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于漢代列侯問題研究

      2018-04-02 09:34:24師彬彬
      史志學刊 2018年5期
      關鍵詞:侯國西漢學報

      師彬彬

      (許昌學院 魏晉文化研究所,河南許昌461000)

      列侯是二十等爵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漢代政治、軍事、法律、經(jīng)濟、社會生活、文化教育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重大影響。清代以來,漢代列侯問題研究取得較大進展,研究領域逐漸拓寬,理論方法有所創(chuàng)新,具體探討趨于深化,相關成果相繼問世。2001年《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1]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著.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文物出版社,2001.的出版,為學術界考察這一問題提供了新史料并促使這一課題的探討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但一些內(nèi)容存在爭議并有待深入考察。學術界對漢代列侯問題的微觀研究和宏觀考察均已取得許多進展,為全面理解并深入探討這一課題提供了重要參考。梳理學術界對漢代列侯問題研究的學術成果,可以深化對二十等爵制變遷與政局演變的認識。就學術界關注的對象與研究主題而言,漢代列侯問題研究大致集中于以下兩個方面。

      一、漢代列侯類型、等級、權(quán)益、身份地位研究

      類型、等級、權(quán)益、身份地位是考察漢代列侯問題的重要視角,學術界關注較多。

      學術界對漢代列侯類型問題關注較多,但存在一定爭議。柳春藩《東漢的封國食邑制度》[2]柳春藩.東漢的封國食邑制度.史學集刊,1984,(2).認為東漢初期增邑更封的365功臣,僅135人為縣侯;并比較了功臣侯、王子侯、外戚恩澤侯、宦者侯的特點與食邑。馮輝《漢代列侯的分封及其演變》[3]馮輝.兩漢列侯的分封及其演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編委會.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國磐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認為西漢初期宗室侯出于皇帝特恩,外戚恩澤侯很少并大多因親分封;漢武帝以后,功臣侯已不重要,王子侯和外戚恩澤侯增多。衛(wèi)廣來《漢魏晉皇權(quán)嬗代》[1]衛(wèi)廣來.漢魏晉皇權(quán)嬗代.書海出版社,2002.認為東漢初期365位功臣中,只有135位列侯。另外,相關論著還有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2]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學苑出版社,2004.,廖伯源《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上編)》[3]廖伯源.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上編).新亞學報,1973,(1).,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4]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秦鐵柱《西漢時期匈奴歸義列侯論析》[5]秦鐵柱.西漢時期匈奴歸義列侯論析.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3,(10).,白云光《西漢丞相封侯芻議》[6]白云光.西漢丞相封侯芻議.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6).,苑苑《趙敬肅王子侯述論》[7]苑苑.趙敬肅王子侯述論.石家莊學院學報,2018,(1).,趙亞平《漢初女子封侯考釋》[8]趙亞平.漢初女子封侯考釋.文化學刊,2017,(1).。

      關于漢代列侯等級問題,學術界關注較多。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9]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認為西漢列侯僅縣侯一等,而東漢列侯分縣侯、都鄉(xiāng)侯、鄉(xiāng)侯、都亭侯、亭侯五等。尤佳《東漢列侯爵位制度》[10]尤佳.東漢列侯爵位制度.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從特進侯、朝侯、侍伺侯、下土小國侯與猥諸侯等品位性銜號,以及食邑戶數(shù)、面積、區(qū)域等角度考察了東漢列侯等級問題;認為東漢列侯等級在整體上處于下降趨勢,但列侯群體內(nèi)部的等級差距不斷擴大。另外,相關論文還有朱紹侯《東漢時期軍功爵制的恢復與沒落》[11]朱紹侯.東漢時期軍功爵制的恢復與沒落.軍功爵制考論(增訂版).商務印書館,2017.,尤佳《東漢鄉(xiāng)、亭侯爵設立時間新考》[12]尤佳.東漢鄉(xiāng)、亭侯爵設立時間新考.梁安和,徐衛(wèi)民.秦漢研究(第七輯).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蘇俊林《漢代列侯的等級及變化》[13]蘇俊林.兩漢列侯的等級及變化.蘭臺世界,2013,(27).。

      爵位繼承是漢代列侯的一項重要權(quán)益,也是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焦點問題。牧野巽《西漢封建相續(xù)法》[14]牧野巽.西漢封建相續(xù)法.東方學報,1932,(3).認為西漢列侯繼承制度的一個最大特點在于只有親生兒子才可繼承,無后國除。李治安、孫立群《中華文化通志(第四典)·制度文化典·社會階層制度志》[15]李治安,孫立群.中華文化通志(第四典)制度文化典·社會階層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認為漢代列侯爵位繼承權(quán)不完整,隨時受皇帝權(quán)力和意志支配。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jié)構(gòu)——二十等爵制研究》[16]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jié)構(gòu)——二十等爵制研究.中華書局,2004.認為漢代在制度上只承認列侯兒子的爵位繼承,孫子及侄子的繼承是例外、恩賞性的。另外,相關論著還有劉欣寧《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17]劉欣寧.由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7.,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秦漢初期國家秩序中的身份》[18]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秦漢初期國家秩序中的身份.法律出版社,2011.,尤佳《東漢列侯爵位制度》[19]尤佳.東漢列侯爵位制度.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尤佳、周斌、代唯醞《東漢列侯推恩分封問題辨正——東漢侯爵繼承制度研究之一》[20]尤佳,周斌,代唯醞.東漢列侯推恩分封問題辨正——東漢侯爵繼承制度研究之一.古代文明,2013,(2).,尤佳《漢晉紹封制度論考》[21]尤佳.漢晉紹封制度論考.中華文史論叢,2014,(3).,尤佳《從考古資料再看漢代列侯的爵位繼承制度》[22]尤佳.從考古資料再看漢代列侯的爵位繼承制度.四川文物.2016.(2).,黃遠東《論時令與漢代皇帝“繼絕世”——以“景風紹封”為例》[23]黃遠東.論時令與漢代皇帝“繼絕世”——以“景風紹封”為例.農(nóng)業(yè)考古,2016,(6).。

      經(jīng)濟權(quán)益反映了列侯身份地位的演變,是考察漢代列侯問題的一個重要視角。朱紹侯《漢代封君衣食租稅制蠢測》[1]朱紹侯.漢代封君衣食租稅制蠢測.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85,(1).認為西漢初期列侯有征收侯國租稅賦役全權(quán),只向中央政府交納每人63錢的獻費;吳楚七國之亂后,列侯有權(quán)征收侯國半租地稅、半賦人口稅、芻稾稅、商稅和手工業(yè)稅,擁有侯國山川園池收入,還有俸祿、部分役使侯國人口之權(quán)。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2]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認為西漢列侯的經(jīng)濟權(quán)益是食邑權(quán)與免役權(quán)。杜紹順《漢代封君“衣食租稅”辨》[3]杜紹順.漢代封君“衣食租稅”辨.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3).認為漢代列侯經(jīng)濟權(quán)益包括征收一半地稅和征發(fā)輕微徭役。曹旅寧《從張家山漢律說西漢初期列侯政治經(jīng)濟權(quán)益》[4]曹旅寧.從張家山漢律說漢初列侯政治經(jīng)濟權(quán)益.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認為西漢初期列侯廣占田宅,有免役特權(quán)和多種剝削收入。另外,相關著作還有羅慶康《西漢財政官制史稿》[5]羅慶康.西漢財政官制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zhì)研究》[6]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zhì)研究.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3.,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7]董平均.出土秦律漢律所見封君食邑制度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

      食邑是漢代列侯的一項重要經(jīng)濟權(quán)益,學術界對這一問題仍有分歧。錢大昕《廿二史考異》[8]錢大昕.廿二史考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認為:“(西漢)列侯封戶有定數(shù),要以封界之廣狹定租入之多寡,不專以戶數(shù)為定也?!敝x忠樑《關于兩漢食封制度的幾個問題》[9]謝忠樑.關于兩漢食封制度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9,(3).認為西漢政府規(guī)定列侯食邑以每戶二百錢征收,但列侯征收往往超過標準。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10]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認為西漢列侯食邑以戶數(shù)作為依據(jù),但按封戶土地數(shù)量和質(zhì)量征地稅。此外,相關論著還有柳春藩《東漢的封國食邑制度》[11]柳春藩.東漢的封國食邑制度.史學集刊,1984,(2).,朱紹侯《漢代封君衣食租稅制蠡測》[12]朱紹侯.漢代封君衣食租稅制蠢測.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85,(1).,劉敏《西漢食邑貴族的不同身份和邑入內(nèi)容》[13]劉敏.西漢食邑貴族的不同身份和邑入內(nèi)容.南開學報(社學科學版),1990,(6).,白云光《西漢丞相封侯芻議》[14]白云光.西漢丞相封侯芻議.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6,(6).,韓連琪《論兩漢封國食邑制下的土地所有制和剝削形態(tài)》[15]韓連琪.論兩漢封國食邑制下的土地所有制和剝削形態(tài).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秦漢史論叢(第二輯).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zhì)研究》[16]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zhì)研究.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3.,馮輝《漢代列侯的分封及其演變》[17]馮輝.兩漢列侯的分封及其演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編委會.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國磐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衛(wèi)廣來《漢魏晉皇權(quán)嬗代》[18]衛(wèi)廣來.漢魏晉皇權(quán)嬗代.書海出版社,2002.,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19]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名田宅是西漢初期列侯的一項權(quán)益,反映了列侯身份地位的變動。朱紹侯《呂后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20]朱紹侯.呂后二年賜田宅制度試探——《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二.史學月刊,2002,(12).認為西漢初期短暫實施列侯受宅105座的法律規(guī)定。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名田制及其在漢代的實施情況》[21]于振波.張家山漢簡中的名田制及其在漢代的實施情況.中國史研究,2004,(1).認為西漢初期列侯受宅105座的法律標準只是最高限額。

      身份地位是全面理解漢代列侯問題的一個視角,學術界對此關注較多。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1]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認為列侯是西漢封爵制在剝削階級中形成的一大等級,居于較高地位;西漢初期列侯政治地位很高,在中央做高官較多;漢初至武帝時期,朝廷丞相多由列侯擔任。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2]朱紹侯.西漢初年軍功爵制的等級劃分——《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一.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認為西漢初期列侯屬于貴族爵,是侯國最高統(tǒng)治者。阿部幸信《漢代官僚機構(gòu)的構(gòu)造——中國古代帝國上部構(gòu)造相關的試論》[3]阿部幸信.漢代官僚機構(gòu)的構(gòu)造——中國古代帝國上部構(gòu)造相關的試論.九州大學東洋史論集(31號).2003.認為從印綬分級來看,漢代列侯對侯國與官屬有名義支配權(quán);西漢中期以后的列侯對地方失去實際支配權(quán),但在官僚秩序與禮儀意義方面有一定作用。此外,相關論著還有李成珪《西漢列侯性質(zhì)——郡縣支配下封建制的一種變態(tài)》[4]李成珪.西漢列侯性質(zhì)——郡縣支配下封建制的一種變態(tài).東亞文化(第14號).1977.,朱紹侯《〈奏讞書〉新郪信案例爵制釋疑》[5]朱紹侯.《奏讞書》新郪信案例爵制釋疑.史學月刊,2003,(12).,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6]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學苑出版社,2004.。

      二、漢代列侯其他問題研究

      學術界還考察了漢代列侯起源、演變、作用、規(guī)模、個案、侯國、賞賜、爵位變動、犯罪和刑罰、政治管理、與政治關系、與官秩對比關系、封侯詔書、程序和形式。

      關于漢代列侯的起源,秦鐵柱《漢代列侯爵溯源考》[7]秦鐵柱.漢代列侯爵溯源考.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6).認為漢代列侯爵與周代五等爵制有一定歷史聯(lián)系,起源于戰(zhàn)國封君食邑賜爵制,脫胎于秦二十等爵制,是楚封君制與秦徹侯制糅合的產(chǎn)物。

      漢代列侯演變呈現(xiàn)階段性與鮮明時代性的特征,成為我們把握列侯身份地位變動和二十等爵制發(fā)展脈絡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余英時《東漢政權(quán)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系》[8]余英時.東漢政權(quán)之建立與士族大姓之關系.新亞學報,1956,(2).考察了漢代列侯的形成背景與政治作用異同。柳春藩《西漢的封侯制度》[9]柳春藩.西漢的封侯制度.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84,(3).探討了西漢封侯制度的特征及演變,并考察了列侯權(quán)益。唐贊功《一代功臣侯的榮辱興衰——對“高祖功臣侯者”的考察》[10]唐贊功.一代功臣侯的榮辱興衰——對“高祖功臣侯者”的考察.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5).考察了西漢高祖功臣侯的構(gòu)成、權(quán)益與榮辱興衰。此外,相關論著還有劉德增《子孫驕逸,殞命亡國——西漢開國功臣群體的結(jié)局》[11]劉德增.子孫驕逸,殞命亡國——西漢開國功臣群體的結(jié)局.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張斌《王莽篡政過程中的西漢宗室王侯》[12]張斌.王莽篡政過程中的西漢宗室王侯.南都學壇,2016,(1).,馮輝《漢代列侯的分封及其演變》[13]馮輝.兩漢列侯的分封及其演變.《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編委會.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國磐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林岳樞《漢初的政治局勢論析》[14]林岳樞.漢初的政治局勢論析.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尤佳《東漢列侯爵位制度》[15]尤佳.東漢列侯爵位制度.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

      學術界已關注漢代列侯的社會功能,但階段性的考察有待加強。楊光輝《漢唐封爵制度》[6]認為漢代列侯的主要作用是賞功獎能、明辨功勛和保障功臣家族權(quán)益。朱紹侯《西漢末及王莽時期軍功爵制的衰亡》[16]朱紹侯.西漢末及王莽時期軍功爵制的衰亡.軍功爵制考論(增訂版).商務印書館,2017.認為漢宣帝時期,以分封列侯作為獎勵官吏的手段;平帝時期,王莽賜高帝以來的功臣子孫列侯爵位以廣樹黨羽。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1]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9.認為兩漢分封列侯不僅是政府獎賞官員功勞的一項重要措施,而且成為調(diào)節(jié)官員資位、補償官僚權(quán)益、授予官員榮譽、保障官員身份地位的手段之一。此外,相關論著還有朱紹侯《東漢時期軍功爵制的恢復與沒落》[2]朱紹侯.東漢時期軍功爵制的恢復與沒落.軍功爵制考論(增訂版).商務印書館,2017.,魯力《曹魏爵級及授與情況探討》[3]魯力.曹魏爵級及授與情況探討.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4).。

      學術界對漢代列侯規(guī)模的統(tǒng)計局限于前四史,統(tǒng)計結(jié)果并不準確。清代學者錢大昭《后漢書補表·自序》[4]錢大昭.后漢書補表.熊方等.后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中華書局,1984.統(tǒng)計東漢列侯合計891人。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5]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統(tǒng)計西漢列侯和東漢列侯(包括隨父)見于歷史記載者分別為886人和877人。趙熒《兩漢二十等爵制蠡談》[6]趙熒.兩漢二十等爵制蠡談.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簡牘學研究(第一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統(tǒng)計西漢外戚恩澤侯合計143人,漢武帝推恩王子侯合計179人;東漢初年功臣侯合計365人,其中包括外戚恩澤侯45人。此外,相關論著還有尤佳《東漢列侯爵位制度》[7]尤佳.東漢列侯爵位制度.云南大學出版社,2015.,羅慶康《西漢財政官制史稿》[8]羅慶康.西漢財政官制史稿.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zhì)研究》[9]楊生民.漢代社會性質(zhì)研究.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3.,張?zhí)栒佟段鳚h列侯的分封及變遷》[10]張?zhí)栒?西漢列侯的分封及變遷.黑龍江史志,2008,(23).,魯力《曹魏爵級及授與情況探討》[11]魯力.曹魏爵級及授與情況探討.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4).。

      學術界已開展?jié)h代列侯個案研究,但側(cè)重于西漢。辛德勇《羹頡侯、東昏家與?;韬罹籼枴穂12]辛德勇.羹頡侯、東昏家與?;韬罹籼?浙江學刊,2017,(2).認為羹頡侯以山為名,沒有道德褒貶意義,證明?;韬羁赡芤矡o道德意義。馬雍《轪侯和長沙國丞相——談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主人身份和墓葬年代的有關問題》[13]馬雍.轪侯和長沙國丞相——談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主人身份和墓葬年代的有關問題.文物,1972,(9).認為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主人是長沙國丞相、轪侯利蒼。李峰《漢宣帝與霍光的權(quán)力博弈探析》[14]李峰.漢宣帝與霍光的權(quán)力博弈探析.歷史教學(高校版),2015,(6).分析了漢宣帝與霍光的權(quán)力博弈,認為二人有配合,但暗爭激烈并嚴重影響皇朝穩(wěn)定。此外,相關論文還有朱鳳祥《西漢魏相為政及其思想評析》[15]朱鳳祥.西漢魏相為政及其思想評析.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8,(11).孫家洲《光武帝獨出心裁的封爵之賞——“不義侯”》[16]孫家洲.光武帝獨出心裁的封爵之賞——“不義侯”.史學集刊,2012,(1).,呂志毅《論霍光》[17]呂志毅.論霍光.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崔麗芳《霍去病與漢武帝“斷匈奴右臂”戰(zhàn)略》[18]崔麗芳.霍去病與漢武帝“斷匈奴右臂”戰(zhàn)略.蘭臺世界,2011,(3).,趙秋燕《西漢權(quán)臣霍光的軍事謀略探賾》[19]趙秋燕.西漢權(quán)臣霍光的軍事謀略探賾.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7).,陳靜《漢東光侯耿純生平鉤沉》[20]陳靜.漢東光侯耿純生平鉤沉.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6).,溫樂平《西漢?;韬顕淖舛愂杖塍粶y》[21]溫樂平.西漢海昏侯國的租稅收入蠡測.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6,(6).。

      漢代侯國是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焦點,但偏重于西漢。錢穆《漢初侯邑分布》[22]錢穆.漢初侯邑分布.齊魯學報,1941,(1).探討了漢初侯國的分布問題。廖伯源《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上編)》[23]廖伯源.漢代爵位制度試釋(上編).新亞學報,1973,(1).認為西漢侯國以戶數(shù)劃定疆域,而東漢侯國以戶數(shù)為限。史云貴《西漢侯國官制考述》[1]史云貴.西漢侯國官制考述.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認為漢初除侯國令長外,其余皆歸列侯任免;西漢中后期,侯國系統(tǒng)中二百石及其以上的相、丞、尉和家吏系統(tǒng)中比三百石的侯家丞按漢法當由中央任命。此外,相關論著還有何麗華《東漢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2]何麗華.東漢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5).,陳蘇鎮(zhèn)《漢初侯國隸屬關系考》[3]陳蘇鎮(zhèn).漢初侯國隸屬關系考.文史,2005,(1).,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4]馬孟龍.西漢侯國地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秦素銀《兩漢侯國的動態(tài)考察》[5]秦素銀.兩漢侯國的動態(tài)考察.南都學壇,2007,(5).,蘇俊林《漢初侯國獨立地位探析》[6]蘇俊林.漢初侯國獨立地位探析.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11).,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7]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史念?!段鳚h侯國考》[8]史念海.西漢侯國考.禹貢(第4卷第2號).1935.,布目潮沨《前漢侯國考》[9]布目潮沨.前漢侯國考.東洋史研究(第13卷第5號).1955.,程敦復《漢代王國、侯國述論(下)》[10]程敦復.漢代王國、侯國述論(下).揚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1).,趙沛《西漢膠東侯國考》[11]趙沛.西漢膠東侯國考.東岳論叢,2013,(7).,郭俊然《出土資料所見的漢代侯國官制——以東漢郡屬侯國為中心》[12]郭俊然.出土資料所見的漢代侯國官制——以東漢郡屬侯國為中心.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2).,王恢《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13]王恢.漢王國與侯國之演變.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

      關于漢代列侯的賞賜,尤佳《漢代王侯受賜特點論析——以〈史記〉〈漢書〉景帝遺詔的差異為視角》[14]尤佳.漢代王侯受賜特點論析——以《史記》《漢書》景帝遺詔的差異為視角.唐都學刊,2012,(2).比較分析了《史記》《漢書》所載景帝遺詔,認為西漢皇帝對列侯的賞賜以皇金、駟馬與封戶為主。

      關于漢代列侯的爵位變動,學術界成果較多。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15]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認為漢武帝時期的王子侯因酎金律而奪爵為士伍者合計64人,與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政策有關。韓秀麗《西漢王侯坐罪廢黜考》[16]韓秀麗.西漢王侯坐罪廢黜考.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2).考察了西漢王侯因犯罪而廢黜的狀況及其原因。冨谷至《秦漢刑罰制度研究》[17]冨谷至.秦漢刑罰制度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探討了漢代列侯因犯罪削爵關內(nèi)侯問題,但并不全面深刻并存在疏漏。此外,相關論著還有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18]余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陳蘇鎮(zhèn)《西漢宗室絕國考》[19]陳蘇鎮(zhèn).西漢宗室絕國考.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1907—2007.中華書局,2008.。

      關于漢代列侯的犯罪與刑罰,學術界關注較多。布目潮沨《試論漢律體系化——以列侯死刑為主》[20]布目潮沨.試論漢律體系化——以列侯死刑為主.東方學報(第27冊),1957.考察了漢代列侯的腰斬、棄市等死刑案例。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21]柳春藩.西漢的食邑制度.南充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認為西漢景武時期,許多列侯犯因罪而受到削封、貶爵、除國與處死等刑罰。于日輝《西漢貴族犯罪罪名研究》[22]于日輝.西漢貴族犯罪罪名研究.牡丹江大學學報,2005,(11).認為西漢列侯的犯罪依據(jù)不同的性質(zhì),涉及到的罪名可以分為三類:政治犯罪、經(jīng)濟犯罪和普通刑事犯罪。此外,相關論文還有韓秀麗《西漢王侯坐罪廢黜考》[23]韓秀麗.西漢王侯坐罪廢黜考.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2).,彭海濤《漢代宗室王侯犯罪研究》[24]彭海濤.漢代宗室王侯犯罪研究.花木蘭文藝出版社,2015.。

      關于漢代對列侯的政治管理,已有成果集中于西漢中前期。張玉《“推恩令”與河間獻王諸子侯國》[1]張玉.“推恩令”與河間獻王諸子侯國.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4,(4).結(jié)合河間獻王諸子封王子侯的史實,論述漢武帝實行“推恩令”的背景及作用。陳蘇鎮(zhèn)《漢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國”考辨》[2]陳蘇鎮(zhèn).漢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國”考辨.歷史研究,2005,(5).認為漢文帝即位之初,通過在淮南國和齊國推行“易侯邑”政策并發(fā)布“令列侯之國”,將淮南王、齊王之子弟、外戚調(diào)離王國,置于漢郡的嚴密監(jiān)視和控制之下,從而分散和瓦解了這兩支威脅最大的王國勢力。鄧瑞全、張振利《略論漢武帝對封國的處置》[3]鄧瑞全、張振利.略論漢武帝對封國的處置.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認為漢武帝嚴厲處置同姓諸侯王及王子侯,打破了宗室、外戚勢力平衡并最終導致皇權(quán)易主。

      學術界雖已考察漢代列侯與政治的關系,但偏重于西漢。廖伯源《試論西漢時期列侯與政治之關系》[4]廖伯源.試論西漢時期列侯與政治之關系.新亞學報(第14卷),1984.認為功臣侯是漢初勢力強大的政治集團,皇帝施政常顧慮其反應。羅慶康《劉邦分封列侯初探》[5]羅慶康.劉邦分封列侯初探.益陽師專學報,1993,(4).分析了漢高祖分封列侯的目的、種類與后果,并考證了列侯權(quán)益。趙沛《試論“白馬之盟”與漢初政治模式的建立》[6]趙沛.試論“白馬之盟”與漢初政治模式的建立.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認為“白馬之盟”確立了“非功不侯”的原則,保證了漢初軍功大臣階層因功封侯并保持政治支柱地位。此外,相關論著還有朱紹侯《劉秀與他的功臣》[7]朱紹侯.劉秀與他的功臣.中國史研究,1995,(4).,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8]李開元.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徐復觀《兩漢思想史》[9]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董平均《兩漢時期的食封制度研究》[10]董平均.兩漢時期的食封制度研究.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歷史系.簡牘學研究(第四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的一點考察——漢高祖及其功臣》[11]西嶋定生.中國古代帝國的一點考察——漢高祖及其功臣.歷史學研究(第141號),1949.,杜榮峙《劉秀與云臺二十八將》[12]杜榮峙.劉秀與云臺二十八將.史學月刊,1982,(2).。

      關于漢代列侯與官秩的對比關系,學術界仍存在爭議。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與軍功爵制有關的三個問題——〈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三》[13]朱紹侯.從《二年律令》看與軍功爵制有關的三個問題——《二年律令》與軍功爵制研究之三.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認為從《二年律令》來看,呂后二年的列侯地位相當于二千石官員;從《漢書·外戚傳》元帝制定的嬪妃與官、爵級別對比關系來看,列侯地位相當于上卿。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14]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中華書局,2009.認為漢代列侯并無相應官秩,列侯與百官相對地位借助朝位確定。

      關于漢代的封侯詔書和程序,鄭宗賢《試析西漢封侯詔書》[15]鄭宗賢.試析西漢封侯詔書.早期中國史研究,2013,(1).認為西漢封侯詔書包括受封者的稱謂、姓名、侯號、侯國戶數(shù)和轄區(qū)。廖伯源《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16]廖伯源.使者與官制演變——秦漢皇帝使者考論.文津出版社,2006.認為兩漢封侯時由皇帝派遣使者主持禮儀并頒發(fā)印綬,反映了皇權(quán)至高無上。代國璽《漢代公文形態(tài)新探》[17]代國璽.漢代公文形態(tài)新探.中國史研究,2015,(2).認為漢代封侯時,皇帝會用制書發(fā)布命令。

      關于漢代列侯的分封形式,學術界的成果較少。尤佳《東漢列侯分封形式探微——以徙封與復封為中心》[1]尤佳.東漢列侯分封形式探微——以徙封與復封為中心.東方論壇,2017,(1).認為東漢列侯分封的形式主要有三種:徙封、復封與定封。

      三、漢代列侯問題研究的缺憾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漢代列侯問題的微觀研究和宏觀考察均已取得許多進展,為全面理解并深入探討這一課題提供了重要參考。然而學術界對漢代列侯的探討較零散瑣碎,仍缺乏系統(tǒng)性、深入性。就研究深度和史料運用而言,漢代列侯研究仍有繼續(xù)拓展空間,存在以下四個缺憾。首先,學術界對漢代列侯規(guī)模、食邑、名田宅和爵位繼承的一些觀點尚可商榷,對列侯家世、恤典、家族、仕途、籍貫、地域流動、群體特征與歷史地位的考察仍然比較薄弱。學術界對列侯與皇權(quán)、禮制、官制、法制、軍事制度、土地制度、財政制度、賦稅制度、徭役制度、二十等爵制與社會風俗之間關系的研究并不系統(tǒng),仍需深入探討以上關系以便全面理解漢代列侯問題。再次,學術界對漢代列侯演變進程的研究較少,并缺乏對漢代列侯與秦代列侯、魏晉南北朝列侯繼承發(fā)展關系的梳理。最后,學術界仍需重視漢簡中與漢代列侯問題相關史料的深入解讀,并與傳統(tǒng)史料結(jié)合印證。

      猜你喜歡
      侯國西漢學報
      Hamiltonian system for the inhomogeneous plane elasticity of dodecagonal quasicrystal plates and its analytical solutions
      走馬樓西漢簡所見赦令初探
      西漢沛郡所轄侯國地理探賾
      致敬學報40年
      西漢
      西漢玉器的鑒定
      文物天地(2019年6期)2019-07-12 09:17:26
      學報簡介
      學報簡介
      松花江上
      《深空探測學報》
      荥阳市| 衡东县| 常山县| 晴隆县| 中西区| 昌黎县| 屯昌县| 朝阳市| 元江| 青川县| 伊金霍洛旗| 丹江口市| 汉中市| 上林县| 吉木萨尔县| 龙游县| 玉田县| 临澧县| 外汇| 蒙阴县| 玉环县| 沧源| 江孜县| 古浪县| 卢氏县| 泽库县| 新疆| 明光市| 汶川县| 名山县| 子洲县| 贵港市| 唐海县| 洛扎县| 吉林市| 景泰县| 都昌县| 青海省| 浮梁县| 晋宁县| 子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