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凡
今早喝粥時,我用的依然是那只素凈的白底藍邊碗。
還記得那年,新居落成,我與父母去景德鎮(zhèn)游玩,順便買一些瓷器家用。種類繁多的各色瓷器叫人眼花繚亂,有“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的白瓷,有造型精致小巧的骨瓷,有絢麗繽紛的斗彩……著實叫人看花了眼。
買什么好呢?選造型獨特的?選富麗華貴的?抑或是選做工精致的?可我以為,這未免都有些低俗了,器皿的選擇體現(xiàn)了主人的生活品味和態(tài)度,不可不慎重。
有的瓷器過于大件且富貴華美,赤紅、明黃、寶藍與我家簡約的風格也不相搭;有的過于小巧,頗有一種文縐縐之氣,而家人也無英國紳士淑女般優(yōu)雅喝下午茶的習慣;有的瓷身上繪有潑墨山水、工筆花鳥,美則美矣,但可惜,一行人無一行家,無法鑒賞,如此看來,竟無我們可買的了。
突然,這平淡普通卻也無奇得突兀的藍邊碗闖入了我的眼簾,如此簡陋,怎會在這里出售?才要走,卻發(fā)現(xiàn)爸爸也在這碗前駐足了。
這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家家戶戶都有的碗。我想,這碗應是盛放了太多父親的記憶罷!
據(jù)銷售人員講,這藍邊碗,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以細節(jié)的改良與創(chuàng)新。我拿起一只仔細端詳,發(fā)現(xiàn)手感極好,分量厚重而踏實,底足的角度略微加大,使碗越發(fā)顯得端莊典雅而不失大氣,而且這碗極易打理,深受母親喜愛。
藍邊碗就這樣被帶回了我們家,成了我們的新寵。它沒有繁復精致的花紋裝飾,沒有絢麗的色彩包裝,可當你凝視它,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一家人圍坐一起樂呵呵、笑盈盈吃飯的場景,就會想起苦日子精打細算的不易,就會想起尋常百姓家人間煙火的溫度。
蔣勛曾在《品味四講》中說,“純棉襯衫就像自己最親密的友人”,讓我感動了好久,一件物品使用久了,就會產生難以割舍的情感,對我來說,藍邊碗亦是如此。
后來又去過景德鎮(zhèn),也看見許多新品推出,我卻獨鐘情于這藍邊碗,因它平凡樸實,把創(chuàng)新的點滴融入最素凈的生活而不爭嘩寵。
距離平凡太遠的東西其實并不是我們想要的。捧著藍邊碗,它的分量時而沉重,時而輕盈。在我眼中,它的意義還不止這些,它時常超越一切物質,一切聲形,飛往夜空作一顆閃著光的明星,然后又飛落,樸實、靜寂地飛入了這緩緩的人間煙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