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山市東區(qū)水云軒小學 劉珊麗
“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四個領域之一,其核心是通過觀察、操作、驗證、推理、抽象概括等活動,進而發(fā)展學生的幾何直觀、空間觀念。為了促進學生對空間觀念的建立,不僅靠圖形的直觀觀察,還要學生親自操作和體驗,這樣讓學生逐步的從認識簡單的幾何圖形到立體圖形的過渡,從而使學生不斷的積累這樣的認識與經驗,使學生的空間觀念達到一個新的飛躍,思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好動是小學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小學數學學習內容大部分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學這些內容時,要使小學生積極地投入思考,就要設法引導他們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些原型,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懸念,誘發(fā)學生學習欲望,促進大腦思考,引發(fā)問題。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喜歡學習數學。自然而入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實踐活動。陶行知說過: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边@是求異思維的開端。如教 “線段、直線、射線的認識”一課: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線的家族,認識認識其中的三位。哪里有線呢?人行道上見到線,筆直的公路上,讓我們想到線,樹林中看到了光線,美麗的彩虹,它的輪廓是曲線,崎嶇的小路是折線,是這些線,把我們的生活裝扮地如此五彩繽紛。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這三位好朋友。教師及時板書線段、直線、射線。從輕松的談話引入課堂,并通過老師的巧妙設問喚醒學生對幾種常見幾何圖形的認知,滲透本節(jié)課即將學習的線也是幾何圖形,并將生活中的線歸類,使學生感知數學源于生活。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教學中加強直觀演示,形成正確清晰的表象,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在教學時,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找一找、比一比、量一量、畫一畫等動手實驗操作中,動腦思考,空間觀念才真正地建立和形成。同時學生通過直觀的圖形、簡單符號來感知操作、參與探究活動,初步的產生演繹和論證的演示。例如:認識線段特征,在生活中,你們能找得到線段嗎?學生舉例,如黑板的邊、投影幕的邊等。對,一根拉緊線,繃緊的弦,都可以看作線段。然后介紹表示線段的方法。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線段的身影,并舉例,然后比一比、量一量了解線段的特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fā),把生活問題轉化為課堂教學中的數學問題,在類比觀察中感知線段并通過舉例,讓學生明白線段的特征。
在 “圖形與幾何”領域教學中的探究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從“經歷”過程建構經驗,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臻g與幾何中每一個知識點間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或前有關聯(lián),或后有呼應,或二者兼而有之。因此在進行知識聯(lián)系的學習中,要引導學生根據圖形的特點,動手轉化成已有的知識,有利于加深對圖形的感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陶行知說過: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fā)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睂W源于思,思源于疑,這是求異思維的開端。在空間與幾何的教學中,更應要讓學生敢于提問題,學會提問題。
認識直線特點的教學中,請同學們自習課本有關直線的內容把表格完成,然后匯報、釋疑、歸納。學生對學習線段的知識中,積累一定的學習活動經驗,在這基礎上,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交流、質疑,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自學能力、提出問題能力、判斷能力等核心素養(yǎng)。
“靜態(tài)”和 “動態(tài)”雖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狀態(tài),但 “靜態(tài)”操作和 “動態(tài)”想象在 “空間與幾何”內容的教學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卻是相輔相成的。在認識射線教學中,展示學生作品:孫文公園夜景圖從圖,讓學生互相點評作品,再請大家想象一下,孫文公園的燈光會射向那里?課件動態(tài)演示:這條射線可能會穿過興中道、珠海、廣州等!然后根據理解畫出一條射線,找生活中的射線。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教學中 “靜態(tài)”操作和“動態(tài)”想象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用學生熟悉并且感興趣的的孫文公園中的燈光作實驗,以直觀形象的作支撐,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再通過動態(tài)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在多維度中感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