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長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青平川采油廠,陜西 延安 717200)
隨著油藏的評價與開發(fā)認識的不斷加深,對砂體分布規(guī)律的研究變得尤為重要,但前人對長2段沉積微相的研究較少,對該地區(qū)的砂體分布規(guī)律認識尚不清楚。開發(fā)及進一步勘探的難題也日益暴露,嚴重制約著油田進一步挖潛增儲。對長2段進行構造及砂體展布特征研究,明確該區(qū)砂體的展布特征,為該地區(qū)進一步勘探和油藏開發(fā)提供地質依據。
盆地的構造形態(tài)總體顯示為一東翼寬緩、西翼陡窄、不對稱大向斜的南北向矩形盆地,盆地主體面積25×104km2。盆地基底為太古代、元古代變質巖,其上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蓋層沉積,具有明顯的二元結構。根據構造演化史和現今的構造形態(tài),鄂爾多斯盆地可劃分為中部伊陜斜坡、東部晉西撓褶帶、西部天環(huán)坳陷、西緣沖斷帶、北部伊盟隆起和南部渭北隆起[1]。
盆地邊緣斷裂褶皺較發(fā)育,盆地內部構造相對簡單,地層平緩,坡降一般小于10 m/km;伊陜斜坡內無二級構造,三級構造以鼻狀褶曲為主,很少見幅度較大、圈閉較好的背斜構造發(fā)育。
在根據旋回特征確定研究區(qū)長2油層組頂界與根據標志層確定長2油層組底界的基礎上,開展單井地層劃分與對比。研究區(qū)長2油層組,油層中深240~480 m,平均油層中深333 m;地層厚度為105~139 m,平均地層厚度121 m(表1)。
在垂向上由油層組、砂層組逐級控制的原則下,把目的層位長2按旋回分為長21、長22和長23共3個次級旋回。研究區(qū)長21砂層組地層厚度為28.5~40.7 m,平均32.7 m,長22砂層組地層厚度為40.2~70.1 m,平均47.2 m;長23砂層組地層厚度為33.7~43.4 m,平均38.1 m。
根據各井自然電位、自然伽馬、聲波時差和感應電阻等曲線進行單井地層劃分,根據開發(fā)需要將長21分為三個小層,即長211、長212和長213三層,將長22分為兩個小層,即長221和長222兩層。由于本區(qū)主力油層賦存在長22,多數井打穿長22油層即停鉆,大多數鉆井的長23沒有見底,所以,對長23未再細分[1]。
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對研究區(qū)內445口井進行了拉網式反復對比,圍繞高家溝區(qū)域共拉連井剖面58條,其中順物源方向24條,切物源方向34條。最大限度反映區(qū)塊內地層和油層分布的真實狀況。重點選擇了順物源及切物源各8條,編制地層對比剖面圖(圖1)。通過地層對比可以看出層間特征明顯,小層對比合理。
圖1 高家溝區(qū)域長2地層對比剖面網井位圖
對研究區(qū)砂體的縱向展布特征進行研究,根據以下4個原則開展進行井間砂體的對比。
(1)砂體對比中注意井間砂體的相對位置或深度;
(2)不同成因砂體則依據沉積作用,相同成因砂體的延伸則采用寬/厚比或旋回的特點來處理;當兩井間出現一口井見砂,而另一口不見砂時,砂體的延伸依據砂巖在韻律中所占比率為其側向延伸的井距;
(3)不同井距對比和不同方向應區(qū)別對待,如河流砂體的縱向延伸遠大于其橫向延伸;
(4)利用測井解釋結論識別出砂體,對砂體對比結果進行驗證。同一小層砂體,如果其測井曲線形態(tài)相似,判定其屬于同一沉積類型砂體,其砂體相互連通[2]。
基于以上原則,為摸清區(qū)塊內砂體的平面展布規(guī)律,以及垂向上各小層砂體發(fā)育類型、發(fā)育程度和相互疊置狀況,對4條剖面的砂體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其中北西—南東向2條、南西—北東向2條。
表1 高家溝區(qū)域長2地層劃分
在構造演化、沉積環(huán)境、地層特征和物源認識的基礎上,結合研究區(qū)內探井鉆井取心資料、測井資料,編制了研究區(qū)長2各主力小層砂體平面圖。
總體上,砂體平面上呈帶狀展布,而展布特征受控于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相。平面上砂體大體呈北東—南西、條帶狀展布,多期河道疊加,砂體厚度大,延伸遠。
研究區(qū)長2儲層沉積受北東向物源控制,多期河道垂向上疊加、平面上交叉,一般河道交匯處,砂體堆積快,厚度大,最終形成長2期沉積相狀態(tài)。匯聚砂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順古河道方向河道砂體發(fā)育程度高、規(guī)模大、連通性好,橫切古河道方向河道砂體連續(xù)性略差。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根據地層對比劃分結果,按照地層形成時間先后的順序,系統(tǒng)研究長2儲層的砂體展布特征。
(1)長222小層
長222小層砂體連片性較好,砂體厚度較大,大于15 m的區(qū)域連片分布,河道沿北東-南西方向分布。砂體較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工區(qū)在中部地區(qū),砂體最厚達到29.2 m。工區(qū)東南部厚度和工區(qū)西北部較薄,最薄的地方為0.5 m。整個研究區(qū)砂體平均厚度為15.36 m。
(2)長221小層
該層砂體連片性較好,也沿北東-南西向分布;砂層厚度較厚,最厚的井區(qū)達到26.5 m,較長222小層略薄。主要分布在工區(qū)中部地區(qū),西北部及東南部砂體較薄,厚度小于0.4 m。砂體平均厚度在15.1 m左右。
(3)長212小層
長212小層砂體連片性較差。砂體最厚達13 m,砂體厚的地方主要順著草788井—草110井—草305井方向分布。砂體薄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和東南部,大部分都在0.2 m以下。
(1)研究區(qū)長2油層組,油層中深240~480 m,平均油層中深333 m;地層厚度為105~139 m,平均地層厚度121 m;研究區(qū)長21砂層組地層厚度為28.5~40.7 m,平均32.7 m,長22砂層組地層厚度為40.2~70.1 m,平均47.2 m;長23砂層組地層厚度為33.7~43.4 m,平均38.1 m。
(2)砂體平面上呈帶狀展布,而展布特征受控于沉積環(huán)境和沉積相。平面上砂體大體呈北東—南西、條帶狀展布,多期河道疊加,砂體厚度大,延伸遠。
(3)長222小層砂體連片性較好,砂體厚度較大,大于15 m的區(qū)域連片分布,河道沿北東-南西方向分布,砂體較厚的地方主要分布在工區(qū)在中部地區(qū);長221小層砂體連片性較好,也沿北東-南西向分布,砂層厚度較厚,最厚的井區(qū)達到26.5 m,較長222小層略??;長212小層砂體連片性較差,砂體最厚達13 m,砂體薄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北和東南部。
(4)研究區(qū)長2儲層沉積受北東向物源控制,多期河道垂向上疊加、平面上交叉,一般河道交匯處,砂體堆積快,厚度大,最終形成長2期沉積相狀態(tài)。匯聚砂體具有一定的方向性,順古河道方向河道砂體發(fā)育程度高、規(guī)模大、連通性好,橫切古河道方向河道砂體連續(xù)性略差。
[1]邢寬宏,夏青,馬華,等.青平川油田高家溝區(qū)長2儲層微觀孔隙結構特征[J].地下水.2016.38(6):191.
[2]高陽,于興河,劉文峰,等.準噶爾盆地紅山嘴地區(qū)克拉瑪依組砂體展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1(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