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莉
“自己的事情自己辦”,這是我們從上幼兒園開始,老師、家長就在灌輸給我們的想法,但是在我們求學的過程中,總會有人喜歡去打“小報告”,這樣的行為是“弱爆了”嗎?而喜歡打“小報告”的人就應該被孤立嗎?
沒有硝煙的校園“冷暴力”
當張青推開教室門的時候,原本竊竊私語的同學們馬上停止了交頭接耳,裝作忙碌地整理書本,他沉默地走到自己的座位——在第一排最右面的靠墻位置、唯一的單人桌,他感到有人在背后拍他,回過頭是后桌的李茂?!敖裉煜挛缥覀冃;@球隊組織訓練,你可別又去告老師說我逃課!”李茂故意把聲音放大,話音剛落,引來同學們的哄笑。
張青張了張嘴,想說什么,但又沉默地轉(zhuǎn)過身,仿佛身后的那一班同學與自己無關——沒錯,他在班里是被孤立的,就是因為他愛打“小報告”,被同學們視作“告密者”,甚至是“背叛者”,在這個班里他沒有朋友,沉默是他最無奈的選擇。
解決事情的方式不同
在任何時期“告密者”都會被大多數(shù)人排斥,被認為是群體中的“叛徒”,就算“告密者”的出發(fā)點是好的。
對很多人來說,特別是男生,更傾向于有問題自己解決,這樣自己才“爺們”,所以打“小報告”是讓他們不屑一顧的,是一種弱者的行為,只有不自立的人才會采用這樣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別人的身上,是小孩子的“行為”。
不過,維維姐卻覺得,雖然自己解決會鍛煉自己的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事情其實還不是我們中學生能力所及范圍內(nèi)的,解決了一時的表面問題,但是解決不到根本。適當?shù)厝で髱椭?,把事情更好的解決,才是明智的選擇,并不是丟人的舉動,有時可以說是很聰明的選擇。
當然,維維姐還是鼓勵大家多嘗試自己去解決問題,處理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去依賴尋求幫助,畢竟別人只能幫得了一時,而幫不了一世,所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對你今后的發(fā)展更有益處。但同時也要清楚地認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逞強,要學會變通,解決問題、處理問題的方法很多種,一定要選擇最恰當?shù)姆椒?,才會取得最好的結(jié)果。
可以不認可但不要去否定
被孤立的張青懷疑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這是周圍環(huán)境的壓力所致,所以維維姐要說的是,壓力不是你自我懷疑的原因,而是要找到自己真正被孤立的原因在哪兒——自己的行事準則不被大多數(shù)人認可,那么自己到底做錯了嗎?
所以張青要明確,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初衷是什么,是因為他發(fā)現(xiàn)同學做的事情不對,所以他希望幫助同學改正——這個不對是建立在怎樣的一個基礎上,比如說他向老師報告說誰誰誰逃課,其實這件事他并沒有做錯,可能在方式上有些不恰當。
我們的生活中會有很多不同的小團體,每個小團體都會有自己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范”,有這個群體內(nèi)部成員不足以為外人道的“秘密”。一旦有人打破了這樣的“規(guī)范”,那么這個人必然是要被孤立的。哪怕這個人的做法是正確的。
然而,人多不代表正確,更不是評判是非對錯的準則,我們不講真理,不講三觀這樣的高度,就說張青打“小報告”說誰誰逃課這件事,之所以同學們都排斥他,不是因為他說的事情不對,而僅僅是因為他采取的方式被大家不認可。否則,以后再有人出現(xiàn)逃課的行為,大家都選擇沉默,那就是一種縱容,會形成不好的風氣。
無論是自我解決,還是打“小報告”,區(qū)別僅僅是解決事情的方式不同,無關人品、無關其他,做你認為對的事情,經(jīng)得起別人的質(zhì)疑,成長道路才會充滿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