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
食鹽是所有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但一些黑心商人,卻將工業(yè)鹽改頭換面包裝成假冒食用鹽銷售,對市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威脅。3月15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涉制售假鹽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進行一審宣判。法院判處被告人劉邦亮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法院支付懲罰性賠償金112萬元,由法院繳付國庫;并在省級以上電視臺和全國公開發(fā)行的報紙上發(fā)表道歉聲明。這是廣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的第一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
制售假鹽被判三年刑期
據新華社報道,2016年7月,廣州市公安局食品藥品與環(huán)境犯罪偵查支隊接到鹽業(yè)公司線索,反映在白云區(qū)黃石西路附近的倉庫發(fā)現一個制作假鹽的窩點,每天開工生產大量的假鹽并流入附近的批發(fā)市場。
經過兩個多月的調查,警方現場抓獲正在生產假鹽的嫌疑人劉某等人,現場查獲假冒“粵鹽”牌500g普通食用鹽成品152箱共3.04噸,假冒“粵鹽”牌400g特質食用鹽成品166箱共3.28噸,工業(yè)鹽原料4.8噸。
警方調查了解到,假冒食鹽的原料從貨場內銷售工業(yè)鹽的倉庫購買,原料鹽在不經過清潔、加碘、消毒等生產環(huán)節(jié)的情況下,直接加工成食鹽。
經鹽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對查獲的假冒“粵鹽”牌食用鹽進行檢驗,認定其不符合《食用鹽國家標準》碘含量的要求。
后經法院查明,自2016年6月開始,劉邦亮租用廣州白云區(qū)某倉庫作為生產窩點,使用購進的工業(yè)用鹽作為原料,生產假冒注冊商標“粵鹽”牌加碘食鹽,并批發(fā)銷售給蔡某經、鄭某賓等人。同年10月18日,劉邦亮在倉庫生產假鹽時被民警抓獲,并繳獲生產的假鹽成品6.4噸、半成品、包裝材料及生產工具1批。
劉邦亮在接受廣州市公安局食品藥品與環(huán)境犯罪偵查支隊民警訊問時,供述其僅生產銷售包裝量分別為500g和400g的“粵鹽”牌假鹽,生產銷售至少有100噸,并以每噸人民幣1200元銷售給客戶。
2017年8月,廣州市白云區(qū)人民法院作出刑事判決,認定劉邦亮的上述行為構成非法經營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8萬元,沒收繳獲的假鹽成品、半成品等扣押的物品。判決生效后,劉邦亮被移送至廣東省花都監(jiān)獄服刑,刑期至2019年10月17日。
檢察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在追究劉邦亮刑事責任的同時,廣州市檢察院履行了督促相關機關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法定訴前程序,法院公告在指定期限內均無任何有權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遂由廣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
由于劉邦亮仍在服刑期間,2018年2月9日上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遠程視頻連線正在監(jiān)獄服刑的劉邦亮,對這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一案進行開庭審理。
廣州市人民檢察院認為,被告劉邦亮違反《廣東省鹽業(yè)管理條例》第四條、第十一條規(guī)定關于食鹽定點生產、專營專賣的規(guī)定,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原料生產食鹽且未進行加碘供應,對外銷售時以非碘鹽冒充碘鹽,屬于《廣東省鹽業(yè)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的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鹽產品的行為。該行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八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侵害了眾多不特定消費者合法權益、嚴重危及消費者人身安全并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條、第十五條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承擔法律責任。由于該案無組織或者個人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社會公共利益仍處于受侵害狀態(tài)。檢察機關作為法律監(jiān)督機關,有維護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社會公共利益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職責。鑒于食用非碘鹽、工業(yè)鹽等不符合規(guī)定的食鹽危害巨大,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健康權益以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必須依法及時受到保護,遂向廣州中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
同時,根據刑事案件中法院認定的事實及被告劉邦亮的供述,被告劉邦亮共生產、銷售假鹽100余噸,每噸假冒“粵鹽”牌食鹽的價格為1200元,被告劉邦亮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鹽產品的總價款最低約為12萬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應對被告劉邦亮處以價款十倍的懲罰性損害賠償。由此,檢察院提請法院判令被告劉邦亮承擔120萬元的賠償金,并在廣東省級以上電視臺及全國發(fā)行的報紙公開道歉。
被告劉邦亮答辯稱,其已受刑事處罰并服刑,不應就生產假鹽行為作為被告,再次承擔賠償責任。
庭審中,廣州市人民檢察院向法庭提交四組證據,擬分別證明其為提起公益訴訟的適格主體、被告的適格性、被告生產銷售假鹽行為以及該行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事實。
劉邦亮及其委托代理人就公益訴訟人提交的證據發(fā)表質證意見,要求追加蔡某等銷售人員為共同被告或第三人,并辯稱,現有證據僅能證明被告的行為是侵權行為,不能證明該行為已產生實際侵權結果,且侵權成立需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到目前為止,沒有消費者向有關部門報告產生危害后果,訴訟的基礎事實不能成立。同時,指出公益訴訟人要求公開道歉的訴請無法律依據。公益訴訟人與被告及其代理人就雙方存在爭議的問題展開了充分的辯論。
法院判賠112萬民事懲罰性賠償金
經過庭審,被告劉邦亮認識到自己生產假鹽的社會危害性,對自己危害公共利益的行為進行道歉,同時,其委托代理人也向社會公眾表示歉意。
最終,廣州中院經審理認為,劉邦亮以工業(yè)鹽冒充食用鹽,以非碘鹽冒充碘鹽,犯罪行為危及廣大消費者人身安全,雖然沒有消費者起訴劉邦亮,但依法不能免除其犯罪行為所應承擔的民事侵權責任。在已追究劉邦亮刑事責任的情況下,劉邦亮仍需支付112萬元民事懲罰性賠償金。
法院同時指出,對被告劉邦亮的犯罪行為可同時追究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在刑事訴訟已經追究被告劉邦亮刑事責任的情況下,追究劉邦亮的民事侵權責任不違反一事不再罰原則,應參照行政罰款與刑事罰金競合時相同的處理原則裁斷,即劉邦亮被判處的8萬元罰金在120萬元的民事懲罰性賠償金中抵扣,劉邦亮實際支付112萬元民事懲罰性賠償金。對于被告劉邦亮銷售假鹽的行為對眾多不特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目前無人主張權利,說明眾多消費者仍被蒙在鼓里,被告劉邦亮更應感到愧疚,應通過公開賠禮道歉,以示真誠悔罪。
提出懲罰性賠償震懾犯罪
這是廣州市人民檢察院提起的第一宗賠償性公益訴訟,在公益訴訟的賠償依據、訴求的法律支撐、訴訟費用的出處、賠償款的歸屬處置等方面積累了經驗。央廣網的報道指出,事實上,類似的消費公益訴訟在吉林長春已有判例。2016年11月,長春市人民檢察院因長春市民韓某等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鹽,侵犯了不特定多數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支持吉林省消費者協會向法院提起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最終,法院依法判決,被告自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通過省級媒體向廣大消費者賠禮道歉。
早在2012年,我國《民事訴訟法》修訂后,就新增了關于民事公益訴訟的規(guī)定。此后,其他單行法和司法解釋中不斷增加公益訴訟的相應程序及相應規(guī)定。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不同于私益的消費者民事訴訟,主要在于其所涉及的損害一般具有廣泛性、嚴重性和長期性。作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補充手段,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對于保障消費維權、改善市場環(huán)境、提升消費信心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此類案件,不但有利于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震懾犯罪。同時,從法律意義上講,通過這樣的司法實踐,也為公益訴訟立法提供了探索實踐機會。
廣州檢察機關指出,當前,全國范圍內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多數是圍繞停止侵害、賠禮道歉等訴求展開,難以真正起到震懾違法經營、打擊侵害消費者違法犯罪行為的目的。此次,廣州市人民檢察院提出的懲罰性賠償,不僅能對這些生產、銷售嚴重損害老百姓身體健康的食品的違法犯罪進行經濟上的嚴懲,還能夠通過懲罰性賠償對這類犯罪進行有效遏制,修復消費者對食品市場的信心。
打擊假鹽需出“組合拳“
近年來,廣東、浙江、江蘇、河南、山西等地接連曝出假鹽、毒鹽大案,這些用工業(yè)鹽“加工”而成的假鹽,含有較多的重金屬和其他對人體有害的雜質,一旦流向群眾餐桌、進入消費者口中,輕則頭暈嘔吐、全身無力,重則呼吸困難、損傷肝腎,甚至引發(fā)死亡,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經濟日報》文章指出,打擊制售偽劣食鹽,我國《刑法》《食品安全法》早有規(guī)定,之所以有人敢于挑戰(zhàn)食鹽安全的底線,一是因為假鹽主要流向農村、城鄉(xiāng)接合部,在多頭管理的機制下監(jiān)管存在“短板”;二是因為制售假劣食鹽的技術門檻低、投入成本少;三是因為造假成本低、利潤巨大,制售假鹽的利潤可達到20倍。
杜絕假鹽毒鹽,離不開有效監(jiān)管,但不能僅靠監(jiān)管唱“獨角戲”,需要形成合力,打出“組合拳”。
加大打擊力度?!缎谭ā芬?guī)定了生產、銷售包括假鹽、毒鹽在內的偽劣商品的各種罪刑。但少數地方重經濟處罰輕刑事處罰,使依法打擊成為走過場,而且食鹽日常使用量小、價格低,容易逃避打擊。相關部門要依法加大對假鹽毒鹽生產、銷售等環(huán)節(jié)的打擊力度,堅持零容忍,以傾家蕩產、鋃鐺入獄的力度震懾犯罪分子。
提高生產標準。從通過提高食鹽生產標準,著重提高技術含量,完善生產設備配套,并納入有關部門注冊統(tǒng)一管理,多舉并措,加強源頭治理,使普通作坊無法開展正常生產,從而鏟除制假販假的土壤。
規(guī)范銷售渠道。商品銷售是其生產的末端,也是實現最大利潤的關鍵一環(huán)。目前,我國鹽業(yè)體制改革政策已定,多種限制將取消,市場和價格也隨之放開,但放開不等于放任。相關部門應結合鹽業(yè)銷售實際,從質量檢驗、商品流通到個體銷售,堅持商品信息公開,規(guī)范供貨渠道,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降低銷售成本,從貨源上保證質量;依法規(guī)范銷售市場,定期核準批發(fā)、銷售資質,建立完善商品質量誠信體系。同時,適當給予政府補貼,增強正規(guī)食鹽生產企業(yè)的競爭力,規(guī)范食鹽銷售渠道,杜絕假鹽毒鹽流入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