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元一統(tǒng)志》研究

      2018-04-02 10:53:27韓章訓
      上海地方志 2018年2期
      關鍵詞:一統(tǒng)大德秘書

      韓章訓

      《元一統(tǒng)志》(又稱《大元一統(tǒng)志》《大元大一統(tǒng)志》,簡稱《元志》)編纂是元代修志的一個重大舉措和重要創(chuàng)新。在元朝統(tǒng)一中國后,以世祖忽必烈為首的統(tǒng)治者,普遍存在著兩種心理。一種是以國土空前遼闊而甚感榮耀。如彼時有人夸耀曰:“惟我太祖皇帝開創(chuàng)中土,而大業(yè)既定。世祖皇帝削平江南,而大統(tǒng)始一。輿地之大古所未有?!雹仝w世延等撰:《經(jīng)世大典序錄·賦典總序·都邑》,蘇天爵編《元文類》卷40。另一種是以自非漢人,頗覺文化底氣不足。如忽必烈曾直言不諱曰:“武功迭興,文治不足”。②宋濂等撰:《元史·世祖本紀》。如何改變這種局面?這就需要興文治,倡儒道,其中當然也包括編修一統(tǒng)志這樣一些具體文化舉措?!对尽肪幾氲膶W術意義就是完成了全國總志的定型。惜其全本被毀于明,今僅存其殘本數(shù)種及輯本兩種。

      一、編 纂

      《元志》由秘書監(jiān)秉承朝廷旨意而組織編纂,由翰林國史院實施。此志編纂分為兩階段。至元二十二至三十一年為第一階段,即志稿草擬階段,歷時9年。至元三十一年至大德七年,為第二階段,即修改定稿階段,亦歷時9年。兩階段計18年。第一階段主要工作,許有壬曾有述及。他說:“集賢大學士中奉大夫行秘書監(jiān)事札馬刺丁言:‘方今尺地一民盡入版籍,宜為書以明一統(tǒng)。’世皇嘉納,命札馬刺丁暨奉直大夫書少監(jiān)虞應龍等,搜輯為志。二十八年辛卯,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曰《大一統(tǒng)志》,藏之秘府?!雹墼S有壬:《大一統(tǒng)志序》,許有壬《圭塘小稿》卷5。這里所言“書成”,系指志書初稿已經(jīng)撰成。第二階段主要工作,《秘書監(jiān)志》載曰:“續(xù)有遼陽、云南遠方報到沿革,及各處州縣多有分撥升改不同去處,除將至《元大一統(tǒng)志》重行???、添改沿革外,須選揀通儒能書人員,通行寫靜,進本以備御覽,實為重事?!雹堋睹貢O(jiān)志》卷4《纂修》目“大德五年七月初二日”條。由此可見,第二階段工作是第一階段工作的延續(xù),主要任務有三:一是對初稿進行“重??薄保恰疤砀难馗铩?,三是繕寫全稿?!对尽肪幾肴^程如當代學者張國淦所述:“至元二十八年,雖已曾進呈初修本,而應龍實仍在監(jiān)繼續(xù)纂修,未嘗輟事。元許有壬序稱應龍謂尚欲網(wǎng)羅遺佚,證其異同,即是仍行續(xù)修之意。自三十一年以后,《監(jiān)志》于元貞二年、大德元年、大德二年、大德三年、大德五年,均有編修《大一統(tǒng)志》之記載,足知此志自進呈初修本后,始終并未停工,直至大德七年五月而全書正式告成也?!雹購垏疲骸吨袊欧街究肌?,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19頁。張氏如此敘述完全與《秘書監(jiān)志》記載相吻合。

      1.宗旨

      元世祖忽必烈決定編纂《元志》的目的,就是為了彰明一統(tǒng)盛世和鞏固一統(tǒng)大業(yè)。眾所周知,一個從蒙古草原上崛起的少數(shù)民族,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非漢族統(tǒng)治全國的朝代,而且其版圖超越漢、唐,“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嶺表”,②《元史·地理志》序。奠定了中國疆域的規(guī)模,其歷史意義是空前的。為了贊頌一統(tǒng)之盛,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二年,命著作郎“大集萬方圖志而一之,以表皇元疆里無外之大?!雹弁跏奎c:《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由此可見,“表皇元疆里無外之大”和“明一統(tǒng)”,即為《元志》編纂宗旨。彼時許多地方官也清楚知道此宗旨。如嘉議大夫、江北淮東道肅政廉訪使蘇天爵曰:“我國家大德初,始從集賢待制趙炞之請,作《大一統(tǒng)志》,蓋欲盡述天下都邑之盛?!雹芴K天爵:《齊乘序》,于欽纂:《齊乘》卷首。此段引語就是蘇氏對《元志》編纂宗旨的一種理解。在元朝建立之后,面對遼闊領土和眾多臣民,如何實施有效統(tǒng)治,是擺在元初君臣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彼時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由于行政區(qū)劃的調(diào)整,路、州、府、縣的升降分合,已不同于宋、金之舊,因而迫切需要一部能反映全國各政區(qū)綜合情況的總志。對此問題,集賢殿大學士、中書左丞許有壬有明晰表述。他說:“是書(指《元志》)之行,非以資口耳博洽也。垂之萬世,知祖宗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播之臣庶,知生長一統(tǒng)之世,邦有道谷,各盡其職,于變時雍,各盡其力,上下相維,以持一統(tǒng)?!雹菰S有壬:《大一統(tǒng)志序》,許有壬:《圭塘小稿》卷5。由此可見,在許氏看來,編纂《元志》的基本目的,不是在于“以資口耳博洽”,而是在于“上下相維,以持一統(tǒng)”。

      2.取材

      《元志》編纂取材渠道主要有三。其一,大量沿用《統(tǒng)同志》所輯資料?!睹貢O(jiān)志》“至元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條載:虞應龍“數(shù)年用工,將古今書史傳記所載天下地理建置、郡縣沿革事跡、源泉山川、人物及圣賢賦詠等,分類編述,自成一書”,“名其書曰《統(tǒng)同志》”。虞氏奉命赴京時,曾把此志隨身帶上?!睹貢O(jiān)志》同前條載:“湖南道宣慰司應付站舡二只,裝載《統(tǒng)同志》?!惫屎笫烙袑W者推斷:“應龍先嘗著有《統(tǒng)同志》,其來京師,湖南道宣慰司付站船二只,裝載《統(tǒng)同志》文書以俱。既至則以秘書少監(jiān)主持修志,歷時甚久。由此可以推知,《大一統(tǒng)志》殆即用《統(tǒng)同志》為藍本也。”⑥張國淦:《中國古方志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19頁。正因為《元志》編纂以《統(tǒng)同志》為藍本,所以大量沿用《統(tǒng)同志》所輯資料便可想而知。其二,取材于秘書監(jiān)館藏各種志書和書籍。在編纂《元志》時,其主管單位秘書監(jiān)藏書非常豐富。清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序》云:至元“九年,置秘書監(jiān),掌歷代圖籍,并陰陽禁書。及大兵南伐,命焦友直括宋秘書省禁書圖籍。伯顏入臨安,遣郎中孟祺籍宋秘書省國子監(jiān)國史院學士院圖書,由海道舟運至大都,秘書所藏彬彬可觀矣”。⑦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卷一小序,《叢書集成新編》第一冊。因元朝從宋朝得到大量圖書,所以這樣就為編纂《元志》提供了圖書和資料的保證。關于《元志》編纂取材問題,時人夏鎮(zhèn)有曰:“時柏心虞公(指虞應龍)、耐庵趙公(趙文換)方入秘書,取《輿地要覽》、《寰宇記》等書,摭考在訂,纂集《大一統(tǒng)志》?!雹嘞逆?zhèn):《安南志略序》,《大德安南志略》卷首。近人金毓黻和趙萬里以《元志》殘本和輯本所記材料為依據(jù),對此志取材問題也曾分別作歸納。金氏曰:《元志》“所用之資料,大抵不出”“一《元和郡縣志》、二《太平寰宇記》、三《元豐九域志》、四《輿地紀勝》、五宋元所修地方志乘、六圖冊”?!敖窬退鏆埍究贾谩对涂たh志》、《太平寰宇記》、《九域志》者,觸目皆是。其無明文而出于三書者,亦不一而足。初以為必引原書,及細考之,多自《輿地紀勝》轉(zhuǎn)引而來?!雹俳鹭鬼辏骸洞笤唤y(tǒng)志考證·資料》,《遼海叢書》,第3613頁。趙氏曰:《元志》“所引資料,凡大江以南各行省,大半取材于《輿地紀勝》和宋、元舊志,北方等省則取材于《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元舊志居多?!雹谮w萬里:《元一統(tǒng)志》校輯本《前言》,中華書局1965年版。其三,取材于新編纂和新征集的地方志書。《元一統(tǒng)志》編纂在取材上,有別于以往全國總志編纂。以往全國總志編修,取材相對簡單。一般是王公、宰輔、史臣、學者憑借秘府藏書,或派員搜訪,并無作自上而下的發(fā)動。為做好資料搜集工作,朝廷兩次頒發(fā)《大元一統(tǒng)志凡例》,要求各地按照凡例要求提供資料。雖然彼時朝廷并沒有要求地方普遍修志,但不少地方則借向編纂《元志》提供資料之機,都自覺編修本地志書。如《齊乘》《云南志略》《遼陽圖志》《云南圖志》等。尤其是邊遠地區(qū),此前面世的全國總志皆語焉不詳。因此,邊遠地區(qū)的新編志書對《元志》取材來說,就顯得特別重要?!睹貢O(jiān)志》“至元乙酉”條載:《元志》編纂“凡九年而成書,續(xù)得云南、遼陽等書,又纂修九年而始就?!泵駠鹭鬼暌嘣唬骸敖裼^輯本中遼陽行省一卷,取材至為繁富,且皆遼金故事,為他書所絕無者。其一字一句皆可珍若拱璧,是皆由所進《遼陽圖志》得來?!雹劢鹭鬼辏骸洞笤笠唤y(tǒng)志考證·余論》,金毓黻:《遼海叢書》,第3624—3625頁。這兩段引語說明,由于彼時資料不足,故其初稿本對于云南、遼陽等邊遠地區(qū)的記載多殘缺不全。到“云南、遼陽等書”獲得后,《元志》關于云南、遼陽等邊遠地區(qū)的記載才得以補充和完善。

      3.體例

      《元志》謀篇系仿唐《元和郡縣志》和宋《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全國總志成例,以十一行中書省為綱,“每省分路或府,路、府下有屬州,大抵以一州為一卷,其事跡多者,或分為二卷、三卷。每州之分目凡十,曰建置沿革,曰坊郭鄉(xiāng)鎮(zhèn),曰里至,曰山川,曰土產(chǎn),曰風俗形勢,曰古跡、曰宦跡,曰人物,曰仙釋,亦不必各目皆備?!雹芙鹭鬼辏骸吨袊穼W史》第六章第四目《方志》。《元志》編者繼承傳統(tǒng)體例,于卷首設置地圖。雖現(xiàn)存《元志》殘本未見地圖,但《秘書監(jiān)志》則有明確記載:“本監(jiān)準中書工部關為彩畫地理圖本畫匠二名。”“本監(jiān)移準中書兵部關,編寫《至元大一統(tǒng)志》,每路卷首必用地理小圖?!雹萃跏奎c:《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至元二十四年二月三十日”條、“至元三十一年八月”條。這說明《元志》初刻本是配有輿圖的。

      《元志》綱目設置有一個從初擬到定稿的變易過程。《元志》初設綱目,據(jù)著作郎粘連所呈《大元一統(tǒng)志凡例》記載有十三目,即某路、建置沿革,各州縣建置沿革、本路親管坊郭鄉(xiāng)鎮(zhèn)、本路至上都大都并里至、各縣至上都大都并里至、名山大川、土產(chǎn)、風俗形勝、古跡、寺觀祠廟、宦跡、人物。⑥詳見《大元一統(tǒng)志凡例》,《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據(jù)民國金毓黻研究,《元志》在成書時,綱目略有調(diào)整。金氏曰:“今就殘本考之,所分之類凡十:一建置沿革,二坊郭鄉(xiāng)鎮(zhèn),三里至,四山川,五土產(chǎn),六風俗形勢,七古跡,八宦跡,九人物,十仙釋。此與《秘書監(jiān)志》微有異同者。其一,志列某路,殘本中用其例而不標其目。其二,建置沿革及里至皆分列二目,而殘本則具于一目之一。其三,寺觀祠廟一目,殘本中則并入古跡,此異而同也。志只舉一物一例,而殘本中別有《仙釋》(又有《貞女》一目)。意者,《列女》、《流寓》皆各為一目,惟殘本中不見此目,故無可考,實即《人物》一目之支與流裔也。”⑦金毓黻:《大元一統(tǒng)志考證》,《遼海叢書》(五),第3613頁。金氏所言合乎修志規(guī)律,故學界大多信之。

      從現(xiàn)存《遼海叢書》所收《元志》殘本看,該志編纂已經(jīng)采用三個書寫方法。其一,奉行避諱。查《元志》殘本可知,該志行文同一般元志一樣,亦奉行避諱之例。凡遇記載元帝事跡,均不書元帝名字,皆以廟號代之,且抬頭兩格書寫,以示尊崇之意。此類例子,在《殘本》中有多處。如《殘本》卷十二“通安州”目“人物·麥宗”條載:“世祖圣德,神功文武?;实塾H征南中,取道自吐蕃,至大理,師次本境。后土人遂神其言?!边@里所言“世祖”即指忽必烈。其二,抬頭表敬。查《元志》殘本可知,該志行文同一般元志一樣,亦用抬頭表敬之法。凡遇“國朝”、元“世祖”、元“皇太子”處,均施以抬頭書寫之法。凡遇“國朝”、元“世祖”處,均高抬兩格。此類例子甚多。如《殘本》卷十一“麗江”目,用“國朝”詞4次,用“世祖”詞三次,均施以高抬兩格之法。凡遇元“皇太子”處,則高抬一格。此類例子較少。如《殘本》卷十一“麗江路”目,用“皇太子”一次,即施以高抬一格之法。其三,酌加注釋?!对尽肪幾胍怖^承傳統(tǒng),酌加注釋。清吳騫稱:“府州縣廢置沿革一門,《元一統(tǒng)志》正文既詳,復取古今地理各書,參考互證,而細注其下?!雹賲球q:《元大一統(tǒng)志殘本跋》,吳騫:《愚谷文存》卷4。近時有一學者據(jù)內(nèi)蒙古黑水城出圖的《元志》殘葉,亦說及《元志》的注釋格式。其文曰:“今據(jù)黑水城出土殘葉可知,原書引用典籍格式分明,先烈引文,后注出處,每書一提行”。②吳華林:《黑土出土〈元一統(tǒng)志〉刻本殘葉考》,《中國地方志》2014年第10期。今查《元志》殘本,除“建置沿革”門普遍作注外,其他門類亦有作注的例子。如山川門、風俗形勢門、古跡門等。

      二、文 本

      《元志》內(nèi)容全面,體例嚴整,卷帙龐大,為以往全國總志所不及。清吳騫《元大一統(tǒng)志殘本跋》云:“其書于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古跡形勢、人物、風俗、土產(chǎn)之類,網(wǎng)羅極為詳備,誠可云宇宙之巨觀,堪輿之宏制矣。”③吳騫:《愚谷文存》卷4。《四庫全書總目》稱《元志》曰:“考輿志之書出自官撰者,自唐《元和郡縣志》、宋《元豐九域志》外,惟元岳璘等所修《大元一統(tǒng)志》最稱繁博?!雹堋端膸烊珪偰俊贰懊饕唤y(tǒng)志”條?!对尽啡颈粴в诿?,今僅存殘本十數(shù)卷。另有輯本兩種,一為民國金毓黻所編《元志》輯本四卷,綴于《元志》殘本之后,收入《遼海叢書》之中。二為當代學者趙萬里所編《元志》輯本10卷,46萬字,由中華書局于1966年出版。

      1.名稱

      《元志》取名是有深刻含義的?!睹貢O(jiān)志》“至元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條載:虞應龍纂《統(tǒng)同志》,“取《漢書》王吉所云,《春秋》所以大一統(tǒng)者,六合同風,名其書曰《統(tǒng)同志》。上以發(fā)揚圣朝混一海宇之盛?!雹萃跏奎c:《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至元二十四年正月二十四日”條。此中所言“上”系指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在這里肯定了《統(tǒng)同志》取名有兩個好處。一是含有“大一統(tǒng)”之意,二是可借以“發(fā)揚圣朝混一海宇之盛”。盡管后來《元志》取名有幾次變易,但都秉承忽必烈這個旨意?!对尽肪幾胍潦?,曾暫名為《地理書》。故《元史·本紀》“世祖十一”條載:“至元二十三年二月丙寅,以編地理書,召曲阜教授陳儼、京兆肖、蜀人虞應龍、唯應龍赴京師?!边@便是《元志》最初暫名為《地理書》的一個佐證。后在《元志》正式命名過程中,曾有從初名到終名的變易。下文分別予以簡述。

      初名。在《元志》初稿形成時,初名為《至元大一統(tǒng)志》。使用此名大致時間為至元三十一年至大德五年。在《秘書監(jiān)志》“至元三十一年八月”條中,兩次使用《至元大一統(tǒng)志》之名。同書“至元三十一年八月十二日”條,一次使用《至元大一統(tǒng)志》之名。同書至元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六日”條,一次使用《至元大一統(tǒng)志》之名。同書“大德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條,一次使用《至元大一統(tǒng)志》之名。同書“大德五年七月初二日”條,一次使用《至元大一統(tǒng)志》之名。

      終名。在《元志》定稿后,成宗孛兒只斤鐵木耳賜名為《大一統(tǒng)志》。關于此事,《秘書監(jiān)志》“大德五年七月初二日”條載曰:“準兵部關奉中書省判送本部呈,秘書監(jiān)關據(jù)著作郎趙炞呈,照得編類天下地理志書,備載天下路府州縣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土產(chǎn)、風俗、里至、宦跡、人物,賜名《大一統(tǒng)志》?!雹偻跏奎c:《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大德五年七月初二日”條。

      《元志》名稱變易過程恰如民國金毓黻所云:此志“編纂之始,未有定名,僅稱曰《地理書》”?!笆菚趺吨猎笠唤y(tǒng)志》?!睹貢O(jiān)志》于至元三十一年八月,始見其名。蓋是時世祖已崩而成宗即位矣。迨大德七年,重修成書,則只稱《大一統(tǒng)志》,而去‘至元’二字。至于《大一統(tǒng)志》之上又冠以‘大元’二字,似為至正付刊時所加。今考宋元書影刊本卷七百九十二第一葉,題曰《大元大一統(tǒng)志》可以證明。”②金毓黻:《大元一統(tǒng)志考證·名稱及體例》,《遼海叢書》,第3612頁。金氏如此綜述《元志》名稱變易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2.作者

      自元以降,學界對《元志》修纂者標名并不一致。多數(shù)標卜蘭禧、岳鉉等,此系根據(jù)定稿本而標名。少數(shù)標札馬刺丁、虞應龍等,此系根據(jù)初稿本而標名。其實在《元志》編修第二階段中,領銜者有二,先為卜蘭禧,后為趙炞。關于前者,《秘書監(jiān)志》載曰:“準兵部關奉中書省判送本部呈,秘書監(jiān)關據(jù)著作郎趙炞呈,照得編類天下地理志書,備載天下路府州縣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土產(chǎn)、風俗、里至、宦跡、人物,賜名《大一統(tǒng)志》?!雹弁跏奎c:《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大德五年七月初二日”條。時人蘇天爵亦曰:“我國家大德初,始從集賢待制趙炞之請,作《大一統(tǒng)志》,蓋欲盡述天下都邑之盛?!雹芴K天爵:《齊乘序》,于欽纂:《齊乘》卷首。關于后者,《秘書監(jiān)志》載曰:“集賢大學士卜蘭禧、昭文館大學士秘書監(jiān)岳鉉等奏,秘書監(jiān)修撰《大一統(tǒng)志》,元欽奉世祖皇帝圣旨編集,始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今方才成書,以是繕寫,總計六百冊一千三百卷”。⑤王士點:《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大德五年五月初二日”條。明代成書的《元史》卷21《本紀》第21“成宗四”條載:大德七年三月戊申,“索羅希、岳鉉等進《大元大一統(tǒng)志》”。王圻《續(xù)文獻通考》“大元一統(tǒng)志”條標“卜蘭禧、岳鉉等進”。此前引文或言“卜蘭禧”,或言“索羅?!?,只是蒙文譯為中文有異而已?!端膸烊珪偰俊贰懊饕唤y(tǒng)志”條載:“元岳璘等所修《大一統(tǒng)志》最稱繁博……”。王士禎《易居祿》卷一載:黃虞稷、徐乾學“奉旨歸吳,修一統(tǒng)志,借內(nèi)府書,有元岳璘所修《一統(tǒng)志》殘本二十余大冊,全書不下千卷?!痹谏吓e《四庫全書總目》、王士禎《易居祿》引語中,都說“岳璘”為《元一統(tǒng)志》主要作者?!霸拉U”何其人耶?有人說:“岳鉉,又作岳璘”。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編:《中國方志通鑒》(下),方志出版社2010年版,第1284頁。按此說,“岳鉉”“岳璘”同為一人。此說未見證據(jù),不太可信。如果“岳璘”確為《元志》主要作者,那《秘書監(jiān)志》和《元史》當有記載,但查此二書均未見“岳璘”名字。有一日本學者推測說:“《蒙古游記》所引佚文亦同《總目》所載,《大一統(tǒng)志》編者為岳璘者,乃岳鉉之誤也?!雹哓骸稘M洲歷史地理引用書目解說》,轉(zhuǎn)引自金毓黻《大元一統(tǒng)志考證·附錄》,《遼海叢書》第10集。有一國內(nèi)學者也有相同看法。他說:《四庫全書總目》所言“岳璘,應為岳鉉之誤。”⑧沈松平:《方志發(fā)展史》,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87頁。說“岳璘”可能是“岳鉉”之誤,似較可取。

      3.版本

      稍有修志常識的人都知道,作為一個完整的修志過程,必然要依次形成初稿本、定稿本、刊印本?!对尽肪幮抟彩侨绱?。許有壬有言:世皇“命扎馬刺丁暨奉直大夫書少監(jiān)虞應龍等,搜輯為志。二十八年辛卯,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曰《大一統(tǒng)志》,藏之秘府。”①許有壬:《大一統(tǒng)志序》,許有壬:《圭塘小稿》卷5。此至元二十八年形成的稿本即初稿本。《秘書監(jiān)志》“大德七年五月初二日”條載:“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今,才方成書,以是繕寫總計六百冊一千三百卷”。②王士點:《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大德七年五月初二日”條。此大德七年形成的稿本即定稿本?!对尽范ǜ搴螅街琳?,經(jīng)朝廷批準,在杭州刊行。許有壬記此事曰:“至正六年,歲又丙戍,十月二十一日,中書右丞相別兒怯不花率省臣奏,是書國用尤切,恐久湮失,請刻印以永于世,制可?!雹墼S有壬:《大一統(tǒng)志序》,許有壬:《圭塘小稿》卷5。此時印就的即為《元志》初刊本。

      在《元志》文本中,有刊本、寫本兩種。在刊本中又有大、小兩種。當代學者張國淦釋《元志》板式曰:“元時官書往往由中書省分發(fā)各路開雕,如宋、遼、金史及《玉?!分T書皆然?!洞笠唤y(tǒng)志》刻本之有大小兩種,或因非一地所刻而然,板式不同,而實系一書,非在元代曾有兩次刻板也?!雹軓垏凭幹骸吨袊欧街究肌罚腥A書局1963年版,第120—121頁。張氏如此解釋是很在理的。

      4.殘本

      據(jù)清人披露,我國志界自明始就存有一個陋習,即“新志甫成,舊志遂毀”。⑤阮元:《儀征縣志序》,《道光儀征縣志》卷首。《元志》亦遭此厄運,即在《明一統(tǒng)志》面世后不久,《元志》即遭官府摒棄,散落民間,遂為形態(tài)各異的殘本。其中有些殘本后來又轉(zhuǎn)被國家圖書館收藏。據(jù)學界考述,自清以來,《元志》殘本先后出現(xiàn)過如下諸種:

      ①朱氏所藏《元志》殘本。乾隆間,錢大昕述此殘本曰:“戊子春,從南濠朱氏假《元大一統(tǒng)志》殘本,僅四百四十三翻,大字疏行,殊可愛。每冊鈐以官印,驗其文則處州路儒學教授官印也。元時幅員最廣,茲所存者,惟中書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鄭州、襄陽路均州、房州、南陽、嵩州、裕州、江陵路、陜州路、陜西行省之延安路洋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蘭州、會州、西和州、浙江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撫州路,又皆散佚不完,以全書計之,特千百之什一爾?!雹掊X大昕:《跋元大一統(tǒng)志殘本》,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29。可見此本原由官府收藏,后才散落于民間。

      ②吳騫所藏《元志》殘本。乾隆間,吳氏述此殘本曰:今見此本“僅四百三翻,較朱本又少四十翻。其疆域則止四川一省之彭州、威州、茂州、簡州、嘉定路、眉州、沔州、蓬州、重慶路、夔路、達州等,且皆闕佚不全,然楮墨精好,并無官印,自是民間流傳之本?!雹邊球q:《元大一統(tǒng)志殘本跋》,吳騫:《愚谷文存》卷4。

      ③北京圖書館所藏朱氏所藏《元志》殘本與吳騫所藏《元志》殘本的合編本?,F(xiàn)代著名版本學家王重民述此本曰:“朱本凡四百四十三翻,錢大昕有跋,載《潛研堂文集》卷二十九。吳本凡四百三翻,吳騫自有跋,載《愚谷文存》卷四。綜合兩家所藏,殘編缺卷,尚可得卷數(shù)七八十。此本僅合州,為卷七百三十(頁一至五缺)及七百三十一(頁十二以后缺),凡十九翻。雖在吳本存卷之內(nèi),而吳跋不及合州,蓋吳本適闕此部分也。”⑧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頁。金毓黻主編《遼海叢書》所收《元志》殘本即為此本。

      ④北京圖書館所藏原內(nèi)閣大庫所藏《元志》殘本。趙萬里述此殘本曰:“近年內(nèi)閣大庫出元至正刻本殘帙七卷:計合州二卷,灌州、眉州、海鹽州、崇德州、常州路各一卷?!雹嶷w萬里:《元一統(tǒng)志》校輯本《前言》,中華書局1966年版?,F(xiàn)代學者王重民亦述此本曰:“此本存卷七百九十(頁三至八)、七百九十一(頁二至末)、七百九十二(頁二至四)三卷,凡十三翻,志江浙省之海鹽州及常州路。朱本僅有平江路。此本紙黃質(zhì)脆,似較前本為后印。近自內(nèi)閣大庫搜出,宜其在朱、吳二本之外也?!雹偻踔孛瘢骸吨袊票緯嵋a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頁。

      ⑤北京圖書館所藏鐵琴銅劍樓鈔本。清咸豐間,瞿鏞《鐵琴銅劍樓書目錄》著錄《元志》殘鈔本曰:“全書一千三百卷。此存蜀省均州一卷,通安州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庇嬈呔怼,F(xiàn)代學者王重民亦述此本曰:是本“下書口刻‘海虞瞿氏鐵琴銅劍樓影鈔本’十二字,瞿氏轉(zhuǎn)錄之本也。然瞿氏書目所記卷數(shù)有誤,核以此本,凡均州、房州、巨津州、通安州各一卷。無卷數(shù)次第,又鄜州二卷,為卷五百四十四至五百四十五,葭州三卷,為卷五百四十八至五百五十?!雹谕踔孛瘢骸吨袊票緯嵋a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頁。今臺北故宮博物院亦藏有此本。

      ⑥臺北中央圖書館所藏嘉慶間袁廷梼家藏《元志》殘卷抄本。當代學者趙萬里述此殘卷抄本曰:“嘉慶間,吳縣袁廷梼家藏抄本三十五卷,除均州、房州、鄜州、葭州等七卷見於瞿本外,袁本溢出瞿本者二十八卷:南陽府、裕州各三卷,孟州、鄭州、襄陽路、峽州路、延安路各二卷,嵩州、江陵路、洋州、金州、成州、蘭州、會州、西和州、平江路、瑞州路、新昌州、撫州路各一卷?!雹圳w萬里:《元一統(tǒng)志》校輯本《前言》,中華書局1966年版。民國鄭振鐸編《玄覽堂叢書續(xù)集》所收《元志》殘本即為此本。近時有一學者亦述及此本曰:“袁氏貞節(jié)堂鈔本,存35卷,現(xiàn)藏臺北中央圖書館?!雹軈侨A林:《黑土出土〈元一統(tǒng)志〉刻本殘葉考》,《中國地方志》2014年第10期。

      ⑦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遺》所著錄《元志》殘本。此書卷二“元大一統(tǒng)志”條著錄曰:此本“僅存九卷”,“止有九十八翻,又散佚其十之七八矣。惟錢氏所見南濠朱氏本凡中書省之孟州、河南行省之鄭州、襄陽路均州、房州、南陽路嵩州、裕州、江陵路、陜州路、陜西行省之延安路渾州、金州、鄜州、葭州、成州、蘭州、會州、西和州、江浙行省之平江路、江西行省之瑞州路、撫州路。今此本所載凡均州一卷,房州一卷,麗江路軍民宣撫司之巨津州、通安州各一卷,鄜州二卷,葭州三卷,除麗江路二卷,余皆朱氏本所已具?!?/p>

      ⑧常熟翁同龢所得《元志》殘本。當代學者張國淦述此殘本曰:“光緒初,常熟翁同龢得元刻本四冊,為揚州陳硯薌文田晚晴軒中故物,惜不知其卷目?!雹輳垏凭幹骸吨袊欧街究肌?,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20頁。

      上列8種《元志》殘本,有的今仍存在,有的已經(jīng)不知流歸何所,或許已經(jīng)亡佚。恰如有的當代學者所云:“吳騫所藏殘本六冊,今不知流歸何所。”⑥張國淦編著:《中國古方志考》,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20頁。又曰:“吳騫《愚谷文存(四)》稱四川一省彭州、威州、茂州、簡州、眉州、沔州、蓬州、達州、重慶路、夔州路諸殘帙,則自來未見著錄,恐早已亡佚無存。”⑦趙萬里:《元一統(tǒng)志》校輯本《前言》,中華書局1966年版。上文所言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遺》所著錄《元志》殘本、常熟翁同龢所得《元志》殘本,今皆不知存亡情況。

      三、諸問題辨析

      自清以降,學界在研究《元志》過程中,曾出現(xiàn)一些爭議。這里試就其中主要分歧意見作如下辨析:

      1.編修次數(shù)

      清錢大昕率先提出《元志》編修“兩次”說。他說:《元志》至元“二十八年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tǒng)志》,藏之秘書。此初修之本也。成宗大德初,復因集賢待制趙炞之請,作《大一統(tǒng)志》?!对贰份d,大德七年三月戊申,卜蘭禧、岳鉉等進《大一統(tǒng)志》,賜賚有差。此再修之本也?!彪S后錢氏又推測:“許有壬受詔制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當時所刻者,乃是至元本,非即此本?!雹馘X大昕:《潛研堂文集》卷29。由此可見,在錢氏看來,《元志》有兩次編修。第一次編修成書,“凡七百五十五卷,名《大一統(tǒng)志》”,即“初修之本?!贝蟮麻g“重修”為第二次編修,錢氏謂之為“再修之本”。錢氏編修“兩次”說影響較大,至今仍有不少人在承襲。如《中國地方志辭典》“大元大一統(tǒng)志”條、《中國方志大辭典》“大元一統(tǒng)志”條等,均承襲錢氏編修“兩次”說。

      對于錢氏編修“兩次”說,清乾隆間吳騫首先提出異議。他說:此志“以世祖至元二十二年賜修,首尾共歷一十八年,迨成宗大德七年始成,而卜蘭禧、岳衒等奏進,當即札馬刺丁等奉敕始修之本,未嘗有兩本。此書體大事繁,非十數(shù)年纂輯不能成也?!庇终f:錢氏謂此書付印時,有“許有壬奉詔撰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當時所刻乃是至元本,非即此本。騫疑所請刻者,當即卜蘭禧、岳衒等所進之本。按《秘書監(jiān)志》所載纂修繕寫、俸食、儲藏,無不具悉,獨未嘗載及刊刻。蓋此書多至一千三百卷,卷帙既繁,刊板非易,直至至正六年,始刊行之事未可知?!睹貢尽烦捎谥琳辏适冀K未及刻印事,而許序不及大德重修,益可證其無兩本矣?!雹趨球q:《大元一統(tǒng)志殘本跋》,吳騫著《愚谷文存》卷4。吳氏如此辨說完全符合《秘書監(jiān)志》記載,也符合歷史實際。也許有的人會產(chǎn)生這樣疑問,既然《元志》是一次編修,那為什么有兩次奏請和詔命呢?那是因為在《元志》編修期間,皇帝易人,即于至元三十年,世祖忽必烈退位,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就位。為做好銜接工作,故大德初,趙炞再一次奏請,成宗再一次詔命。

      2.初刊稿本

      在《元志》編纂過程中,曾形成兩個稿本。許有壬曰:世皇“命扎馬刺丁暨奉直大夫書少監(jiān)虞應龍等,搜輯為志。二十八年辛卯,書成,凡七百五十五卷,名曰《大一統(tǒng)志》,藏之秘府?!雹墼S有壬:《大一統(tǒng)志序》,許有壬:《圭塘小稿》卷5。這里所言至元二十八年的稿本即初稿本?!睹貢O(jiān)志》“大德七年五月初二日”條載:“自至元二十三年至今,才方成書,以是繕寫總計六百冊一千三百卷”。④王士點:《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大德七年五月初二日”條。這里所言大德七年的稿本即定稿本。自清以降,學界對至正間初刊《元志》所用稿本問題一直存有不同看法。據(jù)清錢大昕推測,至正間付印的是“至元本”而不是大德本。他說:“許有壬受詔制序,其文略不及大德重修事,似當時所刻者,乃是至元本,非即此本?!雹蒎X大昕:《潛研堂文集》卷29。錢氏如此推測是不正確的。具體證據(jù)有二。其一,上文已經(jīng)說過,至元初稿本為755卷,大德定稿本為1300卷。從上所述可知,《玄覽堂叢書續(xù)集》所收殘本有“卷七百六十三”“卷九百五十六”“卷九百五十七”“九百五十八”?!哆|海叢書》所收殘本有“卷七百九十”“卷七百九十一”“卷七百九十二”。這些卷序數(shù)均超過755,故可推斷至正間付印的是大德定稿本,而不是至元初稿本。其二,至元初稿本成書于至元二十八年,大德定稿本成書于大德七年。若至正付印的是至元本,那么它就不可能記載至元二十八年以后的事。查《遼海叢書》所收《元志》殘本,有多處記載至元二十八年后的事。如其卷十五“常州路”條載曰:至元“十五年,陞宜興縣為宜興府……元貞元年陞宜興、無錫二縣為中州?!边@里所言“元貞元年”則為至元二十八年后的第四年。因此可推斷,至正間付印的是大德定稿本而不是至元本初稿本。

      3.版本次數(shù)

      自清以來,學界對《元志》刊印版本次數(shù)問題也有爭議。有的認為《元志》有兩個版本,有的認為《元志》只有一個版本。兩個版本說是清錢大昕首先提出來的。他說:“考元時《大一統(tǒng)志》,凡有兩本?!币粸槌蓵凇爸猎四辍钡摹俺跣拗尽?,一為成書于“大德七年”的“再修之本”。⑥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29。清吳騫首先對錢氏“兩本”說進行駁議。他說:錢氏“跋《元大一統(tǒng)志》,謂原有兩本”,即“初修本”和“再修之本”。“《大一統(tǒng)志》以世祖至元二十二年開修,首尾共歷一十八年,迨成宗大德七年始成,而卜蘭禧、岳鉉等奏進,當即札馬刺丁等奉敕始修之本,未嘗有兩本?!庇械漠敶鷮W者襲錢氏之說,亦言《元志》有“兩個版本”。①詳見劉緯毅等著:《中國方志史》,三晉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頁。錢氏等人所言“兩本”說是不符合實際的?!睹貢O(jiān)志》對于《元志》版本問題曾作這樣記載:初稿本形成后,“續(xù)有遼陽、云南遠方,報到沿革及各處州縣多有分撥升改不同去處。除將至元《大一統(tǒng)志》重行??薄⑻砀难馗锿猓氝x揀通儒能書人員,通行寫靜進本,以備御覽,實為重事。”②王士點:《秘書監(jiān)志》卷4《纂修》目“大德五年七月初二日”條。這話說明兩個問題。其一說明初稿本到定稿本是一脈相承的,是“續(xù)”與被“續(xù)”關系,根本不存在兩個版本的問題。其二說明第二階段的基本任務就是“重行???、添改沿革”和“通行寫靜”。當代學者陳光貽對《元志》版本問題亦曾考證曰:“清代錢大昕《元一統(tǒng)志書后》一文說:‘此書有二種,一種岳璘等修為七百卷,一種一千三百卷為孛蘭盻、岳鉉修?!P于這一問題,我曾請教瞿鳳起先生,他說他家世藏抄本為一千三百卷,著錄卷數(shù)、纂修人,按《元秘書省志》(即元《秘書監(jiān)志》)。此書只有一種版本,岳璘的七百卷本是初稿,未刊。錢大昕沒有見到刊本,所說未必確實。瞿鳳起先生又給我看他保存的影抄元本《大元大一統(tǒng)志》三頁,此志版框之宏偉,為歷代一統(tǒng)志之冠。”③陳光貽:《中國方志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85頁。陳氏所引瞿鳳起先生之言是以其家所藏《元志》殘本實體為依據(jù)的,是完全可信的。從上文論述可知,《元志》從初稿本到定稿本,再到刊印本,都是一脈相承的。因此在實際上,《元志》只有一個版本,錢大昕等人所言“兩本”說是不可信的。有一當代學者也有類似看法,他說:錢大昕“兩種版本之說,吳騫駁之。及至金毓黻作《大元大一統(tǒng)志考證》,又贊成錢說,并為之論證。趙萬里先生亦有‘重修’之說。錢、金、趙三人實誤。無論是纂修還是刊行,元志僅有一本?!雹荦R永久:《元一統(tǒng)志作者及版本問題》,《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04期。

      4.作者署名

      有一當代學者對往昔《元志》主要作者署名問題持有異議,認為應該“實事求是”,應該“承認虞應龍為《元一統(tǒng)志》作者?!彼f:根據(jù)“考證,應該恢復歷史本來面目,實事求是,承認虞應龍為《元一統(tǒng)志》作者,并正確評價他對中國方志史所作的貢獻。”⑤齊永久:《元一統(tǒng)志作者及版本問題》,《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04期。以當代觀點去審視,如此見解是完全在理的。但以歷史主義觀點看問題,如此見解則未必正確。因為古代官書作者署名是有一定慣例的。宋陳振孫曰:“舊例修書,止署官高一人名銜”。⑥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四“新唐書”條。因監(jiān)修多由宰相兼任,官職最高,所以一般只署監(jiān)修之名。如果監(jiān)修多次更換,“每閱數(shù)官,惟題經(jīng)進一人,唐宋以來,舊例也?!雹摺端膸烊珪偰俊贰扮茌o通志”條。這就是說,多次更換監(jiān)修的官修書,只署書成奏進時的監(jiān)修姓名,即最后一位監(jiān)修的姓名。這樣就自然埋沒了前任監(jiān)修及有關作者的功績。上文已經(jīng)說過,在《秘書監(jiān)志》“大德五年七月初二日”條所列與修人員名單中,已經(jīng)沒有“虞應龍”名字,這說明虞應龍彼時已不參加《元志》的后期加工工作。因此,不署札馬刺丁、虞應龍等而署卜蘭禧(又稱孛蘭盻、索羅希)、岳鉉等,是完全符合古代官書署名慣例的,根本不存在“應該恢復歷史本來面目”的問題。換角度也可以這樣說,或據(jù)初稿本署“札馬刺丁、虞應龍等”,或據(jù)定稿本署“卜蘭禧、岳鉉等”,都是無可非議的。

      《元志》對后世修志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主要表現(xiàn)有兩方面。其一,對元代修志的影響。元朝廷為編好《元志》,曾兩次頒布《凡例》,要求各地按照《凡例》規(guī)定呈送地情資料。有些地方就乘此機會編纂本地志書,這樣既給地方增添一部新志,同時也滿足朝廷編修一統(tǒng)志的需要?!睹貢O(jiān)志》“大德二年二月初五日”條載:“據(jù)著作郎呈奉秘書府指揮編類云南、甘肅《地理圖冊》,依上編類到云南等處圖志,通計五十八冊”。又載:“大德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據(jù)著作局呈奉秘書府指揮編類遼陽等處《圖志》”。由此可見,大德間呈送給朝廷的《云南地理圖冊》《甘肅地理圖冊》《遼陽圖志》等,就是在《元志》編修期間編修的?!对尽访媸篮螅瑢Φ胤叫拗镜拇龠M也是巨大的。有的受《元志》編修啟迪,則萌發(fā)編纂本地志書的動機。如袁桷述《四明志》編纂緣由曰:“世祖皇帝圣德神武,混平寰宇,首命秘書監(jiān)儒臣輯《大一統(tǒng)志》,沈幾遠略與昔圣人意旨吻合。然而郡志缺落,其遺帙未備”,于是“為十二考以志其事”。①袁桷:《四明志序》,《延祐四明志》卷首。有的地方以《元志》編修為榜樣,著手編修本地志書。如林希元曰:“余備員翰苑,時獲覩華夷《大一統(tǒng)志》,不能遍觀而盡識也。出宰上虞,見前志略而未備,后志紊而無序,于是為之筆削?!雹诹窒T骸吨琳嫌菘h志序》,《光緒上虞縣志》卷末《舊序》。其二,對明清修志的影響?!对尽穼γ?、清兩代編修全國總志影響很大,甚至成為明、清兩代編修一統(tǒng)志的榜樣。有一當代學者稱:“《大元大一統(tǒng)志》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周備的體例而著稱于世,成為明清兩朝修纂一統(tǒng)志的樣本?!雹圹「簧骸吨袊街臼贰罚筮B海運出版社1990年版,第74頁。此言甚是。元代朝廷為做好《元志》編纂的資料征集工作,曾兩次頒發(fā)《凡例》,要求各地按《凡例》要求呈送資料。明代朝廷為做好一統(tǒng)志編纂的資料征集工作,也仿效元代做法,于永樂間頒布《修志凡例》16則。天順編修《明一統(tǒng)志》,在體例上全襲《元一統(tǒng)志》,故《四庫全書總目》稱:《元志》全本“今已散佚無傳……惟浙江汪氏所獻書尚存,存原刊本二卷,頗可以考見其體制。知明代修是書(指《明一統(tǒng)志》)時,其義例一仍《元一統(tǒng)志》之舊,故書名亦沿用之?!雹堋端膸烊珪偰俊贰懊饕唤y(tǒng)志”條。近人金毓黻亦曰:“清修一統(tǒng)志而因于明,明修一統(tǒng)志而因于元。《大元大一統(tǒng)志》為元代所創(chuàng)修,亦即《明一統(tǒng)志》所據(jù)之藍本也?!雹萁鹭鬼辍洞笤唤y(tǒng)志考證·導言》,《遼海叢書》第10集。可見《元志》對明清一統(tǒng)志編修影響之大。

      猜你喜歡
      一統(tǒng)大德秘書
      《大清一統(tǒng)志》點校本新書發(fā)布暨學術研討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秘書不在 等
      作文中學版(2022年2期)2022-04-14 08:00:12
      《大清一統(tǒng)輿圖·陜西全圖》初探
      大德歌·冬景
      文苑(2020年12期)2020-11-19 13:16:26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當代陜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
      積微善,成大德
      《大清一統(tǒng)志》西部西藏“阿里”四至與寺廟城邑考
      西藏研究(2016年2期)2016-06-05 11:31:09
      領導身邊的秘書幫
      方圓(2015年2期)2015-09-10 07:22:44
      大德不酬 為善最樂
      中國火炬(2011年12期)2011-07-24 14:21:44
      七台河市| 巨野县| 武山县| 天峻县| 陆川县| 齐河县| 山阴县| 天峻县| 岫岩| 衡南县| 隆回县| 长岭县| 正安县| 晴隆县| 永定县| 张家川| 巴林右旗| 阿拉尔市| 海盐县| 昌宁县| 舞阳县| 自贡市| 文水县| 宝清县| 新宁县| 大石桥市| 长治县| 青浦区| 阿坝县| 永顺县| 安岳县| 金门县| 德格县| 阿拉尔市| 阜宁县| 龙泉市| 临城县| 克什克腾旗| 钟山县| 涿鹿县| 肇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