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立
1992年3月20日,創(chuàng)刊尚不到一年的《中國檢察報》(《檢察日報》前身),一版刊發(fā)了關于全國政協(xié)七屆五次會議在京開幕的消息,這是《檢察日報》首次對全國兩會進行報道。此后,每年的兩會報道都是《檢察日報》最重要的一次報道活動,報社精心選拔采編骨干參與,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求新求精。
兩會報道之所以重要,一方面是因為每年一次的全國兩會是我國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聚集北京,許多重要的法律在兩會上審議,其間蘊含著無數新聞素材,堪稱是“新聞的富礦”,值得媒體去挖掘;另一方面是因為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要在兩會上作最高檢工作報告,向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遞交一份答卷,接受他們的評判,作為最高檢的機關報,《檢察日報》承擔著宣傳報道檢察工作、為檢察機關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的職責。
每年的兩會報道根據會議日程的不同,報道內容和重點自然不相同,但其中的規(guī)律是一致的。要做好兩會報道,不外乎做好三件事:一是唱響檢察主旋律,把檢察工作的亮點展示給代表委員和社會各界;二是匯聚法治好聲音,把代表委員關于法治方面的建議觀點及時有效地傳播;三是下活“媒體融合”這盤棋,整合各種形態(tài)媒介資源,實現全媒體報道。
每年的兩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作工作報告,接受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的監(jiān)督,兩會成為展示檢察機關過去一年工作成績的絕好時機。做好檢察工作正面宣傳報道,唱響檢察主旋律,是《檢察日報》兩會報道的首要任務。
宣傳報道好檢察工作,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既要有聲勢,又要有細節(jié),做到點面結合,實現報道的可讀性?!稒z察日報》的兩會報道對此作了不懈嘗試。連續(xù)多年的兩會前鋪墊報道,比如“高端訪談”“檢察回眸”等欄目文章,從全局的角度展示檢察工作特色。2006年兩會期間推出“回訪首屆全國十佳檢察院”,這是以個體院的事跡來展示檢察機關的風采,讓代表委員對檢察機關的認識更直觀。2014年以來,《檢察日報》推出了“印象檢察”圖示版,以圖示的方式,形象地反映檢察工作主要領域的做法與成就,把工作報道變得可視化。
工作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人的故事有著與生俱來的感染力和親和力。1998年兩會期間,《檢察日報》刊發(fā)《沒有休止符的人生——全國模范檢察干部劉義小記》,報道了吉林省通化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劉義“嚴格執(zhí)法,狠抓辦案”的事跡。此后幾乎每年兩會期間,《檢察日報》都會推出先進典型報道,有與病魔抗爭、在患病期間堅持工作的,有見義勇為、勇斗歹徒的,還有十大杰出檢察官、全國模范檢察官,等等。他們的故事傳遞著檢察官這個群體拼搏向上、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貌,讓人覺得檢察官是可親、可敬、可近的。
如果說關于檢察工作和檢察人物的報道是靜態(tài)的,那么兩會期間對檢察工作報告的報道則是動態(tài)的。每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作檢察工作報告后,兩會報道就掀起了真正的報道高潮,前方記者圍繞報告采訪代表、委員,“代表委員熱議檢察工作報告”是每年的必備內容。最近兩年,報社注重對檢察工作報告的挖掘,比如去年推出了《史上最多!最高檢工作報告“修身記”》,詳細記錄了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帶領最高檢工作人員,認真聆聽代表審議和委員討論最高檢工作報告,根據代表委員的意見修改報告的過程;今年推出了《2018年最高檢工作報告起草始末》,揭示了工作報告起草過程中鮮為人知的事情。這些報道拉近了檢察工作報告與代表委員的距離,體現了最高檢高度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
檢察工作報道、檢察人物報道、檢察工作報告報道,構成了兩會期間檢察主旋律報道。唱響檢察主旋律,重在做“精”。兩會前夕和兩會期間,集中展示檢察工作的精華和檢察精英人物;檢察工作報告的報道常常集中在作報告后的幾天時間內,高強度采訪、高密度報道,要做到取材精準、制作精良、立意精深。
全國兩會是代表委員集思廣益、共商國是的舞臺,基于法治媒體的定位,《檢察日報》對代表委員的報道,重在報道他們的法治聲音,選擇標準一是根據《檢察日報》的定位選取重點;二是緊扣當時的社會關切,讓文章合為時而著。
每逢重要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兩會上代表委員的聲音是報道的重頭戲。2012年兩會,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刑訴法修正案草案,《檢察日報》連續(xù)兩天推出“代表委員法學家熱議刑訴法修正案草案”,采訪了兩會上來自法律界的代表委員,包括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律師,同時又采訪了國內著名的刑訴法專家,深度討論了刑訴法修改的難點熱點,報道出聲勢,彰顯了《檢察日報》在刑訴法領域的權威性。
與法律相關的民生話題是兩會報道的又一重點。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xié)委員來自全國各行各業(yè),聽民聲、傳民意是他們的職責之一。捕捉兩會上代表委員關于改善民生的法治聲音,傳播他們關注民生的理性建設性建議,這樣的報道既出彩又有分量。2008年《檢察日報》兩會報道推出“兩會關鍵詞”專版,白色污染、股市漲跌、高校評估、農民工、看病難、勞動合同、學生就業(yè)等民生話題,皆為入選關鍵詞。
檢察機關是重要的反腐職能部門,反腐是兩會報道又一熱門話題。1994年3月19日,《中國檢察報》二版推出報道《反腐敗不能手軟——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談反腐敗》開啟了《檢察日報》對反腐敗的兩會報道。此后每年,反腐敗報道都是記者競逐的焦點。《反腐倡廉:人民的呼聲》《反腐敗要重視“官德”建設》《反腐敗三大舉措背后有新期待》《家風,反腐敗的“家庭防線”》……這些關于反腐敗的報道,體現了《檢察日報》對反腐敗話題的持續(xù)關注。
匯聚代表委員倡導檢察工作的聲音,為檢察工作鼓與呼也是重要報道內容。2017年全國兩會,多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委員呼吁,授權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檢察日報》進行了積極報道。這些代表委員,有來自檢察系統(tǒng)的,也有來自其他行業(yè)的。他們肯定了檢察機關試點工作所取得的成績,建議從立法上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地位和程序保障。這些代表委員的建議,為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工作贏得了廣泛支持。
兩會上代表委員的法治聲音是豐富多樣的,涵蓋各個領域。匯聚兩會代表委員的法治聲音,“準”是首要的。代表委員的聲音要針砭時弊,切中要害,要有理有據,報道出去能夠推動問題解決,引發(fā)社會共鳴。
2005年《檢察日報》兩會報道,推出了“視點·網絡”版,正義網網絡訪談的內容在這個版上落地。這可以視作最早的媒體融合,僅限于報網融合。后來進一步拓展了網絡資源的利用,如開設了“網絡博文”“兩會微博”等欄目,把博客、微博的內容在報紙上落地,豐富了報道內容。
2015年以來,隨著媒體融合潮的興起,檢察日報社的兩會報道也在媒體融合方面進行積極探索。2016年,報社組建兩會報道組新媒體專班,派出新媒體采編人員駐扎在兩會報道前方,緊跟兩會議程,一方面制作微博、微信、音頻等原創(chuàng)新媒體作品,另一方面把報紙上的文章重新包裝,在新媒體平臺上發(fā)布,開啟了兩會報道的新篇章。這一年兩會報道的一大亮點是采用H5的方式,把報紙上“走進代表團”的內容重新包裝,各個代表團的H5以當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樂為背景音樂,畫面展示代表發(fā)言的高清大圖、亮點言論,H5的報道形式讓“走進代表團”這個延續(xù)了多年的報紙欄目活了起來,得到了各個代表團的稱贊。
2017年、2018年兩會報道在媒體融合方面進一步創(chuàng)新,生產的新媒體產品涵蓋微信圖文原創(chuàng)、H5、微視頻、快閃、動漫、MV等,實現了“文、圖、音、視一體聯動,報、網、微、端一起發(fā)力”。
縱觀這些新媒體作品,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新”。
首先是形式新。新媒體技術層出不窮,要敏銳地把這些新技術應用到報道中??扉W是一種流行的傳播方式,2017年兩會新媒體報道推出快閃作品《SO酷!90秒讀完最高檢工作報告民生干貨》,2018年又有快閃作品《賽眼力!最高檢工作報告民生亮點,60秒閃讀!》,短短幾十秒,把最高檢工作報告中的民生亮點干凈利落地表達出來,極富沖擊力。又如,《2017政府工作巨給力!檢察機關驚現“神默契”》運用九宮格動圖的配圖,令人耳目一新。這件作品獲得了第二十七屆中國人大新聞獎網絡作品新媒體三等獎,成為檢察日報社第一篇獲得人大新聞獎的新媒體作品。
其次是創(chuàng)意新。2017年兩會期間,校園欺凌問題是代表委員關注的一個焦點,檢察日報新媒體工作室在兩會期間推出MV作品《川普魔性怒懟校園暴力,這節(jié)奏讓人停不下來……(兒童防欺凌神曲)》,由成都市未檢檢察官與小朋友共同演唱,視頻對白是四川普通話,標題簡稱之為“川普”,把《大王叫我去巡山》這首歌的歌詞換成兒童防欺凌的內容,極富娛樂效果的傳播方式實現了寓教于樂。
第三是角度新。2017年的兩會新媒體作品《史上最多!最高檢工作報告“修身記”》,一改往年正面解讀最高檢工作報告的報道方式,把鏡頭對向了作報告之后,最高檢檢察長和工作人員征求代表委員的意見,夜以繼日進行修改的工作,揭示了最高檢修改報告的“幕后故事”,滿足了廣大受眾的好奇心。
新媒體具有更新奇的傳播形式、更充足的傳播容量、更廣闊的傳播平臺,這既為兩會報道提供了更大空間,也帶來了更多挑戰(zhàn)。腦洞大開,出奇制勝,是一件件成功新媒體作品的共同特點。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如何變換,兩會報道都要符合檢察日報的媒體定位,圍繞檢察工作的中心工作,傳遞代表委員的法治好聲音。
兩會報道是對報社采編能力的一次大檢閱、對采編人員業(yè)務素質的一次大練兵。每年兩會都會催生一批優(yōu)秀作品,值得回味。比如,1999年3月6日,《檢察日報》二版刊發(fā)上會記者肖瑋的文章《設個憲法節(jié)如何?》,記者采訪了多個代表團,根據多個代表團的呼聲,提出“設立憲法節(jié),公職人員就職時向憲法宣誓”的建議,以增強人們的憲法意識,體現對憲法這一根本大法的尊崇。15年后,2014年11月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決定設立每年12月4日為國家憲法日。雖然不稱作“憲法節(jié)”,但同樣體現了對憲法的尊崇。而關于憲法宣誓的內容,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實行憲法宣誓制度的決定;今年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憲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訂;今年兩會,憲法宣誓制度寫入憲法,規(guī)定“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憲法宣誓儀式,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進行憲法宣誓。現在回頭看《設個憲法節(jié)如何?》這篇報道,其前瞻性愈顯珍貴。
1992年首次上兩會的記者高洪海、王運聲、秦樹業(yè)(從左至右)。
檢察日報“老報紙”
左圖為1997年3月7日檢察日報二版開設的兩會特刊“大會堂傳真”專版,右圖為2005年3月4日檢察日報首次推出的“聲音周刊·兩會特別報道”。
新聞是易碎品,但新聞作品會成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希望我們的兩會報道,每年都能留下幾篇意味雋永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