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1949年9月至11月,國民黨反動派在潰逃臺灣前夕,對關押在軍統(tǒng)重慶集中營白公館、渣滓洞、松林坡的革命志士實施大屠殺,致使300多人遇難。殉難者中,有血脈相連的母子,有親密無間的戀人,還有相親相愛的夫妻。其中,五對紅色夫妻的殉難事跡,至今讓人不勝唏噓。
楊虎城是中國現(xiàn)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1893年生于陜西蒲城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青年時期,他參加了反對地方封建勢力的斗爭,1912年投身辛亥革命運動,1917年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靖國軍,后又參加了國民軍。1924年,他加入國民黨,先后任師長、國民革命軍軍長、第17路軍總指揮、陜西省主席、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等要職。1936年12月12日,與張學良聯(lián)合發(fā)動兵諫,即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此后,他以大局為重,接受中國共產(chǎn)黨和平解決事變的主張,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逼令楊虎城辭去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軍總指揮職務,派他以“歐美考察軍事專員”名義到美國、法國、比利時考察。名為考察,實為將他趕出中國,流亡海外。為顧全大局,楊虎城忍辱負重,離開了苦心經(jīng)營的軍隊,于1937年6月29日,偕夫人謝葆真、兒子楊拯中及隨員一行乘“胡佛總統(tǒng)”號離開上海,前往美國。
謝葆真,陜西西安人,1911年出生。大革命時期,正在上學的她常和進步同學上街游行、講演,參加反帝反軍閥活動。1927年2月加入共青團。當時西安國民軍準備東進與北洋軍閥作戰(zhàn),正招收女兵,謝葆真毅然參加了宣傳隊。部隊經(jīng)河南到達皖北時,魏野疇(中共黨員,時任楊虎城部第10軍軍部政治處長)將謝葆真調(diào)到政治處宣傳科工作,后又將她分配到宣傳隊任隊長。皖北“太和縣婦女聯(lián)合會”成立后,謝葆真被選為主任委員。由于她思想進步,表現(xiàn)突出,經(jīng)魏野疇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楊虎城對謝葆真的革命熱情贊嘆不已,并深深愛上了她。1928 年1月22日,楊虎城和謝葆真舉行了婚禮,結為夫妻。西安事變后,得知蔣介石逼迫楊虎城前去歐美考察,謝葆真不顧家人勸阻,由西安去上海與丈夫會合,并一同前往歐美。
盧溝橋事變后,楊虎城多次從國外致電蔣介石,要求回國參加抗日,但均未得到答復。直到10月2日,宋子文突然來電:“兄雖未奉電召,弟意宜自動返國?!彪S行人員勸其靜觀事態(tài)發(fā)展,再定去留,然而楊虎城回國的意愿十分堅定。29日,楊虎城與謝葆真等人自法國馬賽啟程返國,11月26日抵達香港。回國后,謝葆真帶著兒子楊拯中回到西安,楊虎城則去南昌見蔣介石。豈料剛到,就被扣留。
得知丈夫被扣押的消息,謝葆真萬分焦急。為了照料楊虎城的獄中生活,經(jīng)過第17路軍舊部商議和謝葆真的堅決要求,國民黨同意她偕子楊拯中和副官閻繼民、張醒民前往獄中照料。
1938年1月,謝葆真一行4人由西安飛抵漢口,經(jīng)戴笠安排,7月到達益陽與楊虎城相見。之后,他們先后被關押在貴州息烽陽朗壩看守所、玄天洞。1941年,謝葆真生下女兒楊拯貴。1946年7月,他們被押至重慶,囚禁于軍統(tǒng)設在歌樂山的楊家山秘密囚室。在囚室中,謝葆真舊病復發(fā)并不斷加重,她經(jīng)常痛罵特務,并指名道姓罵蔣介石。為此,特務強行將她與家人隔離。1947年12月,特務以“治病”為由,將她殺害。
謝葆真被害,使楊虎城的身心遭到重創(chuàng)。關押在貴州時,他還有散步的習慣,妻子離世后,他不愿再到外面走動,總是一人悶在屋內(nèi),抱著妻子的骨灰盒,時而自言自語,時而淚流滿面。1949年9月6日,楊虎城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于重慶松林坡戴公祠,將其掩埋在會客室旁邊的花壇里。
重慶解放后,根據(jù)楊欽典(白公館看守)和李育生(白公館雜役)提供的線索,才找到楊虎城遺體的埋藏處。
宋綺云,原名宋元培,字復真,1904年3月出生于江蘇邳縣(今邳州)。1926年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任中共邳縣第一任縣委書記。1929年任中共西北特支委員,被派入楊虎城的部隊工作,先后擔任《宛南日報》主編、《西北文化日報》(中國共產(chǎn)黨在西安的秘密工作據(jù)點)社長兼總編。
西安事變后,張學良、楊虎城撤銷了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了抗日聯(lián)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張學良被公推為主任委員,楊虎城為副主任委員,宋綺云被任命為委員,負責對群眾的宣傳工作。
事變第二天,宋綺云利用《西北文化日報》發(fā)表了《張、楊昨發(fā)動對蔣兵諫》的消息和《何處是中國的出路》《昨日張、楊兵諫與八項救國主張》的社評,詳細介紹了西安事變的起因,評價了“兵諫”的意義和影響,宣傳了中國共產(chǎn)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
《紅巖》木刻組畫中的“小蘿卜頭”
后來,蔣介石首先軟禁了張學良,繼而又逼迫楊虎城“出國考察”,宋綺云也處在危險之中。楊虎城對宋綺云的處境非常關心,建議他東渡留學,并為其提供出國經(jīng)費。1937年6月,宋綺云在上海送楊虎城出國后,正準備束裝東渡之際,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了。于是他改變主意,重返西安,繼續(xù)從事革命工作和抗日救亡運動。
同年底,宋綺云在延安短期學習后,于1938初在河北省臨時政府政治處任副主任兼組織科長,負責和八路軍的聯(lián)絡工作。1939年底,黨組織派他到楊虎城部隊,任少將參議兼總部干訓班政治教官。由于宋綺云在部隊從事抗日反蔣活動,一直被國民黨特務機關密視。
1941年9月的一天,宋綺云收到一封“家中有急事,請速回”的電報,當他趕回長安蒲陽村時,即遭國民黨特務的秘密逮捕。其后,特務又以“送衣物”為名,將宋綺云的妻子徐林俠誘捕。
徐林俠,1904年出生于江蘇邳縣,1924年考入江蘇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1926年赴武漢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主辦的江蘇黨務訓練班學習,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大革命失敗后,徐林俠回到邳縣,擔任中共邳縣縣委委員兼婦女會會長。1928年10月,宋綺云與徐林俠結為伴侶?;楹?,徐林俠協(xié)助宋綺云從事革命工作。徐林俠被捕時,因未滿周歲的兒子宋振中(即“小蘿卜頭”)需要照顧,就把他帶在身邊。
1941年12月,宋綺云由西安轉(zhuǎn)押到重慶白公館看守所,不久徐林俠母子也被轉(zhuǎn)押到這里。1943年春,宋綺云一家被轉(zhuǎn)移至貴州息烽監(jiān)獄繼續(xù)關押。1946年7月又轉(zhuǎn)囚至白公館看守所。
再次被轉(zhuǎn)押至白公館后,宋綺云認識了國民黨軍隊內(nèi)反蔣團體“青年將校團”的成員梅含章、王鳳起等6人。宋綺云以黃埔軍校同學的身份,利用放風機會,啟導他們投身人民大眾的解放事業(yè)。1947年3月,梅含章、王鳳起等人獲釋,并迅速投入到對國民黨軍隊將領的策反工作中。
1949年初,宋綺云和楊虎城兩家被轉(zhuǎn)囚至貴陽麒麟洞。9月5日,國民黨特務又把他們騙回重慶。次日,宋綺云一家及楊虎城之女楊拯貴被帶到歌樂山松林坡原戴笠的警衛(wèi)室里,被預先埋伏在室內(nèi)的看守楊進興、楊欽典等人殘忍殺害。
王振華又名王樹本,黑龍江哈爾濱人,1909年出生。九一八事變后,王振華流亡到關內(nèi)。1934年,他在北京大學經(jīng)濟系讀書時,積極參加東北流亡學生的抗日宣傳活動。后來他串連一批學生到南京請愿,堅決要求抗日,結果被學校開除學籍。此后,他轉(zhuǎn)到上海,繼續(xù)宣傳抗日救國,遭國民黨逮捕,被關押兩年多。盧溝橋事變后出獄,后出走香港。在港期間,王振華與尋求抗日救國途徑的黎潔霜相識。
重慶歌樂山下的電臺嵐埡烈士殉難處
黎潔霜原名黎琦清,1920年出生于廣西蒼梧,少時在廣西梧州女中附小讀書,1932年升入梧州女子中學,1933年轉(zhuǎn)入蒼梧中學繼續(xù)讀初中。1939年初,黎潔霜隨大哥黎超賢等人赴香港籌辦抗日報紙,在這里認識了王振華。
1940年5月,王振華因從事抗日反蔣活動,再次被國民黨逮捕,并被定為重犯關進白公館監(jiān)獄。王振華被捕后,特務從其住處搜查出黎潔霜寄給他的信件和照片,將正在重慶江津國立女子師范學院讀書的黎潔霜也逮捕了。
黎潔霜被捕后,想盡快同王振華見面,就聲稱自己已和王振華結婚,特務就將她和王振華關在一個監(jiān)獄。不久,黎潔霜和王振華被送押至貴州息烽監(jiān)獄,黎潔霜被關押在“義齋”。在息烽監(jiān)獄,她結識了共產(chǎn)黨員張露萍、徐林俠等人,并成為她們的密友。
1946年7月,關押在息烽監(jiān)獄的黎潔霜、王振華等70余人被轉(zhuǎn)囚到重慶白公館看守所。在難友們的支持和聲援下,黎潔霜和王振華在獄中結為夫妻,同囚于樓下一間狹小陰暗的牢房里。1948年,黎潔霜在獄中生下兒子,取名王小華,1949年又生下小兒子王幼華。在白公館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里,產(chǎn)后的她身體十分虛弱,沒奶給孩子吃,就攪漿糊喂孩子。
特務頭子徐遠舉見有機可乘,便對她說:“你剛生了孩子,只要寫一份悔過書,就可以取保出去。”黎潔霜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一家,死也要死在一塊?!?/p>
1949年11月27日下午4點,屠殺“政治犯”的計劃開始了,特務從白公館將王振華夫婦以及兩個兒子押出。夫妻倆各自抱著一個孩子,艱難地往山上走,沒有半點懼色。當著他們的面,一個特務用刀戳死了小華,一個特務用手卡死了幼華。夫婦倆悲痛欲絕地想沖上去與特務搏斗,但特務罪惡的子彈把他們擊倒在地……
齊亮,河北人,1922年出生。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他來到重慶。1939年經(jīng)鄧裕民等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1年,他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與從鄂西特委奉調(diào)轉(zhuǎn)移考入聯(lián)大的馬識途同住一個宿舍。他們發(fā)起組織了“微波”社,出版“微波”壁報。1945年8月,齊亮受黨組織安排,調(diào)到云南省元江縣青龍廠的鄉(xiāng)下隱蔽起來。1946年6月,他被調(diào)回重慶,協(xié)助中共四川省委副書記張友漁和組織部部長于江震工作。中共四川省委被迫撤返延安后,他來到成都,住在馬識途家,在這里結識了其堂妹馬秀英。
馬秀英,1923年出生于忠縣石寶寨坪山壩。1938年在忠縣女子中學畢業(yè)后,轉(zhuǎn)至成都樹德中學就讀。1943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國立四川大學經(jīng)濟系。1946年秋,堂兄馬識途從云南回到成都,任中共川康特委副書記。為了廣泛發(fā)動群眾,馬識途創(chuàng)辦了一份小報,轉(zhuǎn)載延安消息。馬秀英積極協(xié)助,擔負聯(lián)絡和傳遞報紙、油印等工作。在黨組織及馬識途的啟發(fā)下,馬秀英政治上日趨成熟,革命意志更加堅定。
1947年初,齊亮在馬識途家認識馬秀英后,志同道合的兩人逐漸從友情發(fā)展到愛情。同年秋,馬秀英到廣漢女中任訓育主任,齊亮則被組織派任重慶北區(qū)工委書記,化名李仲偉,從事黨的地下活動。1948年春,馬秀英到重慶志達中學任教。志達中學是地下黨員王樸為進行地下活動作掩護而開辦的學校,學校的教員大多是共產(chǎn)黨員。來到志達中學不久,經(jīng)齊亮和王樸介紹,馬秀英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4月,由于地下黨重慶市委書記劉國定、副書記冉益智被捕叛變,王樸也不幸被捕,川東和重慶的地下黨組織遭到極大破壞,組織上要求齊亮和馬秀英馬上撤離重慶。6月,他們到了成都,不久結為夫妻。之后,齊亮與馬秀英在馬識途的安排下,到溫江女中任教。該校是川西地下黨的據(jù)點之一,校長王仲雄和不少教員都是黨員,齊亮任訓育主任,馬秀英任教導主任,他們在校內(nèi)隱蔽待命。
1949年初,返回成都的齊亮和馬秀英到春熙路百貨商場買東西時,齊亮被特務逮捕。由于當時劉國定未認出馬秀英,她便趁亂脫身而去。但是在返家的路上,馬秀英未能注意特務盯梢。1月20日,她在家里被捕。隨后,特務將她與齊亮一起押送到重慶渣滓洞看守所。
在獄中,齊亮經(jīng)常輔導難友學習黨的綱領和各項政策,還寫了《怎樣作支書》給大家作為討論學習的材料。1949年11月14日,齊亮與江竹筠等人犧牲于電臺嵐埡刑場。27日,馬秀英在渣滓洞大屠殺中殉難。
唐虛谷,四川渠縣人,1908年出生。1915年到清溪場小學讀書,后赴渠縣縣城學習經(jīng)商。1927年考入廣安羅澤洲部“團練干訓班”,畢業(yè)后任清溪場團練中隊長。1929年赴上海大廈大學求學,在此期間,接觸到馬列著作和其他進步書刊。1932年回到渠縣,在巖峰小學任教。同年夏,唐虛谷與青梅竹馬的遠房表妹張靜芳結為夫妻。
張靜芳,四川渠縣人,1912年出生。初中畢業(yè)后,考入重慶女師。后因經(jīng)濟困難,被迫輟學。與唐虛谷結婚后,兩人同在巖峰小學任教。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夫婦倆全力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1937年11月,渠縣婦委會成立,張靜芳任常務理事。她發(fā)動200多名婦女及中小學師生,組成抗日救亡宣傳隊,在渠縣的大街小巷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39年,唐虛谷重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擔任中共渠縣特支書記。不久,張靜芳也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5月,中共渠縣縣委成立,唐虛谷任縣委書記。在他的領導下,渠縣地下黨組織迅速發(fā)展,擁有黨員近50人。1940年初,唐虛谷調(diào)任南充縣委宣傳部部長。之后,先后擔任梁山縣中心縣委委員、大竹縣特支書記、下川東地工委委員等職。1941年5月,唐虛谷化名劉本立,赴萬縣云安鹽場工作。夫妻倆深入工人家屬區(qū),慰問、救濟貧苦工友,深受工人的信任。黨組織也得以迅速發(fā)展,云安鹽場特支黨員由8名發(fā)展到100多名,為以后的武裝斗爭打下了基礎。
1947年,唐虛谷舉家前往萬縣龍駒,開設利普客棧。他以“老板”的合法身份,為黨籌集經(jīng)費,同時領導當?shù)氐奈溲b斗爭工作。1948年2月,中共下川東地工委決定建立“中共川東南岸工作委員會”,唐虛谷任書記,負責領導川東南岸地區(qū)的武裝斗爭。正當他準備再次集結部隊開展游擊戰(zhàn)爭時,被叛徒出賣。5月1日,唐虛谷和張靜芳在龍駒被捕,先被關押在萬縣警察局,后被轉(zhuǎn)押至重慶渣滓洞看守所。
1949年11月14日,唐虛谷殉難于電臺嵐埡刑場。27日,張靜芳在渣滓洞大屠殺中殉難。
(作者單位: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
編輯/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