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晴
19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中共中央華中局在江蘇北部阜寧縣城西北的單家港召開了第一次擴大會議。這是華中局成立以后的一次重要會議。會議正確地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和華中敵我友態(tài)勢,指出了抗戰(zhàn)以來,特別是中原局成立以后的三年中,我黨我軍在華中各地工作的成績與缺點,系統(tǒng)地、全面地總結了華中各根據地工作的經驗教訓,并提出了今后工作的總方針和具體任務。
會議召開前的華中敵后形勢
1938年冬,中央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發(fā)展華中”的戰(zhàn)略方針,決定撤銷長江局,成立中原局,以劉少奇為書記,領導長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qū)的黨的工作。這就結束了王明的右傾錯誤領導,使整個華中敵后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劉少奇、陳毅等堅決執(zhí)行中央的獨立自主的抗戰(zhàn)路線,在華中敵后深入發(fā)動群眾,發(fā)展人民武裝,積極開展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建抗日民主根據地。1940年夏,陳毅率江南新四軍主力渡江北上,執(zhí)行中央開辟蘇北的戰(zhàn)略任務。在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的進攻以后,與南下的八路軍部隊會合,創(chuàng)建了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巴钅鲜伦儭币院螅谔K北鹽城重建了以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委的新四軍軍部。同年5月,中央批準中原局和東南局合并,成立華中局,同時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均以劉少奇為書記,領導整個華中地區(qū)黨政軍工作。自此,華中我黨我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
至1941年底,中國共產黨在華中已經建立了蘇中、鹽阜、淮海、皖東北、皖東津浦路東、皖東津浦路西、豫皖蘇邊、鄂豫邊、江南等根據地,都成立了區(qū)黨委,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在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領導下,華中我黨我軍堅持抗日游擊戰(zhàn)爭,廣泛發(fā)動群眾,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方針,粉碎了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的多次進攻,鞏固和發(fā)展了抗日民主根據地。新四軍部隊在新軍部成立以后,經過整編,將全軍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并在戰(zhàn)斗中不斷發(fā)展壯大。各地建立的地方軍和民兵則有幾十萬。這表明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發(fā)展華中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
面對著華中根據地的發(fā)展壯大,日偽軍加緊了“掃蕩”“清剿”。1941年7月,日偽首先在蘇南根據地的蘇常太地區(qū)開始“清鄉(xiāng)”;同時,又糾集17000余兵力合擊蘇北鹽城,妄想一舉消滅新四軍軍部;在蘇中,則集中兵力連續(xù)“掃蕩”;同年3月,日偽軍7000余人向二師進攻。國民黨反共頑固派也趁火打劫,集中湯恩伯集團的9個師兵力,于1941年春進攻豫皖蘇邊區(qū)根據地;國民黨顧祝同部也加緊了對蘇南根據地的進攻。日汪蔣匯成的這股逆流,嚴重地沖擊著華中根據地。面對嚴重的敵情,我軍奮起反擊,給日偽和國民黨反共頑固派以狠狠的打擊,但我方也遭到一些損失,根據地面積有所縮小,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困難的階段。
中共中央、毛澤東非常重視華中的敵后斗爭,多次作出戰(zhàn)略決策,指導華中我黨我軍的工作。“皖南事變”以后,中央指示要繼續(xù)“鞏固并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保衛(wèi)民族國家,堅持抗戰(zhàn)到底,防止親日派襲擊而奮斗。”[1]同年3月,中央及時指出:“國民黨對淮北、皖東、鄂中的進攻還會繼續(xù),我軍必須堅決地將它打退?!备鞲鶕乇仨殹凹訌婞h內的策略教育,糾正過左思想,以便長期地不動搖地堅持各抗日民主根據地?!盵2]中央還先后發(fā)出了關于軍事建設、敵偽工作、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根據地工作等一系列指示。為了貫徹中央的指示精神,“進一步了解各根據地各方面之情況,總結過去各方面工作的經驗及更具體確定今后華中各根據地工作計劃”,[3]更好地堅持華中抗戰(zhàn),克服困難,鞏固根據地,以便積蓄力量,迎接反攻,為戰(zhàn)后建立新中國創(chuàng)造條件,華中局在請示了中央獲得批準之后,決定召開這一次擴大會議。
會議的經過
出席這次會議的有華中局委員劉少奇、饒漱石、陳毅、曾山;華中各根據地黨政軍負責人及新四軍軍部、各師和獨立旅的負責人賴傳珠、彭康、李一氓、劉玉柱、劉子久、吳芝圃、鄧子恢、金明、羅華生、劉順元、張勁夫、羅炳輝、張愛萍、江渭清、鄧振洵、黃克誠、劉彬、吳法憲、彭雄、宋乃德、陳丕顯、管文蔚、譚光廷、劉炎、鐘期光、葉飛等26人;列席代表鄧逸凡、錢俊瑞、湯光恢、張凱、韓振紀、戴濟民、宋裕和、劉培善、胡立教、王必成、溫仰春、駱耕漠、白桃、朱滌新、田守堯、吳信泉、喻屏、曹荻秋、洪學智、楊光池、陸璀、朱茂緒、李人俊、梁囯斌、朱克靖等70人。五師、七師因交通阻隔等原因未派代表出席會議。
1942年1月20日,會議在阜寧單家港開幕,劉少奇主持了大會。大會決定成立軍事工作委員會、黨與群眾工作委員會、政權工作委員會、四師及豫皖蘇邊區(qū)黨委工作檢討委員會。各委員會負責整理總結這幾方面問題,并起草工作條例。大會還決定首先舉行預備會議,然后再召開正式會議。
從1月20日至2月8日,大會舉行了預備會議。各地區(qū)、各部隊代表向大會作了工作情況的匯報。他們是:蘇皖區(qū)黨委書記鄧振洵,六師代表、十八旅旅長江渭清,四師政委鄧子恢,淮北區(qū)委書記劉子久,淮北區(qū)黨委委員吳芝圃,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三師副師長、九旅原旅長張愛萍,鹽阜區(qū)黨委書記劉彬,淮海區(qū)黨委書記金明,獨立旅政委羅華生,二師副師長羅炳輝,皖東津浦路東區(qū)黨委書記劉順元,皖東津浦路西區(qū)黨委委員譚光廷,蘇中行署主任管文蔚,蘇中區(qū)黨委副書記陳丕顯,一師政治部主任鐘期光等16人。他們分別就所在部隊和根據地的工作作了全面的總結,交流了各自的經驗教訓。
2月9日至13日,大會休會。2月14日,正式會議開始。劉少奇代表華中局作了《目前形勢,我黨我軍在華中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后任務》的報告。他正確地分析了國際國內的形勢,對抗戰(zhàn)以來,特別是中原局成立以來華中我黨我軍的工作作了全面總結,對工作中的“左”、右傾錯誤進行了批評,分析了各根據地和各部隊的工作情況,指出了各自的成績與缺點錯誤,明確了各根據地今后的任務。劉少奇根據中央指示精神,結合華中實際情況,提出了華中我黨我軍今后一切工作的總方針總任務,并具體地提出了九項任務。陳毅作了論軍事建設的報告,饒漱石作了關于黨與群眾工作的報告,曾山作了關于政權建設問題的報告,黃克誠作了關于政治工作問題的報告。有關方面的負責人還就日偽軍工作、財經工作、文教工作等在會上作了發(fā)言。他們從各方面總結了三年來的華中工作,分析了敵我友現狀,指出了今后的任務和應該加以注意的問題。[4]
接著,與會代表認真討論了中央指示精神和劉少奇等的報告,互相交流了工作經驗,并作了批評和自我批評。3月5日,劉少奇作了會議總結報告,陳毅作了關于軍事建設方面的總結報告。最后,會議一致通過決議,表示“完全同意劉少奇同志關于《目前形勢,我黨我軍在華中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后任務》的報告,并著各級黨的組織將此報告向全黨全軍傳達,作為今后的奮斗目標與行動路線。”[5]全體通過各工作委員會起草的工作條例之原則,委托華中局作最后審查修改;還通過了《關于四師及豫皖蘇邊區(qū)黨委在反摩擦自衛(wèi)斗爭中錯誤的決定》。至此,會議結束。
會議對華中工作的總結
1.會議在正確地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以后,對華中敵后態(tài)勢作了分析。
會議指出:在華中敵后,新四軍牽制了日軍在華中總兵力的近半數,日軍在華中有27萬兵力,其中約有11萬是對我軍作戰(zhàn)。日軍在兵力配備上,將武漢、信陽、岳陽一線作為防守的重點,并在平漢路和津浦路兩側配備了重兵,企圖割斷我華中與華北的聯系。日軍由于兵力不足,故在長江以南只是點與線的占領,在長江以北則依靠偽軍進行面的占領。華中偽軍兵力約為16萬人,僅蘇中一地就有3萬多人,其成分多為土匪、流氓和國民黨軍的降兵,主要部署在長江兩岸,全力對付新四軍。但日偽之間存在著矛盾,我們可以利用。在華中的國民黨軍隊有42萬人(包括正規(guī)軍和地方武裝),與日偽軍總數不相上下。他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以韓德勤部為中心,與土匪、偽軍勾結,牽制我軍抗戰(zhàn),經常制造摩擦;屯集在津浦路西的國民黨軍與韓部遙相呼應,伺機東進;蘇南的顧祝同部也不斷向我進攻。[6]華中敵后情況的基本特點,是“一種復雜的、不平衡的、長期的三角相持斗爭的局面。”[7“]敵寇的優(yōu)勢是占據重要戰(zhàn)略地帶,掌握了經濟、人口的中心,握著強大的兵力,其政治基本弱點是異民族侵華戰(zhàn)爭,其軍事基本弱點是兵力分散,兵力不足。友方在華中屯集了強大的力量。我在華中敵后農村中存在著我之普遍的軍事政治的優(yōu)勢。我們應保持和加強我之優(yōu)勢,聯合友軍友黨,去削弱敵寇,打破敵我相持局面,直達到完全戰(zhàn)勝敵人?!盵8]
2.會議對抗戰(zhàn)以來,特別是中原局成立以來,華中我黨我軍工作作了全面的總結。
劉少奇在報告中總結了抗戰(zhàn)初期的華中工作以后,重點總結了中原局成立以后三年多的華中工作。他指出: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北方局和八路軍的增援下,在華中我黨我軍的努力下,華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1)勝利地堅持了華中抗戰(zhàn)。僅1941年的一年中,我新四軍作戰(zhàn)2391次,繳獲槍支26182支,輕重機槍600挺,斃傷日偽軍33073名,俘虜日偽官兵20782名。
(2)在華中敵后建立了根據地。至1941年底,我各根據地面積約為18萬平方里,人口1500萬。僅皖東、淮北、淮海、鹽阜、蘇中等五個地區(qū),1941年征收公糧12355.5萬斤,公糧代金約100萬元;上述五個地區(qū)再加上蘇南地區(qū),稅收共達55716985元。
(3)發(fā)展了人民抗日武裝。建立了近9萬人的正規(guī)軍和4萬多人的地方軍,不脫產的民兵約有50萬。
(4)建立和發(fā)展了中共組織,發(fā)動了群眾。華中地區(qū)的中共黨員(包括地方與部隊)已有11萬余(缺鄂豫邊、巢無地區(qū)和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域黨員統(tǒng)計材料),各地群眾抗日團體會員約有100萬。減租減息運動也普遍開展起來。
(5)在日偽軍工作、文教工作、兵工生產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9]
劉少奇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指出了工作中的缺點錯誤。主要是:蘇北問題沒有得到最后的解決,國民黨頑固派勢力依然存在,牽制著新四軍的抗戰(zhàn),使得華中敵后斗爭形勢仍為三角斗爭。在日偽和國民黨反共頑固派的進攻下,某些地區(qū)和部隊受到一些損失。各根據地還不鞏固,群眾運動不深入,基層政權還沒有徹底改造,“三三制”還未完全真正實現。部隊的整訓工作還跟不上形勢的要求,黨的組織還存在著許多弱點,日偽軍工作和友軍工作比較薄弱。劉少奇指出:國民黨反共軍對我軍的進攻,我們在工作中的“左”或右的錯誤,根據地的不鞏固,以及我們在領導工作上的缺點等,都是產生上述缺點錯誤的原因。
3.會議分別對各根據地和各部隊的工作作了基本的總結,并提出了他們各自的具體任務。
會議認為:一師和蘇中黨的工作成績是大的。一師部隊英勇善戰(zhàn),在一系列的戰(zhàn)斗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蘇中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也較好,在財政經濟上幫助了其他根據地。但蘇中地區(qū)日偽軍多,敵情嚴重,工作中也存在一些缺點:部隊整訓不夠,財糧公物浪費嚴重。今后應切實迅速地鞏固根據地,堅持抗戰(zhàn),壯大抗日武裝,加強日偽軍工作,主力地方化,深入進行群眾工作,加強政權工作,加緊部隊整訓,糾正各種缺點。
二師部隊近來有很大發(fā)展,取得一些勝利,建立了皖東津浦路東根據地,堅持了路西,開辟了淮寶區(qū),發(fā)動了群眾,培養(yǎng)了較多的干部。但二師部隊缺乏打大仗的經驗,友軍工作薄弱,根據地群眾組織不夠普遍。今后的任務是徹底完成根據地的建設,整訓部隊,主力精干化,發(fā)展與加強人民武裝,繼續(xù)向敵后發(fā)展,打退反共軍的進攻。
三師部隊從華北到華中增援,基本上改變了華中敵后形勢,開辟了淮海、鹽阜根據地,發(fā)展了部隊。鹽阜與淮海區(qū)地方黨發(fā)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堅持了斗爭。但今后應深入鞏固根據地,團結各階層人民,加強友軍工作和偽軍工作,發(fā)動群眾,改造政權,建立強大的地方軍。
四師及淮北的工作也是取得成績的。地方黨組織堅持斗爭,發(fā)動群眾,初步建立了地方軍與人民武裝。但工作中也存在著缺點錯誤。今后要大量組織與發(fā)動群眾,建立地方軍與人民武裝,團結各階層人民,改造政權,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堅持斗爭,鞏固根據地。
會議認為:我軍在蘇南活動最久,且在陳毅領導之下,自始即正確地執(zhí)行了中央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及在敵后建立根據地與發(fā)展抗日武裝的方針。在蘇南主力北上以后,譚震林領導蘇南部隊和地方黨,發(fā)展了部隊,勝利地堅持了蘇南斗爭。我軍雖在日偽“清鄉(xiāng)”中受到一些損失,但仍保存了主力。蘇南部隊與黨的今后任務是:用一切方法堅持蘇南斗爭,執(zhí)行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搞好日偽軍工作,主力部隊地方化,培養(yǎng)與使用地方干部,在群眾工作中要注意適合蘇南的游擊環(huán)境。
會議對五師、七師的工作也作了總結,并提出了他們各自的任務。[10]
會議提出了華中今后的斗爭任務
劉少奇在正確地分析國際國內及華中敵后形勢,全面總結華中三年工作的基礎上,提出了我黨我軍在華中各根據地今后的總任務:“繼續(xù)堅持華中敵后抗戰(zhàn),完全鞏固各根據地,加強與聚集力量,以便在適當的時機反攻敵人,爭取中國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與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盵11]為了實現這個總任務,劉少奇提出了鞏固根據地的9項具體任務。
1.堅決粉碎日偽的一切“掃蕩”,加強對日偽的政治攻勢,加強對日偽的工作,團結一切抗日階層人民為保衛(wèi)根據地、保衛(wèi)家鄉(xiāng)而戰(zhàn)斗到底。這是根據地順利進行鞏固和建設工作的首要任務。各根據地各部隊必須動員與訓練人民,以靈活頑強的游擊戰(zhàn)徹底粉碎敵人的大小“掃蕩”。在敵人的“清鄉(xiāng)”面前,必須對群眾和干部戰(zhàn)士做好思想工作和組織工作。主力部隊進行較大的機動,其他地區(qū)的部隊必須進行有力的戰(zhàn)略配合。要在政治上、經濟上與敵人展開斗爭,大力加強日偽軍工作,建立日偽軍工作委員會,開展政治攻勢,嚴格執(zhí)行我軍的俘虜政策。
2.根據黨的一貫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方針進行各種工作,以便聯合一切抗日的友軍友黨與抗日的各階層人民及團體,聯合世界上一切反法西斯國家在我根據地內之人民與團體,共同抗日。同時應警戒親日反共派對我之進攻陰謀,并準備擊退這種進攻。在抗日、不反共、實行民主這三個條件下,我黨我軍不拒絕與任何黨派軍隊及個人團體合作,共同堅持敵后抗戰(zhàn)與鞏固根據地。要提高警惕,在政治上、軍事上、組織上作必要的布置,隨時準備擊退反共軍可能對我的軍事進攻。要加強對黨員關于戰(zhàn)略策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教育,加強關于民主精神、民主作風及民主政治的教育訓練,堅定其無產階級的立場。
3.切實依照中央軍委關于軍事建設的指示,繼續(xù)提高主力軍,加強與擴大地方軍,廣泛建立與訓練人民武裝,建設與提高兵工生產,及正確指揮各種戰(zhàn)斗。必須繼續(xù)提高主力部隊的軍事素質,減少機關,充實連隊,切實加強各種軍事政治干部的訓練和部隊的政治工作,提高部隊的戰(zhàn)斗力。要集中力量擴大與加強地方軍,加強軍區(qū)建設。部隊及黨與政府和群眾團體,必須切實配合。要用極大的努力建立廣大的人民武裝,調動人民群眾抗日保家防匪的積極性,為主力部隊保持雄厚的兵源。要加強部隊的后勤建設,發(fā)展與提高兵工生產。劉少奇強調指出:今后的戰(zhàn)斗形式,主要的仍然是對敵的分散游擊戰(zhàn)爭,以及在必要時進行大規(guī)模的反摩擦戰(zhàn)斗。軍事指揮原則,仍然是戰(zhàn)略統(tǒng)一指揮下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爭。
4.普遍深入發(fā)動和組織根據地內的基本群眾,普遍切實改善群眾生活,建立真正廣大的群眾團體,這是鞏固根據地最基本條件,是堅持敵后抗戰(zhàn)與聚集力量的源泉。必須根據中央關于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大膽放手發(fā)動群眾,切實普遍地實行減租減息,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提高他們的抗日積極性。貫徹執(zhí)行黨的政策,防止各種錯誤傾向,很好地研究與總結群眾斗爭的策略與經驗。要大力發(fā)展群眾團體,加強群眾團體的建設。建立根據地內強大的真正擁有數十百萬會員——雄厚社會力量的群眾團體。只有根據地內基本群眾普遍深入的發(fā)動和強固的組織,才能鞏固根據地。
5.徹底改造根據地內的政權機構,使之成為真正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權,成為包括所有各抗日階層聯合的民主政權。根據地內政權的改造,是政權機構各種制度的改造,是國體與政體的改造。要將千百年來便利于封建階級統(tǒng)治人民的政權機構,加以徹底改造,使之成為便利于廣大人民群眾來管理與掌握的政權機構。要發(fā)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這一工作,使下層(區(qū)、鄉(xiāng))政權掌握在共產黨員與進步分子手中,掌握在可靠的群眾積極分子手中。用新鄉(xiāng)制來代替保甲制,建立“三三制”、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權。這一工作必須依靠廣大組織起來的人民群眾,必須依靠共產黨的領導。
6.在財政經濟及糧食方面作極大努力,來保障人民的需要和部隊的給養(yǎng),以與日偽在經濟上作斗爭。為此,各根據地的財政與糧食,均須做到自給,并應盡可能幫助全國及其他根據地。要組織群眾努力生產,發(fā)展合作社。各機關部隊也應努力生產,實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要對根據地的進出口貿易進行統(tǒng)治。
7.發(fā)展根據地內的文化教育,辦理各種學校,訓練人民成為新的公民。要切實執(zhí)行新民主主義教育方針,反對漢奸的奴化教育,反對封建的愚昧教育,大力發(fā)展我黨的文化教育。
8.健全各根據地保安處與鋤奸部門的工作和組織,加緊對敵探奸細及破壞根據地與民主政權的特務進行秘密斗爭。為了建立與保障根據地人民抗日的秩序,必須加強鋤奸機關,肅清、驅逐敵探漢奸、破壞分子及土匪。
9.建設根據地內與群眾有密切聯系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塞維克黨。對根據地和部隊的黨組織,采取一面發(fā)展、一面鞏固的方針,建立、整頓支部,加緊培訓干部,并對干部、黨員進行審查和教育,以便純潔組織和提高黨員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開展整風運動,加強調查研究,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加強團結,增強黨性,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使黨得到鞏固。劉少奇指出:如果我們能夠完成上述各項任務,“那我們就能夠勝利的堅持敵后抗戰(zhàn),完全鞏固各根據地,并聚集我之反攻力量,以反攻敵人,迎接全世界與全中國的反法西斯勝利與新的偉大時期的到來?!盵12]
會議精神在華中各地貫徹情況
華中局擴大會議結束以后,劉少奇奉中央指示,調回延安工作,華中局書記由饒漱石代理,軍分會書記由陳毅代理。各地代表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立即召開黨委會議和各種專門會議,傳達、學習擴大會議精神,并根據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認真進行貫徹。
按照擴大會議的部署,華中各地區(qū)、各部隊努力加強軍事建設,繼續(xù)提高主力軍的軍事政治素質,開展整訓,精簡機關,充實連隊,提高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粉碎了日偽的頻繁“掃蕩”。與此同時,在各地黨組織的努力下,地方軍和民兵自衛(wèi)隊也有了很大發(fā)展。各地在開展以群眾運動為中心的根據地建設中,派出大批干部,奔赴農村,深入發(fā)動群眾,開展大生產運動,加強經濟建設,普遍實行減租減息,逐步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在此基礎上,各地大力發(fā)展和鞏固群眾抗日團體。為了戰(zhàn)勝日偽頻繁的“掃蕩”,減輕人民負擔,克服財政經濟上的困難,華中各地普遍進行了精兵簡政,并逐步對基層政權加以改造,廢除保甲制,建立鄉(xiāng)村制,區(qū)鄉(xiāng)政權中成立了行政委員會,村政權實行選舉制。
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黨,是根據地建設工作的關鍵。華中各地和各部隊加強黨的建設,開展整風運動,先后舉辦了整風輪訓班和學習班,抽調黨員干部集中學習,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克服了“左”、右傾錯誤思想,進一步樹立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優(yōu)良作風,統(tǒng)一了思想,增強了團結,從而大大推動了根據地各項工作的開展。
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的召開,對整個華中敵后形勢發(fā)生了重要影響,為華中各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fā)展,為奪取華中抗戰(zhàn)的最后勝利,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它在華中抗日斗爭的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1941年1月20日。
[2]《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時局》,1941年3月18日。
[3]《華中局關于召開擴大會議決定的通知》,1941年11月14日。
[4]參見《華中局關于第一次擴大會議的概況報告》,1942年3月25日。
[5]《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決議》,1942年3月5日。
[6]參見陳毅《論軍事建設》,1942年2月;陳丕顯《蘇中區(qū)工作報告蘇中根據地建立后的工作》,1942年2月。
[7][9][10][11][12]劉少奇:《目前形勢,我黨我軍在華中三年工作的基本總結及今后任務》,1942年2月。
[8]陳毅:《論軍事建設》,194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