩社或文學社為基本組織形式,以自辦刊物和自印詩集為主要陣地,以串聯為主要形式的集結了大量優(yōu)秀校園詩人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評論的校園詩歌運動。

      而蘇歷銘在《傳承抑或引領:不該被遺忘的八十年代大學生詩潮》中則將大學生詩歌運動的時間劃分在1981年到1985年中間。筆者認為這是個狹義上的劃分,這個時間段是大學生詩歌運動的輝煌時期。但從史料上來講,從1978年到1980年和1986年到1991年的大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和活動也都應該算作大學生詩歌運動的一部分,故筆者將大學生詩歌運動的時間段限最終定在1978年至1991年之間。

      東北是大學生詩歌運動在全國范圍內相對而言發(fā)源較早、結束較晚的一個地區(qū),所以大學生詩歌運動的整體軌跡在東北地區(qū)保存較為完整。

      本文從歷時性角度梳理東北地區(qū)大學生詩歌運動的發(fā)展,從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評論、詩社建設和刊物創(chuàng)辦的角度對每一階段的特點進行分析,進而達到了解發(fā)展脈絡、總結發(fā)展規(guī)律、分析衰落原因的目的,為中國當代新詩史的研究提供有效參考。

      一、青春詩會的北國身影

      總體上來說,東北地區(qū)的大學生詩歌運動可以分為發(fā)端期、輝煌期和衰落期三個階段,時間段限上為發(fā)端期(1978—1980)、輝煌期(1980—1986)、衰落期(1986—1991)。

      發(fā)端期是1978年5月在全國各大高校掀起的廣泛的辦刊熱潮到1980年7月詩刊社在北京和北戴河兩地舉辦的第一屆青春詩會。

      從詩歌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在發(fā)端期里,學院詩人們以不同的形式對朦朧詩潮進行承接,并在大學校園里完成了對朦朧詩合法性的確認,學院詩人的出現不斷補足和豐富了朦朧詩詩人的隊伍,整體創(chuàng)作風格承襲朦朧詩,但又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朦朧詩的某些限制,使中國新時期的詩歌面貌煥發(fā)出新的風采。同時學院詩人在此階段的貢獻也得到了詩壇的認可,在1980年7月到8月由詩刊社舉辦的第一次青春詩會中,邀請的17位詩人有7位是校園詩人(其中的徐敬亞和王小妮是吉林大學的詩人),這無疑是對當時大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的一次很有分量的褒獎。

      從詩歌評論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詩歌評論還處于相對的沉寂階段,就目前的資料而言,沒有發(fā)現突出的詩歌評論作品。其原因應該是這一時期的學院詩人還處于對朦朧詩詩意的繼承階段,重點放在創(chuàng)作之上,感性的生發(fā)較為豐富,青年人在面對精神覺醒時對于自己訴求的表達還處在感性表達的層面,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理論性闡發(fā)還暫時讓位于詩歌創(chuàng)作本身。

      從詩歌社團的建設角度來看:此時東北地區(qū)的社團建設初有成效,其中吉林大學的赤子心詩社與北京大學的五四文學社、復旦大學的復旦詩社、安徽師范大學的江南詩社并稱為全國高校四大詩社,名聲享譽全國,也成為東北地區(qū)大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與傳播的主要根據地,在向東北地區(qū)介紹新的詩歌觀念、促進詩歌傳播與串聯、倡導詩歌批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東北師范大學的文學社團的創(chuàng)辦也呈現出井噴式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在1978到1980年間,就有11個社團相繼成立。與全國在此時的潮流一樣,東北地區(qū)的社團成立狀況也是欣欣向榮的。

      從詩歌刊物上來看:這一時期的詩歌刊物基本以各社團主辦的刊物為主,其中吉林大學《赤子心》較為出色,名氣較大。同期學院詩人的自印詩集較為少見。

      在東北地區(qū)大學生詩歌運動發(fā)端的期間,伴隨著學院詩人在創(chuàng)作上的起步,相應的結社和刊物創(chuàng)辦也就順理成章?;蛘哒f,也正是因為結社和刊物的創(chuàng)辦,使詩歌的創(chuàng)作在閱讀中獲得了更多的可能。這種創(chuàng)作上的進步和組織上的發(fā)展都不同程度地為大學生詩歌運動輝煌期的到來積累了大量的物質和精神資源。

      二、多點開花和多項“第一”

      輝煌期是從1980年7月在北京和北戴河兩地舉辦的第一屆青春詩會到1986年10月,《深圳青年報》和安徽《詩歌報》推出的“中國詩壇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有了前一階段的嘗試和經驗,大學生詩人們更加迅速地完成集結并且在這一時間段內集中開拓了大學生詩歌運動的全新局面。

      從詩歌創(chuàng)作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優(yōu)秀學院詩人登上歷史舞臺,東北地區(qū)的哈爾濱、長春和沈陽成為大學生詩歌運動的重鎮(zhèn),潘洗塵、蘇歷銘、包臨軒、閆月君等人也成為東北地區(qū)詩歌創(chuàng)作的中堅力量。這一時期,東北地區(qū)大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呈現出多元化的傾向,“者也”是大學生詩歌運動整體上的重要特點,眾聲喧嘩的語境在朦朧詩后作為傳統語境與朦朧詩潮語境沖突中的重要補充,集中體現了大學生創(chuàng)作風格的多樣性,彰顯了學院詩人在面對詩歌整體性變革基礎上不同程度的探索。正是這樣的探索,構成了眾聲喧嘩的大學生詩歌話語體系,在此基礎上也孕育出了一些異質性的因素,如先鋒寫作和實驗性寫作的嘗試,為“第三代”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經驗性的條件。

      從詩歌批評的角度來看:1983年初吉林大學徐敬亞兩年前在大學時期撰寫的學年論文《崛起的詩群》于甘肅蘭州的《當代文藝思潮》上公開發(fā)表,作為朦朧詩潮面對保守勢力的慣性圍剿時,學院派對其進行合法性的論證,這個意義是深遠的,一方面表明學院派詩人在“朦朧詩論爭”中站在新詩潮的立場闡述其合理性,并張揚了新詩的前進方向,即現代主義是未來詩歌的方向,“反傳統”具有其必然性。另一方面是在保守派與開明派的論戰(zhàn)中,《崛起的詩群》作為詩歌“三個崛起”之一遭受到的批判被歸結到“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問題上來,這也表明雖然政策上和文藝上的“新時期”已經到來,但是“左”傾的批判思維和話語系統作為文革遺留的延續(xù),其展現出的攻擊性和破壞力依然存在?!夺绕鸬脑娙骸肥菍@樣的批評方式的一種反駁。1984年,潘洗塵、楊川慶合寫的國內第一篇專門研究大學生詩歌的評論文章《開放在校園里的詩花》發(fā)表在甘肅《當代文藝思潮》第2期。

      從詩歌社團的建設角度來看:大學生社團保持著前一階段不斷發(fā)展的趨勢,由于學生在大學校園內的流動,不斷有新的社團成立。同期,出現了一個結社的新的現象值得關注:地域性聯合組織的成立。1984年6月,經過潘洗塵等人的緊張組織籌備,中國第一家高等院校大學生詩歌愛好者組織——黑龍江省大學生詩歌學會成立。據不完全統計,會員620人,來自全省高等院校,由黑龍江省學聯副秘書長于曉鋒擔任會長,哈爾濱師范大學的潘洗塵擔任理事長。黑龍江大學生詩歌學會作為中國第一個跨校詩歌社團,它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黑龍江大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并為大學生校園詩歌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從詩歌刊物上來看:在這一階段,東北地區(qū)大學生自辦的詩歌刊物和自印詩集,質量較高,產生的影響較為突出:1982年,遼寧大學學生閆月君、高巖、顧云、梁芳等編選《朦朧詩選》,發(fā)行全國各地高校,轟動大學生詩壇。1985年,《朦朧詩選》由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轟動全國。1984年8月,作為黑龍江大學生詩歌學會的刊物《大學生詩壇》創(chuàng)刊,“它的問世在中國詩歌史上創(chuàng)造了三項記錄。第一項記錄:該刊是自1907年中國有新詩以來第一家專門為大學生讀者創(chuàng)辦、專門發(fā)表大學生作品的詩歌刊物;第二項記錄:該刊是自1907年中國有新詩以來第一家由大學生詩人主編的詩歌刊物;第三項記錄:該刊是自1907年中國有新詩以來第一家面向大學生公開發(fā)行的鉛印詩歌刊物?!保ㄕ越t偉《新詩史上大學生詩歌第一刊<大學生詩壇>檔案》)。1985年,由哈爾濱師范大學學生潘洗塵歷時一年多編選的中國第一部全國性大學生詩選《中國當代大學生詩選》由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1985年,吉林大學的蘇歷銘和中國人民大學的楊榴紅合作的詩歌合集《白沙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公開出版的男女大學生詩歌合集,在大學生詩壇引起較大反響。這些詩歌刊物、詩集的出版,極大地豐富了大學生創(chuàng)作的藍圖,不論是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從各個角度實現大學生詩歌運動中多項“第一”的突破,有力地推動了大學生詩歌運動在1986年之前達到頂峰,在這股潮流的激越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詩人接受了這種思想上的感召,加入到如火如荼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來。

      當然,這樣的潮流是發(fā)生在表面上的,發(fā)生在陽光下的。大學生詩歌運動在輝煌期的表面下,有一股暗流在緩緩涌動,并最終醞釀出了繼“朦朧詩潮”和“大學生詩歌運動”后80年代第三個詩歌高峰——“第三代詩歌”。而“第三代詩歌”登上歷史舞臺的標志性事件則是1986年的兩報詩歌大展,正是這種以近似于“暴動”的方式出現的詩歌運動,以一種激進和反傳統的姿態(tài)形成了中國新詩史上的又一股浪潮,并成功將“朦朧詩潮”和“大學生詩歌運動”趕入了詩歌版圖的角落,放入了詩歌的歷史紀念館。大學生詩歌運動也由此進入衰落期。

      三、落日余暉中的光芒

      衰落期是從1986年10月的兩報詩歌大展到1990年6月全國十幾所高校詩社聯合編輯出版的中國第一家大學生聯合跨校創(chuàng)辦的詩歌刊物《邊緣詩刊》(《20世紀校園詩!邊緣》)的第三期(由杭州師范大學承辦,1991年春天在杭州出版,郭羽(谷雨)主編)的出版,也是最后一期的出版。至此,80年代轟轟烈烈的大學生詩歌運動在不斷地衰落之后最終走向了尾聲。在1986年之后,受86大展的影響,學院詩的公開發(fā)表和出版也采用了詩歌大展的形式:如1988年2月,遼寧大學創(chuàng)辦的《中國高等院校中專學校詩歌大展》出版,1988年10月1日,由黑龍江學聯、哈爾濱師范大學學生會、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主辦,中國作家協會黑龍江分會協辦的《1988年中國首屆高校詩人詩歌大展》。

      然而在這個時候,學院詩人想要通過效仿“第三代詩人”以“暴動”的方式重新回到詩歌版圖的中心地位已經是很難的了,不論從優(yōu)秀詩人、優(yōu)秀詩作的數量和質量上來說都難以與大學生詩歌運動的巔峰時期相媲美,至于從詩觀上來看,與迅速流行的“反崇高”“反理性”“反英雄”“反文化”等后現代的第三代詩觀相比,學院派詩人的創(chuàng)作已經相對“落后”,無法創(chuàng)作出符合“第三代”審美的作品,也就無法再度進入詩歌新一輪的主流話語體系中,此時學院詩歌也就自然淪為詩歌邊緣化的產物,最終走向衰落。

      其實東北地區(qū)大學生詩歌運動的落潮只是全國大學生詩歌運動夕陽西下的一個縮影,關于大學生詩歌運動衰落的具體原因,除了一種更加“現代”的詩歌創(chuàng)作方式——“第三代”詩歌占領了詩歌浪頭之外,一些內部的原因,也值得引發(fā)我們的注意:首先,大學生這個群體具有很大的流動性,有句話叫“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以此來概括大學生身份的獲得和失去是比較合適的,也就是說,他們作為校園詩人的身份大概只能維持四年,所以當80年代中期一批優(yōu)秀大學生詩人的集體離校,大學生詩歌運動已經開始式微,再后來因各種原因集體離開詩歌現場,偉大的80年代大學生詩潮走向沒落已經是無法避免的趨勢了。另外,大學生詩歌創(chuàng)作表面上十分繁榮,但實際上是非常多元化的,缺乏統一的美學或者詩學主張,所以有些人將其稱為“學院派”,這樣的觀點從流派學的觀點來看是有待商榷的,所以這種多元化的構建并不利于保持其作為一個潮流的延續(xù)性,在組織上也因為其同人性質的松散結構而難以維系。

      四、結語

      從開端的標志性事件——1978年5月的全國性辦刊潮(其中吉林大學《紅葉》創(chuàng)刊)到“結束”的標志性事件——1990年全國十幾所高校詩社聯合編輯出版的中國第一家大學生聯合跨校創(chuàng)辦的詩歌刊物《邊緣詩刊》的創(chuàng)刊和結束(其中吉林大學北極星詩社承辦創(chuàng)刊號《校園詩四季》)。從大學生詩歌運動由盛轉衰的標志性事件——1986現代詩群體大展(籌備大展的核心人物是前東北校園詩人徐敬亞和呂貴品)到當時處在潮頭的一大批優(yōu)秀的學院詩人以86大展為標志,逐漸退出詩歌現場的過程(其中潘洗塵就是一個重要的代表)。不過分地說,東北地區(qū)學院詩人和曾經以學院詩人身份發(fā)聲的詩人的身影近乎貫穿了整個大學生詩歌運動的始終。東北地區(qū)也作為大學生詩歌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大學生詩歌精神內核的傳承和發(fā)揚都是具有時代感的。

      在以上三個時期,筆者主要從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評論、詩歌社團、詩歌刊物等四個方面進行研討,以展示不同時期的發(fā)展和變化情況,進而總結出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規(guī)律。然而,這樣比較粗略地斷代劃分是為了便于分析和討論各時期大學生詩歌運動所呈現出的不同風貌和詩歌創(chuàng)作情況,其中具體詩人的具體創(chuàng)作應該歸為哪一個時段,某些詩人的創(chuàng)作又橫跨了哪些時期,這些都應該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不能以偏概全。

      (作者簡介:董志晨,男,本科,吉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陳佳利,女,本科,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播音主持專業(yè),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責任編輯 葛星星)

      珠海市| 古田县| 淮南市| 保德县| 城市| 和平区| 翁源县| 玛多县| 内丘县| 郑州市| 蓬溪县| 文登市| 洛宁县| 云林县| 鸡东县| 西安市| 日喀则市| 江源县| 阿鲁科尔沁旗| 彩票| 鹤庆县| 会理县| 历史| 滁州市| 乌拉特后旗| 临夏市| 栾川县| 富平县| 石渠县| 苍南县| 乐昌市| 宁都县| 彩票| 凤冈县| 芜湖县| 吕梁市| 十堰市| 盈江县| 乌鲁木齐县| 西乡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