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連州市慧光中學 張 艷
教育作為一門藝術,首先應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藝術的核心是思想,是責任感。作為班主任,經(jīng)常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學生談話,更要注意語言的運用。
班主任的言行在學生中有表率作用,富有啟發(fā)性、激勵性的語言讓學生終身受用。好的話語像永恒的星辰那樣光輝燦爛,永不熄滅,為人類指引著道路。語文教師擔負著德育重任,教師要用真誠去鼓勵學生,點燃他們心中的火炬。教師的偶爾一句話,可能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次批閱日記時,我發(fā)現(xiàn)一學生用炙熱的話語寫道:“老師,您還記得嗎?你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有理想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雖然這是一句簡簡單單的話,但你可否知道,你那12個字給了我最大的信心與力量,讓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闭媸?“無心插柳柳成陰”,無意的一句話竟會給學生如此大的動力!這使我深受感觸,教師的言語對學生的心理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其實屬于一種心理激勵。
心理激勵實質(zhì)就是從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強化人們的動機,改進人的行為,增強人的內(nèi)驅(qū)力,使人朝著集體組織目標方向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睅浊隊N爛的中華文明史,造就了一批批名人;一部部輝煌的革命史,留下了不少偉人的足跡。這些都可對學生起著模范激勵作用:越王勾踐忍胯下之辱,結果一舉滅吳,可啟發(fā)學生 “小不忍則亂大謀”,要有遠大抱負;岳母刺字,岳飛精忠報國,應教育學生明白父母的苦心,立志求學;魯迅的“早”字,要引導學生時時嚴格要求自己;張海迪身殘志堅,須告訴學生遇到挫折要堅強面對……教師可列舉名人﹑偉人的事跡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內(nèi)心活動,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從 “小勝”開始,不斷嘗試成功,進而為自己喝彩,鼓掌加油。
當學生犯錯時,教師不能劈頭蓋臉地訓斥,尖銳的言語會使他們無地自容,很容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從而產(chǎn)生抵制情緒,將對抗進行到底。應采用婉轉的語言來教育,婉言的批評是比較容易讓人接受的,在一般情況下,它比直言不諱的批評更有效,不易造成師生間的誤會與隔閡。如在評價考試分數(shù)排在最后的學生,不說 “他是成績最差的”而說 “他還有很大的潛力和上升空間”。這樣,既給學生下了個臺階,又能激發(fā)學生的斗志。
一次階段考試中,班上一個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居然沒寫作文,我知道后,并沒有責備他。我了解他的處境,父母在外打工,他在學校寄宿,他已經(jīng)很久都沒感受到家人對他的關愛,遇上 “ 的溫暖”的題目時,他一時有了情緒,我關心地對他說:父母工作忙,但他們也是迫不得已的,不能因為短暫的分離而怨恨他們,路始終是自己走出來的,如果因一時的情緒而影響自己的前程,那是對自己和家人的不負責任。明白事理的他很快就接受了,以后再沒發(fā)生類似的事。
教師批評學生時應多用婉言,婉言的運用有多種方法,有時可反話正說,有時可先藏后露,先將自己的觀點和意圖藏起來,而后再擺出事實和道理,使得學生在明白道理后改變自己態(tài)度,最終接受婉言的 “批評”。
教育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特別是學困生,比較敏感而脆弱,甚至具有叛逆心理。對于他們,應重在啟發(fā)覺悟,撥動心弦。不是輕視﹑看不起他們,而是親近﹑團結他們,多利用平時說話和課外活動與這些學生加強情感的交流和聯(lián)系,鼓勵他們前進。
教育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孩子的自尊心。只有具有正確的道德情感,才容易使社會和教師對青少年的要求轉化為實際行動,達到最終教育目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情理交融、寓情于理,運用情感的力量去撥動人的心弦,以情感的交融帶動思想的合流。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心靈受到感化。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教育和塑造學生。
教師應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一片真誠,在教師的耐心 “感化”中逐漸改正自身的不足。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幫他們消除抵觸心理與對立情緒,激發(fā)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 “閃光點”。對于住宿生和留守兒童,教師的關懷對他們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