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 孫彥 黃黎 劉路成
肝硬化是一種由多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受損, 進而導(dǎo)致纖維組織增生和肝細胞壞死的肝臟疾病, 該病在臨床上較為多見。由于肝硬化患者早期臨床癥狀較為隱匿, 一旦確診發(fā)病較為嚴重, 導(dǎo)致病情延誤, 失去最佳治療機會, 甚至發(fā)生癌變, 這對患者身心健康以及預(yù)后生活質(zhì)量帶來嚴重影響[1]。所以臨床上對肝硬化患者做出及早診斷有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目前臨床上檢查肝硬化的方法主要包括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 隨著生化檢驗技術(shù)的快速發(fā)展, 臨床診斷肝硬化得到明顯進步, 近幾年來肝功能8項新指標在消化道疾病中得到廣泛應(yīng)用。本研究對肝功能8項新指標在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進行分析和探討, 旨在為肝硬化疾病的臨床診斷提供參考意見, 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8例肝硬化患者作為研究組, 所有患者臨床診斷均與《西醫(yī)診斷學》中的相關(guān)肝硬化診斷標準相符合, 且通過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確診, 未見肝包蟲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癌, 其中男 40 例 , 女 28 例 , 年齡 30~79 歲 , 平均年齡 (45.5±11.4)歲;藥物性肝硬化者12例、血吸蟲性肝硬化者3例、病毒性肝硬化者23例、酒精性肝硬化者30例。另選取同時間段68例進行健康體檢的醫(yī)院職工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45例,女23例, 年齡27~77歲, 平均年齡(46.0±10.9)歲。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肝硬化患者接受尿常規(guī)、血常規(guī)和肝功能檢查, 對于腹水患者實施穿刺腹水檢查, 對于門靜脈高壓患者實施纖維內(nèi)鏡和X線檢查。兩組在抽血檢測前需禁食12 h, 在清晨時分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肘靜脈血5 ml, 予以離心后,采用LX-2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器(美國貝克曼公司)對兩組血清樣本進行檢測, 并觀察兩組的肝功能8項新指標, 包括LAP、NAG、AFU、GLDH、AFP、ADA、ASTm、PAB。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 LAP(64.5±50.3)U/L、NAG(9.3±2.2)U/L、AFU(22.2±2.5)U/L、GLDH(11.1±2.4)U/L、ADA(35.5±6.6)U/L、ASTm(32.1±7.7)U/L、AFP(462.2±49.9)ng/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1.0±9.9)U/L、(1.5±0.2)U/L、(16.6±1.3)U/L、(6.5±0.8)U/L、(11.3±6.3)U/L、(11.1±2.2)U/L、(37.7±18.0)ng/L, PAB(865.6±315.4)mg/L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52.7±369.6)mg/L,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肝功能8項新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研究對象肝功能8項新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LAP(U/L) NAG(U/L) AFU(U/L) GLDH(U/L)對照組 68 21.0±9.9 1.5±0.2 16.6±1.3 6.5±0.8研究組 68 64.5±50.3a 9.3±2.2a 22.2±2.5a 11.1±2.4a t-6.997 -29.117 -16.388 -14.994 P 0.000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shù) ADA(U/L) ASTm(U/L) AFP(ng/L) PAB(mg/L)對照組 68 11.3±6.3 11.1±2.2 37.7±18.0 1252.7±369.6研究組 68 35.5±6.6a 32.1±7.7a 462.2±49.9a 865.6±315.4a t-21.872 -21.624 -65.989 6.570 P 0.000 0.000 0.000 0.000
由于肝硬化疾病早期臨床癥狀不典型, 較易被患者所忽視, 這使得治療時機遭到延誤。據(jù)有關(guān)研究報道, 多數(shù)患者在確診為肝硬化時已發(fā)展至中晚期, 嚴重者發(fā)生肝癌, 所以臨床提高早期肝硬化診斷率對提高臨床療效以及改善患者預(yù)后生活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2]。生化檢驗是臨床評估肝功能的主要方式, 是目前臨床診斷肝硬化的有效措施, 近幾年來隨著自動生化分析儀器的廣泛使用和生化檢查項目的不斷成熟, 一些與肝功能關(guān)系密切的新生化指標在實驗室逐漸開展起來, 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其中肝功能8項新指標在臨床疾病中的普及, 使得肝硬化診斷也得到了更多參考數(shù)據(jù)[3]。
AFP是胎兒時期合成的一種蛋白質(zhì), 在胎兒出生后7 d消失, 若肝細胞發(fā)生惡變后又能獲得生成AFP蛋白的能力[4]。到目前為止, AFP依然是臨床診斷肝細胞癌的有效腫瘤標志物, 國內(nèi)約有60%~70%的肝癌患者其AFP水平明顯高于正常水平[5]。ADA是一種與體內(nèi)細胞免疫活性相關(guān)的核酸代謝酶, 廣泛分布在機體脾、胸腺、肝和腎等臟器組織。相關(guān)研究報道, ADA對臨床診斷急性肝臟損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 但其優(yōu)越性低于 ALT[6]。文獻報道[2], 在 444 例肝炎患者中ADA檢查發(fā)現(xiàn), 各種肝炎患者其ADA均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增加, 急性肝炎、肝癌、重型肝炎、慢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等疾病中ADA升高率各異, 這表明ADA可作為臨床評價肝硬化是真正恢復(fù)還是轉(zhuǎn)變?yōu)槁愿窝椎闹匾獏⒖贾笜?。慢性肝炎疾病患者其?NAG活性明顯提高, 這表明β-NAG是評估慢性肝病的重要指標。研究報道[6], NAG活性在肝癌和慢性肝炎患者中明顯升高, 但肝癌患者陽性率要較慢性肝炎患者要高, 所以臨床上可見NAG作為普通肝功能篩查的一種重要指標。GLDH一般分布于心肌、肝、胰腺、小腸、腦以及腎等組織中, 其中在肝細胞內(nèi)含量最多, 且均分布在線粒體基質(zhì)。GLDH是肝細胞線粒體中一種特異性酶,一般在正常健康人群血液中分布較少, 但機體內(nèi)肝細胞受損或者發(fā)生壞死時會流入血液中, 使得血清內(nèi)GLDH含量明顯增加。文獻報道, 患者并發(fā)酒精性肝炎時, 肝葉中央?yún)^(qū)內(nèi)的肝細胞線粒體造成嚴重破壞, 而GLDH在肝小葉中央?yún)^(qū)分布廣泛, 此時患者血清中GLDH水平顯著增加, 通過對GLDH檢測能有效反映酒精性肝炎的受損程度[7]。盧瞧[8]研究報道, GLDH在診斷酒精性肝炎中顯著優(yōu)于其他指標。LAP屬于蛋白分解酶, 可水解肽鏈N端以及分解亮氨酸和其他氨基酸組成的肽鍵, LAP通常分布在膽、肝和胰腺組織, 但組織發(fā)生病變時LAP在血清中的活性會增加, 通常在肝細胞損傷、肝癌和膽汁淤積患者中其LAP水平增加各有差異, 因此LAP在肝病中含量的增加可作為臨床診斷早期肝功能受損的一項靈敏指標。AFU是一種溶酶體酸性水解酶, 國外研究證實,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其血清內(nèi)AFU水平明顯升高, 可見AFU對觀察臨床病情以及評價預(yù)后具有重要意義。PAB一般由肝臟合成, 其半衰期時間僅有1.9 d, 所以PAB比白蛋白能更早的反映肝臟合成能力, 血清PAB水平的變化對診斷肝功能疾病明顯優(yōu)于白蛋白(ALB)。ASTm與GLDH均屬于線粒體酶,兩者關(guān)系密切, 在臨床多種肝臟疾病中兩種酶含量基本類似。研究證實, 在急性和重型肝炎疾病中ASTm和GLDH明顯高于正常人, 這客觀說明線粒體酶對評估肝損傷具有重要意義。
孫志強等[9]研究8項生化指標對診斷肝病的意義時發(fā)現(xiàn), LAP、AFU、ASTm、ADA以及PAB對診斷急性肝炎疾病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LAP(64.5±50.3)U/L、NAG(9.3±2.2)U/L、AFU(22.2±2.5)U/L、GLDH(11.1±2.4)U/L、ADA(35.5±6.6)U/L、ASTm(32.1±7.7)U/L、AFP(462.2±49.9)ng/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21.0±9.9)U/L、(1.5±0.2)U/L、(16.6±1.3)U/L、(6.5±0.8)U/L、(11.3±6.3)U/L、(11.1±2.2)U/L、(37.7±18.0)ng/L, PAB(865.6±315.4)mg/L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52.7±369.6)mg/L, 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jié)果與宗曉龍[10]研究結(jié)果相類似。
綜上所述, 肝硬化疾病會引起患者肝功能指標異常, 其中 LAP、NAG、AFU、GLDH、AFP、ADA、ASTm 和 PAB等肝功能8項新指標與正常人存在差異, 肝功能8項新指標可作為臨床評估肝硬化疾病的重要標志。
[1] 張衛(wèi)軍, 王瑞霞.肝硬化應(yīng)用生化檢驗項目的價值與檢驗結(jié)果分析.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7, 55(11):91-93.
[2] 張育超.生化檢驗項目在肝硬化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分析.深圳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14, 24(5):53-54.
[3] 黃兆瓊, 馬東亮.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項指標檢驗的臨床意義.深圳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15, 25(23):72-73.
[4] 陳永輝, 陳洪東.生化檢驗項目在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首都食品與醫(yī)藥, 2017, 24(8):134-135.
[5] 梁月英, 溫韻潔.生化檢驗項目在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中國醫(yī)藥科學, 2014, 4(7):121-123.
[6] 李建.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檢驗結(jié)果的臨床價值分析.社區(qū)醫(yī)學雜志, 2016, 14(1):17-19.
[7] 楊婷婷.四項生化指標檢驗應(yīng)用于肝硬化和病毒性肝炎的價值評價.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dǎo)報, 2015, 21(14):2053-2054.
[8] 盧瞧.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時間及血小板的檢驗價值分析.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6, 25(9):1648-1649.
[9] 孫志強, 毛遠麗, 陳小倩, 等.常規(guī)生化項目鑒別診斷慢性肝炎與肝硬化模型的建立和應(yīng)用.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07, 21(3):276-278.
[10] 宗曉龍.生化檢驗項目在肝硬化疾病診斷中的應(yīng)用價值.黑龍江醫(yī)藥, 2016, 29(3):5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