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萍,陳 丹
(臺州學院 醫(yī)藥化工學院,浙江 臺州 318000)
高校實驗室儀器設備是高校重要的辦學條件之一,是人才培養(yǎng)及社會服務中必不可缺的工具。如何發(fā)揮實驗室儀器設備在辦學中的有效作用,充分利用其資源為教學科研服務,除設立專門的職能部門和制定規(guī)范的管理規(guī)程以外,還與其有效的設備管理模式密切相關[1]。本文從烘箱等共用性加熱儀器設備開放管理現(xiàn)狀入手,構建開放管理模式并加以實踐,與同仁共同討論交流。
傳統(tǒng)管理模式下實驗室中的共用性較強的儀器設備如烘箱等,由于分散在各專業(yè)、各實驗室中,不能統(tǒng)一調(diào)度和統(tǒng)籌使用,表現(xiàn)為有課使用、無課閑置,資源嚴重浪費。各專業(yè)、各實驗室重復購置、造成了有限的實驗儀器設備經(jīng)費更加緊張。由于分散管理、分散使用,缺乏專人保護,出了問題很難查找源頭,在使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將各專業(yè)、各實驗室通用的加熱儀器設備進行資源整合,探究科學、合理的開放管理模式[2],更好地發(fā)揮儀器設備在人才培養(yǎng)及社會服務中的作用。
(1) 資源整合,建立統(tǒng)一的電熱室。 以臺州學院醫(yī)藥化工學院為例,醫(yī)藥化工學院設有化學、化工、制藥及材料類5個本科專業(yè),各專業(yè)都要用到加熱儀器設備,這些加熱設備包括箱式電阻爐、管式電阻爐、真空干燥箱、恒溫干燥箱等,型號不一,種類雜,數(shù)量多,且分散在各專業(yè)各樓層及各個房間。要將這些共用性儀器設備的進行資源整合,首先要進行分類排查統(tǒng)計,并且要選好共用性儀器設備開放場所,建立統(tǒng)一的電熱室。一是要根據(jù)各層實驗室的教學、科研使用需要及功能特點,擺放不同類型的加熱儀器;二是由于樣品在加熱、燒結過程中會揮發(fā)產(chǎn)生氣體,從安全、環(huán)保角度出發(fā)[3],室內(nèi)最好要具備排風系統(tǒng)條件;三是要考慮各房間的布局及使用的最大功率,滿足每臺儀器的用電要求。
(2) 建立開放管理的準入制度。 所有的電熱室進行開放,進入開放電熱室的所有人員必須經(jīng)過實驗室安全知識培訓并考試合格。使用時需預約申請并建檔,再由實驗室管理人員審核,取得電熱室使用資格的人員方可任何時間進入做實驗[4]。
(3) 完善開放管理制度。沒有制度就沒有管理,沒有管理何談責任[5]。在高校的開放管理中,必須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及時補充和修訂管理制度,使每一項工作都有章可依。條款中不僅要說明怎么操作,還要說明違規(guī)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及處理規(guī)定[6]等。有了各項管理制度,便能做到分工明確,有序地進行儀器設備的開放[7]。
(4) 安全文化建設及安全設施的建立。除了制定安全使用制度外,加強宣傳教育,使師生熟悉實驗室安全管理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安全設施的使用,增強安全意識[8]。由于加熱設備的特殊性,除了將每臺設備的操作規(guī)程、注意事項及警示標志張貼于醒目位置外,還要做好高溫防護措施,如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耐火磚、防高溫手套、鉗子等。設立加熱儀器使用狀態(tài)標簽,做好儀器使用登記。除了應配備一般的消防設施,如滅火器、消防沙等,還應考慮在室內(nèi)安裝煙霧報警裝置、攝像監(jiān)控裝置,使用氣體鋼瓶的還應配有報警裝置等。
(5) 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電熱室全面開放,無形中增加了實驗室管理的難度和工作量。因此,要改革實驗室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手段,在崗位設置、待遇和培訓等方面采取激勵措施,在評獎評優(yōu)上給予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提高實驗隊伍的業(yè)務水平和整體素質[9]。選派實驗室骨干到國內(nèi)高校交流、考察或進修,鼓勵實驗人員參加國內(nèi)外相關學術會議。每年組織實驗室相關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加強安全管理。
(1) 整合資源,建立共用電熱室。根據(jù)功能和性質,在學院新實驗大樓3—5樓各設立共用電熱室,將分散在各專業(yè)、各學科近40臺加熱設備,進行了統(tǒng)籌安排,根據(jù)各層樓的教學及學科分布特點,集中安排不同類型的加熱儀器。如醫(yī)化大樓5樓主要分布有無機、有機、材料實驗室及相應的科研室,教學及科研使用較多的是箱式電阻爐及管式電阻爐,因此5樓電熱室以擺放這2種高溫爐為主。通過整合資源,使電熱室功能更加明確,實現(xiàn)了實驗室資源共享,避免了重復購置,在多學科教學及科研中得到充分利用。
(2) 建立制度,落實職責。在儀器設備管理制度及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實驗室制定“電熱室安全管理制度”“電熱室管理規(guī)定及辦法”“管理人員管理職責”等切實可行的管理制度。每層設立電熱室管理組長,負責輪周值班管理人員的管理情況及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及報修情況,輪到值班的管理人員必須清楚每臺儀器設備的使用狀況,檢查每臺儀器設備的儀器使用記錄情況,查找安全隱患,定期對儀器設備進行全面檢查,及時保養(yǎng),損壞的儀器設備及時通知廠家來進行修理,并做好安全巡查工作,做到每天巡查,及時登記巡查情況表。由于職責分工明確,有效地推進了實驗室安全工作[10]。
(3) 加強使用管理,消除安全隱患[11-12]。設立加熱儀器使用狀態(tài)卡片,如“完好”“待維修”“使用中”,并設立不同的顏色以示區(qū)分。使用時,使用人員需向管理人員提出申請,在申請單上填寫相關的信息并作相應的承諾,同時領取“使用中”卡片,在卡片上填寫房間號、儀器編號、姓名、聯(lián)系方式,使用的最高溫度、起止時間等,使用某臺儀器時將卡片插在相應儀器的卡槽內(nèi);儀器使用完畢,將卡片交回給管理人員。同時,須在儀器使用登記本上填寫使用記錄,對沒有做好使用登記的人員,管理人員及時打電話通知,要求他們重新登記。對于不遵守安全管理制者,管理人員有權利拒絕使用。
(4) 全面開放,提高儀器設備使用效率。采用了以預約開放為主,定時開放和定向開放為輔的管理方式。其中預約開放主要是針對課余時間有實驗需求的學生,學生可以隨時預約,中心安排專門實驗教師值班指導;定時開放主要針對使用的設備較為復雜、有特殊安全使用需求的教師以及學生群體,如使用氣體保護的高溫爐等;定向開放主要針對合作單位的使用需求。通過全面開放,大大提高了儀器設備使用效率[10],如有些設備的年平均使用時數(shù)超過2 000小時。
(5) 發(fā)揮技術特長,調(diào)動工作積極性 。電熱室全面開放,無形中增加了實驗室管理的難度和工作量。為此,中心改革了實驗室管理方法,制定了主值班守則,實施了主值班制度。每層設立管理組長,管理組長由高職稱及責任心強的教師擔任,具體負責各層電熱室管理人員的管理情況及儀器的使用、維護及報修工作。管理人員由實驗技術人員擔任,每周輪流值班,每天由1人值班(8:00—17:00),負責電熱室全天的管理(開放,參觀,安全等),并在值班結束后,填寫值班記錄。這樣,只要管理組長查看值班記錄便可知前一天發(fā)生的事情和等待解決的問題,以便及時處理,提高了管理效率,變多人忙為一人忙,其他人可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和學習,電熱室管理更加有序。
將功能和用途相同或相近的儀器實行集中管理,共管共用,統(tǒng)管統(tǒng)用,提高了共用實驗儀器設備的利用率,避免了低水平重復購置,有利于提高實驗儀器設備的使用效果,有效消除安全隱患。實踐證明,實驗室開放管理模式的改變,大大地提高了儀器的使用率,方便全院甚至全校的教學科研工作,也可提高學生科研意識和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當然,共用儀器設備的開放安全管理,除了配備一定的安全設備外,建立切實可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及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強化管理人員及使用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才能使共用電熱室儀器設備管理更科學、更合理、更規(guī)范。
References)
[1] 周羅軒,曾雄偉.實驗室儀器設備管理模式之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27(7):150-152.
[2] 楊威,尚海茹,馮國奇.高校開放實驗室建設與管理體制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33(3):255-257.
[3] 董鵬,高惠玲,唐嵐,等.從安全、環(huán)保角度談化學類教學實驗室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10):227-231.
[4] 梁瓊月,凌桂芝,楊娟,等.高校開放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6(22):282-283.
[5] 侯德俊,張社榮,張磊,等.依托實驗室安全文化建設提升實驗室安全工作水平[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31(6):9-11.
[6] 王孟祿,張鐳.中外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比較及啟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1):227-231.
[7] 鄧君,金艷燕,王勁松,等.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實驗室開放管理的探討[J].西北醫(yī)學教育,2013,35(5):957-959.
[8] 牛煥雙,張潤杰,劉濱.以安全文化建設促進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9):199-201,205.
[9] 肖君,李雪,陳笑怡,等.教育資源庫使用效益評估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2(2):105-112.
[10] 王袆,華夏.促進我國科學儀器管理與共享的政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12(11):29-33.
[11] 黃勝.高校實驗室化學試劑安全管理的強化與提升[J].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66-168.
[12] 龔守健.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系構建途徑探索[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