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艾琳·凱斯特羅
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英國人開車的時候為什么要靠左行駛?其中的歷史原因是,為了騰出持劍的那只手!
中世紀的時候,走在路上,你永遠不知道會遇到什么突發(fā)情況,比如遇到你的仇敵。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因此,如果一名陌生人從你身體的右側(cè)和你擦肩而過,出現(xiàn)了緊急情況,這時你就可以用右手來拔劍應(yīng)對了。同樣,中世紀城堡里的樓梯也是按照順時針方向朝上延伸的,這樣,防守的士兵就可以在樓梯拐彎的地方用右手持劍刺死那些往上爬的人,而向上攻擊的一方則無法做到這一點。
“靠左行駛”這一規(guī)則由來已久。
考古學(xué)家發(fā)現(xiàn)了一些證據(jù),表明羅馬人的兩輪車和四輪車都是靠左行駛的,而且,羅馬士兵在行軍時也總是靠左走。
1300年,教皇博尼費斯八世宣布,所有前來羅馬朝拜的信徒必須靠左行走,這一道路規(guī)則才正式確立。
這一局面一直持續(xù)到18世紀晚期,運送貨物的四輪馬車在當時頗為流行。這種大型的四輪車由兩三對馬拖曳著前進,車上不僅沒有駕駛者專屬的座位,而且,為了更方便地控制馬匹,駕駛者騎在左后方的那匹馬上,這樣可以自由揮舞手中的馬鞭。但是,坐在左邊也有一個缺點:駕駛者很難看清對面來人或來車的狀況,對于這一點,那些在英國彎彎曲曲的小巷中開過左舵車的人應(yīng)該深有體會吧。
這種大型四輪馬車非常適合加拿大和美國的長途運輸,因為那里地勢開闊。1792年,賓夕法尼亞州通過了首條“靠右行駛”的法令,后來,加拿大和美國的許多州也紛紛效仿。
法國在1792年頒布法令,規(guī)定行人和車輛必須按照“常規(guī)”靠右走,后來,拿破侖在法國所有的領(lǐng)土上都執(zhí)行了這一法令。
但是這種大型馬車在英國不受待見。英國本土的車輛尺寸較小,但有駕駛者的座位,他們可以坐在馬的后面。
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駕駛者常常坐在座位的右側(cè),這樣揮舞鞭子的那只手就不會受到妨礙了。
18世紀的倫敦經(jīng)常發(fā)生交通堵塞,因此,城市管理者通過了一條法令,要求倫敦大橋上的所有行人和車輛必須靠左行,以減少碰撞。這條規(guī)定被寫入了1835年的《公路法》,在大英帝國的廣袤土地上實行。
到了20世紀,歐洲出現(xiàn)了道路交通法規(guī)一體化運動,靠左行逐漸變?yōu)榭坑倚小?/p>
最后一個做出如此轉(zhuǎn)變的歐洲國家是瑞典。該國在1967年9月3日將道路交通從靠左行駛改成靠右行駛。
在那一天的早晨4點50分,所有的行人和車輛都暫停十分鐘,改為靠右行之后重新開始。因為瑞典語中的“右行交通”為“Hgertrafik”,其首字母為H,所以這一天被命名為“H日”。
今天,全世界只有35%的國家靠左行駛,其中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愛爾蘭、馬耳他、塞浦路斯、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南太平洋上的薩摩亞在2009年加入了這一陣營。以上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島國。對于那些大陸國家而言,如果由于穿越了國土邊界,人們不得不從靠左行改成靠右行,那就常常需要借助紅綠燈、立交橋、單行道等來幫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