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富?鄭國強?閆峰?賓素芝?曹慧晴
摘 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所引發(fā)的極端氣象災害嚴重威脅到了人們的生命安全,雷電已經成為繼地質和洪水災害之后的第三大自然災害。本文簡單分析了農村雷電災害的現狀,以及災害發(fā)生的原因,提出了農村雷電災害的防御對策。希望通過完善基礎設備、提高農民和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防雷意識、建立嚴密的制度機制的方式,促進農村防雷工作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對策
雷電災害是屬于不可抗的自然災害,正在逐漸危害著人們的生命安全,全國各地的氣象局也十分關注此事。現如今,我國的防雷減災工作還處于開始階段,尤其是在農村地區(qū),由于人們的防雷應急避險和防御措施不當,缺乏相應的防雷知識,再加上基礎設備的落后,防雷管理方面的工作較為薄弱等問題。針對這些情況,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好農村防雷減災工作。
一、農村雷電災害現狀分析
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正在逐年增加,比如在四川地區(qū),2017年1-8月,就四川省防雷中心公布的雷擊災害情況而言,全省一共出現了153天雷雨天氣,因雷擊造成了15人死亡,20多人受傷。雷電災害發(fā)生的時間主要在4-8月,城市建筑區(qū)域和農村區(qū)域為災害的高發(fā)場所,人員傷亡主要集中在農村,經濟損失在城區(qū)。
二、農村雷電災害發(fā)生的原因
1.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受到地理環(huán)境或者是生產環(huán)境的限制,由于農村特定的區(qū)域位置,本身就是處于雷電多發(fā)區(qū),容易遭受到雷擊。尤其是在山區(qū)等較為空曠的地區(qū),沒有安裝相應的設施設備,以及可供農民避雷的建筑物。有的農民雷雨天氣在野外勞作時,到容易引雷的樹下避雨,會遭受到雷擊。另一點是由于農村特定的環(huán)境,地形較為復雜,田間比較空曠的地區(qū)也是雷擊最容易發(fā)生的地點。
2.主觀原因
主觀原因則是人們的防雷意識淡薄,一般情況下,在農民的意識中,往往會選擇在田地或者是樹林下躲避雷電。這些落后的思想,也是雷電災害頻繁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的行為與自然規(guī)律是相違和的。同時,受到地形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加上經濟條件的影響,農村建筑物的主要材料是鋼筋混凝土,沒有進行風險性評估,也沒有及時安裝避雷裝置。與城市相比較,通訊設備較為落后,雷電的建設設備不夠完善,給農民的生活與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三、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對策
1.完善基礎設施,加強雷電預警服務系統(tǒng)
農村的防雷設施主要是針對農業(yè)生產中的避雷工作的,可以在雷電多發(fā)區(qū)域安裝避雷針,在高壓線設置的時候,高壓線穿過農田時,一定要進行監(jiān)測。當地的氣象部門也要加強和政府的合作,科學、合理的建立農村雷電災害監(jiān)測以及預警設備,加強對雷電的防御技術研究,讓農民能及時知道雷電預警信息。例如玉樹作為雷電多發(fā)區(qū),在2010年發(fā)生地質災害之后,開展了一系列地震區(qū)過渡安置房雷電防護工作。采取了設置板房方體接地的方式,改善供電線路等防雷電感應的多種內部防雷措施,建筑物外部防雷技術也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特征。當地的住房城鄉(xiāng)建設廳積極與氣象部門合作,在共同查看各個板房建筑點環(huán)境的基礎上,設置了農村專項的防雷工程設計方案。為提高雷電臨近預報和預警能力,政府也高度重視農村雷電檢測預警服務系統(tǒng)工程項目建設,在全區(qū)范圍內建設農村地區(qū)的雷電檢測網、雷電檢測儀。在系統(tǒng)建成之后,將雷電的定位資料、氣象衛(wèi)星數據和大氣電場檢測數據及雷電流峰數據發(fā)送到當地的雷電檢測預警綜合業(yè)務平臺中。通過建設雷電預警服務系統(tǒng),極大地提升了農村防雷災害的業(yè)務能力,也提高了雷電預警預報的準確性與時效性。
2.提高農民和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防雷意識,建立安全防雷機制
由于防雷工作在農村的進展還處于一個萌芽階段,所以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以此來提高村民的防雷減災意識。首先,從基礎的工作開始,防雷宣傳工作并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化工作,利用各種途徑,讓農民宣傳防雷減災的重要性。其次是鄉(xiāng)鎮(zhèn)干部都要提升自身的防雷安全意識,制定一套與農村發(fā)展實際情況相吻合的防雷工作體系,來確保農村防雷工作的健康發(fā)展。相關安全部門需要建立健全防雷減災責任制、災害的應急方案,雷電災情的收集與評估制度,從根本上推進農村防雷事業(yè)的建設。最后,政府在農村的避雷設施建設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扶持,減少危險事故發(fā)生的概率。讓農村雷電災害嚴重的局面得到改善,除了采取政策上的支持之外,主要的還是提高農民的防雷意識。例如貴州省氣象部門前后做了大量宣傳工作,編印了《農村防御雷電科普手冊》免費送到農民手中,制作防雷科普知識展板,與農村放映隊相互合作,播放大量的宣傳片,有針對性地開展雷電預警服務。將每一個項目都建設成為雷電防御工程的示范點,在應對雷電災害的過程中,必須堅持防治結合與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方針,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雷電災害給人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
3.建立嚴密的制度體系,落實防雷工作責任制
相關部門要制定一套與農村實際情況相符合的防雷工作制度體系,來確保農村防雷工作的順利進行,將防雷安全檢測與日常的工作相互結合。加強對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領導,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執(zhí)法工作,工作人員要及時發(fā)現其中存在的各種防雷隱患,保證防雷裝置的順利進行。健全雷擊事故追究制度,在發(fā)現管理部門職責不到位、防護措施不到位的情況時,要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政府也要按照責任進行明確的分工,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協(xié)調配合,共同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氣象部門要加強防雷減災的指導工作,積極履行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與管理工作,安檢部門要把防雷減災工作作為安全生產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合理的安排和檢查。另一方面,質檢部門要加強對生產和銷售各種防雷產品的質量管理,電力和通訊部門要嚴格落實電力設施和通信設施的防雷安全措施。增強人民群眾的防雷減災意識,盡最大的努力減輕雷電災害的影響。
四、結語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是一項系統(tǒng)化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全力合作,政府也要根據當地農村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處理好每一項環(huán)節(jié),將工作落實到實處。加強雷電預警服務系統(tǒng)、建立安全防雷機制,積極推進農村防雷減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孫六娣.農村雷電災害多發(fā)原因及防御對策淺析[J].科技信息,2012(09):832-833.
[2]朱明,丘志彪,蔡木民,等.探討農村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防雷減災對策[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33(01):90-92.
[3]鄧偉,楊虎,陳勇.農村雷電事故多發(fā)原因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7(17):222+225.
作者簡介:彭德富(1962-9-),男,漢族,湖南省常寧市人,中專,助理工程師,從事防雷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