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中學高三年級 馬香雪
熊培云先生直言:“自由在高處。”其實不然。自由,應是謙卑的。
早在思想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就高舉自由的大旗。在那個理性主義膨脹的時代,自由顯然占了上風,而封建主義蜷縮在角落。耳邊充斥著“天賦人權”的口號,人的主觀能動性被無限放大,康德做了第一只發(fā)聲的蟲兒:“自由要自律!”
在我看來,這里的自律即是“把自由放低”。
理性主義時期,自由就像是吊在空中的圣果,讓下面的人垂涎三尺,直到人們抓住它,擁有它,濫用它,人就成了天空的首領,自然界的主宰。就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而言,人類是自然界最高級的物種,那么作為高級物種的人即擁有了自然界唯一的特權——自由,我們將其他物種貶為“賤民”,隨意糟踐。時至今日,虐待貓狗事件屢見不鮮。他們眼中的自由,被其有色瞳孔反射為主宰萬物的虛像,他們矢志不渝地信奉“人是萬物的尺度”,我認為,這恰恰是曲解了自由。自由不應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隨意踐踏,尤其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tài),其面目可憎。而應是一種生命對另一種生命的頂禮膜拜,在表情上維持起碼的尊重。因為自由,顧名思義,“自己”與“由人”,唯有由人,以謙卑的態(tài)度將他人與自己放在自由的蹺蹺板上,當你處于下方時,表面上他人占了上風,得了更遠的視野,但細想來,你之所以處于下方,是因為你自由的分量足夠了。你仰視別人,這時,你是謙卑的,得謙卑者得自由。
或許人們會羨慕鳥的自由翱翔,但誰曾想過這只是鳥的一種本能,是它們無法選擇的自然屬性,在這一點上,它已經(jīng)不自由了,有誰敢說鳥就非想自己有翅膀呢?既有翅膀,不免翱翔于天,俯瞰大地,此時,它的姿態(tài)是俯視的,罪惡、悲痛、疾病……盡收眼底,這就是位于高處的后果。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中說道:“心里映著美的印象,常受美的印象浸潤,自然也可少存些濁念。”反之呢?不言而喻,近墨者比墨還黑。失謙卑者失自由。
而物欲橫流的社會謙卑漸漸褪了色,人們認為為所欲為便是自由,“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的號角重新吹響,人的姿態(tài)越來越高。王開嶺先生在“鹿的窮途”中描繪了一只奔跑在大街上的鹿被人們追趕到無路可逃的情景,人們邊追邊扯破喉嚨大喊:“誰先抓到就歸誰!”“殺了鹿賣錢!”我不禁渾身簌簌:在這個城市水泥森林里難道容不得一只鹿的存在?人類的為所欲為即毀滅其他的變相自由?
難怪有位作家感慨:“蟋蟀是卑微的歌者,城市是傲嬌者的天堂?!钡珜嶋H上,蟋蟀才是真正的自由者。在它的世界,無所牽絆,隨遇而安,高興時唱歌悅己,說不定還悅了哪位作家,靈光一閃,一揮而就不朽作品。而我們——傲嬌者,像螞蟻一般忙碌在自己都不知的未來中,我們須對著發(fā)光的屏幕目不轉睛,對著腆著啤酒肚的領導點頭哈腰……這并不是謙卑,而僅僅是“卑”,卑劣至極。對于同類,我們不好發(fā)泄,于是我們轉嫁心中淤積的憤懣,一股腦兒傾倒在手無縛雞之力的貓兒狗兒身上。人類,多么可恥!
康德的話一天天變得深刻起來:“自由要自律!”一切傲嬌者的姿態(tài)在“律”的約束下自然也可以放低些姿態(tài)。自由的精髓并非以統(tǒng)治者的高傲隨意踐踏萬物,而是以謙卑的姿態(tài)保護萬物的能力,對于你想保護的東西,你有能力保護,這,才是自由。
自由向來意味著任心適性,但絕不等同于為所欲為。心是善的,由它領導下的自由必是謙卑的無私奉獻者;而欲是惡的,是人們在利的誘導下的一種反射行為。近日,消防官兵于大橋上救下被困小貓事件讓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一股暖。原來,人們竟可以在城市高架橋上容得下一只小貓,官兵們彎下身軀將小貓救出,身軀彎了,心卻站得筆直。小貓從高架橋被救下,得了自由。而人類何嘗不從救小貓的謙卑中獲得保護弱小者的滿足感呢?在某種意義上,你幫助他者的能力決定你的自由,力不能及便是不自由。
人生而好動,可生而不能動,便是苦惱。疾病、老朽、幽囚都是人所厭惡的,就是它們奪去動的可能。動愈自由愈使人快意,所以人常厭惡有限而追求無限,現(xiàn)實是有限的,不能容人盡量自由活動。人不安于此,于是自架空中樓閣,抬高姿態(tài),悲劇也就應運而生了。一旦居高,必然臨下;一旦臨下,必然傲物;已有傲物的心理,則必有傲物的行為。虐待、辱罵等即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為了自由而居高恰恰反得不自由?!坝械娜耍T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但其內(nèi)心卻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慎,一朝摔下臺來,無形中其內(nèi)心的虛偽吞噬著他,舉步維艱,何談自由?而“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做牛馬”,已經(jīng)俯下身子低到了泥土里,何怕摔落?
未必一定要給人做牛做馬,但一定不要把他人當牛馬,人與人平等,人與物同樣平等。自由地做有益于他人他物之事,方為上上自由。
自由本是低到泥土里的善,隨手拾取。
點評:
能大膽地和名人唱反調(diào),起筆就顯示了氣度不凡?!耙灾t卑的態(tài)度將他人與自己放在自由的蹺蹺板上,當你處于下方時,表面上他人占了上風,得了更遠的視野,但細想來,你之所以處于下方,是因為你自由的分量足夠了。”多么富有哲理的話!小作者大膽地思考“有誰敢說鳥就非想自己有翅膀呢”。中學生的作文里能有這樣的思辨,實在難得!老練的語言中哲思隨處可見,自由在低處的含義越說越明:自由要自律,自由就是要求自己“不給人做牛做馬,但一定不要把他人當牛馬”,自由是俯下身子,平等待萬物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