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奇
最近看了《不過一碗人間煙火》這本書,其中收錄了近現(xiàn)代各位名家寫美食的名篇,如汪曾祺的《手把肉》、豐子愷的《吃酒》、梁實秋的《粥》、周作人的《故鄉(xiāng)的野菜》等,都充滿了人間煙火之氣,讀之竟令人泫然。
名家們并不是專職的美食家,但他們熱愛生活。因此無論是饕餮盛宴、山珍海味,還是家常小菜、甜點小吃,他們都能寫出風格?;貞浝锏奈兜罃y著時光,在心中生生不息。
我尤其喜歡汪曾祺的文章,他筆下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寫盡人間溫暖。他是一個溫和大氣的文人,世間雖有險惡,但在他的眼里,總有美好。就算在被下放到農村勞動的日子里,他也能把苦澀的日子活出滋味——畫馬鈴薯的解剖圖。與他相比,老舍、傅雷都遜了一籌,他們習慣了高處的生活,便無法接受驟然跌落塵埃的現(xiàn)實,所以只能以死解脫。但汪曾祺不同,他說自己“隨遇而安”,簡單四字卻令我深深感動。這是人生的智慧,也是熱愛生活的人對生命最深切的贊頌。汪曾祺寫五味,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和臭,南有廣東番薯糖水,北有咸極的咸菜咸魚,東有牛肉粉涮涮辣,西有酸菜缸、臭豆腐面筋百葉、臭莧菜桿。無怪乎汪老先生最后感嘆: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汪曾祺寫端午的鴨蛋,其中“鴨蛋絡子”一節(jié)倒使我啞然失笑。我憶起小時候端午時,爸爸會用五色絲線為我編一個漂亮的蛋網,我便精挑細選出一個色相最好、最圓潤的雞蛋或鴨蛋放在網里,在蛋的溫香里度過端午。
汪曾祺寫蠶豆,最讓我感到溫馨。爺爺每年都會從老家?guī)碓S多碧綠鮮潤的蠶豆,用來做蠶豆蛋花湯,這種吃法一年只有一季,所以每當我看到桌上有蠶豆蛋花湯時,第一個念頭便是春天到了,然后便大快朵頤。這道菜一向很開胃,它的色澤就能喚起人的食欲:碧綠得像玉一般的鮮蠶豆、嫩黃乳白的雞蛋和淺青色的湯搭配在一起,真是一件藝術品!
汪曾祺寫的炒米,以前我也很喜歡吃,但奶奶也許是嫌做著煩,只是偶爾做一次,有時還順帶做些炒米糖。所以每次有炒米吃時,我都會如老鼠掉進了米囤里——一定要吃個夠本。那種香甜脆硬的滋味,可比巧克力和蛋糕的味道好多了。
汪曾祺還寫豆腐、栗餅、黃豆、豌豆、咸菜、米線,每一種普通的食物在他筆下都有了生命,都顯現(xiàn)出了不同尋常的魅力。讀著這些有味道、有溫度的文字,我終于明白,食物不僅僅安撫了一個人的胃,更是一段生活的見證,只有攜著記憶,才會有如此深情的筆觸。
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卻不只一碗人間煙火,這更是一種感悟、一種情懷,還有,一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