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郭沫若《重到晉祠》考辨

      2018-04-12 18:22:18楊玉霞
      東岳論叢 2018年10期
      關(guān)鍵詞:詩詞選晉祠康生

      楊玉霞,魏 建

      (1.山東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山東 濟南 250014;2.聊城大學(xué) 文學(xué)院,山東 聊城 252059)

      《重到晉祠》以《大寨行》組詩之首,于1966年1月1日刊發(fā)于《光明日報》,但在其后卻被忽略,甚至未被收入卷帙浩繁的《郭沫若全集》(38卷)而成為一首佚作。但所幸,此詩于近年來被重新發(fā)掘,主要論著有:丁茂遠編著《〈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詩詞考釋[注]丁茂遠編著:《〈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詩詞考釋》,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321-322頁。丁茂遠編著:《〈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詩詞考釋》,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321-322頁。將這首七律列出,并做了四點注釋;馮錫剛《“康公左手書奇字”——郭沫若與康生》[注]馮錫剛:《“康公左手書奇字”——郭沫若與康生》,《同舟共進》,2015年第10期。一文、《“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注]馮錫剛:《“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382頁。一書,以這首七律切入郭沫若與康生關(guān)系的解讀,并進一步闡釋郭沫若在文革前的心理變化和政治作為;逯艷《關(guān)于晚年郭沫若佚作中“大寨”的幾點看法》[注]逯艷:《關(guān)于晚年郭沫若佚作中“大寨”的幾點看法》,《淄博師專學(xué)報》,2010年第1期。一文將這首詩作為郭沫若與“大寨”關(guān)系的一個方面來解讀;賈振勇的《郭沫若研究十六講》[注]賈振勇:《郭沫若研究十六講》,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301頁。之第十四講,也是以這首詩作為切入點體察郭沫若在文革前的內(nèi)心世界。但是,關(guān)于這首詩仍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尚未被厘清,或仍存在一些認(rèn)識上的謬誤,筆者擬在此作細致考察,以期在已有研究基礎(chǔ)上能夠補苴罅漏、糾偏正誤。

      一、《重訪晉祠》與《重到晉祠》

      郭沫若在1965年冬赴山西大寨視察,重游晉祠后書成《重訪晉祠》,寫就即贈與時任山西省副省長(此時,其副省長身份還有待省人代會正式確認(rèn))的黃克誠將軍,此后一直在黃克誠辦公室懸掛。1967年1月,黃克誠被北京來的紅衛(wèi)兵揪斗關(guān)押,并很快被押送回北京,開始其長達八年多的監(jiān)禁生活。這一條幅遂被黃克誠當(dāng)時身邊的工作人員一直保存。雖然1975年黃克誠回到山西,但開始是被安排住在賓館,后來又被安排住在晉祠招待所,一直處于監(jiān)護之中而未能分配工作,直到“四人幫”倒臺,黃克誠返回北京。想必這一條幅也因此而流落在外,最終流入拍賣市場。這首七律并沒有題目,寫作時間也沒有明確標(biāo)明,只在詩后落款中注明:一九六五年冬重訪晉祠。條幅尺寸為81×147厘米,鈐印為“郭沫若”,收藏印為“懷清天地廬收藏書畫印”。

      1966年1月1日,《光明日報》“東風(fēng)”文藝副刊以《大寨行》為標(biāo)題,套紅且為手跡印制,刊出郭沫若大寨一行所作舊體詩18首,不以寫作時間編次。郭沫若將與《重訪晉祠》條幅同樣的詩作內(nèi)容以《重到晉祠》為題,并作為組詩的第一首。其余十七首分別是《訪太原乳牛場》《訪天龍寺石窟》《訪賈家莊》《訪杏花村》《參觀劉胡蘭紀(jì)念館》《訪運城》《運城烈士陵園植樹》《訪原王莊》《訪西元》《訪界村》《參觀鹽池》《看晉劇種種》《為別社教隊同志》《在太原參觀大寨展覽》《宿陽泉市》《過娘子關(guān)》(以上16首均為七律)、《頌大寨》(五律)[注]成都市圖書館編:《郭沫若著譯及研究資料》(第一冊),成都市圖書館編印,1979年版,第14頁。。從《重訪晉祠》到《重到晉祠》,郭老并未修改詩歌內(nèi)容,只是將原落款中的“訪”改為題目中的“到”,語氣似更加客觀,并與后面幾首“訪……”區(qū)別開來,似有著重之意。原詩如下:

      重到晉祠
      康公左手書奇字,照眼紅墻繞晉祠。
      周柏低頭迎舊識,鐵人舉手索新詩。
      欲流荇菜情難已,驚見睡蓮花未衰。
      懸甕山頭松失翠,頓憎旱魃費鞭笞。

      關(guān)于《重到晉祠》的具體寫作時間,條幅上只約略說“1965年冬”。馮錫剛在《“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中稱:“五、六兩日,郭沫若重游晉祠,留下最富詩意后來卻又頗多忌諱的《重到晉祠》,還興致勃勃去太原西南40公里的天龍寺石窟參觀,訪問太原乳牛場?!盵注]馮錫剛:《“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頁。而據(jù)夏鼐日記記載:

      1965年11月20日 星期六

      上午9時30分車抵太原。山西省人委派常委史紀(jì)言、省交際處處長來接郭院長。出站后,他陪著郭院長及徐老乘小汽車先走,我們乘一輛大汽車后隨,由東郊沿馬路至?xí)x祠招待所,用早點后出來赴晉祠游覽。[注]夏鼐:《夏鼐日記》(卷七,1964-1975),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頁。

      因此,馮文所記郭沫若游覽晉祠時間有誤,不是五、六兩日,而是11月20日。《重到晉祠》當(dāng)然也并非如其所說是五日、六日所題寫。

      《重訪晉祠》的書法條幅,現(xiàn)在作為文物,估價不低。2009年11月9日由北京瀚海拍賣公司在拍賣會上以人民幣1736000.00的價格拍賣成功,書法作品價格主要取決于作品本身的藝術(shù)價值、作者名氣、年代性、稀缺性、時代性、來源、品相及材質(zhì)等諸多因素,由此拍賣價可見《重訪晉祠》是收藏價值相當(dāng)高的藝術(shù)作品。而同樣內(nèi)容的《重到晉祠》卻成為十八首詩作中獨獨被《郭沫若全集》等文集排除在外的一首,這不由得吸引我們?nèi)ヌ接懫渲芯売伞?/p>

      二、“康公左手書奇字”

      關(guān)于《重到晉祠》這首詩被《郭沫若全集》等文集排除在外,多數(shù)學(xué)者認(rèn)為原因在于其與康生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逯艷就指出這首詩“之所以被逐出全集之外,目前的說法是因為詩的首聯(lián)‘康公左手書奇字’中涉及到了‘康公’,也就是當(dāng)時中國政壇知名人物康生。”[注]逯艷:《關(guān)于晚年郭沫若佚作中“大寨”的幾點看法》,《淄博師專學(xué)報》,2010年第1期。馮錫剛也認(rèn)為,“這樣一首在那時節(jié)難得的好詩,就因為‘康公左手書奇字’而被逐出80年代編輯出版的《郭沫若全集》之外了?!盵注]馮錫剛:《“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82頁。

      首聯(lián)中“康公左手書奇字”中的“康公”指的是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務(wù)委員會副委員長的康生,這是確鑿無疑的。據(jù)夏鼐1965年11月20日的日記記載:

      ……用早點后出來赴晉祠游覽。我是1934年畢業(yè)旅行來過一次,門面外邊改觀了,砌了新墻,開了新門,門上匾額“晉祠”二字,上首是“一九六四年五月”,下款是“康生左手”。[注]夏鼐:《夏鼐日記》(卷七,1964-1975),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1年版,第169頁。

      夏鼐這段日記正是他作為科學(xué)院專家學(xué)者之一,和時任科學(xué)院院長的郭沫若一起赴山西參觀、參加農(nóng)村社教工作第一天所記。由此可知,當(dāng)時晉祠所懸牌匾上所書“晉祠”二字正是康生手筆,這也解釋了為何郭沫若詩首句即提“康公左手”。

      因此,丁茂遠編著《〈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詩詞考釋》中第二條注釋——康公即康有為[注]丁茂遠:《〈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詩詞考釋》,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4年版,第322頁。,突兀而不可解,其實是錯誤的認(rèn)識,作者后來已經(jīng)訂正,后文將詳述。馮錫剛文中也提到康生題寫匾額一事,不過,他稱“1958年,康生游晉祠留下墨跡”是錯誤的,實際應(yīng)當(dāng)是1964年。

      康生精于書法這已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不是因人廢書的緣故,他的書法作品原可以得到更高評價。因為擅長書法,他曾經(jīng)被控制上海銀行和船舶航運業(yè)的巨頭、上海中華商會會長虞洽卿聘為私人秘書,專門撰寫來往信函、拜帖、賀帖、吊唁信等。當(dāng)年如《文物》《考古》等一流刊物也用康生的墨跡作為封面題字??瞪娌蓦`篆樣樣皆能,自成“康體”而且“左右并進,皆能書畫,且是金石大家,筆劃典雅,勁力非凡,似拙實工,生動而不張揚,剛直而不僵硬……”[注]朱浩云:《時代不再因人廢字》,《中外文化交流》,2012年第1期。其書篆體常以“康生左手”落款。

      郭沫若與康生在建國后交往甚多??瞪粌H在郭沫若、毛澤東的詩歌唱和中起到了橋梁和信使的作用,還與郭沫若合作詮釋毛澤東詩作、發(fā)起“蘭亭論辯”等。郭沫若在1975年12月康生去世后為之寫了一首挽詩,這首挽詩當(dāng)年并未公開發(fā)表:

      第五衛(wèi)星同上天,光昭九有和大千。
      多才多藝多能事,反帝反修反霸權(quán)。
      生為人民謀福利,永揚赤幟壯山川。
      神州八億遵遺范,革命忠貞萬代傳。

      在《重到晉祠》中,郭沫若以康生題字展開詩篇,既是因為郭沫若和康生有著共同的文史嗜好,彼此之間惺惺相惜的特殊感情,也是對于一首記游寫景詩的常見寫法。但正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康生左手篆書體匾額已被摘下,且無論晉祠解說者還是記載者皆是對此諱莫如深,才讓人覺得郭詩開頭突兀,且有向康生獻媚之嫌。

      三、《重到晉祠》與《游晉祠》

      如果將郭沫若寫于1965年冬的《重到晉祠》與寫于1959年7月的《游晉祠》對照來讀,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聯(lián)系與明顯的情感與意義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或許可以更多地解釋為何1977年郭沫若在重新校對編選《沫若詩詞選》時摒棄此詩。

      1959年的《游晉祠》開篇即追溯晉祠的歷史淵源:“圣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三四句“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歌詠了晉祠的名勝古跡隋槐、周柏、宋殿和唐碑;五六句“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梁荇沼布蔥珩”,描寫了晉祠山水,尤其重點贊美晉水之美。末尾兩句“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專門贊賞晉祠圣母殿宋塑之侍女群象,并借以收束全篇。

      在1965年的《重到晉祠》中,開篇“康公左手書奇字,照眼紅墻繞晉祠”,以贊美康生題字引入,梁衡在其散文《晉祠》曾稱道“綠水碧波繞回廊而鳴奏,紅墻黃瓦隨樹影而閃爍”——紅墻黃瓦亦是晉祠皇家氣質(zhì)的表征。三四兩句“周柏低頭迎舊識,鐵人舉手索新詩”,再次提到周柏,“舊識”二字含蘊七度春秋,而“鐵人舉手索新詩”,卻又有別樣意味——據(jù)當(dāng)時的一位陪同郭老游覽的講解員蔡聲健回憶:“在圣母殿前,我看到郭老興致很高,趁機扶住他的肩膀,大聲說:‘郭老,舊地重游,再寫首詩吧。’郭老頓了一下,接口道:‘舊地重游,新詩沒有?!戏磻?yīng)快,脫口而出的話也合轍押韻?!盵注]蔡聲?。骸渡轿鲬浥f:在晉祠為郭沫若先生當(dāng)解說員》,《太原日報》,2012年8月22日。五六句“欲流荇菜情難已,驚見睡蓮花未衰”,再次應(yīng)和《游晉祠》,不過這次不再僅是描寫水之美麗與靈氣,而是有了作者更多的情感——想要撫摸采擷碧綠萍藻,難以自已,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于此寒冬之中,睡蓮的花蕊竟未衰敗。睡蓮花期多在春夏,室外在6-9月,11月應(yīng)該已經(jīng)進入休眠期,故詩人言“驚見”。如果說五六句詩人表達了對于美好事物的發(fā)現(xiàn)、親近與摯愛,那么末尾一句“懸甕山頭松失翠,頓憎旱魃費鞭笞”則表達了詩人內(nèi)心對于其時晉祠變化的遺憾。水是晉祠最具動態(tài)的點睛之筆,詩仙李白游晉祠時,曾寫下“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寫翠娥”(《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詩句贊頌晉水之美,范仲淹曾感慨“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詠晉祠水》),郭沫若《游晉祠》中也是以“玉磬”“蔥珩”從聽覺與視覺來寫晉水流動之美。然而《重到晉祠》中詩人再度寫到懸甕山,卻以三個字:“松失翠”,寫了晉水之將枯。據(jù)相關(guān)資料記載:“1965年,全省平均降雨僅303mm,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最嚴(yán)重的一個旱年。成災(zāi)面積2600萬畝,糧食總產(chǎn)比上年減少15億kg?!盵注]水利部農(nóng)村水利司編著:《新中國農(nóng)田水利史略:1949~1998》,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頁。這也是后句“頓憎旱魃費鞭笞”之由來。

      從以上比較可以看出,《游晉祠》一詩從回溯歷史到歌詠山水,既描繪了晉祠全貌,又能突出刻劃景致精華,形式方面起句精警,結(jié)語含蓄,結(jié)構(gòu)緊湊,韻律和諧。讀之,既能了解晉祠山水景致之美,又能體會詩人愉悅輕快之情,或者說,這是一首相當(dāng)和諧的山水游記詩。而《重到晉祠》則不然,周柏“迎舊識”而舊識已老,鐵人“索新詩”而新詩未得,“欲流荇菜”而“情難已”,懸甕山在而“松失翠”,憎旱魃而“欲鞭笞”——這首詩里面有著更多詩人的主體性、情感性,如同涌動的暗流潛隱于嚴(yán)謹(jǐn)?shù)脑娋渲g。

      《重到晉祠》不僅是與《游晉祠》相比而有著更多詩人的主體性,在《大寨行》(組詩)十八首里,它也是特別的一首。在此以《在太原參觀大寨展覽》為例:

      大寨人人是愚公,
      神州爭效此雄風(fēng)。
      百年基業(yè)防澇旱,
      千米山頭待柏松。
      勤奮力將全國學(xué),
      虛心贏得普天同。
      為防自滿尋差距,
      絕不因循步自封。

      整首詩表現(xiàn)了郭沫若對毛澤東于1964年提出的“新三面紅旗”的緊緊追隨——“工業(yè)學(xué)大慶、農(nóng)業(yè)學(xué)大寨、全國學(xué)人民解放軍,為全國各界樹立楷模”,幾近口號標(biāo)語,滿溢政治宣傳色彩。其他十六首莫不如此:“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來別有天”(《訪杏花村》)借杏花酒歌詠新政權(quán);“大寨精神卷巨瀾,戡天戰(zhàn)地萬鋤酣”(《訪運城》)、“狼窩變良田,兇歲奪大熟”(《頌大寨》)、“趕挾泰山超北海,提高產(chǎn)量過長江”(《訪賈家莊》)、“兇歲猶能奪高產(chǎn),請看人力勝驕陽”(《訪原王莊》)、“大寨楊談隨處是,戰(zhàn)天斗地力無量”(《訪界村》),歌頌大寨精神、宣傳大寨成果;“武裝思想憑毛選,強化根基學(xué)技科”(《訪太原乳牛場》)、“一片農(nóng)村錦繡圖,毛詩毛選是犁鋤”(《訪西元》),贊頌毛主席精神,至于《留別社教隊同志》則通篇充滿“反美反修根本策,活學(xué)活用精神糧”這樣的口號了。而相形之下,《重到晉祠》則語句凝練形象、情感自然充盈,位居組詩之首而尤顯別致。

      四、《重到晉祠》不應(yīng)被忽略

      《沫若詩詞選》是“文化大革命”結(jié)束后郭沫若參與編選并親自校閱的一部詩詞選集,1977年9月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出版[注]魏建:《〈沫若詩詞選〉與郭沫若后期詩歌文獻》,《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11年第11期。?!赌粼娫~選》在《大寨行》(組詩)中選了原十八首中的九首,并在前面加了一個小序:“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十九日,曾往山西參觀農(nóng)村社教工作。歸途于十二月七日,參觀大寨。先后成詩十六首,輯為《大寨行》?!盵注]郭沫若:《沫若詩詞選》,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7年版,第317頁。按理說郭沫若即便當(dāng)時已經(jīng)八十六歲高齡且沉疴在體,也不會忘記當(dāng)年元旦以手跡套紅發(fā)表于《光明日報》的《大寨行》,但此處的“成詩十六首”或許只能理解為郭沫若對于具體數(shù)目上的一個記憶誤差。而選詩時郭沫若未必就是特意摒棄了《重到晉祠》,因為只選入了九首,和《重到晉祠》一起未被選入的其實還有八首。我們也不能說,郭沫若是因為康生地位的巨大變化而未選入此詩的。事實上,1977年8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大仍向康生致敬,同年出版的《毛主席詩詞墨跡》依舊沿用康生當(dāng)年的題簽。1977年9月3日中央黨?!罢L(fēng)會議”上,王富長首次揭發(fā)康生和曹軼歐的問題,但胡耀邦非常慎重,提出將材料整理上報;1977年12月8日,中央黨校16樓走廊貼出的兩份小字報指出:所謂“康生路線”,實質(zhì)上與林彪、“四人幫”的路線是同一路線[注]程冠軍:《康生問題被揭露始末》,《同舟共進》,2011年第12期。。直到1978年11月12日,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的東北組發(fā)言中,在提出為薄一波等61人平反,解決陶鑄、王鶴壽、彭德懷等的冤案問題后,專門指出:“‘文化大革命’初期,康生是中央文革的顧問,康生那時隨便點名,對在中央各部和全國各地造成黨政機關(guān)癱瘓狀態(tài)是負有重大責(zé)任的??瞪腻e誤是很嚴(yán)重的,中央應(yīng)該在適當(dāng)?shù)臅h上對康生的錯誤給予應(yīng)有的批評?!盵注]宋鳳英:《陳云與十一屆三中全會》,《黨史縱橫》,2008年第12期。陳云的發(fā)言在會議簡報上登出來后,與會代表紛紛表示支持。由此,中央決定,審查已經(jīng)死去的康生的問題。而《沫若詩詞選》已于1977年9月出版。因此,認(rèn)為“1977年政治形勢已經(jīng)大逆轉(zhuǎn),康生不但早已死去,也成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干將,郭沫若盡管依舊官居高位,但從政治角度考慮,不能不刪去該詩?!盵注]賈振勇:《郭沫若研究十六講》,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301頁。這一說法是不夠確切的。

      《大寨行》(組詩)為十七首的錯誤認(rèn)識形成于《郭沫若全集》。1984年出版《郭沫若全集·文學(xué)卷》(第五卷)中,除了收錄《沫若詩詞選》九首之外,又以附錄的形式,將《大寨行》中未收入《沫若詩詞選》的八首詩附錄,而有意排除了《重到晉祠》,如此,則造成了《大寨行》(組詩)為十七首的錯誤認(rèn)識。

      前文已提到《重到晉祠》被排除的原因,比較普遍的看法是詩篇首句中對于康生題字的贊美之辭。1975年12月16日,康生在京病逝。198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根據(jù)中央紀(jì)律檢查委員會的《中共中央轉(zhuǎn)發(fā)中央紀(jì)律檢查委員會關(guān)于康生、謝富治問題的兩個審查報告的批語》,將康生開除黨籍,并撤銷悼詞;中央組織部決定,將其骨灰遷出八寶山革命公墓;同年11月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特別檢察廳確認(rèn),康生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因康生已死,不再追究他的刑事責(zé)任[注]霞飛:《康生的人生浮沉》,《黨史天地》,2006年第7期。。據(jù)曾參與新版《郭沫若全集》文學(xué)編詩歌部分的編選注釋工作的丁茂遠介紹: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曾“不得不多次向有關(guān)部門領(lǐng)導(dǎo)與專家征求意見,確定那些肯定與歌頌‘文化大革命’的詩詞是否入集,最后各方較為一致的意見仍是以回避為宜?;谶@一原因,《沫若詩詞選》中不少正面反映‘文化大革命’的詩詞沒有編入‘全集’”。[注]丁茂遠:《論郭沫若“文革”期間詩詞創(chuàng)作——兼議對其晚年的評價》,《理論與創(chuàng)作》,1997年第2期??瞪纫驯粍潪榱直搿⒔喾锤锩瘓F主要成員之一,自然郭沫若詩歌中贊頌康生的詩篇就要回避。這似乎也可以說得通。其實,作為全集,理應(yīng)把郭沫若的所有著作盡可能完全地搜集起來,但《重到晉祠》這么明顯的存在卻被《全集》有意忽略,著實不該。

      2014年出版的《〈郭沫若全集〉集外散佚詩詞考釋》中,丁茂遠將《重到晉祠》作為佚詩收入,卻又在注釋上將康公釋為康有為,后作者《為自著正誤》中糾正了這一錯誤,但關(guān)于此詩又有如下問題:郭沫若校對的《沫若詩詞選》只收《大寨行》(組詩)其中九首,并非由于“郭沫若在編《沫若詩詞選》時,出于小心謹(jǐn)慎,已將此詩刪掉?!盵注]丁茂遠:《為自著正誤》,《郭沫若學(xué)刊》,2015年第2期。而對于組詩總序以及篇數(shù)為“十六”還是“十七”的疑問更是混淆了《沫若詩詞選》與《郭沫若全集·文學(xué)卷》(第五卷)的關(guān)系,正誤之時,又出謬誤。有意思的是,至于“思想與藝術(shù)均屬上乘之作”的《重到晉祠》為何被棄而不收,曾經(jīng)是全集編者的作者竟然也感到百思不得其解,讀馮錫剛《郭沫若的晚年歲月》方解開疑團:“問題出在詩的第一句”。

      筆者以為,《重到晉祠》未能進入《沫若詩詞選》,可能恰恰在于在這十八首中,這首詩最像“詩”,詩的意味最濃,情感更豐沛,更接近作為詩人的郭沫若,當(dāng)時真實的郭沫若。自1963年起,有著敏銳的政治觸覺的郭沫若就已經(jīng)意識到了向自己襲來的危險。文藝界被指責(zé)“跌到修正主義邊緣”,他作為全國文聯(lián)主席深感壓力巨大。他的四子郭民英于1964年因帶盤式錄音機到音樂學(xué)院而引起軒然大波,并于1965年春夏自中央音樂學(xué)院退學(xué)。次子郭世英1962年考入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后因參與“X詩社”事發(fā)被下放河南西華農(nóng)場勞動。1964年田漢的《謝瑤環(huán)》被康生誣陷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更使與田漢一直交好的他憂心忡忡。一方面,郭沫若放棄了歷史劇的寫作,不參加學(xué)術(shù)討論;而另一方面,他積極參加國務(wù)活動,作應(yīng)景詩詞,發(fā)表了十幾篇推介毛澤東詩詞的文章,拜訪了革命紅都瑞金、革命圣地井岡山、韶山、延安等處并寫下了一系列政治頌歌。在《沫若詩詞選》收錄的這些1963年以來的新作中,《大寨行》(組詩)就是其中之一。按照文學(xué)與詩歌本體的眼光來打量的話,《沫若詩詞選》“缺乏藝術(shù)性,淺薄得讓人難以產(chǎn)生閱讀欲望,更談不上有什么詩情畫意了”,“絕大部分是政治口號的堆砌和圖解,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順口溜”[注]徐明祥:《潛廬讀書記》,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95頁。。但這正是其時代的“文學(xué)”選擇標(biāo)準(zhǔn)之下產(chǎn)生的結(jié)果。而《重到晉祠》中不僅有年華老去的淡淡傷感,還有難賦新詩的深深窘迫,有親近自然的渴望,也有對晉水枯寒、松柏失翠的失望,雖然尾句“頓憎旱魃費鞭笞”給予全詩一個響亮結(jié)尾,但整首詩卻情致曲折似有深意,用語樸雅有古意,然而這些卻是其時為文作詩所應(yīng)力避的?!赌粼娫~選》未將其選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小 結(jié)

      《重到晉祠》是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又稱“四清”運動)的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郭沫若在1965年參觀晉祠的活動正是其與中國科學(xué)院部分老科學(xué)家作為第二批知識分子參與社教運動活動的一部分[注]王揚宗:《1965年中國科學(xué)院老科學(xué)家參觀山西農(nóng)村“四清”》,《中國科技史雜志》,2013年第2期。。這次運動的目的是讓知識分子們“了解目前農(nóng)村形勢和階級斗爭情況,進一步認(rèn)識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偉大意義,并借以接觸貧下中農(nóng)增加對勞動人民的感情,提高社會主義覺悟,促進思想革命”[注]《中國科學(xué)院“四清”參觀團總結(jié)》,北京:中國科學(xué)院檔案,1965年12月2日。,即教育和改造知識分子。回京后,科學(xué)家們要提交參觀總結(jié),表達思想認(rèn)識和決心態(tài)度。即便不是詩人的科學(xué)家,如竺可楨副院長,也在參觀時寫了一首七律《頌大寨》,回京后修改定稿:

      愚公雖有移山志,成事還須待子孫。
      咬牙酣戰(zhàn)狠窩掌,赤手填平虎首墩。
      大寨溝梁盡石礫,十年辛苦變田園。
      不怕天時有水旱,只憑人力轉(zhuǎn)乾坤。

      那么理所應(yīng)當(dāng),作為院長的郭沫若則是,也必須是一路走來、帶頭表態(tài)的榜樣。《大寨行》(組詩十八首)幾乎每首都充滿政治口號,表達改造決心,也就成為理之當(dāng)然。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重到晉祠》顯得更加可貴和別致,也就更加值得我們?nèi)ラ喿x品味和探討思索。

      郭沫若是一個復(fù)雜的存在,后期的郭沫若更是如此。但如何認(rèn)真地看待這個“復(fù)雜”的郭沫若?目前學(xué)界多是以“政治性”眼光打量后期郭沫若及其創(chuàng)作,這自然有一定道理:郭沫若后期與當(dāng)時的政治風(fēng)云之間的界限難以剝離,不論是他的政治身份還是社會角色都佐證了這一點,然而,我們不能否認(rèn)郭沫若的文化身份也是復(fù)雜的,他的后期詩歌寫作同樣不能被簡單粗暴地一概視為其“政治性”的呈現(xiàn),這既不客觀,也不公正?;貧w全面、翔實、準(zhǔn)確的文本、文獻史料,據(jù)此進行冷靜、細致、縝密的研究,才有可能得出客觀、公正、理性的評價。

      關(guān)于郭沫若晚年詩歌創(chuàng)作,魏建認(rèn)為:“如何解說郭沫若建國以后的詩創(chuàng)作。對此,十五年來的研究基本上采取了回避的方式?!盵注]魏建:《〈沫若詩詞選〉與郭沫若后期詩歌文獻》,《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2011年第11期。我認(rèn)為,這里的“回避”是指向兩個層面:一,缺乏全面、系統(tǒng)的郭沫若后期詩歌原始文獻整理的基礎(chǔ);二,缺乏“知人論世”的足夠耐心與誠意的前提——在這樣兩個層面上進行的研究,就難免得出不夠縝密甚至錯誤的結(jié)論。而就在這樣的一種現(xiàn)狀中,我們還在忽略已經(jīng)顯豁存在的《重到晉祠》這樣的文本。

      《沫若詩詞選》編選之時,郭沫若未將《重到晉祠》等九首選入——畢竟這是選集;而《郭沫若全集》在編選之際,再次因為“康公左手書奇字”而獨將《重到晉祠》遺漏,則不應(yīng)以為是。作為其時郭沫若難得的性情之作,作為全面讀解郭沫若的重要文本,《重到晉祠》不應(yīng)被忽略。

      猜你喜歡
      詩詞選晉祠康生
      收割啦!晉祠大米再獲豐收
      晉祠周柏
      作為“文物大盜”的康生
      金秋(2017年19期)2018-01-19 21:11:20
      詩詞選登
      樂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7
      周清印詩詞選
      中國詩歌(2014年10期)2014-06-19 05:07:54
      星漢詩詞選
      劉寧詩詞選
      中國詩歌(2013年8期)2013-05-07 03:38:38
      晉祠亭臺樓榭楹聯(lián)賞析
      對聯(lián)(2011年19期)2011-07-05 02:47:32
      活法
      康生臨終前 為何打“直線電話”告密
      米易县| 千阳县| 马龙县| 阳朔县| 城口县| 新泰市| 台中市| 抚松县| 如皋市| 青田县| 珲春市| 汝城县| 晋城| 霍邱县| 凯里市| 舒城县| 开远市| 昌宁县| 石棉县| 宣武区| 天柱县| 和林格尔县| 铁岭市| 富民县| 辽源市| 涿鹿县| 炎陵县| 略阳县| 临湘市| 兴化市| 临湘市| 桐庐县| 托克托县| 饶阳县| 乾安县| 汕尾市| 龙泉市| 孙吴县| 同心县| 高州市| 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