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縣農業(yè)局 054700
該病的病原主要包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和豬輪狀病毒(PoRV)。PEDV、TGEV和 PoRV無交叉免疫,可同時或先后感染,造成腸黏膜上皮損傷,利于其他病原的入侵、附著;腹瀉病毒通過消化道侵入機體,破壞小腸上皮細胞,導致腸絨毛變短、脫落,有效吸收面積嚴重減少,嚴重影響吸收能力,導致腸腔高滲,引起腹瀉。
(1)不同年齡和品種的豬均可感染發(fā)病,流行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發(fā)病后可波及到全場的所有豬群。其中對乳豬和保育前期的仔豬影響較大,死亡率較高。病豬和康復帶毒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帶病毒豬與病豬體內的病毒,經由糞便、鼻分泌物、呼氣和乳汁等均可造成感染。
(2)當前,PEDV是國內豬群中發(fā)生病毒性腹瀉的主要流行毒株,其次為TGEV和PoRV,以及作為伴隨病毒有杯狀病毒(PECV)、博卡病毒(PBov)和嵴病毒(Kobu)。此外,諸如豬瘟病毒、偽狂犬病毒等其他病毒以及免疫抑制因素,例如豬藍耳病病毒和圓環(huán)Ⅱ型病毒使豬發(fā)生免疫抑制,均可引起豬病毒性腹瀉。
(3)該病常在冬春寒冷季節(jié)多發(fā)。通常情況下,該病的流行形式主要有暴發(fā)性和區(qū)域性兩種。暴發(fā)性流行,多見于首次感染的豬場,嚴重污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時,多表現(xiàn)為區(qū)域性流行。
該病發(fā)病突然,以水樣腹瀉為主要表現(xiàn),部分病豬伴隨有嘔吐癥狀。不同日齡的豬只均可感染,但哺乳仔豬發(fā)病嚴重,死亡率高。哺乳仔豬發(fā)病急,出生后2~3天開始嘔吐,排黃色油狀或黃色水樣糞便,有時呈噴射狀腹瀉,迅速消瘦、脫水,甚至死亡。即使耐過,其生長發(fā)育也受阻,甚至表現(xiàn)為僵豬。成年豬多表現(xiàn)為腹瀉,死亡率低,一般在3~7天左右可自行康復。妊娠豬感染后,如伴有嚴重腹瀉,則可引起流產。
對病死豬剖檢,可見病變主要發(fā)生在胃和腸道,乳豬胃部有凝乳塊和乳汁,小腸擴張,腸壁變薄、透明,內充滿灰黃、灰黑色液體,小腸、回腸和空腸絨毛萎縮變短,腸系膜充血,其淋巴結充血水腫。
目前,豬病毒性腹瀉常用的實驗室檢測方法包括RT-PCR、實時熒光定量PCR、ELISA、免疫電鏡法(IEM)、免疫熒光法(IF)和間接血凝試驗(IHA)等。
(1)病毒性腹瀉無特效療法。目前沒有針對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的特效藥物,而一般的抗病毒藥物,如干擾素、轉移因子和中草藥等效果不顯著,抗生素只可防止繼發(fā)感染,對病毒無效。因此,生產上防控豬病毒性腹瀉病應采取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
(2)返飼。將腹瀉豬的糞便或小腸通過處理投喂給母豬,使母豬產生中和抗體,通過初乳給仔豬提供高滴度的母源抗體,使仔豬獲得免疫保護。但在糞便和小腸內容物中可能混有其他病原,應慎重使用返飼。
(3)注重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堅持自繁自養(yǎng),生產中應根據不同豬群,使用不同的全價日糧以滿足豬群的營養(yǎng)要求,嚴禁飼喂霉變飼料;做好母豬各階段飼喂及飼養(yǎng)管理工作,堅持全進全出的管理方式,做好母豬圍產期的保健工作、產前清洗消毒工作及產后細菌凈化工作,做好生物安全控制工作,定期對運輸工具清洗消毒,加強產房管理,創(chuàng)造母豬、仔豬適宜的環(huán)境溫度,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4)加強免疫接種。預防病毒性腹瀉病的有效途徑是免疫接種。生產中除了要做好豬瘟、偽狂犬、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和圓環(huán)病毒等相關疫苗的免疫接種外,還要做好流行性腹瀉(PED)、傳染性胃腸炎(TGE)與輪狀病毒(RV)的免疫工作。目前,生產中多使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和豬輪狀病毒(G5型)三聯(lián)活疫苗,采用后海穴注射,于妊娠母豬產仔前40日首免,20日后二免,每次1mL;免疫母豬所產仔豬于斷奶后7~10日接種疫苗1mL;未免疫母豬所產仔豬3日齡接種1mL,免疫持續(xù)期為6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