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東坡烏臺詩案”新論*

      2018-04-14 08:15:14鞏本棟
      江海學(xué)刊 2018年2期
      關(guān)鍵詞:烏臺詩新法東坡

      鞏本棟

      對于發(fā)生在北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的那樁著名的“東坡烏臺詩案”,學(xué)界雖已有不少研究①,然今日重勘此案,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進(jìn)一步思考和認(rèn)識。以蘇軾這樣的大文學(xué)家而遭受如此嚴(yán)酷的文字獄,歷來論者多為其鳴不平。然而,平心而論,在這些被作為蘇軾諷刺新法證據(jù)的詩歌中,雖有些確是無中生有,捕風(fēng)捉影,以此加罪東坡,不免冤屈,但其中多數(shù)作品意在諷諫卻也是事實,而且蘇軾自己對此也并不諱言。哲宗元祐三年(1088),蘇軾回憶起此事,曾說道:“昔先帝召臣上殿,訪問古今,勅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屢論事,未蒙施行,乃復(fù)作為詩文,寓物托諷,庶幾流傳上達(dá),感悟圣意。而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因此言臣誹謗,臣遂得罪。然猶有近似者,以諷諫為誹謗也?!雹谝馑己苊靼?,他是在相關(guān)政見未得到朝廷重視的情況下,才又創(chuàng)作詩文,用比興寄托的方式來諷諫朝政,希望能得到皇帝關(guān)注。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認(rèn)為他誹謗朝政,并以此追究罪責(zé),雖然是把“諷諫”誣蔑為“誹謗”,“然猶有近似者”。如果要全面考察“東坡烏臺詩案”的話,蘇軾本人的話實不應(yīng)忽略。

      “吾窮本坐詩”:“東坡烏臺詩案”新勘

      東坡“烏臺詩案”的始末大致清楚,然有些細(xì)節(jié)還需略作辨析和補(bǔ)充。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蘇軾考取進(jìn)士,嘉祐六年(1061),又通過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的考試,授官大理寺評事、簽書鳳翔府通判。在進(jìn)入仕途的最初幾年中,蘇軾還是很順利的。然而從熙寧二年(1069)始,情況有所變化。宋神宗繼位后任用王安石為相,主持變法革新。蘇軾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要求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通判和知州。他每到一處,都十分關(guān)心百姓疾苦,多方興利除弊,希望有所作為。而他既能體察民情,對王安石變法實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也就看得比較清楚。像涉嫌朝廷放貸的青苗法、兩浙路嚴(yán)苛的食鹽專賣法、鼓勵人告密的手實法等,蘇軾都極為反感,于是便形諸吟詠,對新法實行過程中出現(xiàn)的弊端進(jìn)行批評和諷諫。

      最先把蘇軾作詩諷刺新法舉報給朝廷的,是他的朋友沈括。熙寧六年(1073),沈括以檢正中書刑房公事的身份到浙江巡查新法實行的情況,看到蘇軾的詩稿,認(rèn)為涉嫌誹謗朝政,便隨手拈出上呈神宗。這就為蘇軾后來的被捕遭查,埋下了禍根。③沈括曾笑話杜甫寫古柏的詩句“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四十圍,乃是徑七尺,無乃太細(xì)長乎”④,可見他是不太懂詩的。所以,沈括的意見并未特別受重視。

      元豐二年(1079)七月,負(fù)責(zé)監(jiān)察百官的御史臺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迎合神宗之意,接連上章彈劾蘇軾。彈劾的導(dǎo)火索是他們對蘇軾四月上任湖州知州時上表中的兩句話“(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jìn);老不生事,或能牧養(yǎng)小民”⑤極不滿意。認(rèn)為蘇軾是攻擊朝政,反對新法。個中最刺痛神宗和新黨一派神經(jīng)的,是“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jìn)”的話。“愚不適時”是不滿新政。宋神宗即位后最大的新政就是變法,蘇軾現(xiàn)在卻以舊黨自居,把自己放到了與其對立的位置上,神宗自然不悅。而“難以追陪新進(jìn)”,又與在位的朝廷大臣構(gòu)成了尖銳的對立。自熙寧二年(1069)宋神宗用王安石推行新法,到元豐二年,時間已過去了十年,反對者雖非蘇軾一人,但像他這樣,始終反對新法、與新派對立而且還忍不住要說的,并不多見。⑥這讓神宗及新派人物都大為惱火。故李定等人認(rèn)為要嚴(yán)加懲處,加之李定等人為政作風(fēng)原就近于嚴(yán)酷。于是,一場政治厄難的發(fā)生勢在難免了。⑦

      黨爭的色彩導(dǎo)致了事件處理的偏激,也影響了后來的整個審查過程。他們抓住蘇軾的一些詩文,大作文章,斷章取義,無限上綱,說他反對新政,對抗朝廷,于皇帝不恭不敬,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一位才華橫溢、坦誠正直、積極有為、享譽(yù)朝野的士大夫,竟然因為作詩而要被殺害,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難以令人接受。以言治罪,既不符合儒家傳統(tǒng)詩教,也不符合宋朝以仁義治天下的祖宗家法,更不符合人之常情常理。所以,在蘇軾被捕同時,朝野上下的一些敢言之士站出來為蘇軾說話的不在少數(shù),其中既有范鎮(zhèn)、張方平這些舊黨中的人士,也有像吳充、王安禮、章惇等新黨人物,已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也出來替東坡說情,說:“豈有圣世而殺才士者乎?”⑧太皇太后曹氏也建議神宗放了蘇軾。幾經(jīng)周折,蘇軾終以“謗訕朝政及中外臣僚”之罪結(jié)案,降兩官,貶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州團(tuán)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以戴罪之身,即日押出國門。其他凡與東坡有詩文往來者,也受到不同的處分。鬧得沸沸揚(yáng)揚(yáng)的“烏臺詩案”,到此了結(jié)。

      然而,對“烏臺詩案”中所涉的作品究應(yīng)如何認(rèn)識,卻歷來論說紛紜。我們認(rèn)為,問題的關(guān)鍵并不在于這些作品中是否有譏諷,而在于怎樣看待這種譏諷,即是“諷諫”還是“誹謗”?好在作品俱在,善、惡之間,不難辨別。細(xì)味其詩,若是植根客觀現(xiàn)實,出于對國家社稷的前途與命運(yùn)的憂心,自是諷諫;若出于個人或少數(shù)人的私利,罔顧事實,則難免誹謗。東坡屬于前者。

      “坐觀不救亦何心”:《烏臺詩案》所反映的對百姓疾苦的同情

      東坡因作詩系獄冤枉不冤枉呢?確有被冤枉的一面。

      熙寧五年(1072),蘇軾在杭州作過兩首詠檜詩,即《王復(fù)秀才所居雙檜二首》。第二首寫道:“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雹岽嗽姟稙跖_詩案》未錄,然據(jù)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卷三○記載:“東坡在御史獄。獄吏問曰:‘根到九泉云云,有無譏諷?’答曰:‘王安石詩: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此龍是也。獄吏為之一笑。”后來東坡被貶黃州,仍有人用這句詩來誣陷他。王鞏《聞見近錄》載:“王和甫嘗言,蘇子瞻在黃州,上數(shù)欲用之。王禹玉輒曰:‘軾嘗有此心?!拔┯邢U龍知”之句。陛下龍飛在天,而不敬,乃反欲求蟄龍乎?’(略)上曰:‘自古稱龍者多矣,如荀氏八龍、孔明臥龍,豈人君也?’”⑩連宋神宗都不以為然的事,居然仍有大臣把它作為東坡對皇帝不敬的把柄,豈不冤枉。

      熙寧六年八月,蘇軾在杭州觀潮,寫了一組絕句,其中第四首寫道:“吳兒生長狎濤淵,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yīng)教斥鹵變桑田。”詩后有東坡的自注:“是時新有旨禁弄潮。”因為當(dāng)時屢有邀一時之名,或貪圖獎賞的年輕人因弄潮而淹死的事情發(fā)生,所以皇帝有旨禁止弄潮。蘇軾的這后兩句詩正是為此而發(fā)的。然舒亶卻說這兩句是諷刺農(nóng)田水利法的。傳說農(nóng)田水利法實行之后,便有人向王安石建議,梁山水泊,方圓數(shù)百里,若能將泊中水放掉,便可得良田數(shù)千畝。安石問,哪里能容得下這么多水呢。劉貢父說,此事容易,只需在梁山泊之旁開鑿一個同樣大小的水池即可。安石大笑。這當(dāng)然是諷刺王安石的。舒亶大約是聯(lián)想到了此事,于是認(rèn)為蘇軾的詩也是諷刺新法的,這也是冤枉。

      然不必諱言,除去少數(shù)幾首詩外,其余則多含諷刺。據(jù)宋人朋九萬所編的《烏臺詩案》,自熙寧二年至元豐二年,東坡詩文中被御史們列為攻擊朝政直接罪證的作品,大約詩歌五十首,文十余篇。就其主要內(nèi)容看,所涉無非兩類:一是批評新法,二是諷刺朝臣。對于御史們的指責(zé),前面已談到,東坡并不完全否認(rèn),他所不能認(rèn)同者,“以諷諫為誹謗”也。所以,我們既不必糾結(jié)于東坡是否曾批評新法、諷刺朝臣,也無須刻意為東坡辯護(hù)。蘇軾的批評既然是出于善意,那么,這些作品中雖有對新法、對朝中臣僚尖銳的批評和辛辣的諷刺,然從中我們可以更多感受到的,卻是他對下層百姓的同情和對國家社稷的命運(yùn)與前途的那份責(zé)任感與憂患意識,是他對儒家士大夫志節(jié)的堅守和自我心態(tài)的調(diào)整以及對讒佞、矯激等不良士風(fēng)的糾正。這也許是我們今天重新審視東坡《烏臺詩案》所尤應(yīng)關(guān)注的吧。

      最初,蘇軾在詩中所表達(dá)的,只是一種對朝廷新政的不滿,是直言敢諫卻不被采納的牢騷和憤懣,并無具體的批評和指責(zé)。像他在《送錢藻出守婺州得英字》所寫:“吾君方急賢,日旰坐邇英。黃金招樂毅,白璧賜虞卿。子不少自貶,陳義空崢嶸。古稱為郡樂,漸恐煩敲榜。臨分敢不盡,醉語醒還驚?!边@里主要是一種對世事的隱憂。他對新派的批評,也并不具體。比如他說“但苦世論隘,聒耳如蜩蟬”“異趣不兩立,譬如王孫猿”,也主要是一種對新進(jìn)之士的反感。

      待到熙寧四年(1071)到任杭州之后,蘇軾開始觸及新法實行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他的批評也變得具體、尖銳起來。雖然他在赴杭任中途剛說過:“我詩雖云拙,心平聲韻和。年來煩惱盡,古井無由波?!比灰蕴K軾的性格,面對新法實行中出現(xiàn)的弊端和給百姓帶來的痛苦,他是不會視而不見的。即如他在初至杭州所作的《李杞寺丞見和前篇復(fù)用元韻答之》中便感慨:“誤隨弓旌落塵土,坐使鞭棰環(huán)呻呼。追胥連保罪及孥,百日愁嘆一日娛。白云舊有終老約,朱綬豈合山人紆?!逼渲杏袑}法、保甲等新政的不滿,但詩人不肯鞭棰督責(zé),追捕鹽販,收坐同保,甚至想棄官歸去,他所“愁嘆”的,還在于下層百姓的疾苦。

      熙寧六年(1073),蘇軾在富陽新城(今富陽新登),作了一組詩,題為《山村五絕》:

      竹籬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處處花。無象太平還有象,孤煙起處是人家。

      細(xì)雨蒙蒙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但令黃犢無人佩,布谷何勞也勸耕。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zhuǎn)手空。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qiáng)半在城中。

      竊祿忘歸我自羞,豐年底事汝憂愁。不須更待飛鳶墮,方念平生馬少游。

      這是一首組詩,是一個整體,自不應(yīng)斷章取義。第一首反用唐牛僧孺“太平無象”之語,寫出山村寧靜平安的自然和生活景象。期盼天下太平,是詩人的美好愿望,也是整組詩情感抒發(fā)的基調(diào)和前提。第二、三兩首詩被指為諷刺鹽法,實際詩人憂心的是食鹽官賣,銷售層層加碼,價格上漲,且流通渠道不暢,反使偏遠(yuǎn)地方的百姓無鹽可食。第四首中“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qiáng)半在城中”兩句,則是對青苗法的批評,希望朝廷能糾正新法實行中的弊端。至于第五首,雖然有些牢騷,但詩人所憂心的,絕不只是一己的進(jìn)退,而是國家能否真正太平,農(nóng)民能否安居樂業(yè),與第一首詩正相照應(yīng)。

      熙寧十年(1077),蘇軾時已任職徐州知州,京東提點(diǎn)刑獄李清臣因天旱去沂山求雨有應(yīng),作詩送于蘇軾,蘇軾和作一首,題曰《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yīng)》:

      高田生黃埃,下田生蒼耳,蒼耳亦已無,更問麥有幾。蛟龍睡足亦解慚,二麥枯時雨如洗。不知雨從何處來,但聞呂梁、百步聲如雷。試上城南望城北,際天菽粟青成堆。饑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半年不雨坐龍慵,共怨天公不怨龍。今朝一雨聊自贖,龍神社鬼各言功。無功日盜太倉谷,嗟我與龍同此責(zé)。勸農(nóng)使者不汝容,因君作詩先自劾。

      在詩中“龍神”被御史們指為大臣,“半年不雨坐龍慵”,是責(zé)備朝臣不作為。其實,詩人憂慮的是“高田生黃?!保案鼏桘溣袔住?,和“饑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他是在責(zé)備自己面對旱災(zāi),無能為力。

      再如《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二首》,雖有對花樣翻新的變法的諷刺,但詩人更關(guān)注的還是朋友詩中所寫的“吳中饑苦之事”;雖也有對朝廷削減公使錢過度的不滿,然令詩人痛心的還是“蝗蟲撲面”、持續(xù)干旱和“灑涕循城拾棄孩”的凄慘景象。即使并非寫農(nóng)村題材的作品,東坡也總是時時表現(xiàn)出對下層百姓的同情。比如蘇軾的那首被御史們嚴(yán)加指責(zé)的《戲子由》,有對科舉試律令的批評,有對朝中新進(jìn)的鄙視,但這些譏刺仍是以不忍“坐對疲氓更鞭棰”為前提的,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多是對下層百姓的同情。還比如像蘇軾詩中寫到的,“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nóng)耕。薨薨曉鼓動,萬指羅溝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下馬荒堤上,四顧但湖泓。線路不容足,又與牛羊爭。歸田雖賤辱,豈失泥中行。寄語故山友,慎毋厭藜羮”。雖然是“督役”者的身份,但當(dāng)詩人完全混跡于泥濘中的勞役人群的時候,早已是“人如鴨與豬”,詩人的感情與百姓似乎更接近了,他反對開鑿運(yùn)鹽河耽誤農(nóng)事,與其說是從政治上所做的判斷,倒不如說是從其切身體驗出發(fā)為百姓做出的呼喊。

      “不可與合,又不可以容”:《烏臺詩案》所反映的蘇軾心態(tài)

      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制度歷來都是以人治為特色的,所以,每一時代的人們總是期盼著圣賢的出現(xiàn),而當(dāng)社會政治矛盾比較尖銳的時候,人們的目光自然也會集中到人事問題上。蘇軾不滿新法,也不滿朝廷新進(jìn)之人。他既不愿依附權(quán)臣新貴,也不肯屈己從人,那種矛盾復(fù)雜的心態(tài),最是能反映出黨爭背景下舊黨士人進(jìn)退維谷的尷尬狀況。他在詩歌中對新黨之士進(jìn)行諷刺,實際上也正是他內(nèi)心矛盾的自我開釋與寬慰。只是這些諷刺有時過于辛辣,便不免得罪者多,這也成了他之所以被御史們特別嫉恨的重要原因之一。

      熙寧六年,蘇軾在杭州任上曾作《次韻答章傳見贈》。詩中“馬融既依梁,班固亦仕竇,效顰豈不欲,頑質(zhì)謝鐫鏤”數(shù)句,是被御史們拈出作為東坡攻擊大臣的重點(diǎn)證據(jù)的材料。蘇軾在供狀中解釋道:“所引梁冀、竇憲,并是后漢時人,因時君不明,遂躋顯位,驕暴竊威福用事,而馬融、班固二人皆儒者,并依托之。軾詆毀當(dāng)時執(zhí)政大臣,我不能效班固、馬融,茍容依附也?!边@里當(dāng)然有牢騷,有不平,但同時又是詩人自我心態(tài)的調(diào)整和袒露,不完全是要去詆毀別人。詩中先以老莊泯高下、混智愚、齊生死、一古今的思想為說,然后談到自己出仕前尚能守此自然之道,而出仕后就不免為外物所役了。在現(xiàn)實生活中,詩人的應(yīng)對方式是既不欲隨波逐流,依附權(quán)貴,也不愿婞直強(qiáng)項,觸其逆鱗。所以,也就只剩忍辱退避的“懶廢”一途了。這種情形正反映了北宋黨爭背景下士人的可悲心態(tài)。

      《烏臺詩案》中還有一首被御史們作為重要證據(jù)的詩,是《徑山道中次韻答周長官兼贈蘇寺丞》。這首詩也寫于熙寧六年,詩中“奈何效燕蝠,屢欲爭晨暝”兩句,原有本事。那就是臨安縣令蘇舜舉講的一個小故事:燕子以日出為早晨,日落為夜晚,蝙蝠則相反。二鳥爭執(zhí)不下,便去找鳳凰評理。半路遇到一鳥,此鳥告訴燕子說,你們不用去了,今天鳳凰休假,都是貓頭鷹代理事務(wù)。蘇舜舉用這個故事原為諷刺王庭老等不辨事理,蘇軾把它寫到了詩里。御史們因此認(rèn)為蘇軾是諷刺朝廷大臣,甚而上綱至“指斥乘輿”,則遠(yuǎn)離事實了。詩中固有對奉行新法者的不滿,然詩人選擇的仍是退避。因為他起筆就說“年來戰(zhàn)紛華,漸覺夫子勝?!臑樯剿?,遂此麋鹿性?!彼坪鹾芡ㄟ_(dá),實則不免消極。平心而論,我們在《烏臺詩案》中常見到的,便多是“獨(dú)鶴不須驚夜旦”,“敢向清時怨不容”式的自怨自艾,是“君不見阮嗣宗臧否不掛口。莫夸舌在齒牙牢,是中惟可飲醇酒。讀書不用多,作詩不須工,海邊無事日日醉,夢魂不到蓬萊宮”式的自嘲、自毀和自解,幽怨無奈,心態(tài)十分復(fù)雜。

      《烏臺詩案》中對新進(jìn)之士的諷刺也確實存在,這常是通過比興寄托的方式進(jìn)行的。像《次韻黃魯直見贈古風(fēng)二首》,御史們認(rèn)為此詩是“譏今之小人勝君子,如莨莠之奪嘉谷也”,又“言君子小人進(jìn)退有時,如夏月蚊虻縱橫,至秋月息。比庭堅于蟠桃,進(jìn)必遲;自比苦李,以無用全生”。雖不免過于坐實,然倒也能見出其比興之義。詩末說:“顧我如苦李,全生依路傍。紛紛不足慍,悄悄徒自傷?!毙膽B(tài)抑郁、低沉,可以想見。再像《和錢安道寄惠建茶》,以建茶比君子,草茶則是小人。君子“森然可愛”,小人則“體輕浮而性滯泥”,“乍得權(quán)用,不知上下之分,若不諂媚妖邪,即須頑獷狠劣”。詩用比興,界限清楚,一揚(yáng)一抑,褒貶分明,諷刺辛辣。所以他也不免擔(dān)心,“此詩有味君勿傳,空使時人生怒癭”。忍不了要說,又不欲人傳,這種在黨爭情勢下的矛盾心態(tài)是真實的。

      相對于慶歷和元祐,熙豐詩壇在人們心目中似乎是一個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低谷。從熙寧初到元豐初的近十年中,除了王安石在詩歌中還思考、推行和頌揚(yáng)著其政治革新的理論和成果之外,其他許多詩人都沉默了;除了日常的迎來送往或自娛自樂的吟唱之外,多數(shù)詩人的創(chuàng)作都盡量避開了新法、新政這些敏感的話題。然而此時的蘇軾,卻選擇了勇敢地面對。唐人杜甫“逢祿山之亂,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dāng)時號為‘詩史’”。東坡以其對國家社稷的責(zé)任感和憂患感,以其坦誠正直的品格和辛辣的詩筆,真實地反映了熙豐變法這一重大的政治和社會現(xiàn)實,反映了他對熙豐新法的深入思考,揭露了新法實行過程中存在的弊端,取得了獨(dú)特的成就,因而也就同樣具有了“詩史”的意味。熙豐時期,是東坡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烏臺詩案》中的作品,是蘇詩創(chuàng)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宋詩史上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人間便覺無清氣”:“烏臺詩案”的政治影響和文學(xué)接受

      如果說《烏臺詩案》中的詩作具有重要的文學(xué)史意義的話,那么,作為政治事件的“烏臺詩案”,則幾乎少有可取。

      “烏臺詩案”是北宋黨爭背景下的產(chǎn)物??鬃釉唬骸靶∽雍文獙W(xué)夫《詩》?!对姟房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yuǎn)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敝S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丑惡現(xiàn)象,反映現(xiàn)實,以補(bǔ)察時政,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重要政治功能,是自《詩經(jīng)》以來的中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原屬正常。然而,在北宋新舊兩派的思想政治斗爭中,蘇軾在詩歌中對新法的一些正常的批評,卻被上綱上線,深文周納,成了他反對新法、攻擊朝廷大臣的罪證。圍繞新法的爭競與以新法為界限的政治派別的對立,二者糾纏在一起,不但險些將蘇軾置于死地,而且株連了一大批與蘇軾有交往的士大夫。自宋初太祖即立碑太廟,“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然蘇軾竟因作詩批評新法而被拘禁審查,幾乎喪命?!白孀诩曳ā睆拇吮黄茐?,因政治態(tài)度不同引發(fā)出政治派別的對立,新舊兩黨的界限由此愈加分明,兩黨之間的恩怨也愈發(fā)加深,宋神宗與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皆難辭其咎。元豐八年(1085),隨著神宗皇帝的去世,宣仁皇后高氏垂簾聽政,司馬光等舊派執(zhí)政,盡廢新法,章惇等新黨中人也一一被排斥外任。觀元祐初舊黨人士頻頻上書抨擊新黨,亦絕不留情,必欲盡逐之而后快,新舊黨爭終不可解。待到哲宗紹圣親政,新黨重又上臺,倡言紹述,政治翻覆,變本加厲,新黨以更加嚴(yán)厲的手段打擊舊黨,政局遂不可收拾。

      “烏臺詩案”的出現(xiàn),不只是在政治上產(chǎn)生了很多負(fù)面的影響,在文學(xué)史上也開啟了一個詩歌諷喻傳統(tǒng)被踐踏、文學(xué)創(chuàng)作可以被橫加干涉、無端打擊的先例?!盀跖_詩案”過去僅十年,在北宋政壇上就出現(xiàn)了第二次詩案——“車蓋亭詩案”,只是這次的主角換成了新黨中的蔡確。元祐四年(1089)四月,知漢陽軍吳處厚箋釋鄧州知州蔡確詩《夏中登車蓋亭絕句十首》上呈,以為其中有五篇詞涉譏訕,“而二篇譏訕尤甚,上及君親,非所宜言,實大不恭”。緊接著諫官吳安詩、劉安世、梁燾等亦接連上疏,要求嚴(yán)懲蔡確。這簡直與東坡“烏臺詩案”時的情形完全相同。且看吳處厚的兩篇箋疏:

      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jié)上元間。釣臺蕪沒知何處,嘆息思公俯碧灣。(蔡確《夏中登車蓋亭絕句十首》其七)

      “右此一篇譏謗朝廷,情理切害,臣今箋釋之。按唐郝處俊封甑山公,上元初曾仕高宗。時高宗多疾,欲遜位武后。處俊諫曰:‘天子治陽道,后治陰德?!菹履魏斡韨魑惶旌蠛酰俊墒鞘戮?。臣竊以太皇太后垂簾聽政,盡用仁宗朝章獻(xiàn)明肅皇后故事。而蔡確謫守安州,便懷怨恨,公肆譏謗,形于篇什。處今之世,思古之人,不思于它,而思處俊,此其意何也?”

      其十:喧豗六月浩無津,行見沙洲束兩濱。如帶溪流何足道,沉沉滄海會揚(yáng)塵。(《夏中登車蓋亭絕句十首》其十)

      “‘滄海揚(yáng)塵’,事出葛洪《神仙傳》。此乃時運(yùn)之大變,尋常詩中多不敢使,不知確在遷謫中,因觀涢河暴漲暴涸,吟詩托意如何?”

      如果說李定等人的彈劾蘇軾尚“有近似者”的話,那這里吳處厚的箋疏簡直就是捕風(fēng)捉影,曲意比附,無限上綱,與“東坡烏臺詩案”中御史們的做法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車蓋亭詩案”過去兩年,東坡再次遭到誣陷。早在元豐八年(1085),東坡被批準(zhǔn)退居常州,曾作七絕一首,本意在歌吟豐年,而對朝政絕無惡意。詩曰:“此生已覺都無事,今歲仍逢大有年。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辈涣狭暌院?,卻被御史中丞趙君錫、殿中侍御史賈易拈出,作為神宗皇帝去世不久、東坡暗自慶幸的罪證加以彈劾。其做法與“車蓋亭詩案”如出一轍,牽合比附,令人齒冷。

      不過,作為政治事件的“烏臺詩案”和這一事件的特殊產(chǎn)物《烏臺詩案》,在文學(xué)史上也并非全無意義。作為政治事件,它深刻影響了東坡的人生道路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發(fā)展;作為這一事件的記錄的“詩案”,其中雖有穿鑿附會,上綱上線的成分,但畢竟“猶有近似者”。這就在某種程度上為我們了解這些作品提供了一些基本的背景材料,客觀上有助于我們理解蘇軾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和發(fā)展。蘇軾的狀詞,在后人看來,似乎就如同他詩中的自注,甚至等同于其自撰的一部自道創(chuàng)作“本事”和解讀詩意的“詩話”。于是其文學(xué)和文獻(xiàn)的價值大為上升,至于御史們嚴(yán)辭逼供的背景,卻逐漸淡化了。

      南宋初趙次公在《東坡先生詩注》中便時稱“先生詩話”,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引《烏臺詩案》,則徑作《烏臺詩話》。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小說家類”著錄此書,亦作《烏臺詩話》。既是詩話,為注家所引就很正常了。南宋的蘇詩注本、選本,像趙次公《東坡先生詩注》,王十朋《集百家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施元之、顧禧《注東坡先生詩》等注本,凡注蘇軾熙豐年間的相關(guān)詩作,便多引《烏臺詩案》。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二論蘇詩即節(jié)選《烏臺詩案》,蔡正孫《詩林廣記》后集卷四選蘇詩亦節(jié)錄《烏臺詩案》,更不用說后世的各種蘇詩注本、選本了(如《唐宋詩醇》、《宋詩紀(jì)事》等)。他們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接受了《東坡烏臺詩案》中對蘇詩的解讀,因為他們認(rèn)為這就是詩人的夫子自道。

      若非《烏臺詩案》客觀上為后人解讀蘇詩提供了重要的“本事”和文獻(xiàn)資料,有些作品則后人未必能解。如《送杭州杜戚陳三掾罷官歸鄉(xiāng)》一首,《烏臺詩案》曾詳載此詩創(chuàng)作緣由。熙寧五年(1073),杭州裴姓家女孩墜井而亡,時裴家女傭夏沉香在井旁洗衣,裴家告至官府,州曹掾杜子房等三人判夏氏杖二十。次年,本路提刑陳睦以為不當(dāng),命秀州通判張若濟(jì)重審此案。張殺夏氏,三曹掾被罷官。蘇軾以為張若濟(jì)判案過于嚴(yán)苛,因作此詩。詩中“殺人無驗中不快,此恨終身恐難了”兩句下,趙次公注就說得很明白。他說:“平時讀此詩未痛解,及觀先生《詩案》而后釋然。蓋杭州錄事參軍杜子房、司戶陳珪、司理戚秉道,各為承受勘夏香事,本路提刑陳睦舉駁,差張若濟(jì)重勘上件,三員官因此沖替?!锣⑽r蟆行復(fù)皎’,言陳睦、張若濟(jì)蒙蔽朝廷?!畾⑷藷o驗中不快’?!对姲浮纷鳌K不決’。意者欲致夏香以死罪,而杜、陳、戚三掾不敢以死處之,則殺人為無憑驗,終不決也。”不但以詩案中材料得解詩意,且以詩案校訂了原文。若非有夫子自道,則終是難解。

      其他如《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烏臺詩案》蘇軾供狀曰:“‘政拙年年祈水旱,民勞處處避嘲謳。河吞巨野那容塞,盜入蒙山未易搜?!匝赃w徙數(shù)州,未蒙朝廷擢用,老于道路,并所至遇水旱、盜賊,夫役數(shù)起,民蒙其害。以譏諷朝廷政事闕失。并新法不便之所致也?!碌馈?‘事道固應(yīng)慚孔孟,扶顛未可責(zé)由求’)二句云云,以言已仕而道不行,則非事道也。故有慚于孔孟。孔子責(zé)由求云:‘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顛謂顛仆也。意以譏諷朝廷大臣不能扶正其顛仆?!比魺o《烏臺詩案》所存案卷,詩意亦恐終嫌模糊。另如《和劉道原寄張師民》《次韻答邦直、子由》《送錢藻知婺州》《送蔡冠卿知饒州》等等,沒有《烏臺詩案》提供的材料,其詩意亦未必易解,也是很顯然的。

      總之,蘇軾因作詩批評新法,譏刺新黨,至被糾彈抓捕,雖有冤枉,但也事出有因,所謂“以諷諫為誹謗也”。我們今天重讀這些詩作,重要的不是要為蘇軾辯護(hù),而是應(yīng)客觀分析,既指出其諷諫朝政、不滿新黨的一面,更應(yīng)看到在上述諷諫、抨擊背后所蘊(yùn)含和反映的是一位正直的儒家士大夫?qū)ο聦影傩盏耐楹忘h爭背景之下其自身矛盾復(fù)雜的心態(tài)?!稏|坡烏臺詩案》在蘇軾詩歌的創(chuàng)作歷程和宋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時也在客觀上為后人解讀蘇軾詩歌提供了相關(guān)的“本事”,具有重要的文獻(xiàn)價值和文學(xué)史意義。

      ①近三四十年以來,研究成果頗多,像王水照《蘇軾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詩》(《文學(xué)評論》1978年第3期)、陶道恕《“烏臺詩案”新勘》(《文學(xué)遺產(chǎn)增刊》第14輯,1982年)、劉德重《關(guān)于蘇軾“烏臺詩案”的幾種刊本》(《上海大學(xué)學(xué)報》2002年第6期)、內(nèi)山精也《“東坡烏臺詩案”考——北宋后期士大夫社會中的文學(xué)與傳媒》(載其所撰《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xu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莫礪鋒《漫話東坡》第七章《烏臺詩案》(鳳凰出版社2008年版)、李裕民《烏臺詩案新探》(載《宋代文化研究》第17輯,2009年)、蔡涵墨(Charles Hartman)《1079年的詩歌與政治:烏臺詩案新論》《烏臺詩案的審訊:宋代法律施行之個案》(載《中國古典文學(xué)研究的新視鏡——晚近北美漢學(xué)論文選譯》,卞東波編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等,與本文的研究重點(diǎn)和視角不同,可參閱。

      ③參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一“元豐二年十二月庚申”條引王铚《元祐補(bǔ)錄》第12冊,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7336頁。李裕民認(rèn)為此事不可能是沈括所為(參其《烏臺詩案新探》),然我們則認(rèn)為事出有因。

      ④沈括:《夢溪筆談》卷二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5年版,第833頁。

      ⑥司馬光是始終反對新法的,但退居洛陽后便不再發(fā)聲,故東坡寄詩有“撫掌笑先生,年來效喑啞”之句(《寄題司馬君實獨(dú)樂園》)。

      ⑦蔡涵墨(Charles Hartman)認(rèn)為,此案的動機(jī)“還有一種可能,這個案子在某種意義上是想通過敲打王詵,最終指向宣仁圣烈皇后”,因為“她贊同舊黨的政治態(tài)度是眾所周知的”(參見其《1079年的詩歌與政治:烏臺詩案新論》)。

      ⑧周紫芝:《太倉稊米集》卷四九《讀詩讞》,《四庫全書》第1141冊,第346~347頁。

      ⑩王鞏:《聞見近錄》,《四庫全書》第1037冊,第207頁。

      猜你喜歡
      烏臺詩新法東坡
      “烏臺詩案”供狀的記憶失真及其意義
      文藝研究(2025年2期)2025-02-21 00:00:00
      蘇軾與“烏臺詩案”
      公民與法治(2023年2期)2023-03-31 03:19:06
      《烏臺詩案》版本流變再考*
      主持人的話
      東坡詩元代接受論
      宜興:東坡書院憶東坡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49
      雙回單訓(xùn)釋教學(xué)新法的學(xué)理依據(jù)
      東坡畫扇
      無痛肌肉注射新法
      安岳县| 汶上县| 汪清县| 禹州市| 紫云| 城口县| 富川| 南华县| 柞水县| 水富县| 泽州县| 南安市| 嘉善县| 崇仁县| 永春县| 科尔| 天水市| 博白县| 黔西县| 崇阳县| 德安县| 清水河县| 闸北区| 遵化市| 额济纳旗| 漠河县| 定边县| 全南县| 梁平县| 木里| 济源市| 曲水县| 孙吴县| 申扎县| 青龙| 沂源县| 西乌| 陵川县| 贵阳市| 万全县| 宣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