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曉峰
(天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072)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人民不懈奮斗、建設現代化國家歷史進程的一次偉大飛躍。現代化是全方位、多領域、各層次的變革和躍升,并不僅限于農業(yè)、工業(yè)、國防和科技的“四個現代化”領域。文化是社會結構的有機組成,全面現代化包括文化在內的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現代化不僅是技術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自然演進過程,也需要思想引領、精神激勵、文化支持。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靈魂,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要有文化的基礎和保證。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之維,是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
文化是經濟、政治、社會等的反映,同時又是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構成。隨著社會形態(tài)的演變,文化在社會發(fā)展進步中的作用明顯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分量越來越重。隨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認識加深,黨的文化自覺達到新的高度,文化建設規(guī)模擴展、力度加大。
從“四個現代化”到全面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開始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努力探索。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就提出了農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的現代化,建立鞏固的現代化國防。1954年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的工業(yè)、農業(yè)、交通運輸業(yè)和國防目標。1964年召開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進一步提出,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yè)、現代工業(yè)、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在80年代伊始開宗明義:“我們從八十年代的第一年開始,就必須一天也不耽誤,專心致志地、聚精會神地搞四個現代化建設?!盵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1頁。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都強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一以貫之地推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的長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增加了治理之維。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將工業(yè)、農業(yè)、科技現代化統(tǒng)一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之中;提出加快教育現代化,強化現代化的教育基礎建設;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增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生態(tài)之維;將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內涵具體化為軍事理論現代化、軍隊組織形態(tài)現代化、軍事人員現代化、武器裝備現代化,等等。可以看出,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領域的認識,是一個不斷拓展和深化的過程。
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看文化建設。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在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在對總體布局的認識上逐步形成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拔逦灰惑w”構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領域,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構成了全面發(fā)展、相互支撐的系統(tǒng)格局。從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到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從提出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到提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等,都反映了在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文化是與其它領域同等重要的領域,文化建設始終是不可或缺的內容。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運強。沒有文化的血脈貫通,沒有精神的力量支撐,就不能成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然將文化建設的現代化納入其中,使文化成為現代化的文化基因。
從“三個自信”到“四個自信”。黨的十八大強調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增強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盵注]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3頁。這就從“三個自信”拓展為“四個自信”,提升了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中的獨特地位。道路自信是以道路中蘊含的文化的自信為基礎的,理論自信是以對科學理論真理力量的文化信念為底蘊的,制度自信是以對建立制度的文化理念的自信為前提的。所以,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與“四個自信”相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和基本結構,從道路、理論、制度“三位一體”拓展為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因此,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文化建設現代化。文化建設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將國家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作為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全面提升作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本目標。這就表明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文化建設密不可分,沒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的現代化。怎樣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之維,可不可以說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或者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文化現代化是一個歷史的范疇,是指在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文化這種社會形式,也經歷了一個自我更新、自我完善,適應現代化、跟隨現代化、引領現代化,從而實現文化現代化的過程。文化現代化還是一個政治的范疇,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有不同性質的現代化,不同的社會制度有不同內涵的文化現代化。現代化不是資本主義的專利,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現代化的高級階段和高級形態(tài)。社會主義現代化包括各個領域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是中國共產黨的不懈追求??梢哉f,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等,都是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標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內涵。
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從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看,現代化的優(yōu)先目標是與國家發(fā)展的迫切需求連在一起的。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農業(yè)滿足人民最基本的食物需求,交通運輸業(yè)是國民經濟的動脈,國防建設關系新中國的安危,這些就自然成為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優(yōu)先目標。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業(yè)是基礎,工業(yè)為主導,科學技術是現代化的關鍵,國家富強不可一日無國防,由此“四個現代化”順勢而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逐步完善、不斷鞏固,如何將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治理是國家運行的基本機制,國家治理不夠順暢、不夠高效,自然會影響社會主義國家的各項建設,掣肘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黨的十九大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戰(zhàn)略安排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現代化從“四個現代化”進入“全面現代化”的新時代。全面建設就是指未來30多年的現代化建設,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國防和軍隊、政黨、國家治理、人的全面發(fā)展等各個領域的現代化建設。這是由于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體系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本身就要求現代化的總體性,不能單打獨奏,也不能僅僅是幾個領域。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由各個領域的現代化所構成的,需要總體推進與局部躍升相結合,文化建設現代化不可或缺、十分重要。
從近代以來的現代化進程看,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不僅需要經濟總量、軍事力量等硬實力的提高,而且需要價值觀念、思想文化等軟實力的提高。文化是社會形態(tài)的鮮明特征和顯著標識,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之維和思想之魂。
文化高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旗幟。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是建設與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與中國發(fā)展進步潮流相一致的先進文化的歷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和人民創(chuàng)造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這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由此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旗幟。新民主主義文化猶如大海中的燈塔,對于動員廣大人民群眾投身于黨領導的革命和戰(zhàn)爭事業(yè),起到了強大的引領和激勵作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和人民創(chuàng)立了社會主義文化,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共產主義理想和社會主義信念為靈魂,以社會主義道德為準則,以培養(yǎng)社會主義新人為己任的新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對于增強社會主義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塑造中國人民新的素質,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新民主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是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偉大飛躍的思想旗幟。改革開放新時期,黨和人民創(chuàng)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巨大成就,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偉大飛躍的思想旗幟。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在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同樣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旗幟。
文化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動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要將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到底,必須要有文化的支持。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偉大的革命”[注]《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52頁。,同時要求全黨團結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這就表明,新時期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但如果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一切從本本出發(fā),社會主義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梢哉f,真理標準大討論和思想解放運動,是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發(fā)動和精神呼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0年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有效應對重大挑戰(zhàn)、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包括堅決戰(zhàn)勝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和挑戰(zhàn),同時要求以偉大精神贏得偉大斗爭。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強調的偉大民族精神,實質上就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精神動力。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強大精神動力。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激勵開拓創(chuàng)新實現現代化,偉大奮斗精神激勵攻堅克難實現現代化,偉大團結精神激勵萬眾一心實現現代化,偉大夢想精神激勵堅定不移實現現代化。
文化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標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我國的現代化稱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一個根本特征,就是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此構成我國現代化的價值準則。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意識形態(tài)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等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規(guī)定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性質,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前進方向,指明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價值導向。核心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盵注]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頁??梢哉f,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追求。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以及美麗,就是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就是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就是我們要培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公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價值觀念轉變?yōu)閮r值實踐,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成。
文化厚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智力基礎。文化建設包括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建設教育強國,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國民素質等。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以全民族的精神文明大大提高、全社會的文化素養(yǎng)大大增強為條件的。經濟落后建不成現代化,文化落后同樣建不成現代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科技競爭的基礎是人才競爭,人才競爭的基礎是教育競爭。沒有教育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教育現代化,表明了全面現代化,教育要先行,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人才隊伍和智力資源,建好基礎工程。新時代文化建設,既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繁榮發(fā)展社會主義文藝,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也要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辦好繼續(xù)教育。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不斷豐富拓展,從道路、理論、制度到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形成的根本文化成就。我們所說的文化現代化或現代化文化,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顯著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源自于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文化結晶,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底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明顯的政治屬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的思想形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本質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著明顯的現代屬性,順應歷史潮流,走在時代前列,反映人民心聲,吸收人類文化優(yōu)秀成果,代表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和民族可以生產和使用同樣同質的科技產品,但不能接受同一種文化或信奉同一種宗教,文化有其獨特內涵和價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文化建設現代化的本質內容。從歷史脈絡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融歷史文化、當代文化、未來文化于一體,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從指導思想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精神,注入了時代內涵。從發(fā)展維度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文化內在地與現代化相契合,不僅不排斥而且是向往新世界新社會的;這一文化自覺地與世界相連接,不僅不封閉而且是開放包容的;這一文化前瞻地與未來相一致,不僅不停滯而且是構想創(chuàng)造美好愿景的。從基本屬性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民族的文化保持了現代化的文化之根,科學的文化保證了現代化的文化之魂,大眾的文化彰顯了現代化的文化之本。從動力機制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一轉化和發(fā)展,既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也包括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不停止在同一個發(fā)展階段和發(fā)展水平,與實踐同行,與時代同步,與現代化同進。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供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智慧。傳統(tǒng)與現代既有矛盾沖突的關系,也有相容相濟的關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牢固根基和有機構成,以其深厚的思想底蘊和長久的歷史積淀,滋養(yǎng)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仍然是寶貴的思想富礦和有益的精神源泉。比如,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天人合一”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對于在現代化進程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有重要啟示。既要承認人是從屬于自然的,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同時人在自然規(guī)律面前又不是消極無為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現代化為全體人民造福的精神動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仁者愛人”、“與人為善”的思想,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人與人之間關系仍然適用的行為規(guī)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關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貧濟困”的思想,是社會現代化、完善社會保障、促進社會和諧的思想根據。
革命文化賦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紅色基因。中國共產黨在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艱辛實踐中,形成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主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革命英雄主義,“萬水千山只等閑”的革命樂觀主義,官兵一致的革命民主主義,“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的紀律觀念,熱愛人民、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等內容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上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基于中國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革命性,下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形成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仍然在進行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仍然需要保持和弘揚革命精神,仍然需要革命文化的營養(yǎng)。革命文化所蘊含的紅色基因,并不僅僅是傳統(tǒng)的,而且也是現代的,并不僅僅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的精神旗幟,而且也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財富。從馬克思主義革命黨的本質屬性看,馬克思主義是站在時代前列、引領世界潮流的現代思想體系,是反映人類歷史現代化發(fā)展方向的科學理論形態(tài)。馬克思主義革命黨是世界現代化的產物,中國共產黨的紅色基因,實質上是代表先進與現代,紅色基因本身就包含著現代基因。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帶領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新時代偉大社會革命的長期實踐中,在傳承光大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礎上,反映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新型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內容和時代標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體部分,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高度契合、高度統(tǒng)一。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表明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文化是什么樣的文化。建設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發(fā)展方向。
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能否取得成功,關鍵在于能否掌握好運用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規(guī)律。文化建設現代化的規(guī)律是現代化建設規(guī)律的重要組成,遵循這一規(guī)律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統(tǒng)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戰(zhàn)略布局是“四個全面”,這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經驗。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把文化建設放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大局中來實施,通過各個領域的現代化來促進和保證文化建設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個同步推進、互相促進的過程,任何一個領域的滯后都會制約其它領域的發(fā)展。沒有文化領域的現代化,就沒有全面建成的現代化。
扎根歷史、面向未來?,F代化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指向未來。同時,現代化又是從歷史走來,以全部歷史的積累為根基的。文化更是如此,無論如何現代,文化的根和脈都深藏于歷史之中。文化現代化不能拋棄文化的根脈,而且要從歷史的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學習智慧?,F代化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文化如同一條江河,奔騰不息、流向大海,面向現代化、進入現代化、反思現代化,是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堅定文化自信,吸收人類文明。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從更大的視野看文化又是世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建立在高度的文化自信基礎上,堅信這一文化經歷了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潤養(yǎng)、淬煉,愈益醇厚和純凈;經歷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砥礪、提煉,與世界和時代貫通;保持著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緊跟時代潮流、昭示現代化趨勢的文化。中華文化是中國各個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結晶,也是與世界各國文化交往交鋒的產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以海納百川的胸懷,不忘本來、吸收外來,學習借鑒當代世界各國文明和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
堅持和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價值體系和價值觀是決定文化本質屬性的內核。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不僅在于文化形式、樣式、手段、媒介的創(chuàng)新,而且在于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的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文化現代化的精髓。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實踐,在發(fā)展的進程中都會有新的內容、新的認識、新的價值產生。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也是一個不斷豐富拓展的過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一個逐步精煉完善的過程?,F代化文化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它不是靜止停滯的而是生長向上的。
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高人民素質。文化只有作用于人,以文化人,才能發(fā)揮教化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上要求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yǎng),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就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影響教育人民。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文化建設是基礎。托起現代化社會的是現代化的人,沒有人的現代化就沒有社會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文化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和塑造社會主義現代化新人的過程。
推進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乃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都需要倡導創(chuàng)新文化,讓創(chuàng)新成為偉大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精神動力。文化創(chuàng)新是創(chuàng)新文化之母,一個民族的文化底蘊是內生創(chuàng)新、鼓勵創(chuàng)新、褒獎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新文化的培育才有可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這就造就了以文化創(chuàng)新催生創(chuàng)新文化、以文化創(chuàng)新促進社會創(chuàng)新的生動局面。文化創(chuàng)新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讓全體人民在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更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享受更有尊嚴、更有品位、更有價值、更有樂趣的精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