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jì)慎言
朋友的老婆要新開一家飯館,取名叫“孔府瓦罐”。如今的企業(yè)又都講起了“文化”及“品位”,所以,朋友的老婆便讓朋友找我,為她那“孔府瓦罐”搞一個有文化品位的關(guān)于“孔府瓦罐”的來歷。
朋友為人不錯,以前又幫過我的忙;所以,他提出來的事并且又是他老婆的旨意,我是不管再怎么為難也是應(yīng)該盡力而辦的。于是,在吃了他們的兩次請之后,我借著酒力向他們拍了胸脯。
酒勁過去以后,因為拍胸脯的事還沒忘,所以那愁勁就又攻了上來。寫什么呢?怎么寫呢?就是編也得有個“影像兒”??!
猛然想起家里一直放著的四書五經(jīng)。于是就翻到了“子曰”滿紙的《論語》。于是就伴著朱熹老夫子的注釋通讀了一遍又一遍。首先讀出來的是老朽自己名字的出處:“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xué)也已?!庇谑蔷蛯桌戏蜃佑删把鲋嘤侄嗔朔菀苫螅菏碂o求飽,居無求安,你來干什么了?又想,是不是書上在“求飽”和“求安”前面漏了個“不”字?不過這都不是現(xiàn)在探討的事情,眼下當(dāng)務(wù)之急是來歷,是那個“孔府瓦罐”的來歷。
讀《論語序說》得知: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弟子顏回最賢”。于是突來“靈感”,以顏回為線索,杜撰出一段文白相間的“來歷”。如下:
孔子,圣人也。年輕時周游列國,雖滿腹經(jīng)綸,但未得施展。后半生便致力于講學(xué)論道,有弟子三千,其中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以顏回最賢??鬃訉Φ靡忾T生關(guān)愛有加,常常親赴顏回之居所與其研習(xí)學(xué)問。是日近午,孔子因事又至回所,見顏回正忘情讀書,屋內(nèi)一隅的灶臺上一瓦罐正熱氣氤氳,香氣繚繞;遂問回所煮何物?顏回從書中驚出,忙向老師施禮后答曰:罐中乃尋常菜菽。因回常常食無定時,恐其冷涼,故特以瓦罐烹之,一乃保溫,二乃保味。孔子腹中正饑,遂與回共啖罐中之食,頓感鮮香無比、回味無窮!其后,孔子念念不忘,囑其家人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樂乎。久而久之,孔子因瓦罐而受益,瓦罐因圣人而得名。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從此,孔府瓦罐聞名遐邇。
我把這個“來歷”交給朋友,朋友又交給了老婆,朋友老婆又找了好多有文化的人進(jìn)行審查論證,結(jié)果都說不錯,并說以前別人這湯那菜的來歷還說不清是誰造的哩!于是,我撰寫的這段“來歷”就堂而皇之地上了“孔府瓦罐飯莊”的大堂,供有品位又有雅興的食客們觀賞揣摩、品味稱道。
這就是“來歷”的來歷。