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侖
除了王石,柳傳志、馬云也非常典型。馬云的公司上市的時候,按照他當時在這個團隊里的貢獻和影響來說,他不應該只拿這點兒股份。大家知道,他的股份不到10%,沒有哪個互聯(lián)網公司的老板上市只拿這點兒股份的。他不斷地用他的理想創(chuàng)造新的商業(yè)文明,不斷地用各種方法來激勵企業(yè),阿里巴巴就像宗教組織一樣,不斷地擴大、蔓延。如今,它的規(guī)模大到你都無法想象。淘寶一年的資金結算是幾億元,在淘寶上開戶的人比在工行開戶的人還多。這就是馬云的強大理想帶來的結果。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公司。有一次,馬云跟我說他去美國考察那些偉大的公司,發(fā)現(xiàn)有兩類公司:一類公司的CEO天天講報表、講錢、講銷售,還有一類公司的老板天天講觀念、講精神、講道德。他發(fā)現(xiàn),那些職業(yè)經理人天天算報表的公司,都沒有什么增長的潛力,只有那些講理想、講貢獻、講價值觀的公司,才能一直存活下去。他的公司創(chuàng)辦十周年的時候,他給我們放了一段錄像。這段錄像講的是星巴克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故事。
星巴克的創(chuàng)始人因為熱愛咖啡、熱愛休閑的生活方式而創(chuàng)辦了這家企業(yè)。企業(yè)上市幾年后,經理人管理公司,創(chuàng)始人就離開了。經理人每天要算業(yè)績,做季報、半年報、年報,還要不斷地去看銷售、看門店。為了提高銷售業(yè)績,他們不斷降低成本,結果水兌得越來越多,咖啡越來越不好喝。而且,隨著門店越開越多,成本也越來越高。所以,星巴克的業(yè)績開始下滑,股價也往下掉。大家沒招兒了,怎么辦?于是把創(chuàng)始人找了回來,就像蘋果把史蒂夫·喬布斯找回來一樣。創(chuàng)始人回來以后做了一件事:把全球星巴克的主要骨干——有幾千人——召到美國的一個小鎮(zhèn)上,在那兒待了五天,花了5000萬美元。這些人在這五天里就做一件事,就是討論。討論什么?討論什么叫愛,讓大家感知,在彼此付出真心的時候,那樣一種愛所帶來的真切的溫暖。
一周之后,這些人都明白了,他們做事業(yè)是為了愛,不是為了賺錢。因為星巴克的咖啡原料很多都來自非洲,所以,他們把非洲村落里村民的幸福和他們的咖啡聯(lián)系起來。逐漸地,星巴克的經理、員工體會到了他們對客戶的愛,發(fā)自內心的愛。所以,他們會認真地做好每一杯咖啡,讓咖啡的味道更加香醇,同時也讓客戶感受到這份愛。如此,星巴克的客戶又多了起來,業(yè)績也提升了。這段錄像的確非常打動人。
有一次我去美國,因為要開發(fā)一個項目,回來之前去羅切斯特考察那里的醫(yī)療城。羅切斯特的醫(yī)療城一共有十萬人,有五萬人在為梅奧醫(yī)療機構服務。梅奧醫(yī)療機構為什么名聲大噪?因為它是奧巴馬在提到醫(yī)療改革時不斷表揚的一家企業(yè),說他們的醫(yī)術非常好,醫(yī)德也非常好,而且不貴。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他們一律平等對待,上到總統(tǒng),下到偷渡的、要飯的,都是一個收費標準,這就是他們的價值觀。
去考察的時候,我參加了他們的一項體檢計劃,真切地體會到他們那兒的每個醫(yī)生對客戶發(fā)自內心的關照。我和他們開玩笑說,這是因為我走的是VIP客戶的通道,如果是普通客戶,可能就沒那么好了。我的翻譯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她說不是的,他們對所有人都很好。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她父親從東北跑到美國去看她,突然感覺不舒服,一檢查,是得了癌癥。她父親沒錢,她也沒錢,她老公已經失業(yè)兩年半了。但梅奧該怎么給她父親查還怎么查,查了以后還給她父親做了手術和化療,一共花了60多萬美元。最后她就給政府寫信,說她付不起這筆錢,政府就想辦法找別的基金替她來出這筆錢。梅奧一直是為他們服務,不問錢的事情。因為美國有一套社會福利體制,所以最后可能有一些公益慈善基金幫她出了這筆錢。梅奧并沒有因為你沒給錢而延誤對你的治療,在他們眼里,你就是人,是病人。你有活下去的權利,我要捍衛(wèi)你活下去的權利,這是我行醫(yī)的價值觀,我不會問你的身份。
后來我的另一個翻譯跟我說了他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名40多歲的女性,是一個中國的偷渡客,剛偷渡到美國,什么身份也沒有,得了急性盲腸炎,送到梅奧,梅奧同樣認認真真地把人給治好了。這位大姐沒錢,怕出不了院,結果人家告訴她說不要錢,她感動得不知道該怎么辦。梅奧的人完全是用真心、愛心在做事。對他們來說,你的身份不重要,在我這里,你就是人,我是醫(yī)生,必須管你的生命;出了這個門,你的身份自然有法律來管。這種價值觀引導著梅奧走過了100多年,如今,它已經成為美國口碑最好的醫(yī)療機構,每年有70多億美元的收入。
這是講的醫(yī)療企業(yè),美國還有一家公司,是做服務業(yè)的,也非常有趣。起初,這家公司是個宗教組織。大家知道,美國的人家有花園,有綠地,他們就幫別人割草坪、帶孩子,做這些事情。因為是宗教組織,所以他們發(fā)自內心地去幫助別人,認認真真地把每塊草坪割好,把每個孩子帶好,不圖任何回報。他們是對上帝負責,不是對利潤負責。結果,他們的客戶越來越多,他們就跟人家要一點兒錢,說是把成本付了就行,不要利潤。因為他們收費比別人便宜,服務也很好,所以越來越受客戶歡迎,結果這個組織的收入反而越來越多,最后變成了一家市場服務公司。
現(xiàn)在,這家公司不僅管物業(yè)、管醫(yī)院,還管監(jiān)獄,包括一些政府的后勤部門,也歸它管。它的收費一直比別人低,他們一直堅守這樣的價值觀,就是服務在金錢之前,先服務后收錢。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
上次我遇到了這家公司的老板,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個流浪漢在街上乞討,他把這個流浪漢叫來說,你不要乞討了,你去幫助別人,而不是向別人索取,這樣你就會得到快樂。于是這個流浪漢就開始到他的公司做清潔工,去幫助別人。最后,這個流浪漢成了一個小領導,因為他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你別小看流浪漢,流浪漢有流浪漢的能力,他善于察言觀色,能夠根據(jù)人的外表判斷其身份,這是他長期在街上乞討積累起來的經驗。但如果沒有人引導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他就不能發(fā)揮出他的能力,不能成為一個很好的服務人員。所以,美國的很多長壽組織和有著良好口碑的公司,都有很好的價值觀做引導,特別是服務業(yè)的公司。
(莫難選自《行在寬處》湖南人民出版社 圖/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