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新媒體對人際交往方式改變的角度看“手機依賴行為”戒除的可能性

      2018-05-06 09:56王妍瑛
      科技傳播 2018年7期

      王妍瑛

      摘 要 近年來,“手機依賴癥”“手機成癮”等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研究對象以大學生居多,且側(cè)重于提出對策建議。但這些研究多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而從傳播學角度審視的則較少。文章將從傳播學角度,考察人們在人際交往當中使用手機并形成“手機依賴行為”的現(xiàn)象,分析其體現(xiàn)的傳播學特點,并探討其“戒除”的可能性。最終發(fā)現(xiàn),從人際交往角度,要求人們戒除“手機依賴行為”的想法不現(xiàn)實。

      關鍵詞 手機依賴行為;傳播學角度;戒除的可能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8-0110-03

      近年來,“手機依賴癥”“手機成癮”等方面的研究層出不窮,許多學者按照心理學領域的理解,將此視為一種心理疾病,所以對如何“戒除”或者“擺脫”這一疾病,提出了諸多建議和對策。例如周怡、王小運、曹紅等都曾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 1 ]。但周怡、王小運均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且側(cè)重于提出對策建議,以幫助大學生戒除“手機依賴癥”[ 2 ]。曹紅的研究對象是廣東省的居民,相較于前兩者,人群年齡結(jié)構(gòu)和受教育程度更廣泛,但其僅對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了羅列與比對,并未從傳播學角度進行深入分析[3]。而從新媒體對人際交往方式改變的角度專門進行“手機依賴行為”研究的則并不多。本文從新媒體對人際交往方式改變的角度,來考察人們對作為新媒體之一的手機的實際依賴程度和心理依賴程度。以期從傳播學角度來更好地揭示手機對人際交往的重要作用。這有助于加深人們對“手機依賴行為”的理解。本文具體要回答的問題包括3個方面:一是人們在人際交往方面對手機的依賴情況如何?二是人們通過使用手機進行多深程度的互動與表達?三是人們在多大程度上對手機存在心理上的依賴?

      1 “手機依賴行為”的定義

      景東、蘇寶華將新媒體定義為:所有人向大眾實時交互地傳遞個性化數(shù)字復合信息的傳播介質(zhì)[4]。根據(jù)李沅倚關于新舊媒體是相對而言的理解,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來說,手機屬于新媒體[5]。謝新洲對媒介依賴理論進行實證研究時,介紹了德弗勒和鮑爾·基洛奇的媒介依賴理論,其核心思想是:受眾依賴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滿足他們的需求并實現(xiàn)他們的目標[6]。呂克、王寶權(quán)將“手機依賴癥”定義為一種行為成癮,指的是反復使用手機游戲、網(wǎng)絡和拍照等功能的異乎尋常的行為方式,導致個體痛苦,危害個人工作、學習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 7 ]。這個定義更多地從心理學角度去理解“手機依賴癥”及其造成的危害。本文則從人際交往關系角度出發(fā),結(jié)合以上的幾個相關理論和概念,認為,“手機依賴行為”是人們依賴新媒體之一的手機滿足人際交往需要的一種行為。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參加該項研究的被調(diào)查者共有742人。其中女性491人,男性251人。平均年齡24歲,最大年齡為55歲,最小年齡為13歲。在校學生66.6%,在職人員23.0%,農(nóng)民2.2%,其他6.9%。他們分布在21個省。

      2.2 研究工具

      《在人際交往方面使用手機情況的調(diào)查問卷》由兩大部分組成,全部問卷共11道題。1)第一部分為個人簡況。2)第二部分為問題部分,其中1~6題考察人們在人際交往方面對手機的依賴情況;7~8題考察人們使用手機進行互動和表達的情況;9~10題考察人們對手機依賴的心理感覺;11題為開放性問題,考察人們使用手機后,對人際交往方面所帶來的影響。題型中有選擇題和填空題,其中有3道題使用了萊科特量表。

      2.3 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

      筆者將問卷制作成電子問卷,于2017年11月至12月進行發(fā)放。問卷共發(fā)放850份,回收742份,回收率為87.3%。因在電子問卷中設置了必答題未回答不能提交的要求,所以全部為有效問卷。使用SPSS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

      3 研究結(jié)果與討論

      3.1 人們在人際交往方面對手機使用的依賴情況如何

      在被調(diào)查者當中,人際交往方面,人們傾向的方式中,使用手機已經(jīng)超過了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認為手機非常非常常用和非常常用的有39.2%,而相對的面對面交流則只有29.8%。在所有被調(diào)查者當中,每天使用手機進行人際交往的時長平均為129.9分鐘。同時,超過95.8%的人,加入了像微信群、QQ群等的聊天群。

      德弗勒和鮑爾·基洛奇的媒介依賴理論認為“人們越是指望收到有用信息,只要他們還沒有失望,他們的依賴性就強烈?!敝x新洲認為,從微觀層面上來講,媒介依賴理論是個人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問題上對媒介重要性的感知。并指出,促使人們同媒介建立依賴關系的動機共有3種,第一種是對知識和信息的需求,第二種是對認同和規(guī)范的需求,第三種是對娛樂的需求。進而解釋到,對認同和規(guī)范的需求,關注的就是個人為了和他人有效交往而需要了解的行為規(guī)范[6]。

      在人們使用手機進行人際交往時,人們便同手機產(chǎn)生了依賴,按照媒介依賴理論,這種依賴是基于人們對認同和規(guī)范的需要。因為人們通過手機與他人建立溝通和聯(lián)系,由此進行互動和交流,而且越是從中獲得了有用的人際關系,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就越能得到強化。

      3.2 人們通過使用手機進行多深程度的互動與表達

      在考察被被調(diào)查者使用手機進行人際交往活動時,發(fā)現(xiàn)61.2%的人是處于主動和被動差不多的狀態(tài),剩余非常主動和較為主動的人比非常被動和較為被動的人多5.1%。手機進行互動交流的特點通過調(diào)查得以印證和展現(xiàn)。在使用手機談論信息方面,調(diào)查顯示,被調(diào)查者不僅會談論較為表層的信息,有32.5%的人;也會談論一般層次的信息,有74.1%的人;更會談論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有25.5%的人(因此題為多選題,故百分比之和大于100%)。以上調(diào)查結(jié)果的數(shù)據(jù),顯示了手機的互動交流功能,以及這種交流是多深層次的交流。

      1980年,日本學者中野收在《現(xiàn)代人的信息行為》一書中,提出了“容器人”的概念。他認為,“在大眾傳播特別是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現(xiàn)代日本人的內(nèi)心世界類似于一種‘罐狀的容器,這個容器是孤立的、封閉的。”因為他們相互之間都不希望對方深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所以“容器人”之間的接觸也只是一種容器外壁的摩擦和碰撞,不能深入到對方的內(nèi)心深處[8]。

      比中野收稍早的還有一位日本學家林雄二郎,于1973年在《信息化社會:硬件社會向軟件社會的轉(zhuǎn)變》一書中,提出了“電視人”的概念,研究的也是伴隨著電視的普及而誕生和成長的一代。他認為,“由于收看電視是在背靠沙發(fā)、面對熒屏的狹小空間中進行的,這種封閉、缺乏現(xiàn)實社會互動的環(huán)境,使得他們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養(yǎng)成了孤獨、內(nèi)向、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8]

      李沅倚將手機依賴者也歸為“容器人”,并認為手機依賴者也符合內(nèi)心孤立、封閉的特點[5]。但本文經(jīng)過調(diào)查認為,由于“容器人”和“電視人”的成長環(huán)境都是以電視為主,而將這樣的理論直接套用在已出現(xiàn)并廣泛使用手機的時代,并不具有適用性。首先,手機具有雙向互動的特點,而并不是像電視那樣只進行單向傳播。人們通過手機可以實現(xiàn)信息的交流互通,而非單方面的被動接收。其次,人們也會通過手機來談論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而這種交流與表達可以通過文字、聲音、圖像等形式瞬間將信息傳達給對方,也能瞬間收到對方的回應,與外界進行交流和溝通便得以實現(xiàn),而并不是像“容器人”那般孤立、封閉。

      3.3 人們在多大程度上對手機存在心理上的依賴

      從心理感受上,人們也對手機存在著依賴的感覺。當手機不在身邊時,感到一般焦慮程度以上的人達到了83.7%。而超過55.3%的人認為,不使用手機時,會對人際關系產(chǎn)生比較大及更大程度的影響。

      也就是說,雖然手機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功能,但若單從人際交往需要的方面來考慮,人們對手機還是存在心理依賴的。

      4 結(jié)論

      4.1 主要結(jié)果

      現(xiàn)將該項目的主要研究結(jié)果總結(jié)如下。

      1)人們進行人際交往時,對手機的偏愛程度已經(jīng)超過了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而且根據(jù)德弗勒和鮑爾·基洛奇的媒介依賴理論,在人們使用手機進行人際交往時,人們便同手機產(chǎn)生了依賴,這種依賴是基于人們對認同和規(guī)范的需要。因為人們通過手機與他人建立溝通和聯(lián)系,進行互動和交流,而且越是從中獲得了有用的人際關系,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就越能得到強化。

      2)由于“電視人”和“容器人”都是在以電視為主的成長環(huán)境中長大的,而由于手機具有雙向互動的特點,而并不是像電視只進行單向傳播。人們也會通過手機來談論內(nèi)心深處的想法和感受,而并不是像“容器人”那般孤立、封閉。因此,直接將手機依賴者歸為“容器人”是不恰當?shù)摹?/p>

      3)從心理依賴的方面來看,不使用手機時,人們會感到一定程度的焦慮。而且超半數(shù)的人認為不使用手機會對人際關系產(chǎn)生比較大甚至更大程度的影響。所以,在人際交往方面,人們已經(jīng)非常依賴手機,人們通過手機進行雙向互動交流,要求人們戒除“手機依賴行為”的想法,在很大程度上,相當于要求人們戒除“人際圈”,因而戒除“手機依賴行為”的想法并不現(xiàn)實。

      4.2 該項研究結(jié)果的意義

      因為本項目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了在人際交往方面,手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重要性在人們看來已經(jīng)超過了面對面的交流。而且,人們通過手機談論不同程度的信息和想法,對手機也有心理上的依賴。了解了這個情況后,便無需去為如何“戒除手機依賴行為”而提出對策建議,而需要做的,也許是可以借助手機這個媒介,通過人際交往的關系群,傳播如何恰當和適時使用手機的行為,以減少因過度使用手機而對身心造成損害。

      4.3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該項目的不足之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年齡上來講,被調(diào)查者人數(shù)不多,且多數(shù)集中于“80后”“90后”,雖然其他年齡段的人群也有所涉及,但分布并不廣泛,因此代表性不夠廣泛。第二,調(diào)查問卷設計地相對簡單,只考察了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還有待于進行深入地周密設計。第三,為了方便問卷的發(fā)放和回收,問卷被設計成電子問卷,這樣可能接觸到問卷的受眾,大部分就屬于會使用手機和電腦的受眾,而對于一些不會使用這些設備的人群,無形中被排除在外了。在未來進行類似研究時,建議改進以上幾方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怡.如何克服大學生手機依賴癥[J].青年記者,2014(20):115-116.

      [2]王小運,伍安春.大學生手機成癮行為的成因及其對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4(1):40-43,63.

      [3]曹紅.廣東省居民手機依賴狀況調(diào)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5,21(4):490.

      [4]景東,蘇寶華.新媒體定義新論[J].新聞界,2008(3):57-59.

      [5]李沅倚.新媒介依存癥:從“電視人”到“網(wǎng)絡人”“手機人”[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5(4):108-111.

      [6]謝新洲.“媒介依賴”理論在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的實證研究[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4,27(2):218-224.

      [7]呂克,王寶權(quán).微時代大學生手機依賴癥與網(wǎng)絡媒介素養(yǎng)教育探析[J].出版廣角,2016,(1):81-82.

      [8]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21-122.

      平乐县| 资溪县| 佛坪县| 盐源县| 南澳县| 博客| 布尔津县| 韩城市| 鸡西市| 晴隆县| 邵武市| 玛沁县| 张家界市| 淳安县| 新闻| 清新县| 鄱阳县| 伊金霍洛旗| 思南县| 崇明县| 社会| 沽源县| 崇信县| 桑日县| 蛟河市| 锡林郭勒盟| 高安市| 白朗县| 益阳市| SHOW| 三门县| 姚安县| 双鸭山市| 治县。| 宜良县| 青田县| 漯河市| 万宁市| 新沂市| 苍梧县| 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