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博雅教育中理想人格培養(yǎng)的傳統(tǒng)文化路徑

      2018-04-02 22:41:52李立男
      石家莊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博雅人格理想

      李立男

      (廈門工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博雅教育研究歷史悠久,在西方可以追溯至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對于自由教育的探討,而西方中世紀關于“七藝”的教育思想則是對博雅教育的承襲;在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提倡的“博學而篤志”以及“六藝”的教育內(nèi)容,也具有博雅教育的內(nèi)涵。這些都體現(xiàn)了人性臻于完善的教育理念。因此,博雅教育究其根源,古今中外都有研究。

      現(xiàn)代意義的博雅教育研究也由來已久。在國外,喬納森·貝克(Jonathan Becker)對于博雅教育的定義、程序、規(guī)則和安排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介紹。在國內(nèi),也有學者對博雅教育進行研究:連進軍、解德渤從理念上梳理博雅教育概念的內(nèi)涵;朱桃杏等對國內(nèi)外博雅教育的特征進行比較,并提出實施的體制建構等問題;魏善春從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出發(fā),探討了以“主體性培養(yǎng)”為重點的博雅教育模式;許占權則從博雅教育思想歷史演變的角度進行闡釋;楊福家更是從發(fā)展歷史、內(nèi)容、教育理念、教育方針等多個角度探討博雅教育。但是,這些研究成果都缺少從傳統(tǒng)文化中理想人格塑造的視角對博雅教育進行研究。

      一、簡述博雅教育

      在博雅教育人性完善的培養(yǎng)過程中,理想人格尤為重要,這既是知識淵博的受教育者必須具備的素質(zhì),也是優(yōu)秀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內(nèi)容,即它既是“博”這一目標完成的必備條件,也是“雅”這一目標的組成部分。

      (一)什么是博雅教育

      沈文欽從教育發(fā)展歷史的角度予以厘定,認為,現(xiàn)代“博雅教育”/“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概念源于古希臘術語“Eleutherion epistemon”和古羅馬術語“Artes liberales”“Liberaliter educatione”的翻譯,是完善自由人人格的教育,自由人則是指排除奴隸、平民以外的貴族。而在西方歷史上,博雅教育經(jīng)歷了幾次語義變遷,其自由人包涵的范圍也在逐漸擴大:在 16、17 世紀,英國的“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中的liberal的語義的自由人是指紳士,沒有階層的嚴格限制;18世紀末、19世紀初,自由人的范圍仍在增大,而博雅教育的語義又逐漸與非專業(yè)教育的通識教育的概念融合;從 19世紀末開始,針對的階層范圍擴大,由原來的紳士階層變成了所有公民,并與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自由意蘊得到強化。[1]

      從中國教育發(fā)展的歷史來看,博雅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理念相近,“是與某種狹隘的專業(yè)教育或職業(yè)教育相對立”[2],是以“完整人”為最終培養(yǎng)目標的。甘陽、劉小楓傾向于“自由教育”,但在實際操作層面通常是現(xiàn)代性背景下的“通識教育”。甘陽認為,教育應強調(diào)形成凝聚共同體的作用,劉小楓則認為“通識教育”直接關系著人的生活品質(zhì),甚至是國家的生活品質(zhì)。[3]這里把人格培養(yǎng)提升到重要的地位。

      從以上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雖然不同階段因其階層劃分而具有歷史局限性,但就其內(nèi)容而言,博雅教育都是旨在培養(yǎng)具備廣博的專業(yè)知識與優(yōu)秀人文素養(yǎng)并重的教育。因此,現(xiàn)代意義的博雅教育是針對全體公民的、旨在培養(yǎng)具有完善人格的自由人的教育,這種博雅教育具有全面性、自由性等特征。全面性即指教育對象與教育內(nèi)容的全面性。教育對象指向全體公民,即“有教無類”,而在教育內(nèi)容上是包括人的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的教育。自由性則主要是指旨在激發(fā)學生自我潛能的靈活的課程體系,適當?shù)膶W習材料,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方法以及清澈澄明的、率性本真的、集真善美于一身的完善人性的目標中受教育者自由本性的顯現(xiàn)。這對于日前教育功利化、教育產(chǎn)業(yè)化所帶來的現(xiàn)代教育狹隘視角以及受教育者人格缺憾、有才無德等問題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博雅教育的內(nèi)容

      博雅教育提倡一種人性日臻完善的教育,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西歐中世紀以來的“七藝”,還是我國古代教育中倡導的“六藝”,無不體現(xiàn)這一特征。而這種教育的內(nèi)容既包括廣博的知識,又包括優(yōu)秀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博雅教育的內(nèi)容就其字面的意義來理解,應該包括“博”與“雅”兩個方面:

      首先,“博”是指廣博的專業(yè)知識。從內(nèi)容上講,“博”與道家所講“微妙玄通”、孔子在易經(jīng)中所述“絜凈精微”是一致的,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知識的綜合。而在現(xiàn)代教育實施過程中,在以往要求教育內(nèi)容以專業(yè)知識第一的同時,還應要求學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知識都要有選擇的涉獵,進而開闊思維,具備應對學習、生活、工作應有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能力。在談及廣博知識的作用時,有的學者曾經(jīng)指出:重要發(fā)明首先來自形象思維,然后才有邏輯思維,唯有這樣,才能有顯著的創(chuàng)造。[4]其中,形象思維源自于感性認識,從學科的角度而言,得益于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例如哲學、音樂、美術等;邏輯思維則得益于自然科學,例如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等,偏重于理性認識。因此,科學的發(fā)明離不開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的養(yǎng)成,教育的實施需要注意教育內(nèi)容的全面性,即“博”。

      其次,“雅”是指優(yōu)秀的人文素養(yǎng)。對此,孔子指出:“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盵5]25孔子把培養(yǎng)道德觀念放在首位,而把學習文化放在第二位。密爾(Mill)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能力、有教養(yǎng)的人才”,而“單純傳授技術不是各個世代向后代傳承的義務,也不屬于支撐文明和價值的范疇”,即“當你被培養(yǎng)成賢明、有能力的人之后,才能成為賢明的律師、醫(yī)生,成為專門從事職業(yè)的人”。大學制度建設需要知性教育與道德教育,需要在此基礎上的美的教育。[6]15-17而道德教育與美的教育的目標都是“雅”的內(nèi)涵,直接指向完善的人格?!把拧钡膬?nèi)涵在教育目的上表現(xiàn)為做人第一、修業(yè)第二,即讓受教育者在智慧與道德的修養(yǎng)上,達到身心和諧自在,并且,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通達的處理世事的人生智慧。因此,“雅”特別注重優(yōu)秀人格的養(yǎng)成。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博雅教育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在受教育者知識的廣博、思維的健全、情感的豐富、人格的成熟(成熟的心智則需要能夠進行自我認知以及被社會認知)、求實奮進以及對于人類前途命運的責任感。[7]而這種教育宗旨的實現(xiàn),必須牢牢扎根在深厚文化土壤之上,這樣才具備實現(xiàn)教育終極價值的有力支撐,而具有文化教育傳統(tǒng)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是深厚的根基。

      (三)博雅教育與傳統(tǒng)文化

      習近平指出:“在5 000多年文明發(fā)展中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盵8]其中,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豐富理論資源,也具有極為成功的教育實踐,因此,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自信基礎上博雅教育不可或缺的給養(yǎng)。大學教育必須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聯(lián)結(jié),使大學生了解自身民族的歷史,增強作為中華民族之傳人的自豪感。而博雅教育中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可以溯源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塑造。

      二、傳統(tǒng)文化理想人格的內(nèi)涵及啟示

      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道德要求(即善)被放在重要位置。而在道學中對于理想人格的設定則超越了善,更具有真善美結(jié)合的自由主體的意蘊。所以,中國的儒家與道家學說在理想人格的追尋上,是以真善美為目標的,是與博雅教育的人的全面發(fā)展目標相一致的。

      (一)儒學的理想人格

      儒學注重知識分子的修身、修德,因此,儒家哲學是倫常本位的哲學,是重德的,而德又是理想人格的訴求,在修德、修身的基礎上,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儒學認為,理想人格的內(nèi)容是仁(德)、志(勇)、知(文),即修德、尚志、求知。在儒學的理想人格的表現(xiàn)中,“仁者”與“圣人”是最具代表性的。

      1.理想人格的內(nèi)容

      所謂“仁者”,是指對己要“克己復禮以為仁”[5]531,對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5]551。即對自己要按照禮的要求約束自己,即修身,對他人要以己推人,即修德。孟子認為,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9],以仁待民,即仁政。荀子認為,“殷之日,安以靜兵息民,慈愛百姓”[10]103,這也是儒學仁政思想的發(fā)展。

      所謂“勇者”,是指不妥協(xié)、不媚俗的獨立人格,要有志,更要勇敢擔當?!叭娍梢詩Z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5]471“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1]248,在尊嚴與生命的選擇中,寧可選擇前者。因此,今天我們的“勇者不懼”,更應該以不妥協(xié)、不媚俗的獨立人格堅定理想信念,勇敢無懼。

      所謂“智者”,是指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人,能達到無死地、無困厄的境地,以及處事圓融變通的能力與智慧。要做到智者,首先要學習專業(yè)知識??鬃诱J為智者必備一些技能,例如,“知”“不欲”“勇”“藝”“禮樂”等,其中,以“知”為首。而荀子更加強調(diào)“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10]16的智慧,注重對于知識的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

      2.理想人格的代表

      “圣人”是儒學的最高理想人格,其次是“仁人”?!笆ト恕笨煞譃椤扒逭摺薄叭收摺薄昂驼摺薄皶r者”。其中,時是清、任、和三者的綜合。

      所謂“清者”,即注重名節(jié)高潔的人。所謂“圣人,人倫之至也”[9]123,“圣也者,盡倫者也”[12]267,都是在說圣人是道德的楷模。所謂“仁者”,是指具有責任意識的人?!皹访裰畼氛撸褚鄻菲錁?;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11]201,以天下為己任。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與擔當。所謂“和者”,即指了解世界發(fā)展規(guī)律的人??追f達《周易正義》中指出:“圣人法自然之理而作《易》,象《易》以制器而利天下”[13]266,圣人作易,是了解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說:“圣人隨變而應,屈曲委細,成就萬物?!盵13]254圣人用易,是因為能隨順自然變化規(guī)律。

      所謂“時者”,是指識時務、善擇時的人,是以上三者的綜合,因此,要做到名聲高潔、責任意識強、與時俱進??鬃又^“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博施”是仁,“濟眾”靠智。[14]221孟子認為,時者,能博古通今并服務眾人。荀子認為,“時者”不僅是“清者”“仁者”“和者”三者的性格疊加,更是具有高尚品行、通曉事物規(guī)律的道德人、智慧人,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理想人格方面的體現(xiàn)。

      (二)道學的理想人格

      道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與儒學理想人格有很大不同。道家學說高揚人的個體價值,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儒家重群體價值而忽略個體價值的缺陷,儒道哲學一隱一顯,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剛健柔韌、深沉內(nèi)斂的基本文化品格。[15]185-187這對實現(xiàn)“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一追求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大學精神具有借鑒意義。

      1.超越功利傾向的人格

      道德至上是儒家哲學的基本特點,儒家理想人格實際上也就是一種道德人格。而道家理想人格則表現(xiàn)出了在批判道德的虛偽性與功利性基礎上的明顯超越傾向。相對于道德,道家學說弘揚人性的純樸、本真。莊子云:“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返平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盵16]184即社會禍亂和人心困惑的根源為仁義道德,因此,老子提出“絕圣棄義”[17]254,主張復舊人類自然的道德狀況,莊子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人心安寧,天下安定。雖然,道家學說對于道德的批判具有矯枉過正的傾向,但是,在摒棄道德虛偽性,提倡人性清澈澄明這一點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而道學所“非”之道德,是世俗有形的道德規(guī)范律令而非道德本身。例如,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形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18]74。老子否定的是“下德”,崇尚的是“無德”之“上德”。莊子亦言“故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16]67。他認為真正的有德之人是“德不形”者。道學的道德追求是超越了形式、規(guī)制的本性的道德,更多地剔除了儒學中的功利色彩,我們不是刻意地、功利地追求理想信仰,而是內(nèi)化于心,成為行動指南。

      2.注重個體價值的人格

      與著眼倫理本位、關心現(xiàn)實社會、注重人際關系的儒家哲學不同,在道家哲學中,人的自我是絕對的、至上的。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可以是完全自我的事情,而不一定非得通過群體關系才能體現(xiàn)出來。例如,老子倡導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生活狀態(tài)??梢姷缹W的理想人格是獨善其身、非重人倫的。

      但是,道家雖注重個體價值的絕對完美體現(xiàn),并不能說明老莊都是標準的個人主義者,正如邵漢明先生所概括的:“他們實質(zhì)上是重個體卻不否認社會,重自我發(fā)展卻不排斥別人的發(fā)展。在人際關系的超越中,在人性的自我復歸中,在天道人道的合一行程中,體現(xiàn)個體人格的至上價值。”[15]185-187這是獨善其身卻立足現(xiàn)世的人性的自我復歸。而入世時的責任意識、出世時的淡薄名利,是積極可取的。

      3.自由人格

      儒家理想人格也是追求自由的,但是,這種自由是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例如,孔子曾提出“從心所欲不逾矩”[5]76境界,這種境界是各種禮義規(guī)范與人合而為一,此時的人是仁、義、禮、智的化身,在這一境界里,自由標尺是道德。

      道家理想人格的自由追求不同于儒家,道家追求的自由是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崇尚的是“逍遙”“天放”的自由生活。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345老子認為,只有自然的才是人性的,任何的禮儀制度規(guī)范都是人為的,是對人性的摧殘,是人自由的喪失。所以,道家學說主張“因性而動”“順性而動”“與天為徒”,這樣就會達到“物我同一”“人我同一”的人生境界。莊子指出,“平易恬淡”,“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惔而無為,動而天行”[16]181,并以此修身養(yǎng)性。因此,道家以超凡脫俗的心態(tài),實現(xiàn)著恬淡無欲、無知無識的天性。

      因此,道學理想人格在超越功利、重視個體價值等方面,克服了儒學理想人格的不足,更是以天人合一、真善美統(tǒng)一的自由主體為理想人格,所以,我們應該摒棄傳統(tǒng)文化中理想人格的歷史性和階級局限性,以傳統(tǒng)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為基礎,為博雅教育中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提出更為豐富合理的內(nèi)涵。

      三、傳統(tǒng)文化理想人格對于博雅教育的啟示

      博雅教育人格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必須要扎根于人類文明傳統(tǒng),借助于最悠久深遠和最現(xiàn)代開明的文明資源。傳統(tǒng)文化資源是歷時性的價值,而社會價值觀則是共時性價值。博雅教育應涵蓋這兩個向度,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的合格公民,完成博雅教育的目標。

      (一)儒學理想人格的成就之路

      儒家與道家都提倡內(nèi)圣外王的修身之道。儒家在具體的做法上則表現(xiàn)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這對于博雅教育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啟示如下:

      1.“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啟示

      無論是怎樣的政治體制,始終是要落實到個人的,所以,治理國家過程中,個人的素質(zhì)直接影響治國安邦,是國泰民安的基礎。反之,修身而后齊家,然后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知識分子最具特色的家國情懷。正是這種家國情懷賦予了中國人以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賦予知識分子以積極入世的情懷追求。這就要求在博雅教育中,受教育者應具有求實奮進精神以及對于人類前途命運的責任感,這種具有集體主義傾向的文化是糾正目前教育問題的良藥。例如,在“復旦投毒”“校園暴力”“校園自殺”等惡性事件中,究其根本,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思潮泛濫的影響,這些思潮使得這些受教育者格局狹隘,而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家國情懷的缺乏是問題的癥結(jié)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

      2.“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啟示

      儒學認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是成就理想人格之路。立是創(chuàng)造、貢獻?!安恍唷本褪怯杏篮愕膬r值和意義。具體地說,就是《大學》所說的格物—致知—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平天下,究其根本,要落實到做學問、做人、做事上,做學問需要讀書,做人需要修身,做事需要有所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從事政治之基。[19]61因此,三者是相輔相成的,立德而后立功、立言。立德、立言、立功則需要通過思考、學習和實踐來完成,這三者又是相互聯(lián)系的,即知與行應該是合一的,知是基礎,行是關鍵。[19]147-148而博雅教育的實施路徑之一也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即學習與實踐的結(jié)合。另外,博雅教育的教育目標就是人格的完善以及人的全面發(fā)展,即知識的廣博、思維的健全、情感的豐富、人格的成熟以及求實奮進與對于人類前途命運的責任感等,而最終是要培養(yǎng)能夠立德、立言、立功的優(yōu)秀人才。

      3.“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之“三畏”的啟示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盵5]780這里的畏包含著尊敬與畏懼之意,其中,畏是敬的基礎上的極端形態(tài)。[20]392畏為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都具有道德、倫理的訴求,而天命又蘊含著自然及宇宙的規(guī)律,如康德的頭頂?shù)男强张c心中的道德律。博雅教育的實施也需要敬畏之心,一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師重教,二要了解、敬畏規(guī)則、規(guī)范、法律,三是對于自己所要學習的專業(yè)知識以及人文知識要虔誠對待,等等。

      綜上所述,擁有家國情懷、建立不朽的功德言行以及懷有敬畏之心是儒家理想人格給予博雅教育的啟示。家國情懷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人生品格,不朽的功德言行則是人格理想,敬畏之心則是虛懷若谷、謙遜虔誠的人格修養(yǎng),這些人格的塑造在今天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二)道學理想人格塑造的啟示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途徑基本上都是遵循著“內(nèi)圣外王”的原則,其中,于“內(nèi)”,要注重修己,具備崇高的德行;于“外”,能博施濟眾,安定百姓。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道就是內(nèi)在修養(yǎng)與經(jīng)世致用的統(tǒng)一,即先有內(nèi)心的道德素養(yǎng),而后才能轉(zhuǎn)化為外在的道德踐行。在傳統(tǒng)文化中,儒學與道學的“內(nèi)”的含義存在差異,儒家內(nèi)化的是德,是“禮”,是“善”;而道家內(nèi)化的是道,是天人合一,抑或是心物合一為基礎的修煉,即在掌握自然規(guī)律、社會規(guī)律甚至宇宙規(guī)律的基礎上的修煉,是在求“真”的基礎上達到“善”與“美”的范疇。內(nèi)圣外王之說是由莊子提出的,并且,莊子提出了具體的修煉之路,即達到三重境界:生死齊等看待[21]128、無情無欲[17]254、超脫世俗生活[22]90。道學中的“懷素抱樸”[17]254,也具有道德訴求的意蘊,其內(nèi)涵是推崇人與自然的和諧,反對腐敗與奢侈以及無止境的物欲追求與享受。這些也都是博雅教育中人性完善的重要內(nèi)容。

      1.“修煉生與死的自然大限,達到生死齊等看待”的啟示

      在莊子看來,生死既是我們現(xiàn)實中無法逃避的命限,又是我們的現(xiàn)實生命與另一種可能性之間的一條分界,這種新的可能性就是“道”。莊子提出了達道的修煉途徑:“參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盵16]79其中,具體方法是“心齋”與“坐忘”,是“無用吾身”,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16]87。等同生死,這是莊子“齊物”的最高境界。這一點對于我們的啟示:首先是“齊物”讓人思考科學的、豁達的生死觀;其次,更主要的是,修身成事的方法也呈現(xiàn)其中,即做任何事都要能夠不為外在的紛擾所干擾,守住初心,專心一志,鍥而不舍。這種專注的品格、豁達的心態(tài)也是追求既定目標的有效路徑。在博雅教育實施過程中,掌握這種品格與心態(tài)也是實現(xiàn)人格完善的重要方面。

      2.“修煉情與欲的個體障礙,達到無情無欲”的啟示

      對于色彩繽紛的大千世界,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7]197。聲色犬馬的欲望世界使人偏執(zhí),不能守住本心,以致以身試法。提醒我們,遠離偏執(zhí)貪欲之害,嚴以修身。對于抵制窮奢極惡的奢靡行為,專注理想人格的追求具有借鑒意義。這一點對于博雅教育的啟示在于除了守住本心、不觸犯倫理道德法律底線的修身修德方面,更重要的是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即達成任何的目標,包括學習、生活、工作等,都需要摒棄外在紛繁的干擾,能夠始終如一、矢志不渝的堅持等,這些都是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

      3.“修煉時命的社會束縛,達到超脫世俗生活”的啟示

      超脫世俗生活是“澹然無極”的表現(xiàn),從這種心性出發(fā),不能把自己本質(zhì)和價值的實現(xiàn)局限在有形的世界中,道家所崇尚的人都是有能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16]6的人。莊子把人的心神視為人的本真之性,視為人在世界中生活的原初樣式,即“勿忘初心”。因此,道學的“無為”并非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規(guī)律的作為,是在“天人合一”基礎上的作為,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18]67。在人格修養(yǎng)方面,達到清澈澄明、表里如一的境界;在具體的實踐上,則需要不為外在環(huán)境干擾,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同時,又不違背事物的必然性,既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又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性。

      因此,道學在人格塑造上值得借鑒內(nèi)容包括:在人格理想上,實現(xiàn)“清澈澄明”的率真本性;在具體實踐上,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既尊重客觀規(guī)律,也要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等等,無論從其內(nèi)容,還是方法論方面,都對于博雅教育中完善人格的塑造具有實踐價值。

      儒學與道學的理想人格,為我們描述了具有優(yōu)秀人文素養(yǎng)的人格畫像。這是在幾千年的歷史中內(nèi)涵于中國人血液的理想訴求,是基于文化自信的博雅教育的移植的根基。目前,有更多的學者致力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發(fā)掘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繼承和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內(nèi)涵并加以應用。這些問題的研究對于博雅教育的實施意義深遠,特別是對于博雅教育中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提高等問題,具有理論與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沈文欽.從博雅到自由——博雅教育概念的歷史語義學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1):39-48.

      [2]北大老教授教學調(diào)研組.北京大學通選課的現(xiàn)狀、問題和建議[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1,(2):96-101.

      [3]甘陽,劉小楓.大學改革與通識教育 [J].開放時代,2005,(1):5-6.

      [4]顧沛.培養(yǎng)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的相輔相成[J].中國大學教學,2010,(3):31-35.

      [5]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6][美]約翰·密爾.密爾論大學[M].孫傳釗,王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張亞月.從博雅教育維度審視大學德育:目標、方法及途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1):147.

      [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9]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0]安小蘭.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2]王威威.荀子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

      [13]孔穎達.周易正義·續(xù)修四庫全書:第一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5]邵漢明.儒道人生哲學[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

      [16]曹礎基.莊子淺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7]南懷瑾.老子他說[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18]南懷瑾.老子他說:續(xù)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19]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M].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

      [20]李澤厚.論語今讀[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21]南懷瑾.莊子諵譁: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2]南懷瑾.莊子諵譁: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歡
      博雅人格理想
      小學生作文·小學低年級適用(2023年3期)2023-09-12 10:31:33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金橋(2022年7期)2022-07-22 08:32:10
      垛田形態(tài)多樣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科學家(2022年3期)2022-04-11 21:36:53
      共產(chǎn)黨人的人格力量
      2021款理想ONE
      汽車觀察(2021年11期)2021-04-24 20:47:38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花火彩版A(2021年11期)2021-02-08 12:42:52
      赴博雅之約 促學校發(fā)展
      井岡教育(2020年6期)2020-12-14 03:04:42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學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博雅育英 繽紛課程
      松江区| 南安市| 紫金县| 兖州市| 浦城县| 东海县| 阿瓦提县| 邵武市| 吴忠市| 咸宁市| 霸州市| 赣榆县| 亳州市| 龙游县| 新安县| 合阳县| 崇礼县| 云梦县| 黄陵县| 清水河县| 西华县| 长宁县| 泌阳县| 宣威市| 太原市| 荆州市| 古蔺县| 高唐县| 舟曲县| 宣汉县| 芷江| 汉沽区| 琼中| 裕民县| 定日县| 六盘水市| 神农架林区| 石棉县| 广东省| 临沭县| 黑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