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巧
中國歷史上有過大吃大喝的情況。成語“酒池肉林”,說的是商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其結局如何?了解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商朝因紂王奢靡的生活最終被周武王所滅。后來人們就用“酒池肉林”這個成語形容生活荒淫腐化。
再說三國時期的吳主孫皓,在歷史上之所以被定性為暴虐之君,除了他殘暴的執(zhí)政方式外,還與其無節(jié)制的狂吃海喝,常常在酒席上找大臣們的茬兒有相關?!顿Y治通鑒》卷八十記載:“吳主每宴群臣,咸令沈(同“沉”)醉。”醉就醉了吧,他還借酒做文章,“置黃門郎十人為司過,宴罷之后,各奏其闕失”。于是,無論是酒醉吐真言,還是酒醉說胡話,只要有說孫皓壞話的,便一律治罪,“大者即加刑戮,小者記錄為罪,或剝人面,或鑿人眼”,手段相當殘忍。于是,“上下離心,莫為盡力”,吳國迅速滅亡。
晉代,無論官府還是民間,常有聚會,很多人一喝酒就爛醉,借酒撒潑,行為放誕,還自相標榜。文學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賢”,每個人其實都挺能喝的,尤其是劉伶,他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晉室南渡以后,吃喝風依然如故,只是換了一批玩家酒客而已。所以,整個晉代在政治上并無太大建樹,東晉更是偏安一隅,社會也不安定,民怨頗多。
唐朝初期,統(tǒng)治者吸取隋朝滅亡為教訓,尚能勵精圖治,勤儉節(jié)約。但唐代中期以后,社會風氣有所改變。唐玄宗天寶年間,奢靡之風盛行。據《明皇雜錄》記載,天寶中期,公主們?yōu)榱擞懱菩诘臍g心,爭著做好吃的送給皇帝,“水陸珍饈數千,一盤之貴,蓋中人十家之產”。且不說數千道名貴菜肴唐玄宗一人能否吃得完,就是那一盤菜都要花費十個中產之家的財產。統(tǒng)治者在吃喝上如此奢侈,上行下效,唐朝怎能不迅速走向衰???
《南部新書》記載,早在唐朝開元年間,宮廷和皇親國戚流行吃黃魚,為滿足權貴們的口腹之欲,“故打河陽作池養(yǎng)之”,即在河陽地區(qū)組織民夫專門挖了個大水塘來養(yǎng)黃魚,所以這個池塘就叫“黃魚池”。后來,這個“黃魚池”竟與唐代一次政治事變扯上了關系。說是在唐文宗開成末年的冬天,“黃魚池”的水結成的冰好像帶有花紋的絲綢一樣,被當時人認為是不好的征兆,果然沒多久就發(fā)生了“甘露之變”,導致唐文宗被宦官幽禁至死,親信大臣多被奪權的宦官誅殺。應該說,人們把“黃魚池”的冰紋與政治事件牽扯在一起,是有迷信色彩的,但是,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反映出晚唐時期權貴奢靡享樂的生活是受到人們唾
棄的。
到了宋代,《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了一個例子:宋寧宗嘉泰年間“成都三司(三個衙門)互送,則一飯之費計三千四百余緡”,“建康六司乃倍之”。嘉泰三年(1203),“上(皇帝)御筆嚴監(jiān)司互送之禁”,就是禁止官員借公務之機大吃大喝、奢侈浪費,然而各衙門之間迎來送往、豪吃海喝的現象依然如故,尤其是遠離京城的地方,更是如此。這也成為南宋時期的弊政之一。有史學家評論說,宋代是士大夫們的樂園,可惜的是官員們把帝國當成“享樂”之園后,形勢也就岌岌可危了。的確,沉迷于吃喝享樂中的官員,喪失了居安思危的意識,偏安的南宋最終亡于元朝人之手。
明代的吃喝情形在《萬歷野獲編》中可窺其一斑。書中說萬歷皇帝一天的飲食開銷,價值北京城里的一套大房,“常見一中貴賣一大第,止供上(萬歷皇帝)饔飧一日之需”,這讓負責辦理皇帝御膳的太監(jiān)們愁眉不展。怎么辦呢?于是太監(jiān)們便伙同權力機構—吏部、兵部賣官鬻爵,“居間所入,半充牙盤進獻”,太監(jiān)們將灰色收入的一半用來打理皇帝的吃喝,如果有正直的官員出面阻攔,肯定就得挪位子,甚至有性命之憂。所以,當時人說:“真可慨也夫!”皇帝如此,官員們也競相效仿,從官場到民間,吃喝之風盛行不止。明朝自開創(chuàng)以來積攢的家業(yè),被一群蠹蟲侵蝕殆盡。有史學家認為明朝實亡于萬歷,不是沒有
道理的。
清乾隆時期被認為是盛世,但講究吃喝的風氣在此時尤顯突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名義上是視察河工,實際目的卻是游山玩水。其隊伍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據統(tǒng)計,總的花費超過了當年康熙皇帝南巡的十倍,這不僅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更造成了奢靡的社會風氣。此外,乾隆皇帝舉辦的幾次千叟宴,雖然含有尊老崇禮的因素,但更多的卻是滿足他的虛榮心。辦“千叟宴”確切的開銷筆者沒有查到,揣想之下,定然不是個小數目。乾隆一朝,整個社會都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浮華奢靡之中,但社會危機也由此而生。有學者指出,乾隆中后期,清朝已經走向下坡路。
晚清時期,國家千瘡百孔,但官場上的吃喝風反而更甚。據晚清重臣翁同龢的侄兒翁曾翰的日記顯示,他在京城為官時,幾乎日日要赴宴,招飲、作陪、接場、預祝、補祝、公請、團拜等等,名目繁多,應接不暇,往往一天喝幾場,甚至熬夜喝酒,終釀成頭痛、體虛等病。他常常想戒酒,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后身體不堪重負,四十一歲便積疾而亡。翁曾翰還只是一個沒有太大實權的文學侍從京官,那些身居要職、手握大權的晚清官員耗費在吃喝上的金錢和精力更是可想而知了。
歷史上出現過吃喝風,但也有很多不講究吃喝、反對奢侈、提倡節(jié)儉的事例。
唐朝初期有一個宰相叫李勣,他不僅功勛卓著,而且為人低調,生活節(jié)儉。一次,一個老家的鄉(xiāng)親到京城去拜訪他,到了飯點,李勣便留鄉(xiāng)親吃飯。唐朝人愛吃胡餅,鄉(xiāng)親吃餅時嫌桌上的胡餅邊緣不干凈,就順手撕下扔在一邊,“裂卻餅緣”,李勣見了很生氣,著實訓斥了他一番:“年輕人啊,你應該知道,這塊餅包含了農人的多少汗水,田地要犁兩遍,土壤肥沃后才能下種,還要灌溉、鋤草,精心呵護,年景好才能豐收;辛苦收割,脫粒揚清后,才得到麥粒,還要碾磨成粉,然后才能做成一塊餅。你這樣隨意扔掉,太不應該了。在我這里,問題還不大,如果當今皇帝看見你這樣做,非砍了你的頭不可!”可見,唐朝初期,那些積極進取的統(tǒng)治者是率先垂范提倡節(jié)儉的,這為唐帝國的發(fā)展開了一個好頭。
北宋名臣范仲淹,不僅政績卓著,而且“以清苦儉約著于世”,言傳身教,范家子孫都嚴格遵守節(jié)儉的家風?!肚⑴f聞》中記載了個小故事,說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做官后,一次請晁姓朋友吃飯,飯局過后,晁姓朋友感慨道:“?。》敦┫嗉业募绎L終于有所改變了!”別人甚有興致地追問他何出此言。他回答:“鹽豉棋子,而上有肉兩簇,豈非變家風乎?”原來,以前范丞相家吃飯,就是以發(fā)酵的豆豉佐餐,這次他家吃飯,豆豉上居然加了兩撮肉,這難道不是改變家風了嗎?此言一出,眾人哈哈大笑,然而,這笑聲中卻充滿了深深的敬意。
另一個北宋名臣王安石同樣節(jié)儉,他“飲食粗惡,一無所擇”,即便身居高位,依然是家廚做什么他就吃什么,而且有意思的是,他吃飯時只夾最靠近自己的菜肴。雖然這種吃法令眾人驚異,但卻表明他不講究吃喝,正應了那句話: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只是為了吃飯。
據《元史》記載,元文宗年間有個清官叫秦起宗,他擔任撫州路總管(相當于省級長官)時,撫州路衙門大擺宴席歡迎新長官。秦起宗問辦事人員,這辦酒席的錢是哪兒來的?辦事人員不敢欺瞞,回答說是跟民間商人賒借的。秦起宗立即讓辦事人員將錢物歸還商人,自己只吃了工作餐。因為長官帶頭廉潔奉公,嚴禁大吃大喝,所以,秦起宗領導下的撫州路“官府僚佐有宴集,成禮即止”,他本人也深得百姓稱贊。
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個“草根”出身的開國皇帝,他和馬皇后一貫厲行節(jié)儉,到了災年,據說常吃“麥飯野菜”。所以明代初年的官場,乃至于民間,很少在吃喝上鋪張浪費。
清朝初期的康熙皇帝也是倡行節(jié)儉的好模范。他在頒發(fā)全國的《圣諭十六條》中有五條都涉及到要求各級各地官員“尚節(jié)儉,惜財用”,禁止奢侈浪費、大吃大喝。他是這樣要求官員們的,自己也是這么做的??滴趸实燮綍r都是“粗食軟蔬”,“不喜厚味”,吃東西清清爽爽,適可而止,而且,不是重要慶典,他的餐桌上絕不放酒具。由此,宮中的飲食開銷大大減少,“先是光祿寺(掌管皇宮飲食的機構)供應宮中用度,每年用銀七十萬兩有余;朕漸次節(jié)省,不使濫溢,一年止需七萬兩余”。數據是最有發(fā)言權的,皇宮全年吃喝開銷一下子減少了百分之九十。這也說明了此前的吃喝浪費是何等觸目驚心??滴趸实弁瞥绻?jié)儉,不僅營造了康熙朝勵精圖治、欣欣向榮的社會氛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根基,同時,他自己也因飲食得法,養(yǎng)生有方,在位61年,安享
尊榮。
歷史需要常?;乜?。必須承認,中國歷史上的大吃大喝之風給每個時代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有的國破,有的家亡,有的殞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氣,貽害深遠。而那些反對奢侈的例子則足以證明,崇尚節(jié)儉、生活恬淡不僅會贏得人們的尊重,更能促進吏治的清明、社會的和諧以及國家的強盛。古人云:“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笨梢姡?、敗與生活奢侈是大有關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