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英 顧詩靜
聽長輩說,“我們那時候,地上若有一張帶字的紙,我都會撿起來興致勃勃地讀一遍——身邊可讀的東西實在太少了”。
聽父母說,“我們那時候,新華書店門口常常排起長龍,為了買到一本新書,有人甚至天不亮就會去排隊”。
聽老師說,“我們那時候,想讀一本書或者查一份資料都得跑圖書館,‘狼多肉少,能不能借到還得看運氣”。
而你所處的這個時代,已經(jīng)很難想象閱讀曾經(jīng)竟然是那么“奢侈”的一件事。無論何時何地,你只要打開手機,信息就從四面八方涌來,不但“得來全不費功夫”,而且似乎還越來越懂你——所謂的“個性化推薦”,把各種“你可能會喜歡”的消息、小說……源源不斷地推送到你的眼前。
你享受著這樣的便利的同時,卻忽略了一件事:那些被過濾或被無視的“你可能不喜歡”的內(nèi)容,也許描繪了一個更廣闊、更精彩的世界。
說起閱讀,我們往往會問一句“你喜歡讀什么”,卻很少有人問“你不喜歡讀什么”……而小編就帶著這樣的問題,向來自浙江省新昌中學、浙江省仙居中學、杭州第十一中學、德清第二高級中學、寧??h胡陳鄉(xiāng)初級中學等學校的同學們發(fā)出了問卷,并收回了86份有效問卷——
在調(diào)查采訪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同學告訴小編,他們曾經(jīng)因為種種原因,試著去讀了一本自己“可能不喜歡”的書,然后仿佛“穿山越嶺”,開啟了一場意想不到的發(fā)現(xiàn)之旅。
他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別了,“《斗羅大陸》們”
陳丹青(杭州外國語學校)
“你們的閱讀不能只浮在情節(jié)上。”
這句話是剛上初中時,語文老師對我們說的。這是一個忠告,也是一條明確無疑的禁令,就這樣,我被迫放下了一直迷戀的網(wǎng)絡小說,拿起了老師推薦的書單。
雖然都叫“小說”,但乍從網(wǎng)文轉(zhuǎn)到嚴肅文學,確實有點不適應。最不適應的,就是覺得讀起來“不爽”了。
讀網(wǎng)絡小說,總讓人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化身為書中那個玉樹臨風、神武霸氣的主角,行走江湖,打怪升級,建功立業(yè),順便還能俘獲芳心無數(shù)(嘿嘿),真的好爽!然而當我翻開老師推薦的《追風箏的人》時,故事的主角阿米爾少爺卻是個懦弱、自私的人,圍繞他的也是一連串令人沮喪、壓抑的故事……真是讓人讀著氣悶。
但是硬著頭皮讀下去,我慢慢從阿米爾這個不完美的人身上感受到了“真實的人性”——他的逃離并沒有讓他擺脫悔恨和內(nèi)疚,反而最終驅(qū)使他走上艱難的自我救贖之路。相比之下,我曾經(jīng)愛讀的網(wǎng)絡小說中那些“完美的人”所經(jīng)歷、戰(zhàn)勝、創(chuàng)造的一切,便顯得太過簡單;而我閱讀它們時獲得的那種“快感”,相比于嚴肅文學給我內(nèi)心帶來的沖擊和震撼,也顯得那么單薄。
接著我又去讀了余華的《活著》《在細雨中呼喊》和《兄弟》,從中感受到的是我以往未曾關(guān)注的“真實”:生活的艱難與無常、生命的脆弱和倔強……
我漸漸明白了老師的話。如果只浮在那些易讀的故事情節(jié)上,即便讀得再多,得到的也只是淺層的、短暫的愉悅感,卻無法獲得更深刻的感悟和更悠長的回味。幸好,我翻過了這座山。
我想,我終于可以欣然告別曾給我?guī)碓S多輕松快樂時光的“《斗羅大陸》們”,走向更開闊、更深邃的前方了。
“一‘磚一世界”
袁佳娜(浙江省新昌中學):對《紅樓夢》這樣的“大部頭”有著天然恐懼的人,我想應該不只我一個吧?它們厚重得像一塊塊磚頭,要猴年馬月才能看完?。∮谑俏覍λ鼈円恢本炊h之。直到我被《林黛玉進賈府》這篇課文中多情、多才又多愁善感的林妹妹深深吸引,才終于下定決心捧起了原著。經(jīng)過一番跟自己的耐性以及閱讀理解能力的搏斗之后,我被帶進了一個綺麗的世界——像經(jīng)歷了一場“穿越”,走進榮國府、大觀園,與每個敏感卻又孤傲的靈魂朝夕相處,目睹她們的悲歡離合。讀進去了,就真的會感覺到,如果說一篇文章是一處小景,那么每一塊“磚”里都有一個完整的世界,比如《水滸傳》里那個恣意豪氣的北宋江湖,《百年孤獨》里那個魔幻陰郁的馬孔多小鎮(zhèn)……這么說吧,平時零敲碎打的“小閱讀”就好比是向窗外看一眼,這當然很有必要,但還是要給自己一點時間,鉆到“磚頭”里的世界中,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探險。
“別偷懶,沒有人可以代替你閱讀”
半夏(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有次跟幾個學長聊天,學長問我有沒有看過《未來簡史》這本書,我脫口而出:“看過呀!”然而我很快發(fā)現(xiàn),對于他們接下來聊的內(nèi)容我完全是蒙圈的,尷尬中我才意識到,我看過的,不過是某個公眾號里的一篇《8分鐘帶你讀完〈未來簡史〉》的文章。后來當我讀完30萬字的原著,才知道那“8分鐘”里的東西是多么碎片化的一角!我不禁反思自己,這兩年通過各種公眾號和APP、各種“講書”與“聽書”,仿佛極有效率地“讀”了許多書,但其實連“囫圇吞棗”都算不上——不僅信息嚴重殘缺,而且這些“代讀人”往往只給你結(jié)論,卻并不給你這些結(jié)論的形成過程。于是我記住了一堆觀點,自己的思考能力卻沒有什么長進。還是別找什么“沒時間”之類的借口,踏踏實實地回歸原作吧,就像我真正地去讀《未來簡史》,最過癮的地方不是里面有多少新知識,而是感受到了作者把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組合到一起,就能令人豁然開朗、腦洞大開的強大能力。不親手翻開書,怎么會有這樣的收獲呢?
當“文藝青年”掉入科學深海
吳 合(浙江省新昌中學)
拿著《時間簡史》去物理辦公室問老張的時候,老張扶了扶眼鏡,瞅了我足足5秒鐘:“你這個文藝青年怎么看起這么深奧的東西了?”我笑笑,繼續(xù)死纏爛打:“老張你說說看,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弧……”
這一切得從《三體》說起——生日那天朋友送了我這套小說,還拍著胸脯保證說我一定會喜歡的。我很遲疑:不是吧,科幻小說,還宇宙文明?恐怕不對我的胃口。在我滿是散文詩歌的書櫥里,這套《三體》顯得特別突兀。但是盛情難卻,那就試著翻一翻唄。
沒想到這一翻就愛不釋手了,我第一次刷新了自己的“閱讀觀”,越讀越對劉慈欣佩服得五體投地。黑域、引力波天線、四維空間、大殺器“水滴”,甚至是毀壞整個太陽系的小紙片“二向箔”……原來那些冷冰冰、硬邦邦的科學知識,也可以構(gòu)筑出一個如此宏大、神奇并且令人心潮澎湃的幻想世界!
按捺不住興奮的情緒,我迫不及待地找來身為理科學霸的朋友,聊起了書中云天明講的三個童話。童話里那只在食人魚海域上借著肥皂泡沫行駛的船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小說中,它暗喻著空間曲率驅(qū)動的飛船。“什么是曲率?”“那飛船的動力從哪里來?”“它的速度到底能有多快?”……被我問煩了的朋友最后讓我去求助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
于是我這個自以為“十指不沾理化生”的文科男便墜入了浩瀚的科學深海。很久沒接觸物理的我做了厚厚的讀書筆記,記下我在《時間簡史》中讀到的各種奇怪概念,并且強烈地希望能把它們一個個搞懂。漸漸地,它在我眼里不單是一本科普讀物——科學家們探索宇宙萬物規(guī)律的過程如此迷人,我就像沉醉在一雙雙深邃的眼眸中,難以自拔地想要探尋炙熱目光后的故事。
霍金引用過《哈姆雷特》中一句名言:“我們也許是被束縛在果殼之中,而仍然自以為是擁有無限空間之王。”而我們自以為的“興趣”,也許也是一個“殼”吧,打破它,才能仰望到更燦爛的星空。嗯,我打算再去入手一本《果殼里的宇宙》,慢慢看。
解鎖者說
“至少,不再隨便否定它”
Dreamer X(浙江傳媒大學):上高中時,我的男閨蜜突然喜歡上了搖滾樂,還非要塞一只耳機跟我分享。我可受不了,這哪是音樂,分明就是歇斯底里的噪音嘛!男閨蜜說,你別把搖滾看得那么低俗,它其實挺有內(nèi)涵的……少來,我才不要聽你強辯呢。后來有一天逛書展,看到有本書的封面是鮑勃·迪倫的大頭照——正好那時他剛剛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就多看了兩眼。書名叫《聲音與憤怒》,還有個副標題:“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這種原本我壓根不會去看的書,那一刻卻奇妙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就站在書架前隨手翻了起來。這本書講了搖滾樂產(chǎn)生的土壤,講了它與一代代青年的故事,講了它和社會發(fā)展、文化變遷、戰(zhàn)爭、全球化……之間的關(guān)系。雖然我看得似懂非懂,但多少理解了男閨蜜的那句“它其實挺有內(nèi)涵的”。我想我作為一個聆聽者,可能還是很難愛上這種嘈雜的音樂,但對它多了一份敬意——至少,不會再去隨便否定我所不了解的東西。
“從有用到有趣”
銀彈(移動端開發(fā)程序員):作為一個理科生+程序員,我向來對文史哲之類的書不屑一顧,直到大三的圖論課上,老師告訴我們:“學計算機的學生最好去了解一下哲學,哲學書里有很多你們今后需要的思維?!北е囈辉嚨男膽B(tài),我翻開了哲學啟蒙書《蘇菲的世界》,這本書講故事式的敘述風格對我這個門外漢很友好。當我一口氣讀完的時候,陷入了長久的深思——小女孩蘇菲照鏡子問自己,“我”是誰?“我”是如何成為“我”自己的?那么我呢?我總習慣于依賴觀察、科學實驗和定理得出的結(jié)論,這其實是一種刻板的思考方式。哲學書讓我開始學會問“為什么”。之后在面對決策時,我不僅會參考數(shù)據(jù)和結(jié)論,還會在解決問題時多思考為什么,直到得到邏輯上自洽的答案??梢哉f這本書使我對哲學不再抗拒,發(fā)現(xiàn)它既有用也有趣;而我以前的“沒興趣”,其實只是因為不了解罷了。
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
梁書函(浙江省新昌中學)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吨芤住?/p>
《唐人街探案1》開場不到兩分鐘,黑幕上打出了上述文字。《周易》和這部電影有何關(guān)聯(lián)?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回家在網(wǎng)上搜了好一會,總算悟出了一些道理:善惡相對相生。好比一張紙,單有一面是無法立住的,只有對折時才能做到。
總聽人說真正的哲學是“燒腦”的,我一直不敢去碰。沒想到因為電影的啟發(fā)和引領(lǐng),我第一次感到有了些許推門而入的勇氣。
我的第一本哲學書是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剛翻開第一頁,我就被那散文詩一般的語言牢牢抓住了。可是幾頁紙的新鮮感過去后,我開始頭疼、犯困,“詩集”變成了光怪陸離、不知所云的“天書”,任我如何努力,都無法跟上哲學大師深不可測的思維。
查拉圖斯特拉為什么要這么說?這幾段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嗎?用了那么多比喻和象征,尼采究竟在想些什么?……我沮喪地發(fā)現(xiàn)自己完全看不懂,卻又似乎有某種東西在吸引我去嘗試閱讀。
“算了,自己買的書,哭著也要把它翻完?!?/p>
求己不成便求人,百度、知乎、豆瓣……我把能找的資料都找了,探索過程漫長艱巨,但總算不是一無所獲。
我當然不敢說自己已經(jīng)讀懂了尼采,但我想我是真正受到了他的激勵。以前老是聽到的“上帝已死”,原來并非我以為的自大妄言,而是強調(diào)人要自己去找到存在的意義。他肯定人自身的力量,鄙視在困境之前的畏懼逃避,或把靈魂寄托于虛無的“上帝”身上。
就像我曾經(jīng)只敢待在文學讀物的“暖流”中,只希望被這世界溫柔以待,這樣又豈能成為精神上的強者?唯有離開自己的“舒適區(qū)”,披上這件叫作“思想”的甲胄勇敢前進,才能如尼采所言,“那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
這條探險之路漫長艱巨,但我仿佛已經(jīng)看到,山巔之上的查拉圖斯特拉正微笑著張開雙臂,歡迎我的到來。
突破者說
“怕難,你就虧了”
賣魚街的王小柱(寧波鄞州區(qū)五鄉(xiāng)中學):食堂里,排在我前面的兩個高一學妹正在吐槽:“干嘛要學文言文?。 薄笆前?,比外語還難懂,又沒啥用?!蔽也唤恍?,從前的我,也是這么想的。后來有段時間不知怎么迷上了鬼鬼怪怪的東西,就網(wǎng)購了一本《聊齋志異》,拿到手的時候傻眼了:怎么全是文言文?在老爸明顯幸災樂禍的目光中,我只得又去拍了一本《古代漢語詞典》……啃唄!說實話,語言這東西,畢竟還是有“套路”可循的,啃得多了,漸漸也啃出了“語感”,閱讀古文從“三字一卡、五字一頓”變得越來越順了。我就像剛識字的孩子對一切帶字的東西充滿好奇一樣,慢慢地找來了更多的“古書”:《古文觀止》《論語》《莊子》《老子》《史記》《戰(zhàn)國策》《傳習錄》……如今我特別想說,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中,絕大部分時代留下的精神財富都是用文言文記錄的,其中有博大的思想,有激蕩的風云,有生動的面孔,也有瑰麗的想象,它們的豐富與精彩,遠遠不是語文課本上的只言片語所能呈現(xiàn)的。如果因為畏難而放棄,就等于是輕易地放棄了這么龐大的一筆智慧遺產(chǎn),那多可惜呀!
“有動力,就不難”
朱淳志(浙江大學附屬中學丁蘭校區(qū)):每當我翻開《普通生物學》這本書的時候,總會引來同學的一陣鄙夷——大學教材,你也看得懂?這時候我就會慶幸自己在初三時遇見了非常欽慕的生物老師。因為想在老師面前有所表現(xiàn),我開始刻苦閱讀生物書籍,不懂就查,再不懂就繼續(xù)問,沒想到不知不覺中一種神奇的力量在我體內(nèi)滋生,我對生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普通生物學》,曾經(jīng)看起來難懂的公式符號元素也都被強烈的求知欲一一攻破,我對生物也愈發(fā)喜歡。未來我想成為一名外科醫(yī)生,雖然要實現(xiàn)夢想并不簡單,但只要有十足的動力,就不是太大的難題,對吧?
有破才有立,在小編與很多熱愛閱讀的大咖的訪談里,他們都說到自己在讀完一本曾經(jīng)不可能讀的書后,獲得的不僅僅是對書本身的改觀——
朱永春 桐鄉(xiāng)市第三中學教師,浙江省十佳心育導師
作為物理專業(yè)的理科男,我曾與許多人一樣,把心理學當作大學里最無聊的課。后來是可怕的疾病讓我乖乖捧起了心理學書籍。由于中學期間家庭的變故以及高考失利、理想破滅等打擊,我在大學期間一度患上了較為嚴重的抑郁癥。那個年代,心理治療在我國還是個新事物,精神科醫(yī)生只會對我講“年輕人,不要瞎想,要珍惜讀大學的機會!”之類不痛不癢的話。抑郁的痛苦如影隨形,時刻折磨著我,出于自救,我決定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所以把能找到的心理方面的書籍全都認真地讀了一遍。某種意義上,正是心理學幫我打開了認識自我、理解他人的大門,讓我走出了人生最絕望的黑夜,重新感受到陽光的溫暖與世界的美好。
近三十年過去了,我對心理學的熱愛絲毫未減?!督逃睦韺W》《認知心理學》讓我成了更理解和包容學生的老師;《社會心理學》等知識讓我可以用社會文化、社會認知和社會學習等多維視角來更全面理解社會,走出偏見與狹隘,與自己和世界達成諒解,讓心靈變得寧靜。
郭初陽 杭州越讀館創(chuàng)始人、語文教師
我是一個語文教師,平時閱讀的書籍更多是和語文、課堂教學相關(guān)。但因為喜歡看電影,有一次我翻到一本電影書籍《希區(qū)柯克與特呂弗對話錄》,覺得非常精彩,深覺對我的語文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發(fā)。
希區(qū)柯克的電影里有一個開槍射擊的場面,“bang”一槍,然后屏幕上突然就是一片空白,呈現(xiàn)一個槍擊的效果。特呂弗也是一個導演,他看到這個細節(jié)以后琢磨了很久,始終不明白這個效果是怎么制造出來的。希區(qū)柯克就告訴他,膠片每秒24幀,槍之后那張膠片是一張沒有影像的空白膠片,但如果放之不用就可惜了。書中的這個細節(jié)讓我想到,其實老師也應當像電影導演珍惜膠片一樣珍惜課堂上的時間。課堂和電影都是在時間中展開的藝術(shù),面對有限的時間,如果提前安排很多套好的方案,其中自然會有一套比較理想的方案。如果我也能精心安排自己課堂的每一個細節(jié),就像導演安排自己的膠片,細致到每分每秒,那將會達到非常驚人的效果。這是這本無關(guān)語文教學的書帶給我的“意外”收獲。
也是從那時起,我更加認識到了閱讀的意義,很多時候視野是由新的閱讀打開的。我們常以自己的經(jīng)驗(來自于生活和書本)勾畫一個我們自以為是的小圈子,以為這個圈子就是世界的全部,但生活的本質(zhì)是無限大、無限未知的。即便是從認識自己,探索未知事物的角度,也應該不斷更新自己。所以,要充分認識到個人的有限性和生活的無限性,做到“讀書無禁區(qū)”。
鞏高峰 雜志編輯,2017年浙江省高考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文章作者
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走路的話,上坡路永遠是難走的,越走越累。可是真的走上了一個高度,會發(fā)現(xiàn)風景越來越不一樣。而感覺容易走的路,大部分是下坡,因為沒有難度。所以,我們的閱讀遲早都要走出“舒適區(qū)”,如果一直原地打轉(zhuǎn),我們永遠沒有屬于自己的里程。
我是從初二開始決定“啃”名著的,第一套書選了雨果的《悲慘世界》,上、中、下三本剛拿到手,才看了幾十頁,眾多的人物,從來沒見過甚至也沒想象過的社會環(huán)境、人物說話方式,以及翻譯腔濃重的文字,這些對我來說簡直就是煎熬。于是我放下書,決定換個方向“啃”。
我找到《悲慘世界》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介紹,先捋順整套書的故事走向、人物特點,對書的整體有了印象,再回頭翻開書,對照人物和故事的發(fā)展,一點一點對應,才逐漸發(fā)現(xiàn)了有趣之處,也慢慢從主人公冉·阿讓、警察賈維等人物身上體味到“悲慘”的意味深長……
那個暑假之后,我忽然覺得自己有點不一樣了,哪里不一樣我也說不好,只是覺得學習壓力似乎沒有同學渲染得那么大,因為在一個飄渺又遙遠的時空里,有那么多人只是為了活著,竟然都如此艱難。
后來我讀過另外一些名著,有中國的,有世界的,有的令人酣暢淋漓,至今歡喜,有的也曾開篇就讓我頭痛不已。但我知道,只要開始,哪怕面前的名著遠遠高過自己的認知,想翻,還是能翻過去的,也應該嘗試去翻。因為翻過去,真的有另一片天。
用向異性炫耀的心情去打開“那本書”,這樣你不僅動力強大,而且能更知其所以然。(史航,編劇)
突破固有的閱讀習慣要經(jīng)過三層境界:第一層破文體,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采訪、非虛構(gòu)都可以了解一下;第二層破學科,文史科哲不分家,你會越讀越聰明;第三層破語言,當代少年要有“雙核系統(tǒng)”,一個核是中文,另一個核是其他語言/文化。(郭初陽)
記住,閱讀經(jīng)典最不會犯錯,因為它們經(jīng)歷過無數(shù)人的檢閱。初次嘗試,步子不要邁太大,循序漸進更易堅持。就像游戲,第一關(guān)總也過不去,你是不會持續(xù)玩的。(鞏高峰)
叮,你有一條短消息,請注意查收~
親愛的讀者們:
你們看,那么多人打破了閱讀屏障,從一本他們原本可能不喜歡的書出發(fā),走著走著,收獲了別樣的風景。你還在猶豫是否要跨出自己的閱讀舒適區(qū)嗎?
一直囿于舒適區(qū)的人,視野會越來越小,腳步會越來越局促。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不如讓我們一起嘗試著去讀一本“你可能不喜歡”的書。不畏難,不逃避,然后,邂逅驚喜。就是現(xiàn)在,開啟你的“閱讀大冒險”,去嶄新的未知地帶探險吧!
小編和你們做個約定,明年4月,讓我們細數(shù)這趟探險旅程中的戰(zhàn)利品,看看你是否有了新的成長和收獲,期待著你們“滿載而歸”!
本刊責任編輯 錢喵喵
2018年4月
分享“讀一本你可能不喜歡的書”的讀后感到中學生天地微信公眾號或@中學生天地微博,就有機會獲得由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企鵝青少年文學經(jīng)典系列”精美圖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